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抵擋住維京海盜的入侵狂潮的英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

2021-01-21 冷兵器研究所

公元865年,維京傳奇英雄拉格納•洛德布洛克在不列顛附近海域遭遇海難,漂流至諾森布裡亞王國領地後被以酷刑處死。諾森布裡亞王國飽受維京海盜的襲擾,處決洛德布洛克也算明正典刑。但不想洛德布洛克的幾個兒子皆是一時之雄,紛紛起兵前來復仇。其中鬧的最兇的莫過於洛德布洛克的第三個兒子——「無骨人」伊瓦爾。伊瓦爾據稱自幼骨骼發育不健全,以至於無法獨立行走。但這個殘疾人卻引領了維京海盜策馬衝鋒的風潮。


▲美劇《維京傳奇》中的一代梟雄——拉格納•洛德布洛克


公元866年,伊瓦爾統領的維京大軍在諾森布裡亞沿海登陸,隨即沿著昔日的羅馬大道快速推進,迅速合圍了諾森布裡亞王國首都約克,本就措手不及的諾森布裡亞軍隊又中了伊瓦爾的誘敵之計,在約克城外全軍覆滅。據說伊瓦爾以維京的傳統風俗「血鷹」的手法,從諾森布裡亞國王的胸腔中掏出了對方還在悸動的肺,以告慰自己的父親的在天之靈。

▲「無骨人」伊瓦爾時代的維京人雖然騎馬行軍,但仍以下馬步戰為主


覆滅了諾森布裡亞的伊瓦爾並未就此滿足,隨後他又率領大軍殺入麥西亞境內。此時威塞克斯的王位已經擊鼓傳花一般的落到了阿爾弗雷德的三哥艾塞爾雷德手中。儘管麥西亞與威塞克斯昔日齷齪不斷,但秉承著唇亡齒寒的顧慮,艾塞爾雷德還是帶著四弟阿爾弗雷德,進入麥西亞境內抵禦維京人的進攻。在諾丁漢地區展開一段時間的對峙之後,阿爾弗雷德終於斡旋成功,為盎格魯—撒克遜諸國贏得了兩年寶貴的和平時光。

公元870年,伊瓦爾捲土重來,率先拿東盎格利亞王國開刀。氣勢如虹的維京大軍輕鬆的便毀滅了這個王國的軍隊,將其國王愛蒙德亂箭射死。面對維京軍隊咄咄逼人的兵鋒,艾塞爾雷德、阿爾弗雷德兩兄弟不得不分頭迎戰。但在關鍵性的梅雷頓戰役中,威塞克斯軍隊還是一敗塗地,國王艾塞爾雷德也身中槍傷,並最終不治身亡。但就在局面危如累卵之際,伊瓦爾卻突然選擇了撤回其在愛爾蘭的巢穴——都柏林,並在一年後與世長辭。「無骨人」伊瓦爾及其父洛德布洛克在歐洲歷史的長河之中只能算是籍籍無名的小人物,但在維京人的世界裡他們卻是真實存在的傳奇,是北歐諸神在人間的代言。而隨著他們的相繼隕落,那個充滿英雄主義的時代也隨著漸行漸遠。


▲「無骨人」伊瓦爾


公元871年,從自己哥哥手中接過王冠的阿爾弗雷德,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為嚴峻的挑戰。在這一年裡威塞克斯軍隊與來犯的各路維京人馬惡鬥連場,其中軍團級的會戰便有8次之多(一說9次)。從《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所記錄的其中6場會戰的結果來看。維京人四勝二負佔據著明顯優勢。一些史料甚至宣稱威塞克斯軍隊已經全軍覆沒。但力量的天平卻正是在這樣血腥的拉鋸中逐漸向著對阿爾弗雷德有利的一方傾斜。

