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農民餘德明:種植雙孢菇帶動鄉鄰脫貧致富

2021-01-08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近日,在重慶豐都縣興龍鎮的春花山村餘德明的雙孢菇種植基地上,四五個菇農正在忙著採摘長勢良好的蘑菇。 在春花山村,提起餘德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是他帶領大家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

家鄉政策好搞起雙孢菇種植

    2011年8月份,餘德明回到家鄉後,鎮村各級幹部都鼓勵他種植雙孢菇。通過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學習,抱著試一試的態度,當年就投入3萬多元,搞起了6個大棚,種植雙孢菇。

    「由於是第一次種植,缺乏相關的技術和經驗,刨去成本,當年並沒有掙到錢。」餘德明說,不過他並沒有氣餒,反而激起了鬥爭。先後到重慶勳業食用菌公司學習技術,虛心向縣農委專家請教。還沒日沒夜的泡在大棚內,給雙孢菇保暖、通風。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第二年的收穫季節,由於掌握了種植和管理技術,雙孢菇的產量不僅比第一年增加了兩層,而且品質更好,效益得到明顯提高。

發展28個大棚年淨賺6萬元

     目前正是雙孢蘑菇採收期,餘德明夫妻倆忙不過來,就以每天60元的工資,聘請了5個當地村民為他採收雙孢菇。去年, 餘德明種植了28個大棚的雙孢蘑菇,從去年11月上旬開始採收,整個採收期將持續到今年的4月底才結束。目前他已經賣了五萬斤雙孢菇,毛收入有個10來萬元,除去肥料、人工工資等成本,淨賺了9萬元,餘下的雙孢菇還可淨賺3萬元。 

    「我們菇農為什麼敢大著膽子種植雙孢菇,因為我們有『後臺』,產品不愁銷的。」餘德明所指的後臺,指的就是重慶勳業食用菌公司。他們採收的雙孢菇,該公司將按照協議價,全盤訂單收購。

    據悉,重慶勳業食用菌公司為了解決菇農的後顧之憂,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發展雙孢菇,並承諾以保護價回收產品,解決菇農銷售難題。

播撒富民的種子圓村民的致富夢

    看到餘德明種植雙孢蘑菇效益好,當地部分有條件的村民也加入進來,其中,村民羅秀芳去年種植的雙孢蘑菇,畝產量高達1500多公斤,扣除成本,獲利近1萬元。

    「現在很多人到我這或者打電話來,向我請教雙孢菇的種植技術問題,我都毫不保留的為他們講解。」餘德明說,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能幫就幫一把,大家富了才叫富嘛。

    據悉,在餘德明的種植帶動下,目前春花山村的雙孢菇種植戶多達20餘戶。雙孢菇產業成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又一骨幹特色產業。 

 

