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京海盜的利斧長船,學者國王的文才武略:走進英格蘭的黑暗年代

2020-12-12 櫻汐筆談

在大英圖書館的珍藏中,有一件名為《林迪斯法恩福音書》的精美手抄本,其鑲嵌有黃金、寶石的封面,色彩豐富、造型別致的插圖,以及線條流暢的文字,都令觀者讚嘆不已。它的主要製作者,據說是公元8世紀時期的修士伊德弗裡斯,由於他所在的修道院位於林迪斯法恩島,因此後人將這部手抄本命名為《林迪斯法恩福音書》。

在很多學者看來,這部精美的福音書無疑具有極高的工藝與審美水準,是8世紀英格蘭宗教藝術的集大成者。然而,回到《林迪斯法恩福音書》誕生的年代,我們卻會發現,當時的英格蘭正處於所謂的「黑暗年代」,蠻族入侵、內鬥不斷,加之自然災害、瘟疫的影響,整個英格蘭在公元5-1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

那些修建於海岸附近的修道院,往往會成為維京海盜搶掠的「重點」,價值不菲的金銀聖器被洗劫一空,修女、修士們或被殺害,或被擄走當作奴隸賣掉,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亦未能倖免。好在一位修士趁亂偷偷藏起《林迪斯法恩福音書》,將其帶到多倫,才使這一藝術精品僥倖躲過一劫。

《林迪斯法恩福音書》的波折命運,是英格蘭黑暗年代的一個縮影。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黑暗年代: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公元5-10世紀的早期英格蘭》一書,則從更廣闊的視角,對這段時常被人們忽略的歷史,進行了生動細緻的介紹。

跟隨韋斯特的敘述,我們得以走近這段長達600多年的歷史時光,看布列吞人、羅馬人、撒克遜人、維京人……輪番登場,一面是利斧與長矛的殘酷徵伐,另一面則是英格蘭民族意識與統一王國的逐步形成,宗教、戰爭、文化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演繹出一部波瀾壯闊的宏大史詩。

01 何為「黑暗年代」:內外交困中的英格蘭

通常來說,英格蘭歷史的開端是以1066年的威廉大帝諾曼徵服為標誌。在此之前的六百年,即自公元410年羅馬軍團撤離不列顛,到埃德加國王統一英格蘭全境的漫長時期,被人們稱為「黑暗年代」。

古希臘詩人赫西俄德在《工作與時日》中,曾將人類文明分為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和黑鐵時代。其中,在黑鐵時代裡,人們整日辛苦勞作,卻為死亡陰影、親情淡漠、道德淪喪的現實所困,長久地「陷入深重的悲哀之中,面對罪惡無處求助」。

與處在「黑鐵時代」的古希臘人相似,生活在「黑暗年代」的英格蘭人同樣面臨著內憂外患、生存艱難的境況。

一方面,在歐洲社會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蠻族入侵是這一時期的主題。

先是日耳曼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抵達不列顛,經過長期混戰後,陸續建立起三十餘個分散的小王國,並在互相爭霸過程中,進入由諾森布裡亞、麥西亞、韋塞克斯、埃塞克斯、肯特、薩賽克斯、東昂格利亞主導的「七國時代」。

大約從8世紀末期開始,來自北歐冰與火之地、掌握了先進航海與造船技術的維京海盜,在英格蘭各地劫掠殺戮,有人形容他們就像「一群會蜇人的黃蜂」,又如「令人畏懼的狼群」,行跡所到之處,留給當地人的只有殘酷與血腥的記憶。

另一方面,在英格蘭大大小小的王國內部以及彼此之間,同樣瀰漫著鬥爭的火藥味。

根據埃德·韋斯特提供的數據,以諾森布裡亞王國為例,即使是在7世紀相對穩定的時期,16位國王中僅有3位「在王位上平靜地死去」,其餘的13位國王或者被廢黜、被流放,或者死於王族內部的謀殺,或在戰爭中喪生。連國王自己的命運都岌岌可危,位於社會底層的農民、奴隸們的真實處境可想而知。