長期以來維京人在不列顛大地之上橫行無忌,除了藉助龍頭戰船的機動性之外。很大程度還得益於盎格魯—撒克遜諸國被稱為「刻爾」的自耕農階層的崩潰。隨著貧富差距的日益加大,昔日領有以「海德」為單位土地的自耕農們逐漸淪為了依附貴族的農奴。此舉不僅導致了各王國稅賦收入的下降,更令可用於徵募的兵源陷於枯竭。這些問題在阿爾弗雷德之前,盎格魯—撒克遜諸國的統治者並非沒有覺察,但其一味強調平均地權的努力卻收效甚微。而阿爾弗雷德則選擇了因勢利導,他首先承認各地貴族領有超額土地的現狀,並冊封其為「塞恩」(thegn,一般譯為「領主」)。「塞恩」名下的土地和農奴均受到國王的認可和保護,但其也肩負著動員家族所有力量為王國而戰的義務。



除了推行「塞恩」制度,強化威塞克斯王國的常備軍建設之外,阿爾弗雷德還將目光投向了教會。在其父埃塞伍爾夫執政時期,威塞克斯王國為了贏得羅馬教會的支持,允許教會向其治下各行各業徵收原先只針對猶太人的「什一稅」,甚至連娼妓也不能例外。此舉雖然極大的損害了普通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利益,但曾在羅馬定居多年的阿爾弗雷德也深知教會絕不會輕易吐出這塊到嘴的肥肉。與其強行取消「什一稅」,不會要求教會力量也投身到抵抗維京入侵的戰爭中去。事實上早在麥西亞的奧法統治時期,盎格魯—撒克遜各國便已經頒發特許狀給各地修道院,允許其自行組織武裝來抵抗「海上異教徒」的襲擾。但當時維京入侵的形勢遠沒有此時那麼嚴峻。面對維京人所過之處被焚毀的修道院廢墟,眾多修士和神父也拿起武器,加入了阿爾弗雷德的軍隊。


▲阿爾弗雷德大帝的塑像


正是藉助著新興的「塞恩」階層和教會兩大勢力的鼎力支持,威塞克斯王國挺過了阿爾弗雷德即位後長達數年的艱難歲月。而針對維京人長於野戰不善攻堅的戰術短板,阿爾弗雷經過精密的測量和勘查,在自己的國境內為各城鎮修建了城牆。以溫切斯特為例,鑑於每名士兵可以防守4.23英尺(約1.3米)的城牆。因此擁有2400戶居民的以溫切斯特建造了一條周長為9954英尺(約3公裡)城防體系。與此同時,阿爾弗雷德規定任何兩個城市的距離不得超過20英裡。這樣行軍途中部隊就可以朝發夕至,不用擔心在野外露營而遭受維京人的突襲。


▲阿爾弗雷德大帝、「塞恩」領主和武裝修士在修築城牆的現場


如果說修建城防是阿爾弗雷德為了抵抗維京入侵所鑄就的堅盾的話,那麼仿照維京人戰船的樣式,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便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刺向對手咽喉的利劍。維京人的戰艦雖然大小不一,但一般均不超過40隻划槳。而阿爾弗雷德所建造的戰艦則統一擁有60隻划槳。正是憑藉戰艦體積和載員上的優勢,公元882年阿爾弗雷德首次率領艦隊出海,便取得了一舉俘獲4艘維京戰船的全勝戰績。此後阿爾弗雷德再接再厲,不斷在海上殲滅來犯的維京人艦隊。


▲海戰中維京人的驍勇往往無從施展


經過一番勵精圖治,阿爾弗雷德雖然收復了包括倫敦在內的大片失地,但卻也不得不在公元878年與維京國王古思倫籤署合約,承認對方在諾森布裡亞、麥西亞、東盎格利亞三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廢墟上的佔領區,同時還奉上每年一筆不菲的「歲幣」。而維京方面所付出的不過是一句空洞的和平承諾,以及由阿爾弗雷德國王親自為古思倫洗禮,維京人從此宣布皈依天主教而已。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盎格魯—撒克遜諸王國已經無力支撐巨大的戰爭消耗,以及瘟疫、饑荒對威塞克斯王國的困擾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此時的維京海盜已經改變了昔日盛夏乘船而來,在冬季來臨之前返回北歐的劫掠模式。攜家帶口開始在不列顛群島長期定居。對於那些幾乎先天就是軍營和堡壘的維京營地,盎格魯—撒克遜人同樣無力迅速攻克。正是基於戰場這種勢均力敵的局面,阿爾弗雷德只能選擇屈辱的和平。