相關焦點

  • 豐都:中年漢子種植雙孢菇年賺6萬元
    「這個基地的老闆叫餘德明,這個中年漢子真不錯,吃得苦、幹勁足,主動創業帶領鄉親們致富,非常不錯。」當地村民餘中秀說。在春花山村,提起餘德明,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是他帶領大家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
  • 雙孢菇拓寬鎮平縣郭莊鄉群眾致富路
    近年來,鎮平縣郭莊鄉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引進雙孢菇種植業,有效解決了當地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拓寬了群眾增收渠道,有力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眼下正值雙孢菇成熟的季節,在鎮平縣郭莊鄉孫樓村的食用菌產業扶貧基地,72歲的李正恩正在自家大棚採摘第二茬的雙孢菇,用手輕輕捏住菌柄,左右旋轉,一朵雙孢菇輕巧入籃。
  • 專業種植帶動農民致富
    目前,他承包的土地達3000多畝,是當地最大的專業種植戶之一,帶動了一方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致富。2014年,曾馬勝開始成立「遂溪縣茅山種植專業合作社」, 該合作社由127戶農民組成,當時貧困戶有101戶。新生力量的加入,合作社「芝麻開花節節高」,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每年收入也穩步增長。
  • 從一盤散沙到民心凝聚,東平原村邁上脫貧致富路
    從一盤散沙到民心凝聚,東平原村邁上脫貧致富路。興產業,增收步子穩蘑菇棚裡,一朵朵雪白的雙孢菇長勢喜人。66歲的韓維荷用手輕輕捏住菌柄,左右旋轉,一朵雙孢菇輕巧入籃。以前,韓維荷只是侍弄自家那點地,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東平原村是典型的山區農業村,耕地少、荒溝多,致富門路窄。
  • 拒絕低保的困難黨員餘德明:不等不靠活出「精氣神」
    2005年,餘德明和村幹部開始給村民們家家戶戶做工作,希望有更多的人願意和他一起試種。畢竟,對於當時還是「一項新的、不成熟的」旱育秧技術,還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大家都不知道結果如何。最終有30戶農戶願意同餘德明一道試驗旱育秧。隨後的日子,餘德明就如何選好品種、浸種催芽、整田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內容多次前往縣農業局等地學習。並將自己學習到各種技術向30戶村民親身示範。
  • 【走向小康】鎮平縣全媒體聯盟助力雙孢菇產業
    12月10日,鎮平縣全媒體聯盟「走向小康——消費扶貧助力脫貧攻堅」活動來到石佛寺鎮,對該鎮雙孢菇產業進行實地採訪。走進雙孢菇種植基地,只見一排排小「平房」整齊排列,每層都覆蓋著厚厚的土,這些土就是雙孢菇生長的家園。
  • 餘德明:打工仔返鄉創業種平菇闖出新天地
    種植效益不斷增長    今年37歲的餘德明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在外漂泊了16年。2012年,他毅然回到家鄉興龍鎮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打工如同挑水喝,創業就好比是自己挖井喝水,我一直都在努力挖自己的那口井。」餘德明在分享自己創業經歷的同時,臉上泛起幾絲愉悅。
  • 回鄉創業「繪畫卷」 脫貧致富「領頭雁」
    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愛軍就是這幅畫卷的「繪畫者」。致富不忘本,立志改善家鄉面貌鄭愛軍出生在山城區鶴鳴湖畔鄭溝村一個農民家庭。經過多年的奮力拼搏終於事業有成,按照他的想法,幹到40歲就從波瀾壯闊的「商海」退下來。但後來他發現,這其實是個奢望。
  • 「攜手奔小康」南陽鎮平:小小雙孢菇 拓寬群眾致富路
    基地的雙孢菇種植採用先進培育技術,車間使用6層菇架,增加了土地使用率。工廠化培育不受天氣影響,大大縮短雙孢菇成長周期。目前雙孢菇市場價10塊錢一斤,按照每斤3塊錢的收購價,一個棚一茬菇可以賣到9000塊錢。像孫樓村這樣通過雙孢菇產業嘗到甜頭的村在鎮平縣還有很多。
  • 致敬勞動者 脫貧致富不忘鄉鄰 李忠國一把油紙傘撐起一片天
    脫貧致富不忘鄉鄰 李忠國化身送貨小哥     產品的改良,讓李忠國的工廠銷售額逐步進入正規,想起之前村裡面對自己的幫助,李忠國便開始和村裡面的駐村工作隊,商量如何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藉助「網際網路+扶貧」電商扶貧新模式,增加大家的收入。
  • 祥雲遷喜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幫助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祥雲縣禾甸鎮新澤村委會十一組於2019年6月6日以"黨建+合作社+貧困戶+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成立了祥雲遷喜樂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並掛牌營業。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突破口,以貧困戶、貧困人口為工作對象,調動全村力量,著力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最終達到全面脫貧、全民致富。
  • 為農民脫貧致富盡一份心力
    許多常年奮戰在農業戰線上的廣大農業工作者,被李保國事跡深深感動,他們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像李保國一樣兢兢業業,為農民脫貧致富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李軍表示,李保國奉行經世致用的治學原則,將自己擅長的技術用到扶貧攻堅工作中去,以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為己任,通過實地實驗、技術培訓等方式,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在大山深處開闢出一條脫貧新路子。  江西崇仁縣農業局農藝師鄒明生表示,李保國給基層農技員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基層農技推廣員學習的標杆。
  • 貴州黃平種植食用菌帶動農民致富-果蔬-中國食品安全網
    摘要:貴陽黃平重安鎮政府把食用菌產業作為重要任務來抓,目前基本完成了400畝食用菌黑木耳種植面積,把黑木耳做成帶動農民持續增收的主導產業。
  • 涇陽「香菜經紀人」脫貧致富帶鄉鄰
    年關已至,在遠近聞名的香菜小鎮—— 涇陽縣王橋鎮屈家村的田間地頭一派忙碌熱鬧的喜氣景象,婦女老人們都忙著收割香菜,香菜種植戶屈勝利也在忙著招呼鄉親們交菜,為今天客商的訂單做著準備……
  • 藍洪健幫助1024戶貧困戶增收 「不忘囑託,為脫貧致富貢獻力量」
    重慶和信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藍洪健說,公司2009年落戶重慶酉陽,在這裡建成投產了4萬多平方米的青花椒精深加工基地,發展栽植青花椒21萬餘畝,帶動農戶1.3萬餘戶6萬餘人,助1024戶貧困戶脫貧增收。藍洪健表示,未來繼續把青花椒種植模式推廣下去,帶動更多的貧困鄉村和農民脫貧增收。
  • 越南沙壩農民靠種植藥材致富
    近幾年來,這片山區很多農戶種植了一些珍貴的藥材,如當歸、雲木香、三七等滿足國內藥材生產需求。藥材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讓沙壩居民能發展經濟和致富。 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沙壩藥材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新樹種也在這裡得到試種。在一些高經濟效益的藥材中,洋薊的價值得到了肯定。 麻阿笙一家是沙帕鄉種植洋薊最多的農民。洋薊不僅葉子可用,莖、根、花也能帶來不小的收入。
  • 金正大集團 「親土種植」助力脫貧致富改善農業難題
    對中國農戶來說,擺在面前的三大問題就是「種不好,不精,賣不好」尤其是面臨的土壤質量問題,更是讓他們糾結,不以土壤的質量會決定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所以幫助農民改良土壤,對金正大集團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使命,但是金正大不辱使命,順利完成任務,那就是推出的「親土種植」計劃。
  • 合作社「牽手」貧困戶,脫貧致富有門路!
    黃金傑介紹道,他的家庭農場目前已擁有37個蔬菜大棚,佔地面積近200畝,種植有油菜、油麥菜、生菜、奶白菜等多個品種,棚產青菜5萬斤左右,能帶動周邊8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年來,該鄉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有力推進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