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的戰國時代前面我們說到盎格魯撒克遜人使不列顛變身成為了英格蘭,而後在基督教福音的黏合下英格蘭進入了王國時代。眾多王國經過激烈的淘汰選拔,大約公元650年前後,剩下了七個較大王國,他們也在上演著與中國春秋戰國類似的故事。七國之間不斷爆發以稱霸或者兼併為目的的戰爭,而且北方的蘇格蘭人以及西面威爾斯的凱爾特人也不斷參與進來。整個不列顛島打得熱火朝天。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規律,最終會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一統英格蘭。然而,就在此時,不列顛群島外的大海上,來了一波不速之客。
海的那邊有一群維京人在不列顛群島東方,歐洲大陸向北大西洋探出一塊巨大的半島,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半島寒冷且多山,土壤中含有大量火山灰。這樣的地理條件在現代科技參與農業之前是極其不適於耕種的,在半島上生活著一群勇敢勇敢而且勇敢的人們——維京人。維京人依靠貧瘠的土地與富饒的海洋為生,嗯,偶爾也做點販賣奴隸的買賣。在半島上維京人戰天鬥地,頑強求生,並建立了一系列以農莊生產為基礎的部落王國。維京人的經濟形態,既有簡單的農業,又有漁獵,簡單而言,我們可以將之歸為漁獵文明,大約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女真人。維京人信奉以奧丁為主神的多神宗教,也就是北歐神話一系,他們身材修長健美,金髮碧眼且皮膚白晰,畢竟,大錘哥索爾的子民嘛。維京人相信,勇敢的戰士在戰死後會被奧丁迎入英靈殿,在那裡他們將成為不死的英靈,享用豐盛的酒宴,直至諸神的黃昏降臨與諸神並肩戰鬥。
生產生活環境與社會發展水準決定了維京人的文化與信仰,而文化與信仰又造就了維京人淡漠死亡樂於戰鬥的群體性格。
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增長超過了農業發展的速度,維京人將目光投向了相對富饒的歐洲大陸,還有不列顛群島。其實呢,盎格魯撒克遜人與維京人,同屬於日耳曼人,他們的祖上都曾經是驍武憑凌的戰鬥民族。不過,英格蘭相對富饒的土地上,以及400年的舒適生活足以削掉盎格魯撒克遜人手心握劍的老繭。人家現在叫英格蘭人了哎,人家還信仰了基督教哦。於是,進了城睡上席夢思的英格蘭人,註定要被維京老鄉親們打得滿地找不著牙。
維京人登陸英格蘭終於,400多年前盎格魯撒克遜人灌給凱爾特人的那杯苦酒被推到自己面前了。公元8世紀末,駕著狹長龍頭戰船的維京海盜們降臨了英格蘭。793年,維京人搶劫了林第斯法恩修道院;794年,攻佔了耶羅修道院;795年,又洗劫了艾歐訥島的聖哥倫布修道院。而在9世紀,維京人對英格蘭的劫掠由財物上升到了霸佔土地,公元851年,維京人首次在泰晤士河口過冬;到公元871年,維京人已經徵服了七大王國中的麥西亞和諾森伯裡亞,而徵服的步伐還沒有停止。
不過呢,盎格魯撒克遜人畢竟也曾經是以戰鬥為職業的族群,在英格蘭4個世紀的生活雖然已經逐漸文明化但也並非意味著喜樂安寧,他們戰鬥的本能尚未被完全拋棄。被摁在地上摩擦摩擦又摩擦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反抗。終於,盎格魯撒克遜人迎來了自己的英雄——阿爾弗雷德大帝。敲黑板劃重點,這裡很重要,記住這個名字,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阿爾弗雷德大帝於871年8月從他哥哥手裡繼承了威塞克斯王國。阿爾弗雷德接手的無疑是一個爛攤子,爛得不能再爛了:此時的威塞克斯因為連年作戰而國疲民敝,維京人進攻的號角就縈繞在王國四周,周邊幾國要麼被維京人徵服,要麼同樣在苦苦支撐,阿爾弗雷德尋找結盟的對象都不可能。但審時度勢之後,阿爾弗雷德還是在威爾頓與維京人酣暢淋漓的打了一場大仗,結果便是毫無懸念的,敗了。沒錯,就是敗了,而且很慘。看來英雄也不是無往而不利的。不過英雄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斬將奪旗所向披靡,於危局中能夠力挽狂瀾更能體現英雄的特質,阿爾弗雷德就是這樣一位英雄。戰敗後他以手中剩餘的軍隊作為籌碼,以支付重金為條件向維京人講和。很快,維京人撤出了威塞克斯,阿爾弗雷德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用以重整旗鼓。
