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敵人自海上來,維京人入侵英格蘭與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拯救

2020-12-11 史話海說

英格蘭的戰國時代前面我們說到盎格魯撒克遜人使不列顛變身成為了英格蘭,而後在基督教福音的黏合下英格蘭進入了王國時代。眾多王國經過激烈的淘汰選拔,大約公元650年前後,剩下了七個較大王國,他們也在上演著與中國春秋戰國類似的故事。七國之間不斷爆發以稱霸或者兼併為目的的戰爭,而且北方的蘇格蘭人以及西面威爾斯的凱爾特人也不斷參與進來。整個不列顛島打得熱火朝天。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規律,最終會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一統英格蘭。然而,就在此時,不列顛群島外的大海上,來了一波不速之客。

盎格魯撒克遜七王國

海的那邊有一群維京人在不列顛群島東方,歐洲大陸向北大西洋探出一塊巨大的半島,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半島寒冷且多山,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灰。這樣的地理條件在現代科技參與農業之前是極其不適於耕種的,在半島上生活著一群勇敢勇敢而且勇敢的人們——維京人。維京人依靠貧瘠的土地與富饒的海洋為生,嗯,偶爾也做點販賣奴隸的買賣。在半島上維京人戰天鬥地,頑強求生,並建立了一系列以農莊生產為基礎的部落王國。維京人的經濟形態,既有簡單的農業,又有漁獵,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將之歸為漁獵文明,大約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女真人。維京人信奉以奧丁為主神的多神宗教,也就是北歐神話一系,他們身材修長健美,金髮碧眼且皮膚白晰,畢竟,大錘哥索爾的子民嘛。維京人相信,勇敢的戰士在戰死後會被奧丁迎入英靈殿,在那裡他們將成為不死的英靈,享用豐盛的酒宴,直至諸神的黃昏降臨與諸神並肩戰鬥。

維京人的入侵方向

生產生活環境與社會發展水準決定了維京人的文化與信仰,而文化與信仰又造就了維京人淡漠死亡樂於戰鬥的群體性格。

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增長超過了農業發展的速度,維京人將目光投向了相對富饒的歐洲大陸,還有不列顛群島。其實呢,盎格魯撒克遜人與維京人,同屬於日耳曼人,他們的祖上都曾經是驍武憑凌的戰鬥民族。不過,英格蘭相對富饒的土地上,以及400年的舒適生活足以削掉盎格魯撒克遜人手心握劍的老繭。人家現在叫英格蘭人了哎,人家還信仰了基督教哦。於是,進了城睡上席夢思的英格蘭人,註定要被維京老鄉親們打得滿地找不著牙。

復原的維京海盜船

維京人登陸英格蘭終於,400多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灌給凱爾特人的那杯苦酒被推到自己面前了。公元8世紀末,駕著狹長龍頭戰船的維京海盜們降臨了英格蘭。793年,維京人搶劫了林第斯法恩修道院;794年,攻佔了耶羅修道院;795年,又洗劫了艾歐訥島的聖哥倫布修道院。而在9世紀,維京人對英格蘭的劫掠由財物上升到了霸佔土地,公元851年,維京人首次在泰晤士河口過冬;到公元871年,維京人已經徵服了七大王國中的麥西亞和諾森伯裡亞,而徵服的步伐還沒有停止。

不過呢,盎格魯撒克遜人畢竟也曾經是以戰鬥為職業的族群在英格蘭4個世紀的生活雖然已經逐漸文明化但也並非意味著喜樂安寧,他們戰鬥的本能尚未被完全拋棄。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又摩擦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反抗。終於,盎格魯撒克遜人迎來了自己的英雄——阿爾弗雷德大帝。敲黑板劃重點,這裡很重要,記住這個名字,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阿爾弗雷德大帝畫像

