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生愛思考,從小就喜歡搗鼓機械,憑藉著對機械製造的熱愛,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發明製作了食用菌自走式拌料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他用發明創造改變食用菌生產的作業方式,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率,他就是駐馬店老區泌陽縣馬谷田鎮肖嶺村熊莊組村民——王海庭。
王海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外出打拼,2006年回到家鄉種植香菇,由於不怕吃苦,他很快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成了當地屈指可數的技術能人。實踐中他深知,作為全國食用菌種植大縣的泌陽,食用菌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可是長期以來都是手工種植,加之一家一戶勞力少,往往種植很少、收益較低。要想上規模、多收益,必須實行機械化作業,食用菌種植機械化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圖紙,怎樣才能發明出自動機械呢?
認準了就幹,沒有資金他自籌,缺少工具設備自己購,在家裡小打小鬧幹起來。他一專多能,既是電工、又是機械工、鉗工、焊工、車工,一個人不停地反覆試驗,切、割、焊、噴。一開始由於不懂技術,在焊接時眼睛被刺得淚水直流,一連兩天睜不開眼,手上也被燙得傷痕累累。
創造的過程是一個辛苦的過程。有時候,他半夜醒來,有了一點思路,馬上翻身下床,連夜試驗;有時候,正吃飯時,他會忽然放下飯碗,投入到自己的發明中。他對發明近乎痴狂的態度讓家人非常不解,但又無可奈何。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幾個月的煎熬,王海庭的第一臺自走式拌料機終於誕生了。以前一天需要10多人拌料,現在1個人就可以完成。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不停地工作著,聽著鄉親們的稱讚,王海庭覺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了良好的開端後,王海庭的發明創造一發不可收拾。近年來,他又先後發明製造了食用菌智能裝袋機、食用菌自動刺孔機、食用菌專用升降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
「種香菇過去人工拌料,8至10個人幹1天才拌萬把袋,如今用拌料機一天至少拌5萬袋,省工省時拌料均勻質量好。我家原先一年只種香菇幾千袋,現在每年種植幾萬袋。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無不交口稱讚,說海庭是能人是奇才,有能耐。」熊莊組長王本友說。
王海庭,一個回鄉創業的打工仔,十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驚人的毅力、拼搏精神和比常人多數倍的付出才成就了他的食用菌種植機械化的夢想。
「海庭發明創造影響推動了泌陽縣食用菌的大發展,使一大批貧困戶由此摘掉了貧困帽。」縣農藝師趙雲立誇讚說,「目前海庭發明的食用菌機械設備供不應求,逐漸從縣內銷售到縣外、省外及大江南北,受到食用菌種植戶的一直好評。
食用菌機械化的普及也帶動了不少農民加入到食用菌加工服務行業。「現在是能人養活了笨人,我這一輩子從沒有見過恁些錢。」花園街道辦事處禹莊居委禹莊66歲的蘇保法說,「2016年以來我從海庭這裡先後購買2臺小型和2臺大型自動行走翻料機,我走村串戶專業拌料,幹不完的話,大把大把的掙票子。」
「海庭小夥子不簡單,功不可沒。由一家一戶原來每年種植幾百袋幾千袋,發展到目前的幾萬袋、十幾萬袋,由一年種植一次,發展到常年種植。由每年收入幾千元到幾萬元,十幾萬元,幾十萬元。不少農民索性不種地,常年種植食用菌,發了家走上了富裕路,有房有車有存款。」泌陽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宗義評價道。
(李方 王有震 王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