力挽狂瀾的阿爾弗雷德在此後的幾年中,阿爾弗雷德與維京人在做著談判,毀約,戰鬥,再談判,再毀約的循環,阿爾弗雷德雖然是輸多勝少,卻也能屢敗屢戰,最悽惶的時候甚至以國王之尊率領小部隊與維京人打起遊擊戰。
轉機終於來了。公元877年冬天,維京人在攻擊阿爾弗雷德的一個據點時遭到慘敗,阿爾弗雷德的部隊在反攻時繳獲了維京人的渡鴉戰旗。渡鴉戰旗在維京人軍隊中擁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一面具有魔法的旗幟——它能夠預測戰鬥的勝敗,戰旗被奪極大的震撼了維京人的鬥志。阿爾弗雷德敏銳地抓住了戰機,公元878年春,他召集了王國全部的戰士,迅速集結成一支軍隊,在今天的艾丁頓地區發動了一場針對維京人的規模空前的大會戰。說起來,878年也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最為黑暗的一年。維京人完成了對其他六國的徵服,其中就包括威塞克斯的北鄰,曾經的英格蘭霸主麥西亞。仍在反抗的僅剩阿爾弗雷德和他的維塞克斯王國。
在艾丁頓的丘陵地帶,雙方軍團分列成陣,在進攻命令的催促下開始相向衝擊,長矛與圓盾碰撞,刀劍與戰斧交鋒,戰士們呼喝不止,殺聲震天。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維京人被迫撤離了戰場,並被追擊的阿爾弗雷德包圍於軍營中,糧盡援絕之下被迫投降。
「丹麥法區」與阿爾弗雷德大帝阿爾弗雷德的英雄特質再次得到體現。當時維京人在英格蘭已經定居,而憑藉英格蘭人當下的力量並沒有能力將他們徹底殲滅或者驅逐,審時度勢之下,阿爾弗雷德採取了折中的策略。首先,他與維京人劃定邊界,將英格蘭東北部劃為維京人轄地,又被稱為「丹麥法區」,西南部則由威塞克斯王國統治。同時,阿爾弗雷德還要求維京人皈依基督教。或許是迫於軍威,也有可能是感於阿爾弗雷德的個人魅力,維京人最終接受了阿爾弗雷德的條件,當然真正皈依的可能僅限於維京人的高層,整體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需要漫長的時間。此後威塞克斯又迎來了十幾年相對和平的時光。
有一點,我們需要明確一下,阿爾弗雷德被稱為大帝,並不是因為威塞克斯已經是一個帝國,而是「the great」的翻譯。阿爾弗雷德大帝的英文全稱為:Alfred the Great,如果直譯為「偉大的阿爾弗雷德」可能更為準確。阿爾弗雷德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也很有可能是唯一一位被冠以「the great」的君王,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浩大武功,阿爾弗雷德在文治方面也有卓著貢獻。
阿爾弗雷德把基督教的教法原則與日耳曼人的民俗習慣相結合,主持編纂了英國第一部成文法典——《阿爾弗雷德法典》。這部法典現已軼失,不過根據其他文獻的記載,這一法典被後世幾任國王的補充後,又經過封建時期法律人士修訂最終成為了英國習慣法的基礎。阿爾弗雷德本身還是一位學者,《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很有可能就是由他下令開始編纂的,這是一部考證當年歷史的重要著作。阿爾弗雷德還熱衷於宗教活動,在他主持下,《英吉利民族的教會史》等一系列的基督教典籍被從拉丁文翻譯為古英文。
阿爾弗雷德的偉大之名是實至名歸的,我們用邱吉爾的評價來總結他:「透過上千年的迷霧,我們看到了一個指揮若定、足智多謀的偉人。他以同樣的力量揮舞著戰鬥的刀劍,掌握著正義的天平;他在防禦策略中文武兼用,在逆境和危機中仍然珍視宗教、文化和藝術;他締造了統一的國家,至力於消除多年的宿怨,使國土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之中」。
阿爾弗雷德在任期間,又多次擊敗了反覆無常的維京人,最終維京人除早已佔據的北部英格蘭外,主要被壓縮至南部英格蘭的原埃塞克斯王國地區。阿爾弗雷德制定了以堡壘要塞為支點,步步進逼,步步吞食的戰略,不斷地擠壓著維京人的生存空間,這一戰略直至阿爾弗雷德去世仍被他的繼任者執行。
公元899年阿爾弗雷德去世,威塞克斯王國通過聯姻控制了原來的麥西亞王國,並繼續執行者阿爾弗雷德的進逼戰略。眼看事態正在按照既定軌跡發展,威塞克斯似乎要完成一統英格蘭的大業,直至加強版的維京人再次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