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71年8月從他哥哥手裡繼承了威塞克斯王國。阿爾弗雷德接手的無疑是一個爛攤子,爛得不能再爛了:此時的威塞克斯因為連年作戰而國疲民敝,維京人進攻的號角就縈繞在王國四周,周邊幾國要麼被維京人徵服,要麼同樣在苦苦支撐,阿爾弗雷德尋找結盟的對象都不可能。但審時度勢之後,阿爾弗雷德還是在威爾頓與維京人酣暢淋漓的打了一場大仗,結果便是毫無懸念的,敗了。沒錯,就是敗了,而且很慘。看來英雄也不是無往而不利的。不過英雄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斬將奪旗所向披靡,於危局中能夠力挽狂瀾更能體現英雄的特質,阿爾弗雷德就是這樣一位英雄。戰敗後他以手中剩餘的軍隊作為籌碼,以支付重金為條件向維京人講和。很快,維京人撤出了威塞克斯,阿爾弗雷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用以重整旗鼓。

維京人戰士

力挽狂瀾的阿爾弗雷德在此後的幾年中,阿爾弗雷德與維京人在做著談判,毀約,戰鬥,再談判,再毀約的循環,阿爾弗雷德雖然是輸多勝少,卻也能屢敗屢戰,最悽惶的時候甚至以國王之尊率領小部隊與維京人打起遊擊戰。

轉機終於來了。公元877年冬天,維京人在攻擊阿爾弗雷德的一個據點時遭到慘敗,阿爾弗雷德的部隊在反攻時繳獲了維京人的渡鴉戰旗。渡鴉戰旗在維京人軍隊中擁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一面具有魔法的旗幟——它能夠預測戰鬥的勝敗,戰旗被奪極大的震撼了維京人的鬥志。阿爾弗雷德敏銳地抓住了戰機,公元878年春,他召集了王國全部的戰士,迅速集結成一支軍隊,在今天的艾丁頓地區發動了一場針對維京人的規模空前的大會戰。說起來,878年也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最為黑暗的一年。維京人完成了對其他六國的徵服,其中就包括威塞克斯的北鄰,曾經的英格蘭霸主麥西亞。仍在反抗的僅剩阿爾弗雷德和他的維塞克斯王國。

艾丁頓之戰的大體位置

在艾丁頓的丘陵地帶,雙方軍團分列成陣,在進攻命令的催促下開始相向衝擊,長矛與圓盾碰撞,刀劍與戰斧交鋒,戰士們呼喝不止,殺聲震天。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維京人被迫撤離了戰場,並被追擊的阿爾弗雷德包圍於軍營中,糧盡援絕之下被迫投降。

「丹麥法區」與阿爾弗雷德大帝阿爾弗雷德的英雄特質再次得到體現。當時維京人在英格蘭已經定居,而憑藉英格蘭人當下的力量並沒有能力將他們徹底殲滅或者驅逐,審時度勢之下,阿爾弗雷德採取了折中的策略。首先,他與維京人劃定邊界,將英格蘭東北部劃為維京人轄地,又被稱為「丹麥法區」,西南部則由威塞克斯王國統治。同時,阿爾弗雷德還要求維京人皈依基督教。或許是迫於軍威,也有可能是感於阿爾弗雷德的個人魅力,維京人最終接受了阿爾弗雷德的條件,當然真正皈依的可能僅限於維京人的高層,整體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需要漫長的時間。此後威塞克斯又迎來了十幾年相對和平的時光。

維塞克斯王國和丹麥法區

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一下,阿爾弗雷德被稱為大帝,並不是因為威塞克斯已經是一個帝國,而是「the great」的翻譯。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英文全稱為:Alfred the Great,如果直譯為「偉大的阿爾弗雷德」可能更為準確。阿爾弗雷德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也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位被冠以「the great」的君王,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浩大武功,阿爾弗雷德在文治方面也有卓著貢獻。

阿爾弗雷德把基督教的教法原則與日耳曼人的民俗習慣相結合,主持編纂了英國第一部成文法典——《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現已軼失,不過根據其他文獻的記載,這一法典被後世幾任國王的補充後,又經過封建時期法律人士修訂最終成為了英國習慣法的基礎。阿爾弗雷德本身還是一位學者,《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很有可能就是由他下令開始編纂的,這是一部考證當年歷史的重要著作。阿爾弗雷德還熱衷於宗教活動,在他主持下,《英吉利民族的教會史》等一系列的基督教典籍被從拉丁文翻譯為古英文。

