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仔王海庭返鄉創業 成了食用菌機械「發明家」

2020-12-23 天中之聲

他天生愛思考,從小就喜歡搗鼓機械,憑藉著對機械製造的熱愛,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發明製作了食用菌自走式拌料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他用發明創造改變食用菌生產的作業方式,提高食用菌的生產效率,他就是駐馬店老區泌陽縣馬谷田鎮肖嶺村熊莊組村民——王海庭。

王海庭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初中畢業後外出打拼,2006年回到家鄉種植香菇,由於不怕吃苦,他很快掌握了香菇種植技術,成了當地屈指可數的技術能人。實踐中他深知,作為全國食用菌種植大縣的泌陽,食用菌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好門路。

可是長期以來都是手工種植,加之一家一戶勞力少,往往種植很少、收益較低。要想上規模、多收益,必須實行機械化作業,食用菌種植機械化至關重要。但是對於一個農民來說,沒有專業知識,沒有圖紙,怎樣才能發明出自動機械呢?

認準了就幹,沒有資金他自籌,缺少工具設備自己購,在家裡小打小鬧幹起來。他一專多能,既是電工、又是機械工、鉗工、焊工、車工,一個人不停地反覆試驗,切、割、焊、噴。一開始由於不懂技術,在焊接時眼睛被刺得淚水直流,一連兩天睜不開眼,手上也被燙得傷痕累累。

創造的過程是一個辛苦的過程。有時候,他半夜醒來,有了一點思路,馬上翻身下床,連夜試驗;有時候,正吃飯時,他會忽然放下飯碗,投入到自己的發明中。他對發明近乎痴狂的態度讓家人非常不解,但又無可奈何。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幾個月的煎熬,王海庭的第一臺自走式拌料機終於誕生了。以前一天需要10多人拌料,現在1個人就可以完成。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不停地工作著,聽著鄉親們的稱讚,王海庭覺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了良好的開端後,王海庭的發明創造一發不可收拾。近年來,他又先後發明製造了食用菌智能裝袋機、食用菌自動刺孔機、食用菌專用升降機等實用型食用菌生產機械設備。

「種香菇過去人工拌料,8至10個人幹1天才拌萬把袋,如今用拌料機一天至少拌5萬袋,省工省時拌料均勻質量好。我家原先一年只種香菇幾千袋,現在每年種植幾萬袋。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無不交口稱讚,說海庭是能人是奇才,有能耐。」熊莊組長王本友說。

王海庭,一個回鄉創業的打工仔,十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的聰明智慧、驚人的毅力、拼搏精神和比常人多數倍的付出才成就了他的食用菌種植機械化的夢想。

「海庭發明創造影響推動了泌陽縣食用菌的大發展,使一大批貧困戶由此摘掉了貧困帽。」縣農藝師趙雲立誇讚說,「目前海庭發明的食用菌機械設備供不應求,逐漸從縣內銷售到縣外、省外及大江南北,受到食用菌種植戶的一直好評。

食用菌機械化的普及也帶動了不少農民加入到食用菌加工服務行業。「現在是能人養活了笨人,我這一輩子從沒有見過恁些錢。」花園街道辦事處禹莊居委禹莊66歲的蘇保法說,「2016年以來我從海庭這裡先後購買2臺小型和2臺大型自動行走翻料機,我走村串戶專業拌料,幹不完的話,大把大把的掙票子。」

「海庭小夥子不簡單,功不可沒。由一家一戶原來每年種植幾百袋幾千袋,發展到目前的幾萬袋、十幾萬袋,由一年種植一次,發展到常年種植。由每年收入幾千元到幾萬元,十幾萬元,幾十萬元。不少農民索性不種地,常年種植食用菌,發了家走上了富裕路,有房有車有存款。」泌陽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宗義評價道。

(李方 王有震 王春雷)

