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自幼喜愛讀書,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有一次看到織布的婦女勞作很艱辛,於是下決心改良織綾機。他對舊式織綾機進行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織綾機,新型織綾機的踏具簡化了、效率更高了。馬鈞發明新式織綾機後,魏國絲織品的品質躍上了新臺階,不僅質量能與蜀錦相媲美,而且其圖案之精美令蜀錦望塵莫及。新型織綾機的誕生,大大加快了我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速度,並為我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也使馬鈞成為勞動人民心中的大發明家。
有一次,馬鈞看到城外有一大塊坡地,農民想在那裡種菜,但無法引水澆地,這塊地就一直荒著。馬鈞經過反覆研究、試驗,製造出了一種車,把河裡的水引到坡地裡,老百姓終於能種菜澆水了,這種工具後來被稱為翻車。馬鈞製造的翻車,是對我國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在東漢以前,農民使用的灌溉工具非常複雜而且很費力,遇到地勢高的田地,灌溉起來就非常麻煩,而翻車發明之後,可連續不斷地提水,使水從低處向高處流,輕快省力,甚至連五六歲的兒童都能轉動。由於翻車具有巨大的灌溉優點,故而一問世就受到歡迎,並迅速得到推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並沿用了一千多年,他因此也被後世稱讚為「巧思絕世」。
相傳指南車在我國的歷史上很早就記載,黃帝和蚩尤作戰時,蚩尤為使自己的軍隊不被打敗,釋放霧氣使黃帝的軍隊迷失了方向。後來,黃帝製造指南車辨別方向,終於打敗了蚩尤。到了三國時期,人們從傳說中知道了指南車,但誰也沒見過,馬鈞於是就想把它造出來,讓大家開開眼界,同時也能為行軍作戰提供方便。不少人都對馬鈞的想法持懷疑態度,散騎常侍高堂隆說:「指南車是傳說中的東西,又沒有文獻記載,只不過是人們信口胡謅而已。」馬鈞卻說:「指南車很可能有過,問題在於後人對它沒有認真研究。其實,造指南車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高堂隆聽後嘲諷馬鈞:「你名為鈞,字德衡,鈞是器具的模型,衡能稱量物品的輕重,如果輕重都沒有一定的標準,怎麼可以做模型?」馬鈞說:「如此爭論有何用?咱們試製一個,自有分曉。」隨後,他們一起去見魏明帝,魏明帝於是令馬鈞製造指南車。在沒有資料、沒有模型的情況下,馬鈞刻苦鑽研、反覆實驗,利用機械原理製造出了指南車。事實勝於雄辯,馬鈞的傑出成就,令那些嘲笑他的人啞口無言。而他製造指南車、翻車等所運用的機械原理,西方國家在1700餘年後才開始運用。
除了農業之外,馬鈞還在兵器製造方面也有不少發明創造。他在兵器學方面的精深研究,足以和同時代的軍事學家諸葛亮相比。
相傳在官渡之戰時,曹操使用一種發石車攻擊袁紹,這種發石車可以拋出大石塊攻擊敵人,在當時威力巨大。但這種發石車也存在缺陷,聰明的馬鈞經過一番研究,設計出了一種新型發石車——輪轉式連續拋石車。有一次,諸葛亮率兵攻打魏國,使用了一種新發明的連弩,可以連續發射幾十支箭。這種新式武器讓魏軍大感驚奇,有個魏國士兵撿回連弩讓馬鈞看。當時已經年老的馬鈞看到連弩後,認為這種兵器很好,說:「巧是很巧了,但還有不到的地方,如再改進一下,威力還可增加五倍。」於是,他便將連弩進行了改進,果然效果甚佳。功效可提高五倍。史學家付玄曾經這樣感慨地說:「馬鈞,天下之名巧也,可與公輸班、墨子以及張衡相比。」
當時由於傳統文化以儒家為核心,科學技術在士大夫眼中是「奇器淫巧、雕蟲小技」,難登大雅之堂。所以陳壽在他的《三國志》中沒有為馬鈞立傳。但是,這些絲毫不妨礙馬鈞在歷史上的功績,他簡化了當時織綾機構造,大大提高了生產工藝水平,他發明了我國古代最先進的灌溉工具——翻車,從而提升了古代引水灌溉的效率,這些偉大的成就使馬鈞功不可沒,他的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後人所傳頌。
文章丨由鹹陽地方志辦公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