阿爾弗雷德大帝塑像

阿爾弗雷德的偉大之名是實至名歸的,我們用邱吉爾的評價來總結他:「透過上千年的迷霧,我們看到了一個指揮若定、足智多謀的偉人。他以同樣的力量揮舞著戰鬥的刀劍,掌握著正義的天平;他在防禦策略中文武兼用,在逆境和危機中仍然珍視宗教、文化和藝術;他締造了統一的國家,至力於消除多年的宿怨,使國土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之中」。

阿爾弗雷德在任期間,又多次擊敗了反覆無常的維京人,最終維京人除早已佔據的北部英格蘭外,主要被壓縮至南部英格蘭的原埃塞克斯王國地區。阿爾弗雷德制定了以堡壘要塞為支點,步步進逼,步步吞食的戰略,不斷地擠壓著維京人的生存空間,這一戰略直至阿爾弗雷德去世仍被他的繼任者執行。

公元899年阿爾弗雷德去世,威塞克斯王國通過聯姻控制了原來的麥西亞王國,並繼續執行者阿爾弗雷德的進逼戰略。眼看事態正在按照既定軌跡發展,威塞克斯似乎要完成一統英格蘭的大業,直至加強版的維京人再次來襲。

相關焦點

  • 唯一抵擋住維京海盜的入侵狂潮的英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
    此舉雖然極大的損害了普通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利益,但曾在羅馬定居多年的阿爾弗雷德也深知教會絕不會輕易吐出這塊到嘴的肥肉。與其強行取消「什一稅」,不會要求教會力量也投身到抵抗維京入侵的戰爭中去。事實上早在麥西亞的奧法統治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各國便已經頒發特許狀給各地修道院,允許其自行組織武裝來抵抗「海上異教徒」的襲擾。但當時維京入侵的形勢遠沒有此時那麼嚴峻。
  • 在沼澤地「打遊擊」的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憑啥打退維京人?
    阿爾弗雷德大帝維京人橫掃英格蘭的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接連淪陷,如果沒有阿爾弗雷德的奮力反抗,英格蘭以後的統治者,就一定是維京人了。那麼,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的他,到底是怎麼在困境之中,艱難撐了下來的呢?維京人大肆入侵英格蘭的時候,威塞克斯王國正處於埃塞爾沃夫的統治之下,他死於858年。繼承威塞克斯王位並不是阿爾弗雷德,因為他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正常情況下他當上國王的機率小的可憐。
  •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阿爾弗雷德有著堅強的意志,雖然他一開始被維京人擊敗,但是他不願屈服。他是把無望的英格蘭拯救出來的唯一人物。雖然維京人有著當時最為精良的武器和甲冑,他們帶著大斧與長劍,帶著鐵盔與包著鐵皮的椴木盾牌,還有鎖子甲。
  • 阿爾弗雷德大王:抵禦維京人的英格蘭之王
    這部新作主要講述了9世紀末期英格蘭遭受維京人入侵後,群雄並起、爭奪不列顛島霸權地位的故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偉大的統治者——阿爾弗雷德大王,無疑就是這個英雄時代的故事核心。海寇初現不列顛這支部隊也是英格蘭人自9世紀以來,所遭遇的最大規模的外來侵略軍。他們在隨後14年內,成為英格蘭人的最大威脅。彼時的英格蘭,只剩下四個主要的王國:東盎格利亞、諾森布裡亞、麥西亞和西撒克遜。到公元870年時,除了西撒克遜之外的三個王國,均已被異教徒大軍徵服。
  •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前進,維京人入侵下的英格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維京人長期生活在海上,為了生存,經常劫掠過往商船,被西歐人視為「海盜」。 維京人入侵西歐,的原因眾多,首先是因為自然環境的限制,土地貧瘠,農業不發達,居民多以漁獵或搶劫為生。8世紀左右,維京人人口激增,人們的生存出現困難。其次,當時維京人的社會分化加劇,王權強化,受到政治壓迫的許多維京人被迫移民海外,尋求生路。