事實上,生活在「黑暗年代」的英格蘭人,所面臨的困境遠不止這些。氣候條件惡化、瘟疫、火山爆發、饑荒等,更是將普通英格蘭人的生活推向了絕境。公元5世紀中葉至8世紀之間,西歐地區進入「晚古小冰期」,乾旱與低溫導致糧食減產,人們的生活愈發困窘,鼠疫、肺結核等傳染病肆虐,高死亡率與短平均壽命並存。僅僅是活著本身,已然變成了巨大的挑戰。

從歷史學研究的角度而言,「黑暗年代」還有另一重含義,那就是由於史料匱乏,除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貝奧武夫》等有限的文本資料和考古發現外,人們無法窺見這一時期的更多歷史細節,特別是公元550年之後的兩個世紀中,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書面記載。因此,史學家們稱其為「黑暗年代」,似乎也帶有些許無奈的情感成分。

02 「野蠻鄰居」維京海盜:來自北歐的噩夢

在長達600多年的黑暗年代裡,「維京海盜來了」恐怕是最令英格蘭人聞風喪膽的一句話,在《黑暗年代》中,埃德·韋斯特說:

「對於任何一個正處於上升期的人來說,他所能夠想像到的最可怕的噩夢,就是粗魯野蠻的遠方親戚突然出現在面前,讓你的生活萬分掃興。而盎格魯-撒克遜人就有這樣一個最糟糕的親戚——維京人。」

說來也是奇妙,盎格魯-撒克遜人(以下簡稱「撒克遜人」)和維京人(主要是挪威人、丹麥人)之間,在血緣、地緣、語言上有著密切的關聯。撒克遜人中有一部分曾生活在北歐地區,同樣以尚武善戰聞名;其早期信仰中,對戰爭女神弗雷婭、和平之神弗雷等的崇拜,與北歐多神信仰一脈相承;在宗教祭祀活動中,和維京人一樣,撒克遜人也曾有過諸如人牲等「暗黑」傳統。

同樣是不列顛的入侵者,撒克遜人與維京人到來的時間相差了300年,只是當年的侵略者如今竟變成了受害者。在這幾百年間,撒克遜人成為不列顛土地上的定居者,以農耕生活為業,開始信奉基督教,這時他們的「舊親戚」維京人就顯得尤為野蠻不堪,只知覬覦財富,四處橫行霸道,毫無人性與道德可言。

維京人之所以選擇英格蘭作為主要劫掠對象,背後有著多重現實考慮。就其自身條件來說,北歐自然環境嚴酷、耕地與生活資料都十分匱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向外擴張成為一種必然。而隨著羅馬軍團的撤離,英格蘭內部陷入四分五裂、內鬥不斷的局面,以及島國海岸線綿長的地理特徵,都為維京人乘著長船四處突擊侵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從公元795年開始,維京人陸續洗劫了多內穆坦、聖·科倫巴、林迪斯法恩、坎特伯雷等多所修道院,所到之處財富被搜刮一空,修道士們慘遭屠戮,他們甚至還掘開墳墓,試圖尋找隱藏的寶藏。一些修女為了避免遭到凌辱,選擇親自割掉雙唇和鼻子,最後依然難逃一死。

有人曾不無憤慨地說:「在異教的災難來臨之前,不列顛從未有過如此的恐懼」。隨著時間推移,維京海盜們不再滿足於「搶完就跑」,而是開始帶領軍隊發起大舉進攻,建立起永久營地,從家鄉將妻女們接過來,打算正式在英格蘭安營紮寨。

面對維京海盜們的種種惡行,撒克遜人的應對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用金錢換取和平,也就是「可恥的丹麥金」。但它所能換來的只是一時的安穩,過不了多久維京海盜就會捲土重來,胃口還越來越大。991年,他們向韋塞克斯國王勒索了1萬磅的丹麥金,到了1018年,這一數字飆漲至7.2萬磅。如此高額的丹麥金,其負擔最終還是要落在普通民眾頭上,使他們苦不堪言。