相關焦點

  • 河南省2020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和返鄉下鄉創業...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35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評審認定辦法(試行)等三個辦法的通知》(豫政辦〔2017〕25號)規定,省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現將2020年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
  • 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示範園區出爐,鄭州這些地方上榜
    」,其中,新密市被評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鄭州二七區櫻桃溝特色種植旅遊園區入選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根據「名單」,我省認定固始縣等16個縣(區)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鄭州的新密市位列其中。新鄭鑫益豐生態農業基地創業園、鄭州二七區櫻桃溝特色種植旅遊園區等34個創業園區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鄭州市富坤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0個創業項目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項目。新密市祥樂老年公寓等101個助力脫貧攻堅項目為河南省返鄉下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
  • 河南公布2019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脫貧攻堅優秀名單,看看都有誰?
    根據名單,固始縣、欒川縣等16個縣(區)被認定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鄭州二七區櫻桃溝特色種植旅遊園區等34個創業園區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鄭州市富坤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0個創業項目為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項目,新密市祥樂老年公寓等101個助力脫貧攻堅項目為河南省返鄉下鄉創業助力脫貧攻堅優秀項目。
  • 白蓮河鄉返鄉創業代表捐贈生豬慰問疫情防控一線人員
    據悉,賀建新2016年返鄉創業,同堂弟賀義軍一起回鄉流轉500多畝拋荒土地,成立合作社,栽種晩秋黃梨和中藥材,用熟食餵養土豬,在武漢,黃州開辦專營店。抗擊疫情期間,通過白蓮醫院醫生李志升同學微信群了解到示範區兩醫院急需防護物資,特別是醫護人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夜以繼日的奮戰在防控第一線,深受感動。
  • 松江區加大築巢引鳳 大學生紛紛返鄉創業
    東方網記者袁家福11月2日報導:這是一群可愛的年輕人,大學畢業後紛紛選擇了返鄉創業,並帶領眾多同伴,將學到知識和本領反哺社會,助力鄉村振新幫助農民致富。在松江這塊歷史悠久的肥沃土地上大顯身手。由此返鄉創業的念頭便萌生了。「創業之初只有我一個人,現在我們的團隊已經有十幾位大學生了,一起創辦鄉村民宿、土家美食、助力農村旅遊業發展。朱燕將自家230平方米的農宅改造成民宿,客房、餐廳、活動室等,在鄉村美景映襯下,老宅重新煥發了活力。藉助線下民宿體驗,致力於松江大米銷售,打造了自己的大米品牌「八十八畝田」,慢慢地在客戶中贏得了口碑。
  • 安徽甘汊河鎮連墩村劉興芝:外出打工學習技能,返鄉創業
    43歲的劉興芝家住安徽省舒城縣Gan汊河鎮連墩村新塘村帶著丈夫許來傲和他們的農民工學習服裝加工管理經驗,他們回家後創辦了一家服裝加工廠,帶領3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打工掙錢,1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鍛鍊和學習好。
  • 餘德明:打工仔返鄉創業種平菇闖出新天地
    種植效益不斷增長    今年37歲的餘德明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了16年。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鄉興龍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打工如同挑水喝,創業就好比是自己挖井喝水,我一直都在努力挖自己的那口井。」餘德明在分享自己創業經歷的同時,臉上泛起幾絲愉悅。
  • 洋縣這個小夥在外打工5年,回家創辦了電子廠!
    張雄斌,漢族,男,1985年3月生,中共黨員,2003年他高中畢業,背井離鄉出門南下打工,在外打工5年,他學到一手過硬的電子製造技術及企業管理技巧,儘管後來外面收入可觀,但他依然懷揣夢想返鄉,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了漢中勝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企業運行短短7年時間,在洋縣已經設立了4家社區工廠
  • 家燕歸巢,天南地北魯山人返鄉創業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張建新 通訊員雷小軍  10月9日,「天南地北魯山人返鄉創業」工作座談會在魯山縣召開,座談會上,氣氛熱烈,返鄉創業的企業家們暢談發展建議,肯定創業環境,紛紛表示將帶動更多的魯山籍有識之士返鄉創業。