▲阿爾弗雷德統治時期的不列顛局勢


一紙和平協定當然無法擋住維京人擴張的欲望,縱觀整個阿爾弗雷德執政時期,維京的人入侵幾乎從未真正停止過。但昔日盎格魯—撒克遜諸國各自為戰的局面終究得以改善,因此阿爾弗雷德被視為第一個真正統一英格蘭的盎格魯—撒克遜君王,雖然他的成就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不過是宋高宗趙構那般成功的抱殘守缺了而已。但恰如亂世中的英雄一樣,阿爾弗雷德力挽狂瀾的功績還是成為了英格蘭歷史的一盞明燈。照亮了那段盎格魯—撒克遜人看不見未來的黯淡歲月。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布,主編原廓、作者郭延春。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為啥喝啤酒擼串容易幹仗?


法蘭克王國抵抗住維京人的秘訣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致命的敵人自海上來,維京人入侵英格蘭與阿爾弗雷德大帝的拯救
    維京人的入侵方向生產生活環境與社會發展水準決定了維京人的文化與信仰,而文化與信仰又造就了維京人淡漠死亡樂於戰鬥的群體性格。終於,盎格魯撒克遜人迎來了自己的英雄——阿爾弗雷德大帝。敲黑板劃重點,這裡很重要,記住這個名字,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
  • 英格蘭的黑暗年代:斯文國王的文才武略,維京海盜的利斧巨船
    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黑暗年代: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公元5-10世紀的早期英格蘭》一書,則從更廣闊的視角,對這段時常被人們忽略的歷史,進行了生動細緻的介紹。  991年,他們向韋塞克斯國王勒索了1萬磅的丹麥金,到了1018年,這一數字飆漲至7.2萬磅。如此高額的丹麥金,其負擔最終還是要落在普通民眾頭上,使他們苦不堪言。  另一種方式則是直接迎戰,將維京海盜逐出英格蘭的領地,著名的阿爾弗雷德大帝在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 維京海盜的利斧長船,學者國王的文才武略:走進英格蘭的黑暗年代
    英國資深作家、記者埃德·韋斯特的《黑暗年代:阿爾弗雷德大帝與公元5-10世紀的早期英格蘭》一書,則從更廣闊的視角,對這段時常被人們忽略的歷史,進行了生動細緻的介紹。隨著時間推移,維京海盜們不再滿足於「搶完就跑」,而是開始帶領軍隊發起大舉進攻,建立起永久營地,從家鄉將妻女們接過來,打算正式在英格蘭安營紮寨。面對維京海盜們的種種惡行,撒克遜人的應對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用金錢換取和平,也就是「可恥的丹麥金」。但它所能換來的只是一時的安穩,過不了多久維京海盜就會捲土重來,胃口還越來越大。
  • 阿爾弗雷德大帝,"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
    阿爾弗雷德(古英語:AElfrēd, AElfrēd;英語: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是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國王,也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
  • 阿爾弗雷德大帝:穿皮甲、拿長矛擊敗穿鎖甲、拿長劍的維京人
    公元865年,恐怖的渡鴉旗(維京人的一種戰旗,在其信仰中,渡鴉是奉獻給奧丁神的一種特殊祭品)再次在海平面上升起,數千維京海盜在「無骨者」伊瓦爾的率領下大舉入侵,大有席捲英格蘭之勢。但在4天後的阿什當之戰中,重整旗鼓的威塞克斯人獲得大勝,包括「無骨者」伊瓦爾在內的許多海盜首領及維京人被殺。不過,維京人很快捲土重來,雙方互有勝負。雖然給予了維京人大量傷亡,但是威塞克斯人也損失慘重。在此危難之際,威塞克斯卻失去了自己的國王,當年8月,埃塞爾雷德因為戰場上所受的創傷暴病而亡,留下年幼的王子。年幼王子稚嫩的雙肩無疑扛不起抵抗維京人入侵的重任,大臣們一致推選其弟阿爾弗雷德繼承王位。