  • 同樣是被維京人入侵,為何英格蘭集權統一,法蘭西卻要與敵人分權
    公元9世紀,在遙遠的英吉利海峽,僅一峽之隔的英格蘭和法蘭西兩個國家,同時遭受了維京人的入侵。這些北歐海盜燒殺搶奪就不必說了,連人家修道院都不放過。公元9世紀,因為軍事優勢佔據上風的維京人,更是所向披靡。到了70年代,這些異教徒,讓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中的六個臣服於自己腳下,唯獨只剩下韋塞克斯王國在苦苦支撐。彼時的韋塞克斯國王埃塞爾烈德,和其王弟阿爾弗雷德,共同帶領英格蘭人,頑強抗擊維京人的入侵。公元871年4月,埃塞爾烈德國王在梅雷頓與維京人交戰時,不幸受了槍傷,最終身亡。
  • 阿爾弗雷德大帝,"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
    他率眾抗擊海盜民族維京人的侵略,使英格蘭大部分地區回歸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治,故得享大帝(Alfred the Great)尊稱。維京人的突然出現給人們帶來了恐懼,奧法國王和查理曼大帝統治的最後幾年被這種恐懼蒙上了陰影。793年,維京人對林迪斯法恩洗劫一空,震驚了整個歐洲。
  • 新作《刺客信條——英靈殿》背景介紹—阿爾弗雷德大帝
    經過本人再三確認,本次《刺客信條》新作中,主角的對手正是阿爾弗雷德大帝。一個被英國人稱作「大帝」,而不是「國王」的人。此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不知道阿育這次要怎麼編故事。但是不管怎麼說,咱們就先來看看阿爾弗雷德是何許人也吧。(話說這是第三篇有關AC新作的文章了。
  • 《黑暗時代》,屬於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混亂時代
    這個時期,羅馬軍團撤離了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人徵服了布列吞人,建立了諾森布裡亞、麥西亞、韋塞克斯、肯特等七個王國;維京人開始了自己的入侵行程;英格蘭也開始逐步實現了文明的發展以及民族的融合。歷史上發生的事情很多,不好的事情更多,究其原因就是在過去的時代裡,人們對於宇宙的認知很少。
  • 英格蘭的黑暗年代:斯文國王的文才武略,維京海盜的利斧巨船
    02 「野蠻鄰居」維京海盜:來自北歐的噩夢  在長達600多年的黑暗年代裡,「維京海盜來了」恐怕是最令英格蘭人聞風喪膽的一句話,在《黑暗年代》中,埃德·韋斯特說:  「對於任何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人來說,他所能夠想像到的最可怕的噩夢,就是粗魯野蠻的遠房親戚突然出現在面前,讓你的生活萬分掃興。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有這樣一個最糟糕的親戚——維京人。」
  • 維京海盜的利斧長船,學者國王的文才武略:走進英格蘭的黑暗年代
    01 何為「黑暗年代」:內外交困中的英格蘭通常來說,英格蘭歷史的開端是以1066年的威廉大帝諾曼徵服為標誌。在此之前的六百年,即自公元410年羅馬軍團撤離不列顛,到埃德加國王統一英格蘭全境的漫長時期,被人們稱為「黑暗年代」。
  • 鮮血與榮耀——傳奇維京人
    每當看見他們標誌性的龍頭船出現在海上時,一場血腥的殺戮必定不可避免,他們是真正的海上死神。海上霸主公元8世紀末至公元11世紀初的這一段時間是維京人的鼎盛時期,北歐地區被稱為「維京時代」如今北歐的丹麥人、挪威人、瑞典人就是維京人的後裔。
  • 糟糕歷史第六季學習筆記2——了不起的阿爾弗雷德大帝(Awesome Alfred The Great)