另一種方式則是直接迎戰,將維京海盜逐出英格蘭的領地,著名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03 「學者國王」阿爾弗雷德:英格蘭的奠基人

在公元9世紀後期,維京人已經徵服了諾森布裡亞、東安格利亞、麥西亞等王國的大部分領地,韋塞克斯王國是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公元871年,年輕的阿爾弗雷德從哥哥手中繼承王位後,韋塞克斯一而再地遭到維京人的襲擊。

阿爾弗雷德成為國王的第一年,就與丹麥人打了9次仗,其中僅有1次以韋塞克斯人勝利告終。4年後,「維京雄獅」在威爾頓再次打敗韋塞克斯軍隊,阿爾弗雷德不得不繳納丹麥金,以「請」這些不速之客暫時離開。到了877年,在王室所在地齊普漢姆的一場惡戰中,阿爾弗雷德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連他自己都差點沒命,和少數支持者倉皇逃離到荒無人煙的阿塞爾內島。

在這座小島上,阿爾弗雷德過著近似於「臥薪嘗膽」式的生活,他被一戶牧牛人家所收留,傳說有一次他幫牧牛人的妻子烤餅,由於專注於思考大事,一不留神竟然把餅給烤焦了,惹來對方的一通指責。在漫長的冬季即將結束時,阿爾弗雷德迎來了人生中的重要轉機:他發布號令,集結起未被侵佔土地上的自由民,到埃格伯特石附近集結,共同驅逐來自北歐的入侵者們。

他們的對手是丹麥將領古瑟魯姆,經過幾周的苦戰,在一場名為「愛丁堡戰役」的戰爭中,阿爾弗雷德的軍隊贏得了勝利。關於如何處置「手下敗將」的問題,阿爾弗雷德展現出了極大的智慧與包容心。

考慮到雙方實力依然旗鼓相當的現實,阿爾弗雷德與與古瑟魯姆訂立協議,約定各自佔領英格蘭的一半領土,前提條件是古瑟魯姆的軍隊必須撤離,不能再侵擾阿爾弗雷德統治的地域。同時古瑟魯姆本人要皈依基督教,由阿爾弗雷德擔任教父,並公開舉行洗禮儀式。

至於那些有意願定居和平共處的丹麥人,阿爾弗雷德則允許他們繼續在當地生活,畢竟在過去的百餘年間,許多丹麥人與當地人不斷交流、通婚,有時已經很難區分他們究竟是丹麥人還是英格蘭人。雖然此後古瑟魯姆曾一度打破協議,再次發動戰爭,但都被阿爾弗雷德輕鬆擊退。

作為英國歷史上有「大帝」(the great)稱號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偉大之處除了驅逐維京海盜,部分實現英格蘭統一外,更重要的是,他給這個飽經蹂躪的國度帶來真正的文明與進步。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阿爾弗雷德是一位典型的「學者國王」,他少年時兩次遊歷羅馬,還曾拜見時任教皇利奧四世,得到他贈予的鬥篷和劍。對古老羅馬文明的敬仰,和對基督教信仰的虔敬之心,使他一生都渴慕知識,對學術教育推崇有加。

在阿爾弗雷德統治期間,他從歐洲各地招攬優秀的學術人才,設立數所學校,致力於提高英格蘭人的文化修養。他本人以身作則,系統學習拉丁語,用心研讀撒克遜詩篇,翻譯《哲學的慰藉》《反異教史》等書籍,還促成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的編撰工作。此外,阿爾弗雷德在制定法律體系、貨幣標準化、建立海上部隊、興建「堡」這一兼具軍事與居住功能的建築,以及促進英格蘭與歐洲大陸間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學者阿塞爾說:「所有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都自願拜阿爾弗雷德為王,臣服於他。」阿爾弗雷德的「大帝」之名自此遠揚。

