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李永華|湖南長沙報導
隨著第三批全國醫藥集採在各地逐步進入執行階段,預計明年啟動的第四批全國集採也開始受到市場關注,其中中成藥或將進入第四批集採引發不少討論。
市場上人人都知道,一旦全國集採納入中成藥,一輪「靈魂砍價」不可避免,這也就意味著中成藥企業現有生存與發展模式將有大變化。
第三批全國醫藥集採之後,相關藥企利潤驟降,「整個醫藥行業都受震撼」,以化學藥仿製藥為主打品種的某公司高管郭嘉認為,化學藥已經完成第三批全國集採,中成藥納入全國集採已經在討論,今後(被納入)是必然,最快的話就在第四批。
「目前,中成藥的全國集採雖然還沒有開始,但在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包括中藥注射液和中成藥,價格下降都很大」,長沙一家主營中成藥的上市公司高管楊瀏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降價,降價,還是降價!
讓製藥企業惴惴不安的國家集採「靈魂砍價」到底有多狠?
11月5日,冠脈支架全國集採在天津開標。11家企業26款支架產品無分組競價。最終結果顯示,冠脈支架單支價格從13000元下降至均價700元,最低的報價僅469元/支。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國內產品平均降價92%,進口產品平均降價95%。
這當然不是個案,每一個進入全國集採的產品價格均掉到了地板上,價格下降幅度超過50%是常態,降幅達90%比比皆是。
比如鹽酸左氧氟沙星(2ml:0.2g)單支的價格曾高達15.82元,如今全國中標價在0.8元左右,在山西的集採中,江蘇吳中醫藥集團對該產品的單支報價為0.43元。
11月16日起,第三批國家集中採購藥品在山東日照各相關醫療機構全面啟動與使用,共涉及55種藥品,平均降價幅度達53%。
集採的全名是藥品集中帶量採購。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方案》,第一批集採試點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1個城市,業內稱之為「4+7」。
降價是集採最直接的目標。2019年12月10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關於做好當前藥品價格管理工作的意見》,明確深化學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制度改革,堅持「帶量採購、量價掛鈎、招採合一」的方向,促使藥品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楊瀏說,對製藥企業來說,這一輪集採與以往的醫藥採購最大的不同是採購量和價格直接掛鈎,天量的採購量擺在那裡,企業要麼降價投標,要麼就只能出局。
第一批試點就顯示出集採的殺價威力。2018年12月7日,國家組織「4+7」城市藥品集中採購試點擬中選結果公布,25個試點通用名藥品集中採購擬中選,與試點城市2017年同種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達到96%。
到2020年,集採在全國成為常態,而且集採範圍進一步擴大。
今年5月,國家藥監局印發通知稱,開展化學藥品注射劑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這被視為開展集採的信號。在第三批集採中,共有7個注射劑品種被納入。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2018年版)》共有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中成藥、中藥飲片三部分,其中,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417種,中成藥268種,共計685種。
從品種數量來看,中成藥佔比頗大,今後中成藥被納入集採,只是個時間問題。
中成藥沒有「一致性評價」,集採怎麼做?
在郭嘉看來,中成藥要進集採,仍有不少障礙有待跨越,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類似化學藥的「一致性評價」。
藥物一致性評價指的是按照《國家藥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要求,仿製藥品要與原研藥品質量和療效一致。根據2016年3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開展仿製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國辦發〔2016〕8號)》,同品種藥品通過一致性評價的生產企業達到3家以上的,在藥品集中採購等方面不再選用未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品種。
郭嘉認為,中成藥的藥效常常難以量化,就算是按照國家藥典生產的同一產品,比如不同企業的六味地黃丸,也很難用各種指標來衡量出類似化學藥的一致性評價。此外,中成藥還有不少的全國獨家品種、保護品種,甚至是保密方的品種。
湖南省中醫研究院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寧鶴麗認為,中藥質量可以說是核心,中醫中藥不分家,如果中藥質量差,治療效果就不好,在這方面,需要嚴格監管,做好道地藥材。
在位居我國第四大中藥材市場的湖南廉橋,《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目前,不少中藥材實際上是按照農產品標準銷售,而製作道地藥材是當地努力的目標。顯然,如果在源頭上不能保證藥材的質量,中成藥的最終療效就是無源之水。
儘管如此,中成藥集採仍是大勢所趨。
2020年7月15-16日,國家醫保局稱,正在就生物製品(含胰島素)和中成藥集中採購工作聽取專家意見和建議,研究完善相關領域採購政策,推進採購方式改革。
9月15日,國家醫保局在答覆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936號建議時表示,截至目前,國家已組織開展三批集中帶量採購,共涉及112個品種,均為通過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藥品。下一步,將研究並探索對未過評藥品及目前尚無一致性評價標準的藥品,如生物製品和中成藥等開展集中帶量採購工作。
有消息流傳,國家醫保局擬定了一份包含500個醫藥品種的帶量採購目錄,不僅有化學藥,也有中成藥,其中包含79個獨家品種。目前,這一消息尚未得以權威渠道的證實。
11月21日,中國藥科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丁錦希在第三屆「南藥高峰論壇」上表示, 第四批集採的方案已經在做,正在篩選品種,品種範圍將擴大,擴展至注射劑,將考慮生物製品(胰島素)和中成藥,探索適合各類藥品的集採標準。
目前雖然全國集採中成藥尚未推行,但已經有地方提前動作。比如,青海將血栓通、痰熱清、血塞通、丹參多酚酸鹽、腎康、喜炎平等6個中藥注射劑納入了帶量採購的範圍。
浙江金華第二批帶量採購目錄中有180個中成藥,同通用名同品規中含低價藥的中成藥設最高限價,在最高限價基礎上,報價降幅不得少於(含)10%,其中獨家企業生產的中成藥屬低價藥的,在最高限價基礎上,報價降幅不得少於(含)20%。
最終,在180個中成藥只有39個產品中選,中選率僅21.7%,包括雲南白藥、小兒豉翹清熱顆粒、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等暢銷品。
中成藥企業的未來在哪裡?
「國家肯定要想辦法的,今後中藥企業的日子會越來越難。」談及中成藥進入集採,楊瀏顯得頗為悲觀。
很多中成藥企業日子確實不好過。今年前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漢森製藥、濟川藥業、盤龍藥業、廣譽遠、太極集團、天目藥業等中成藥企業都出現業績下滑,市場給中成藥企業的估值普遍低於30倍市盈率。「資金、機構都不看,中成藥公司的調研很少。」一位公司證券事務代表說。
各企業紛紛謀求轉型,方向不一。中信證券11月份發布的研報將雲南白藥與片仔癀劃為大健康消費龍頭。雲南白藥做牙膏、洗髮水等健康產品已多年,2019年,公司健康產品淨利潤16.20億元,淨利潤佔當年公司扣非淨利潤的70.77%。
天眼查APP顯示,片仔癀(600436)經營範圍新增茶葉製品生產、動物飼養、醫學研究和試驗發展、家用電器銷售、文具用品批發、第二類醫療器械銷售、衛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銷售、家居用品銷售等。
跨界做消費更像是「偏門」。楊瀏說,集採之後,包括中成藥企業在內的製藥企業要想活下來,就只能拼了命去做創新,方向主要是化學藥和生物藥。
在江西贛州的青峰藥業製造基地,一位工作人員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喜炎平注射液曾是青峰藥業的主營產品,年收入數十億元,高峰過後銷量逐年下降,公司新的發展方向是多個在研的創新藥,目前進展良好。
而在今年青海的集採中,喜炎平注射液就是中標品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