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徐俊勇
「這裡的村莊太美麗了,一排排白牆紅瓦的居民建築錯落有致地排列著……」永靖縣劉家峽鎮城北新村村民朱言強說,他家宅基地總面積有180平米,他把一半院子打造成小超市,在家裡做起了小生意。
2019年10月,朱言強由王臺鎮永樂村搬遷到城北新村。像朱言強這樣,從偏遠山區遷入城北新村的村民已有1209戶4568人。如今,他們在家門打工,孩子在家門口上學,有病了在家門口看病,生活完全變了樣。
居民區裡的完全小學
還沒進入校園大門,就聽到琅琅讀書聲。7月中旬,記者來到城北小學,操場上,二十幾名孩子在幼兒園老師劉婉婉的帶領下,快樂地做著套圈遊戲。村民劉小梅是由王臺鎮永樂村搬遷到城北新村,孩子在小班。「正規化建設的幼兒園設在家門口,老師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孩子們生活得很開心。」劉小梅說。
教室裡,三年級學生在語文老師的領讀下,專注地讀著課文。
「我不但學習文化課,還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足球賽。」課後,六年級學生朱彥軍說。
為了使勞動教育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校開闢了「體驗勞動艱辛,享受成長快樂」為主旨的開心農場。
「我們的小農場種植了番瓜、西紅柿等蔬菜,還有小麥、玉米和蠶豆等穀物,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參與農作物的種植、管理、採摘等全過程,認知自然,體驗勞動、採摘的樂趣,感知食物的來之不易。」六年級學生吳婷婷說。
「讓童心在關愛中健康成長」,是城北小學的校訓。據城北小學校長楊璇介紹,學校成立於2019年,佔地面積26畝,校園規劃設計合理,環境優美整潔,現設有小學部6個教學班,幼兒園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共計211人,其中小學生129名,幼兒園學生82名。學校還配備了圖書室、音樂室、美術室、電腦室和體育器材室等功能室,信息技術教育設施和教學資源能夠滿足目前教學需要。
據介紹,城北小學已迎來了六年級的首屆畢業生,13名畢業生來自9個不同的鄉鎮,他們的畢業成績都很理想。
村裡的貼心醫院
65歲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費在鄉鎮衛生院體檢一次,體檢內容有體格檢查、血常規、心電圖、B超……,這是記者從懸掛在劉家峽鎮衛生院大門口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牌上看到的。
「為了為更好地服務城北新村村民,衛生院2019年6月底搬入城北新村。」劉家峽鎮衛生院院長金斌斌說。
在一樓的病房裡,79歲的朱明發正在輸液,他患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朱明發說,他是從紅泉鎮灘子村搬遷至城北新村的,如今看病,再也不用愁著去縣城的醫院治病,家門口就有貼心的「大醫院」。
城北新村村民張寶華一星期前在蘭州的醫院做了囊腫手術,現在回到衛生院做恢復治療。張寶華說,在家門口的醫院做恢復治療,不僅方便,還減少了經濟開支。
「一般疾病衛生院都能醫治,還可以請上級醫院專家遠程會診。」金斌斌說,為提升衛生院的醫療水平,衛生院派出醫生前往其他醫院培訓學習,同時,衛生院還加大中醫推廣,平均每天前來衛生院做中醫針灸的村民有50人左右。
目前,衛生院設置床位10張,設有內科、外科、急診科、中醫科、發熱門診、公共衛生科等科室。2020年1月份至今,管理65歲以上老年人1358人,已免費體檢606人,體檢率44.62%。管理高血壓患者874人、糖尿病患者254人、重型精神病患者65人、結核病患者3人,0-6歲兒童981人、孕產婦481人。
家門口的扶貧車間
廈臨華洋扶貧車間成立於2020年4月,地處永靖縣劉家峽鎮城北新村。車間裡,從事毛衫編織的劉文霞正在電腦橫機前忙碌地工作著。「我是從王臺鎮幸美村搬遷至城北新村的,以前居住的地方比較偏僻,不好找工作,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上班。」劉文霞說,她現在還處在實習期,每月工資1800元,實習期滿後每個月的最低工資2300元,多勞多得。
在針四組,王吉煥女動作嫻熟,將織好的毛衫整齊排放。她高興地說,搬遷到城北新村,一轉眼成了有工作的人,每天上午8時上班,下午6時下班,中午還能回家做飯,照顧患病的丈夫。
據介紹,扶貧車間以「國企出資+民企訂單和技術保障+地方政府協助招聘建檔立卡戶」的產業合作幫扶模式,最大化地利用資源,幫助城北新村的移民群眾實現就近就業、穩定就業,助力永靖縣脫貧攻堅工作。目前,扶貧車間依託城北新村原有車間2200平方米,自籌資金建設廠房3100平方米,購買針織設備電腦橫編機100臺,購買縫合機220臺,可吸納勞動力就業260人,目前在崗就業81人。
劉家峽鎮副鎮長兼城北新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崔海洋說,城北新村依託庫區移民避險解困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綜合而成,造福東西山區困難群眾。城北新村於2015年5月動工修建,工程總投資5.6億元,佔地面積2.98平方公裡,2018年10月完工,2019年10月搬遷入住東西山區12個鄉鎮35個貧困村的1209戶456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71戶2844人。目前,城北新村牢牢抓住產業脫貧這一關鍵,通過特色種植、扶貧車間、勞務就業等渠道,全力打造「兩園兩基地」,確保搬遷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幼兒班的孩子在做遊戲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攝
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在勞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攝
扶貧車間裡,工人們正在勞動。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攝
村民在衛生院就診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徐俊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