  • 同樣是被維京人入侵,為何英格蘭集權統一,法蘭西卻要與敵人分權
    說白了,當時的英國人和法國人就是一家人,都屬於凱爾特人這個民族。這種狀況,從兩個國家都擁有一些共同的古代文化遺蹟可以看出來,比如在英國和法國都有的巨石陣等等。但隨著羅馬共和國的崛起,凱撒大帝率軍在公元前52年徵服了法國之後,這一切都被改變了。從此,羅馬文化就在法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了。凱撒大帝也曾率軍襲擊不列顛,但未能成功。
  • 新作《刺客信條——英靈殿》背景介紹—阿爾弗雷德大帝
    經過本人再三確認,本次《刺客信條》新作中,主角的對手正是阿爾弗雷德大帝。一個被英國人稱作「大帝」,而不是「國王」的人。此人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不知道阿育這次要怎麼編故事。但是不管怎麼說,咱們就先來看看阿爾弗雷德是何許人也吧。(話說這是第三篇有關AC新作的文章了。
  • 在沼澤地「打遊擊」的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德憑啥打退維京人?
    在英國歷史上,阿爾弗雷德的地位無人可以撼動。阿爾弗雷德大帝維京人橫掃英格蘭的時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王國接連淪陷,如果沒有阿爾弗雷德的奮力反抗,英格蘭以後的統治者,就一定是維京人了。那麼,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的他,到底是怎麼在困境之中,艱難撐了下來的呢?維京人大肆入侵英格蘭的時候,威塞克斯王國正處於埃塞爾沃夫的統治之下,他死於858年。繼承威塞克斯王位並不是阿爾弗雷德,因為他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正常情況下他當上國王的機率小的可憐。
  • 被海盜打得狼狽而逃,10年後統一7個王國,如今英國人都喊他國父
    直到9世紀晚期,情況才終於有了改觀,海盜們碰到了一個勁敵——位於英格蘭西南部的韋塞克斯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少年時代,阿爾弗雷德就胸懷大志,決心要帶領英格蘭人把維京海盜趕走。從19歲起,他就開始跟隨哥哥作戰,參加了抗擊維京海盜的戰鬥。公元871年4月,維京海盜再次入侵韋塞克斯,22歲的阿爾弗雷德與哥哥浴血奮戰,戰鬥中哥哥身負重傷,不治而亡。
  • 維京擴張:歐洲迎來海盜時刻
    維京人的原住地在北歐地區,是今天北歐五國(挪威、丹麥、瑞典、芬蘭、冰島)的祖先,因為入侵活動而被稱為「維京海盜」。在西歐,人們往往稱呼維京人作諾斯人或諾曼人,在東歐,則被稱為瓦良格人。
  • 阿爾弗雷德大王:抵禦維京人的英格蘭之王
    這部新作主要講述了9世紀末期英格蘭遭受維京人入侵後,群雄並起、爭奪不列顛島霸權地位的故事。盎格魯-撒克遜時代最偉大的統治者——阿爾弗雷德大王,無疑就是這個英雄時代的故事核心。海寇初現不列顛一支突如其來的海盜船隊打破了平靜。這些海盜在當地大肆劫掠,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教士和平民。最終,這座教堂付之一炬。很快,海盜在林斯特凡地區劫掠的消息不脛而走,傳遍了西歐地區。這起暴行甚至令查理曼的宮廷學者——約克的阿爾昆都深為震驚。阿爾昆在給諾森布裡亞國王埃塞爾雷德的信中哀嘆道:啊!
  • 糟糕歷史第六季學習筆記2——了不起的阿爾弗雷德大帝(Awesome Alfred The Great)
    阿爾弗雷德大帝(849年-899),是盎格魯薩克遜英格蘭時期威塞克斯王國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在他的兄弟們中年紀最小,他一開始並不是王儲,王儲的名字都應該像是他的哥哥們一樣以「埃塞爾(Aethel)(意為王子)」開頭,比如埃塞爾斯坦,埃塞爾博爾德,埃塞爾伯特,埃塞爾雷德。阿爾弗雷德名字的含義是「智慧精靈」。 2.
