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歲的餘德明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了16年。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鄉興龍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打工如同挑水喝,創業就好比是自己挖井喝水,我一直都在努力挖自己的那口井。」餘德明在分享自己創業經歷的同時,臉上泛起幾絲愉悅。
隔行如隔山,餘德明告訴記者,此前從未從事過菌類種植,因此初期比較保守,第一年只購進1500多袋菌種,通過多方求學,不斷積累平菇種植經驗。
天道酬勤,餘德明驚喜的是,一年下來收益出奇的好,於是他決定逐漸擴大種植規模。2013年,餘德明種植場的平菇產量和銷量都超過了第一年,淨收入10萬餘元。
2014年底,餘德明又一次將平菇種植規模擴大,種植了15000個菌袋。「去年種植的平菇,到現在已經是第8次採摘了,預計純收入40多萬元,是去年的4倍。」餘德明說,等這批平菇摘完後,還將對平菇大棚進行擴建,力爭每年產值實現100萬元。
防病是豐收的關鍵
「種菇能不能掙到錢,做好防病工作是關鍵。如果不把防病工作做好,菌種滋生細菌後長不出平菇,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在平菇大棚內,餘德明指著地上的石灰粉告訴記者,那是給場地消毒用的。
餘德明告訴記者,每隔幾天就要在棚內地面上撒滿石灰粉,對棚內進行全方位消毒。同時,棚內溫度必須控制在15℃至20℃之間。溫度下降時需要在棚外蓋一層透明塑料薄膜保證棚內的溫度。除此之外,保持棚內溼度也很重要,溼度下降時需要用噴霧器把水噴在菌種上。「平菇要在冬天種下去,十月初就是完全上市的時候,到次年的五六月份就下市。」餘德明說。
餘德明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袋菌種在九個月的時間內可產菇4至5斤,按市場批發價每斤3.5元至4元計算,每種一袋平菇,至少可獲得毛收入15元,除去菌種成本每袋4元,人工費1元,每袋淨賺10元,種15000袋就能賺15萬元,一年可種三季,全年可淨賺45萬元。
平菇品質好不愁銷
在平菇產量最高的時期,餘德明每天都要接到數十個經銷商的訂貨電話。
「我的平菇一點也不愁銷路,大家都說我種植的平菇色質好、肉厚、滑潤、味濃、組織緊密、口感好。」餘德明說,「產量最高的時候,我會將一部分平菇拉到市場賣,但大部分早都被涪陵等地的經銷商預訂了,只要一出菇我就會開車給他們拉去。」
當記者問到餘德明是否有競爭壓力時,他擺了擺手說:「我跟鎮上種植戶們的銷售方式不一樣,鎮上所有種植平菇的村民都只銷售菇,不銷售菌種,可我不僅售菇,還售菌種。因為有些種植戶不願意自己出去採購菌種,覺得就在鎮內購買比較方便。除此之外,不少外地的經銷商也會在訂購我家平菇時,順便訂購一些菌種。」
如今,餘德明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種菇技術,並逐年將種菇規模擴大。
「今年打算擴建大棚,再增種3萬袋菌種,爭取獲得更大收益。」餘德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