04 走出黑暗年代:從無盡暗夜中,看見一縷曙光

阿爾弗雷德大帝在英格蘭的「黑暗年代」留下了赫赫聲名,但實際上,直到200多年後,到了其後代埃德加統治時期,英格蘭才真正實現了統一,完成了阿爾弗雷德的一大夙願。此時,距離英格蘭走出黑暗年代,開始全新的歷史篇章,已經只有數步之遙。

回望這段波瀾詭譎的早期英格蘭歷史,我們看到的似乎是無盡的黑暗,許多普通人不得不拿起手邊的農具,對抗蠻族的瘋狂入侵。那些慘無人道的屠戮,似乎永無停歇的混戰,給幾代人留下了沉重的心理陰影。

然而,在漫無邊際的黑暗之中,往往醞釀著一縷希望的曙光。在共同抵禦外敵的過程中,英格蘭的民族意識逐漸形成。在政治、法律、軍事、文化等領域,一些基本的制度框架開始被搭建,奠定了今日英格蘭諸多制度的基礎。如今為人所熟知的英美習慣法系、國王加冕禮上的塗油儀式等,大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時期。一段始於仇恨與痛苦的歷史,終於迎來了沐浴在陽光下的時代。

參考資料:

1、埃德·韋斯特,《黑暗年代》

2、錢乘旦,《錢乘旦英國史》

3、雅各布·阿伯特,《阿爾弗雷德大帝》

4、BBC紀錄片,《英國史》

註:配圖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英格蘭的黑暗年代:斯文國王的文才武略,維京海盜的利斧巨船
    然而,回到《林迪斯法恩福音書》誕生的年代,我們卻會發現,當時的英格蘭正處於所謂的「黑暗年代」,蠻族入侵、內鬥不斷,加之自然災害、瘟疫的影響,整個英格蘭在公元5-1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  那些修建於海岸附近的修道院,往往會成為維京海盜搶掠的「重點」,價值不菲的金銀聖器被洗劫一空,修女、修士們或被殺害,或被擄走當作奴隸賣掉,林迪斯法恩修道院亦未能倖免。
  • 阿爾弗雷德大王:抵禦維京人的英格蘭之王
    一支突如其來的海盜船隊打破了平靜。這些海盜在當地大肆劫掠,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教士和平民。最終,這座教堂付之一炬。很快,海盜在林斯特凡地區劫掠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西歐地區。這起暴行甚至令查理曼的宮廷學者——約克的阿爾昆都深為震驚。阿爾昆在給諾森布裡亞國王埃塞爾雷德的信中哀嘆道:啊!
  • 維京人都是劍盾長矛加巨斧?普通維京海盜:一把手斧加短劍足夠
    《英靈殿》將維京人和他們的敵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武器分成了相對科學的單手、雙手和遠程三類,並儘可能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大多數武器(甚至包括不少冷門武器),但遊戲畢竟不能完全還原歷史。那麼,維京海盜們是如何作戰的?他們的作戰體系和武器使用方式又究竟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事兒。
  • 《維京時代與英格蘭》:海盜化身北歐勇士徵服英格蘭的傳奇和歷史
    提起維京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他們一直都是殘暴血腥的代表。維京人常以海盜的身份和神秘的形象出現在各種傳說和故事中,但他們的真實面目卻不為人所知。真實的「維京海盜」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維京戰斧」究竟是殘暴野蠻的侵略者,還是開疆拓土的勇士呢?他們對英格蘭的血腥統治是出於嗜血掠奪,還是另有原因呢?