  • 返鄉入鄉創業的新實踐——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撰文談「返鄉入...
    返鄉主要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打工磨鍊、積累的農民工等各類創業人才,回到家鄉配置創業資源,惠及鄉鄰鄉親;入鄉主要是城市裡有經濟能力、有創業意願的科技、管理人才和企業家等,看準鄉村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稟賦,進入鄉村創業創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入鄉逐漸增多。將分散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產生新效益的活動都可稱為創新。
  • 「安慶好人」返鄉創業促振興
    「安慶好人」返鄉創業促振興 2020-12-09 21:41:51   來源:安慶新聞網
  • 正安人在遵義丨他叫田維興,打工19年,返鄉辦工廠......
    返鄉創業就業,已經是貴州的高頻詞彙。在返鄉浪潮的助推下,越來越多正安人,在遵義、正安、貴陽等地形成聚點。正安人在遵義,將關注那些創業成功、正在創業路上的正安人。今天,我們將會走進返鄉創人物田維興、駱樂森等人,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田維興,正安縣中觀鎮晏溪村人,今年42歲。2014年放棄外省機會,和同鄉好友駱樂森,在遵義國際商貿城創辦了森興公司。
  • 從「打工仔」到「領頭羊」
    「返鄉創業養羊,不僅收入比以前打工掙得多,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一舉兩得。」12月21日,站在自己的羊圈旁邊,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竹塘村南江黃羊養殖戶楊振南高興地說。竹塘村距通道縣城16.5公裡,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 莊來勝:走南闖北打拼 不如返鄉創業
    決定返鄉來創業2017年初的一天,光澤縣委、縣政府在福州召開「福州光澤商會座談會」,號召光澤籍的福州商會會員返鄉創業。莊來勝正好參加了會議,當天晚上回到家,莊來勝回憶起這些年自己在外打拼時的酸甜苦辣,與妻子一商量,夫妻倆一拍即合,決定返鄉創業,為光澤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 山東諸城桃園:青年返鄉創業 為脫貧攻堅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來,諸城市桃園生態經濟發展區聚焦聚力脫貧攻堅,積極搭建創業平臺,讓返鄉青年成為脫貧攻堅的強勁助力,積極招引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位於諸城市桃園區東紅社區鄭家溝村的返鄉青年創業產業茶園,面積將近1000畝,由7名返鄉青年創辦,帶著知識、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發展茶葉種植,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鄭家溝村地處偏僻,山嶺薄地居多。
  • 麟遊縣召開民營企業發展暨返鄉成功人士座談會
    麟遊縣召開民營企業發展暨返鄉成功人士座談會 來源:麟遊縣人民政府 發布時間:2020-01-23 17:11 瀏覽次數: 1月21日,麟遊縣召開民營企業發展暨返鄉成功人士座談會,與民營企業家、返鄉成功人士歡聚一堂,共商發展大計,共同描繪全縣民營經濟發展美好藍圖。
  • 農民工返鄉越來越多的現象說明了什麼?這三點是主要原因!
    農民工返鄉越來越多的現象說明了什麼?有人說,以前回農村老家極少見到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因為都去大城市打工賺錢去了。而,最近回老家,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大多打點零工,務農或乾脆打打牌混日子。為什麼農村年輕人多起來了?其實很簡單,就是農民工返鄉的多多了。那,什麼原因導致農民工返鄉人數增加?
  • 機械發明家馬鈞是咱興平人
    馬鈞,扶風郡始平縣(今興平市東南)人,因為擅長發明創造和機械革新,享有「天下之名巧」的美譽,他是我國古代史上久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馬鈞自幼喜愛讀書,尤其喜歡鑽研機械製造方面的難題。有一次看到織布的婦女勞作很艱辛,於是下決心改良織綾機。他對舊式織綾機進行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織綾機,新型織綾機的踏具簡化了、效率更高了。
  • 回鄉創業去!新農人跳回「農門」,返鄉青年帶來了什麼?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李振編   輯丨李博2018年8月,返鄉創業的鄭玲娟第一次打開快手,上傳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自己在山上撿雞蛋的視頻竟然超過了80萬點擊量。
  • 從一根草裡鑽研出5項專利,打工青年返鄉創業要建「牛文化樂園」
    牛糞蚯蚓堆肥反應裝置;草、魚、畜一體化生態循環養殖系統;以草代木食用菌棒加工設備;生態農業循環養殖系統;多年生菌草釀酒製作工藝;註冊完成了兩大類共11項商標。4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發明專利、11項商標,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專利技術,卻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從一根牧草裡鑽研出來的。王興剛種植成功的狼尾草在清鎮市新店鎮風字巖村,有一位農村青年名叫王興剛,以前曾外出務工多年,長期在外從事裝修、漆工、水電工等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