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天下之名巧的馬鈞,發明改造,對兵器學的研究不比諸葛亮差

2020-12-26 歷史真鑑

前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臥龍,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謀略家。同時諸葛亮還是一個發明家,木牛流馬、諸葛弩等都是諸葛亮發明的,但是同在三國時期有個發明家在兵器學方面的研究並不比諸葛亮差,他就是被稱為「天下之名巧」的馬鈞。

馬鈞

少時家貧,改造綾機

馬鈞從小家境貧苦,少年時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機械製造發麵的天賦。一個人的得失是守恆的,馬鈞雖然講話口吃,但是思維敏捷,往往有許多奇思妙想,這也為他後來的發明提供了保障。

綾機

馬鈞由於自小生活困難,他發現當時的綾機笨拙複雜,工作效率極其低下,當時社會對絲綢的需求量非常大,百姓往往趕製都累得大汗淋漓。於是馬鈞下定決心改造這種綾機,以方便百姓的製造,提高生產力。馬鈞開始深入了解綾機的工作原理,並且將新型的綾機製造了出來,新型的綾機更加輕巧快捷,大大提高了絲織工人的生產力,百姓無一不拍手稱快,這令他在機械製造領域逐漸樹立起了名氣。之後,曹魏期間,他擔任了一定的官職,並同時鑽研機械的製造。

指南車

指南車是一種辨明方向的工具,相傳皇帝、周公都曾製造指南車,幫助自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畢竟這些是傳說。早在東漢時期的張衡就發明了指南車,不過張衡製造指南車的方法早已失傳,指南車也只在書籍記載中出現過。後來,魏國的馬鈞對指南車的傳說非常感興趣,並最終將其製造了出來。

據《三國志》記載:居京師,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溉。先生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功百倍於常。此二異也。

記裡鼓車

於農者改翻車,於樂者為水轉百戲

翻車是當時一種水利灌溉工具,因為構造狹長,民間又將其稱為龍骨水車,一般利用腳踏和牲畜進行推動。馬鈞在洛陽為官的時候,因為發現有的土地因為澆灌的問題而荒廢,於是馬鈞準備幫助百姓解決這個難題,他在原來龍骨水車的基礎上重新改進發明了翻車,新型的翻車利用流水的動力,可以連續性地自動提水對土地進行灌溉,用時非常輕便,甚至連小孩都可以轉動,是一種操作方便,大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直到近代工業革命以前,翻車在古代一直被廣泛地使用。

翻車

在娛樂用具上面,馬鈞也有驚人的成就,他製造了一種名為「水轉百戲」的裝置,這種裝置的動力來源是流動的水,以機械木輪作為傳動裝置,使得連接在終端的木偶可以進行自動的表演,其中的機械構造十分精細複雜,構思甚是巧妙。由此可見馬鈞在傳動機械方面的研究,已經進入了苦心孤詣的境界了。

於兵改連弩及發石車

由於處在三國時期,各國爭霸,戰爭頻發,馬鈞開始著手對兵器的研究和改造,諸葛亮北伐時製造的連弩對魏國軍隊造成了很大的麻煩,士兵戰場上撿到交由馬鈞後,馬鈞為幫助軍隊,開始改造連弩,使得連弩的功效大大提高。

連弩

官渡之戰時,馬鈞發現攻城所用的「發石車」效率緩慢,一次只能發射一顆,並且發射完需要重新裝填,在戰爭中短板缺陷明顯,於是馬鈞在原有發石車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改造,利用機械的原理,研究出一種新型的轉輪發石車,新型發石車可以進行連續不斷的發射,並且提高了發射距離和發射威力,極大的提高了曹魏軍隊的戰鬥力。

除此之外,馬鈞在工業、農業、軍事等方面還有很多的發明創造,很多的發明對當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奇思妙想,正是因為這些奇妙的機械發明,馬鈞在當時被世人稱為「天下之名巧」。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相關焦點

