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德明:打工仔返鄉創業種平菇闖出新天地

2021-01-08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種植效益不斷增長

    今年37歲的餘德明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了16年。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鄉興龍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打工如同挑水喝,創業就好比是自己挖井喝水,我一直都在努力挖自己的那口井。」餘德明在分享自己創業經歷的同時,臉上泛起幾絲愉悅。

  隔行如隔山,餘德明告訴記者,此前從未從事過菌類種植,因此初期比較保守,第一年只購進1500多袋菌種,通過多方求學,不斷積累平菇種植經驗。

  天道酬勤,餘德明驚喜的是,一年下來收益出奇的好,於是他決定逐漸擴大種植規模。2013年,餘德明種植場的平菇產量和銷量都超過了第一年,淨收入10萬餘元。

  2014年底,餘德明又一次將平菇種植規模擴大,種植了15000個菌袋。「去年種植的平菇,到現在已經是第8次採摘了,預計純收入40多萬元,是去年的4倍。」餘德明說,等這批平菇摘完後,還將對平菇大棚進行擴建,力爭每年產值實現100萬元。

  防病是豐收的關鍵

  「種菇能不能掙到錢,做好防病工作是關鍵。如果不把防病工作做好,菌種滋生細菌後長不出平菇,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平菇大棚內,餘德明指著地上的石灰粉告訴記者,那是給場地消毒用的。

  餘德明告訴記者,每隔幾天就要在棚內地面上撒滿石灰粉,對棚內進行全方位消毒。同時,棚內溫度必須控制在15℃至20℃之間。溫度下降時需要在棚外蓋一層透明塑料薄膜保證棚內的溫度。除此之外,保持棚內溼度也很重要,溼度下降時需要用噴霧器把水噴在菌種上。「平菇要在冬天種下去,十月初就是完全上市的時候,到次年的五六月份就下市。」餘德明說。

  餘德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袋菌種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可產菇4至5斤,按市場批發價每斤3.5元至4元計算,每種一袋平菇,至少可獲得毛收入15元,除去菌種成本每袋4元,人工費1元,每袋淨賺10元,種15000袋就能賺15萬元,一年可種三季,全年可淨賺45萬元。

  平菇品質好不愁銷

  在平菇產量最高的時期,餘德明每天都要接到數十個經銷商的訂貨電話。

  「我的平菇一點也不愁銷路,大家都說我種植的平菇色質好、肉厚、滑潤、味濃、組織緊密、口感好。」餘德明說,「產量最高的時候,我會將一部分平菇拉到市場賣,但大部分早都被涪陵等地的經銷商預訂了,只要一出菇我就會開車給他們拉去。」

  當記者問到餘德明是否有競爭壓力時,他擺了擺手說:「我跟鎮上種植戶們的銷售方式不一樣,鎮上所有種植平菇的村民都只銷售菇,不銷售菌種,可我不僅售菇,還售菌種。因為有些種植戶不願意自己出去採購菌種,覺得就在鎮內購買比較方便。除此之外,不少外地的經銷商也會在訂購我家平菇時,順便訂購一些菌種。」