  • 英國簡史——盎格魯撒克遜王朝
    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入侵不列顛群島圖類似中國戰國七雄一般。七大國之間不斷鬥爭,歷史總是相似,秦始皇終結了中國的戰國時代,而不列顛群島也出現了一個阿爾弗雷德,終於一統七大國,成為不列顛的大帝。阿爾弗雷德大帝秦始皇要面對北方匈奴的騷擾,阿爾弗雷德大帝同樣面對丹麥海盜的入侵。
  • 從自己哥哥手中接過王冠的阿爾弗雷德,迎來人生中最為嚴峻的挑戰
    但這個殘疾人卻引領了維京海盜策馬衝鋒的風潮。公元866年,伊瓦爾統領的維京大軍在諾森布裡亞沿海登陸,隨即沿著昔日的羅馬大道快速推進,迅速合圍了諾森布裡亞王國首都約克,本就措手不及的諾森布裡亞軍隊又中了伊瓦爾的誘敵之計,在約克城外全軍覆滅。據說伊瓦爾以維京的傳統風俗「血鷹」的手法,從諾森布裡亞國王的胸腔中掏出了對方還在悸動的肺,以告慰自己的父親的在天之靈。
  •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前進,維京人入侵下的英格蘭,開始了統一的進程
    維京人長期生活在海上,為了生存,經常劫掠過往商船,被西歐人視為「海盜」。 維京人入侵西歐,的原因眾多,首先是因為自然環境的限制,土地貧瘠,農業不發達,居民多以漁獵或搶劫為生。8世紀左右,維京人人口激增,人們的生存出現困難。其次,當時維京人的社會分化加劇,王權強化,受到政治壓迫的許多維京人被迫移民海外,尋求生路。
  • 潛入維京軍營的國王,率領英格蘭人抵禦海盜入侵!被視為民族英雄
    阿爾弗烈德大王(公元871- 899 年在位)是英國中世紀最有名的君主。他不僅以促進文化教育事業,倡導編輯史書、翻譯拉丁文著作、彙編《阿爾弗烈德王法典》等「文治」著稱於史,而且也以謀略過人、英勇善戰的武功而流芳於後世。他在位期間,長期率軍與入侵英格蘭的維京海盜作戰,堪稱英格蘭傑出的民族英雄。
  • 海上爭霸︱中世紀英國為什麼不重視海軍
    870年前後,英國四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中的麥西亞、東盎格利亞、諾森布裡亞的大部分地區已淪陷,只有韋塞克斯王國仍在全力抵抗維京人。865年開始的維京大軍入侵875年,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他是第一個自稱為「英格蘭國王」的君主)在英國西南部的韋勒姆附近與維京人海戰,據稱這時他已經擁有一支小型艦隊。
  • 《刺客信條英靈殿》史話:英國竟是被維京人打出來的?
    傳說中,上文提到的傳奇維京海盜拉格納在劫掠諾森比亞時,遭到伏擊戰敗,被諾森比亞國王扔進毒蛇坑中活活咬死了,拉格納的另一個強悍的兒子——無骨者伊瓦爾,以為父親報仇之名,率領規模空前的維京軍隊前來討伐,至少從這裡開始,維京人的隊伍已經不算是海盜團,絕對屬於軍隊了,同時其行為也由劫掠變為了正式侵略。
  • 英國史上唯一一位「大帝」,能文能武,英格蘭統一就是從他開始的
    英國漫長的歷史之河中,只出現過一位被稱為「大帝」的國王。若要符合大帝的稱謂,其人必須文武雙全且政治能力極強。英國歷史上不乏優秀的君王,但總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阿爾弗雷德。他究竟為英國做了些什麼,才能夠榮膺「大帝」的稱號?在羅馬帝國崩潰以後,英倫三島時常處在地方勢力的拼搶下,英格蘭的勢力也被四分五裂的各地王國瓜分豆剖。
  • 在《刺客信條:英靈殿》中解讀極光之下的維京海盜
    維京人在新的家園定居落戶之後,還要面對來自韋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等諸多撒克遜人的反撲。大名鼎鼎的阿爾弗雷德大帝——是英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自稱且名副其實之人。他是歐洲中世紀最傑出的君主之一,被後世尊稱為「英國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