  • 機械發明家馬鈞是咱興平人
    馬鈞,扶風郡始平縣(今興平市東南)人,因為擅長發明創造和機械革新,享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是我國古代史上久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有一次,馬鈞看到城外有一大塊坡地,農民想在那裡種菜,但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經過反覆研究、試驗,製造出了一種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裡,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這種工具後來被稱為翻車。
  • 寶雞之「寶」| 三國發明家馬鈞
    馬鈞(生卒不詳),字德衡,扶風人。三國時機械家、發明家。初在魏國作博士(學官)。魏明帝太和元年至景初三年(227-239)任給事中。因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當時人稱為「天下之名巧」。  馬鈞自幼家境貧寒,好學科學技術。在洛陽時因都內園地無水,即設計出翻車(即今龍骨水車),能連續提水,使用輕便自如,小孩亦可轉動,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和最先進的提水工具之一,至今1700多年,一直被廣泛應用。
  • 馬氏歷史名人——馬鈞
    人物介紹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生活在東漢末年這一時期。生卒年代不詳。三國志大戰3馬鈞形象出身貧寒。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
  • 【中華上下五千年】魏晉南北朝——發明家馬鈞
    馬鈞,三國魏扶風(今山西興平縣東南)人,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機械製造家、發明家。因巧思絕世,獲得了「天下之名巧」的稱譽。
  • 機械製造專家:馬鈞真的是一個了不起的人!這三個方面可呈現出來
    馬鈞改進後的新型織綾機(模型)其三:馬鈞的發明在軍事上,連弩和發石車威力大增馬鈞在農業和手工業上都有所作為,那麼在軍事上難道就沒有發明和創造新鮮的東西自然不是了,在軍事方面,馬鈞改進了連弩和發石車。在此之前,諸葛亮改進的連弩一次鬥可以發數十支箭了,威力已經是非常大了。不過,馬鈞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次的改進,威力又增加了5倍以上,與諸葛亮之前改造的連弩,是要更加的先進一些。
  • 【名人軼事】三國時期的發明家——馬鈞
    馬鈞,字德衡,三國時期扶風郡(今陝西興平)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 三國殺裡的馬鈞是「無情發牌員」,歷史上只是個「呆萌打鐵匠」
    當然,除了上述的馬氏四神,還有一位 「馬姓神將」威名顯赫(由於常年混跡於高端局,以至於很多小夥伴只聞其名,未見其人),那個號稱能夠帶動「豬」的漢子--馬鈞。其實小編覺得對一個武將最高的讚譽並不是將其稱為「(某)神」,小編認為三國殺作為一款棋牌類遊戲,摸牌的質量與數量至關重要,手牌的質量和數量一旦提高與增多,勝利的可能性就會變大。
  • 古代在科學發明有突出貢獻的人物
    魯班,春秋時期魯國人,名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蔡倫,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
  • 湖北發現40把「衝鋒鎗」,距今有1700年,專家:果然是他發明的
    但最早的衝鋒鎗是二戰時期義大利人發明的,後來經過不斷改造,現在日益成熟,功能和戰鬥力也在提升,更便於用於戰爭中。 但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槍」一類武器,都是在工業革命之後,近代投入一定科技含量才被研發出來的,是近代的新式武器,不可能在古代被使用,就算明朝有與手槍相似的火銃被發明,但是沒有繼續被研究改造
  •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歷史上的10個全能人才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家徵戰多年,最後誰也沒能得到天下,反而是司馬懿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晉朝。司馬懿是三國最大的贏家,也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司馬懿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治理國家方面,都有著很強的才能。司馬懿的智慧在三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僅次於諸葛亮。可能是司馬懿的智慧過渡,導致其後代的智商都普普遍偏低,以至於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成為中國最差的朝代。
  • 《三國殺》馬良馬鈞,究竟誰才是真正的馬神?馬忠:這把穩了~
    所以把馬良稱之為輔助之神那是完全不過分~接下來要說的這名武將有些特殊,他是馬氏角色裡少有的非蜀國勢力角色,他就是被譽為「灑水車」的馬鈞。馬鈞的一技能「精械」能夠大幅強化所獲得的防具和諸葛連弩,使連弩獲得額外攻擊距離、其他防具則得到了近乎無敵的超高防禦能力,特別是八卦陣和仁王盾,都是只剩下一種花色才能傷到馬鈞!
  • 閒話三國人物之諸葛亮: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什麼樣的?
    南陽北距曹魏不遠,曹操方破袁紹,威震華夏,天下智能之士多往依附,諸葛亮為什麼不去投曹操呢?裴松之通過一個事例告訴我們一個答案。諸葛亮隆中好友孟公威老家在北方,他也是思歸故裡,想去北方一展才華。諸葛亮說,天下之大,智士甚多,施展的空間很大,何必非要回故鄉呢?裴松之評價道,這是諸葛亮勸朋友的說辭,在他自己,去曹操那裡應當更能成就一番功業,至少是比陳群、司馬懿等人強。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第八名:羽扇綸巾周公瑾周瑜,字公瑾,東吳第一任大都督,風流瀟灑且精通音律,赤壁之戰的大破曹操的首席功臣,孫權曾稱讚周瑜有「王佐之資」,周瑜曾提出不同於魯肅三分天下的二分天下之計策,其為人也並非演義裡那般容不下他人,相反歷史上真實的周瑜為人大度,隨經常有著不同的見解但總能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他很清楚的直到自己的優勢,也能夠發現自己不如別人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魯肅還未去世時雖然曾和魯肅的方針多次相左但還是奉行著魯肅所提出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