  如今,餘德明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種菇技術,並逐年將種菇規模擴大。

  「今年打算擴建大棚,再增種3萬袋菌種,爭取獲得更大收益。」餘德明說。

相關焦點

  • 【暖新聞·江西2020】青原張根群:返鄉「種」出新天地(圖)
    ,把父親經營的60畝蔬菜基地擴展到700畝,創新成立吉安市首個農民工會,把合作社變成農民創業團,先後被評為「江西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吉安市青年崗位能手」、「吉安市創新創業女青年」。  放棄高薪返鄉創業  2013年從江西財經職業學院畢業後,張根群遠赴非洲從事服裝外貿生意,收入不菲。在非洲工作的這段經歷對她來說受益良多。自己的家鄉山清水秀,有大片閒置的待流轉土地,非常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她產生了回鄉創業念頭。
  • 一棚平菇一期收入近8萬元!蘑菇棚裡「種」出新希望
    網絡配圖 「一個平菇菌棒兩頭出菇,一個棒最少可以出4茬。一茬一斤,按每斤3元算,一個棒可以賣12元,除去成本、人工等,淨收入在6元左右。目前,一個溫室大棚有1.3萬個菌棒,一期平菇種下來,收入近8萬元。」曹建紅邊摘蘑菇邊給記者算起了帳。
  • 打工仔王海庭返鄉創業 成了食用菌機械「發明家」
    「種香菇過去人工拌料,8至10個人幹1天才拌萬把袋,如今用拌料機一天至少拌5萬袋,省工省時拌料均勻質量好。我家原先一年只種香菇幾千袋,現在每年種植幾萬袋。廣大食用菌種植戶無不交口稱讚,說海庭是能人是奇才,有能耐。」熊莊組長王本友說。
  • 白蓮河鄉返鄉創業代表捐贈生豬慰問疫情防控一線人員
    據悉,賀建新2016年返鄉創業,同堂弟賀義軍一起回鄉流轉500多畝拋荒土地,成立合作社,栽種晩秋黃梨和中藥材,用熟食餵養土豬,在武漢,黃州開辦專營店。抗擊疫情期間,通過白蓮醫院醫生李志升同學微信群了解到示範區兩醫院急需防護物資,特別是醫護人員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夜以繼日的奮戰在防控第一線,深受感動。
  • 拒絕低保的困難黨員餘德明:不等不靠活出「精氣神」
    2005年,餘德明和村幹部開始給村民們家家戶戶做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一起試種。畢竟,對於當時還是「一項新的、不成熟的」旱育秧技術,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大家都不知道結果如何。最終有30戶農戶願意同餘德明一道試驗旱育秧。隨後的日子,餘德明就如何選好品種、浸種催芽、整田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多次前往縣農業局等地學習。並將自己學習到各種技術向30戶村民親身示範。
  • 我市一批返鄉創業園區項目獲省認定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農村天地更加廣闊。近年來,我市推動荊州能人返鄉工程,通過優化創業服務、落實創業補貼政策、升級營商環境等措施,打造高質量返鄉創業平臺,扶持返鄉創業項目,吸引更多荊州能人返鄉創業,帶動當地百姓就業。
  • 返鄉入鄉創業的新實踐——中國勞動學會會長楊志明撰文談「返鄉入...
    返鄉主要是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到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打工磨鍊、積累的農民工等各類創業人才,回到家鄉配置創業資源,惠及鄉鄰鄉親;入鄉主要是城市裡有經濟能力、有創業意願的科技、管理人才和企業家等,看準鄉村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稟賦,進入鄉村創業創新,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入鄉逐漸增多。將分散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產生新效益的活動都可稱為創新。
  • 安徽甘汊河鎮連墩村劉興芝:外出打工學習技能,返鄉創業
    43歲的劉興芝家住安徽省舒城縣Gan汊河鎮連墩村新塘村帶著丈夫許來傲和他們的農民工學習服裝加工管理經驗,他們回家後創辦了一家服裝加工廠,帶領3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打工掙錢,1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致富。鍛鍊和學習好。
  • 河南省2020年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示範項目和返鄉下鄉創業...
    根據《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豫政辦〔2016〕135號)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縣評審認定辦法(試行)等三個辦法的通知》(豫政辦〔2017〕25號)規定,省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審定,現將2020年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示範園區