  • 潛入維京軍營的國王,率領英格蘭人抵禦海盜入侵!被視為民族英雄
    他在位期間,長期率軍與入侵英格蘭的維京海盜作戰,堪稱英格蘭傑出的民族英雄。中世紀的英國民間流傳著不少關於他的戰鬥故事,其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是他親自當間諜潛入維京人軍營刺探軍情的故事。8、9世紀,維京人稱雄於海上,他們大約在8世紀末開始越過海峽進攻英格蘭。起初以海盜式的掠奪騷擾蹂躪英格蘭沿海,繼而在英格蘭侵佔領土,建立固定居留點,終而佔領了英格蘭的整個東北部,形成了維京人控制的地區。
  • 維京傳奇:改變歐洲的強悍海盜
    或許還與維京人的長子繼承制有關,難以分得家產的小兒子們就選擇出海開闢天地;甚至有人提出,是一夫多妻制導致適婚的女人數量變少,使大批維京人成為海盜。總之,8世紀時,勇猛的維京男女駕著他們發明的龍骨船駛向未知的海域,四處探險、劫掠。他們向西,來到英格蘭;向南,去向法蘭克和地中海;向東,來到俄羅斯。
  • 歷史上英格蘭也曾如此悽慘,全境被維京海盜佔領,國王遭暗殺而死
    原來公元9世紀至11世紀,正是北歐一帶的維京海盜猖獗之時,海盜們的一支在藍牙王哈拉爾的帶領下與丹麥一帶建立了國家,開始像歐洲大陸四處劫掠。由於大不列顛島與丹麥相距不遠,所以首當其衝的成為了海盜們冒險的樂園,他們多次乘著快船於大不列顛島上登陸,搶奪錢財,殺害居民。
  • 維京人的四種職業:航海家、北歐海盜、商人,殖民者
    維京人傳奇:戰斧和長船徵服世界的歷史。 (維京人的長船。) 維京人的老家是挪威、瑞典和丹麥。
  • 「北歐海盜」維京人都哪去了?
    然而,如果把時間線撥回一千多年前的黑暗時代,那時的北歐,長年累月的冰霜雪災,僅有的耕地被永久凍土取代,這使得生活在那裡的維京人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自然的壓力催生了維京人對外擴張的本能,劫掠者們乘長船南下,來到了英格蘭和法國。
  • 歐洲史(13) - 維京海盜時代
    在現代,維京一詞會聯想到海盜、掠奪、殖民,但根據挪威一位考古學者的觀點,維京人也是依靠農業及漁業生存。從這個觀點來看,維京人航海的主要目的也是貿易,掠奪只是個別現象。             維京人的航海路線 5.1 早期的維京人8世紀開始,維京海盜集團開始了對不列顛群島及弗裡斯蘭的掠奪,但那時候他們會在春天的時候回到故鄉。維京時代正式開啟是在793年,他們襲擊了英格蘭北部的林迪斯法恩修道院。
  • 維京海盜在歐陸沿海的瘋狂肆虐
    公元8到10世紀的歐洲,是維京海盜橫行無忌的時代。他們從寒冷的北歐出發,駕馭著長船縱橫在大西洋和地中海,風雨來去,無人可擋,巴黎、亞琛、約克、盧卡……一座座重鎮在維京人的肆虐下一度化作廢墟。這群來自北國的野蠻人數量並不多,也不具備超越時代的裝備,為什麼能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呢?這一切都要從維京人的最初歷史說起。
  • 在《刺客信條:英靈殿》中解讀極光之下的維京海盜
    他們是農民,也是海盜;是出色的水手,也是英勇的戰士;是旅行貿易的航海家,也是無惡不作侵略者。  這個民族,是英雄和戰鬥的民族——它叫維京。他們駕駛著一艘艘船頭雕刻著龍頭的長船(Longship)在北歐海洋上劈波斬浪,神出鬼沒地襲擊歐洲海岸。
  • 英格蘭的黑暗時代,仍有一個人在指引他們前行
    而英國,這個古老的「日不落帝國」並不是生來就是霸主,他也有著一段「黑暗年代」。英國,也被稱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很多人認為,英格蘭歷史的開端是1066年威廉大帝對諾曼第的徵服,而公元5世紀初盎格魯-撒克遜人遷往大不列顛的這段歷史,也被稱為「黑暗年代」。在這段歷史中,不僅僅包含著混亂的侵略,戰爭。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段歷史也是英格蘭統一的雛形。