    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是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在他的兄弟們中年紀最小,他一開始並不是王儲,王儲的名字都應該像是他的哥哥們一樣以「埃塞爾(Aethel)(意為王子)」開頭,比如埃塞爾斯坦,埃塞爾博爾德,埃塞爾伯特,埃塞爾雷德。阿爾弗雷德名字的含義是「智慧精靈」。 2.
  • 維京擴張:歐洲迎來海盜時刻
    北歐地區的海上交通便利,維京人擁有便利的海上交通工具,龍頭船是維京人獨特的海上戰船,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豐富的森林資源,給維京人大量建造戰船提供了優質木材。 較大的維京戰船可以容納40-60名戰士,船體吃水較潛、轉向靈活,時速可達18公裡,有利於維京人跨海之後進入歐洲大陸各條河流,維京人以此發展出獨特的戰術。
  • 維京人是如何在海上作戰的?
    在這一時期,維京人的機動性以斯堪地那維亞人航海技術的優越性為基礎。維京人的航海知識世代相傳,他們擁有先進的導航技術和優越的水上技能,憑藉這些,維京人得以乘坐他們的淺平底船經水路襲擾歐洲的各個區域。 在維京人內部發生衝突時,主要的戰事幾乎總是發生在海上。
  • 從《刺客信條:英靈殿》聊聊維京時代
    育碧的《刺客信條》系列發布了正式的預告CG,此次新作來到了北歐這片土地上,而主角則是「來自峽灣的人」——維京戰士。褻瀆神靈維京人信仰的是北歐諸神,即以奧丁為首的阿薩神族,而維京人通常會在出徵前舉行儀式祭祀奧丁。這種祭祀方式中有一種處決罪犯的儀式:血鷹。這種刑法會將受害者置於俯臥位,用鋒利的工具將他們的肋骨從脊柱上切下來,並將他們的肋骨和肺拉過開口以形成一對「翅膀」。
  • 從自己哥哥手中接過王冠的阿爾弗雷德,迎來人生中最為嚴峻的挑戰
    與其強行取消「什一稅」,不會要求教會力量也投身到抵抗維京入侵的戰爭中去。事實上早在麥西亞的奧法統治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各國便已經頒發特許狀給各地修道院,允許其自行組織武裝來抵抗「海上異教徒」的襲擾。但當時維京入侵的形勢遠沒有此時那麼嚴峻。面對維京人所過之處被焚毀的修道院廢墟,眾多修士和神父也拿起武器,加入了阿爾弗雷德的軍隊。
  • 阿爾弗雷德野望:撒克遜人的富國強兵之策
    公元878年的愛丁頓之戰,拯救了搖搖欲墜的威塞克斯王國,也讓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維京人的入侵狂潮中奇蹟般生產下來。但站在人生巔峰的國王阿爾弗雷德,並沒有因此而感到輕鬆。他深知這場勝利只是暫時回擊了入侵者。
  • 海上爭霸︱中世紀英國為什麼不重視海軍
    870年前後,英國四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中的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布裡亞的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只有韋塞克斯王國仍在全力抵抗維京人。865年開始的維京大軍入侵875年,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他是第一個自稱為「英格蘭國王」的君主)在英國西南部的韋勒姆附近與維京人海戰,據稱這時他已經擁有一支小型艦隊。
  • 潛入維京軍營的國王,率領英格蘭人抵禦海盜入侵!被視為民族英雄
    他在位期間,長期率軍與入侵英格蘭的維京海盜作戰,堪稱英格蘭傑出的民族英雄。中世紀的英國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戰鬥故事,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是他親自當間諜潛入維京人軍營刺探軍情的故事。8、9世紀,維京人稱雄於海上,他們大約在8世紀末開始越過海峽進攻英格蘭。起初以海盜式的掠奪騷擾蹂躪英格蘭沿海,繼而在英格蘭侵佔領土,建立固定居留點,終而佔領了英格蘭的整個東北部,形成了維京人控制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