  • 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
    摘要:返鄉創業看過來,這種植物若能打通市場,種植也許大有前景。不知不覺又要到春節了,而在外工作的人都陸續回家來,儘管有外地人不回家就能領到補貼的條例,但這並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能領,一般的上班族還是和平時一樣,所以他們也望能和家人在一起過一個團圓節。
  • 凱裡:燈籠照亮返鄉青年創業夢
    凱裡:燈籠照亮返鄉青年創業夢 2021-01-01 1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山東諸城桃園:青年返鄉創業 為脫貧攻堅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來,諸城市桃園生態經濟發展區聚焦聚力脫貧攻堅,積極搭建創業平臺,讓返鄉青年成為脫貧攻堅的強勁助力,積極招引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位於諸城市桃園區東紅社區鄭家溝村的返鄉青年創業產業茶園,面積將近1000畝,由7名返鄉青年創辦,帶著知識、技術和資金回到家鄉,發展茶葉種植,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鄭家溝村地處偏僻,山嶺薄地居多。
  • 告別苦日子 闖出新路子
    新華社南寧9月23日電 題:告別苦日子 闖出新路子——廣西基層助殘扶貧見聞新華社記者劉碩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知了村的一戶民居裡,村民楊培多正帶著10多位侗族繡娘一起製作刺繡服裝,一根根彩色絲線在她們手中變成了絢麗的紋飾,縫製在成衣上非常精美。
  • 重慶農民餘德明:種植雙孢菇帶動鄉鄰脫貧致富
    近日,在重慶豐都縣興龍鎮的春花山村餘德明的雙孢菇種植基地上,四五個菇農正在忙著採摘長勢良好的蘑菇。 在春花山村,提起餘德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是他帶領大家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家鄉政策好搞起雙孢菇種植    2011年8月份,餘德明回到家鄉後,鎮村各級幹部都鼓勵他種植雙孢菇。
  • 正安人在遵義丨他叫田維興,打工19年,返鄉辦工廠......
    返鄉創業就業,已經是貴州的高頻詞彙。在返鄉浪潮的助推下,越來越多正安人,在遵義、正安、貴陽等地形成聚點。正安人在遵義,將關注那些創業成功、正在創業路上的正安人。今天,我們將會走進返鄉創人物田維興、駱樂森等人,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田維興,正安縣中觀鎮晏溪村人,今年42歲。2014年放棄外省機會,和同鄉好友駱樂森,在遵義國際商貿城創辦了森興公司。
  •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返鄉創業:這姐弟倆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弘揚蒙古馬精神·身邊的榜樣】返鄉創業:這姐弟倆走出了一條致富路 2020-06-14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農民工返鄉越來越多的現象說明了什麼?這三點是主要原因!
    農民工返鄉越來越多的現象說明了什麼?有人說,以前回農村老家極少見到年輕力壯的年輕人,因為都去大城市打工賺錢去了。而,最近回老家,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大多打點零工,務農或乾脆打打牌混日子。為什麼農村年輕人多起來了?其實很簡單,就是農民工返鄉的多多了。那,什麼原因導致農民工返鄉人數增加?
  • 我市婦女創業創新工作登上《中國婦女》雜誌英文刊!
    下面為大家奉上翻譯版~~▼▼▼半山半水盛開創業之花巢湖經開區三瓜公社婦女闖出新天地從定期組織女性職業技能培訓到帶動鄉村婦女轉型增收,從積極落實「三免兩減半」幫扶政策到打造婦女就業創業一條街……在上級婦聯的指導和幫助下,安巢經開區婦聯在推動婦女創業創新,拓寬婦女致富渠道方面探索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脫貧之路。
  • 從「打工仔」到「領頭羊」
    「返鄉創業養羊,不僅收入比以前打工掙得多,還能照顧老人和小孩,一舉兩得。」12月21日,站在自己的羊圈旁邊,通道侗族自治縣雙江鎮竹塘村南江黃羊養殖戶楊振南高興地說。竹塘村距通道縣城16.5公裡,依山傍水、環境優美。
  • 回鄉創業去!新農人跳回「農門」,返鄉青年帶來了什麼?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記   者丨李振編   輯丨李博2018年8月,返鄉創業的鄭玲娟第一次打開快手,上傳了自己的第一個作品。沒想到兩個星期後,自己在山上撿雞蛋的視頻竟然超過了80萬點擊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