  • 北歐海盜維京人對歐洲的掠奪與發現冰島 格陵蘭島
    公元793年6月8日早晨,英格蘭東部海岸的林第斯法恩島上的居民和往常一樣,在安謐的氣氛中走向田野,把耕牛套在犁上準備開始一天的勞作。突然間,一望無恨的海面上出現了幾艘海盜船,乘風破浪,浩浩蕩蕩地駛來。船的形狀十分怪異,船頭和船尾高高翹起,龍首船頭精雕細刻,船身細而長,吃水很淺。船旁排列著黑、黃兩色交錯的盾牌,刀劍寒光閃閃,顯得殺氣騰騰。
  • 維京海盜入侵英格蘭-《刺客信條:英靈殿》透視圖
    [扮演維京人艾牆的角色,前進到英格蘭]《刺客信條:英靈殿》的背景已經確立,歷史時期在公園的9世紀。此時,中國處於中唐時期,英國仍然處於七國時代,此時歐洲處於黑暗時期,羅馬帝國已經解體,法蘭克人正在崛起。十字軍東徵的時間是1096-1291,《刺客信條》生成的背景正好是十字軍東徵。
  • 維京海盜的戰船襲來!這款牛逼的海盜之船,樂高會生產嗎?
    做為北歐最著名的……呃……暴力不合作組織,維京人曾一度讓歐洲人民望海生畏。樂高曾推出過維京海盜的主題,只不過當時這個主題更多地是和北歐神話相結合,幾乎每一款set內,維京的勇士們都需要和一種神話裡的巨獸展開殊死惡鬥。我曾在之前的文章裡介紹過這個系列,沒有看到的朋友可以點擊我的名字,查找我過往的文章《追尋消失的北歐神話:盤點樂高維京海盜系列》。
  • 育碧新作《刺客信條:英靈殿》公布,維京海盜轉職刺客玩袖劍
    育碧日前正式公布了刺客信條系列最新遊戲《刺客信條:英靈殿》,該作將於2020年底聖誕節期間發售,登陸PS5,PS4,XBOX ONE,XBOX Series X和PC平臺,遊戲支持4K解析度和HDR,現在預購可以獲得額外任務「狂戰士之道」,對維京海盜轉職刺客玩袖劍感興趣的玩家不要錯過了
  • 維京「海盜」:殘暴的戰士,高超的水手,歐洲傳奇還是烏合之眾?
    維京人早期的資料有所缺乏,他們開始對歐洲和不列顛島進行攻擊的紀錄最早出現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記載的公元789年,他們首次發動了針對英格蘭的襲擊,這也被視為是「維京時代」的開端,當時他們攻擊了英格蘭東北海岸的一座修道院,搶走了大量財富和糧食。劫掠是早期維京人的主題,儘管他們偶爾也從事貿易,但實際卻是很少的,也因為這樣使他們早期擁有「海盜色彩」。
  • 唯一抵擋住維京海盜的入侵狂潮的英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
    公元865年,維京傳奇英雄拉格納•洛德布洛克在不列顛附近海域遭遇海難,漂流至諾森布裡亞王國領地後被以酷刑處死。諾森布裡亞王國飽受維京海盜的襲擾,處決洛德布洛克也算明正典刑。但這個殘疾人卻引領了維京海盜策馬衝鋒的風潮。
  •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前進,維京人入侵下的英格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維京人所居住的地區,耕地稀少且貧瘠,由於緯度較高,熱量不足,所以不適合發展農業。但此處峽灣犬牙交錯,森林密布,有取之不盡的木材和許多優良的港灣。因此,維京人多以漁獵為主,善於航海。維京人入侵時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又一次大遷移,它開始於8世紀,持續時間長達300年之久,歷史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維京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