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和科研心理學

2021-02-23 加措上師語錄

 

推薦

以正念冥想的方式來修習高度的心理覺知——對情緒和其他心理活動只是「意識到」,但不做出反應。這種訓練會賦予我們對情緒經歷(如恐懼)的耐受能力。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家與佛教僧侶有什麼共同點?能給彼此都帶來什麼樣有益的進展?---加措活佛


 

在著眼於認識人類心靈的內在運作,並將這些知識用於消減人類痛苦這一點上,心理學家與佛教僧侶具有的共同之處,甚至在方法論上他們或許也可以相互協調。這些共通性正在推動著一些心理學家和佛教僧侶間的合作。

 

麥迪遜大學心理學教授理察•戴維森博士就是其中一員。他認為,雙方具有的共同目標和實證傳統,會給彼此都帶來有益的進展。戴維森說,藏傳佛教不是教條式的宗教,對教義的知見,是通過審視自身的經驗而獲得的。通過經年累月的長期修煉,僧侶逐漸成為觀察自心內在活動的專家。他解釋說,另一方面,科研心理學對心理活動過程的了解,則是基於對心理現象的第三方觀察,而非主觀觀察來實現的。

 

戴維森研究的是大腦狀態以及它們與人類體驗的聯繫,這些體驗包括意識、情感等,他最近牽頭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名為「探索心靈:佛教與生物行為科學在心靈如何運作問題上的交流」。在九月份於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會議上,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其他科研領域的研究者,與藏傳佛教學者,就「認知控制與注意力」、「心理意象與情緒」等進行了探討。這次會議是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心靈與生命研究所贊助的一系列研討會的第二場。它們屬於持續舉辦的系列研討會的一部分,旨在揭示西方科學與藏傳佛教間有價值的潛在合作領域。

 

處理情緒

 

佛教僧眾的情感控制能力一直以來備受推崇。上屆麻省理工會議的與會者,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心理學教授保羅•艾克曼博士認為,針對此技能的探索,可能有助於心理學家更好地了解人們處理負面情緒的方法。

艾克曼解釋說,西藏的佛教僧侶用正念冥想的方式來修習高度的心理覺知——對情緒和其他心理活動只是「意識到」,但不做出反應。這種訓練會賦予他們對情緒經歷(如恐懼)的耐受能力,所達到的程度是西方人聞所未聞的。

 

在他的研究過程中,艾克曼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列文森博士,可能已經發現了一位不會受到驚嚇的人。在一系列尚未公布的實驗中,艾克曼使一位藏傳佛教僧侶置身於突發的、如鞭炮爆炸般的聲響之中,並對他的血壓、肌肉運動、心率、皮膚溫度等進行監測,來觀察他受驚嚇的跡象。這位佛教僧侶,也許是由於進行了幾個小時調節情緒的冥想練習,在他身上幾乎記錄不到受驚擾的徵兆。

 

艾克曼說,「我們發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東西,」他正在通過複製實驗(即,條件完全相同的試驗)來驗證他的結論。

他解釋說,情緒已經進化為「自動操控我們的行為」,尤其在需要立即作出反應而來不及細想的情況下。艾克曼認為,佛教僧侶通過冥想來修習對自身感受的綿密覺知,「用他們的話來說,以便在火苗燃燒起來之前識別出火星。」

 

艾克曼說,這種預防性的心理行為,不同於西方情緒管理的觀念——認為負面情緒幾乎不可避免。他解釋道,西方心理學往往著眼於「怒火中燒之後」的情緒損害控制。通過對佛教僧侶中這些「鎮定大師」的研究,艾克曼認為: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情緒能夠被控制和緩解到何種程度。

 

樣本研究的母體

 

除了通過正念冥想去訓練對情緒的控制之外,藏傳佛教僧侶還通過觀想複雜的心理圖像,包括佛教本尊,以及被稱為曼茶羅的象徵性幾何圖形,使心得以平靜。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琳•貝爾曼博士說,藏傳佛教僧侶是「心理意象的大師」,「心理意象」是一種在腦海中將意念轉換成圖像的過程。他出席了最近在麻省理工學院召開的研討會。他說,這些出家人通過30多年的嚴格心理訓練,「代表著心理意象複雜序列的最高境界。」他們的技巧是如此純熟,以至於能夠在瞬間觀想出一幅整幀的複雜圖像,而大多數心理圖像構建理論則堅持認為,人們是以「一次一點」的方式創建圖像。

 

貝爾曼說,除了冥想,心理意象在相當數量的其他任務中也至關重要。從評估西洋棋的潛在走法,到判定一件新沙發是否與客廳相配。貝爾曼推測,目前心理意象研究的,主要是業餘愛好者的技能,具體而言,就是西方大學二年級學生的表現。如果能夠擴大研究樣本庫,將觀想專家,如藏傳佛教僧侶等納入其中,心理學家有可能會獲取到對人類觀想能力上限的認識。對心理意象機制的深入了解,既可以幫助佛教修行者完善冥想技巧,也可以增加我們對視覺系統運作方式的了解。

 

佛教理念對西方理論的「銳化」

 

佛教關於心靈的理論也影響了史蒂芬妮•魯德博士的工作,這位博士是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奧斯丁分校心理諮詢專業的助理教授,其興趣在於將這些理念用於諸如抑鬱症等精神疾患身上。她特別推崇從藏傳佛教借用的一個觀點:對「自我」(即對於歸屬於一個人的某種永恆、不變、完整的東西)的篤信,會阻礙幸福。

 

「當你閱讀佛教著作時,你會感受到自我是獲得成就的阻礙。」魯德解釋道。這與西方觀念截然不同。在西方觀念中,自尊,或者說,一個「健康」的自我,是理論和臨床實踐的中心關注點。然而,與佛教觀點相一致的是,一些西方的研究表明,專注於自我會加深負面情緒。魯德解釋說:「抑鬱的人把自己的痛苦解讀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這可能會讓自己感覺更糟。」訓練有素的佛教僧侶則會選擇把痛苦看作人類自身不可迴避的一部分,魯德如此評述。

 

西方人更習慣於將痛苦個人化——把痛苦等同於與自我本身有關的某種東西。擺脫那種視自我為某種永恆和核心的觀念,也許有助於我們在箭石相加的厄運中較少地感受痛苦,魯德建議道。藏傳佛教接納心理上的痛苦,把它當作一種不可避免的生存狀態,而不看作是個人失誤的反映。這也許有助於僧侶們在面對哀傷時泰然處之。

 

魯德不打算直接對僧人進行研究,但她計劃把藏傳佛教的知識體系作為她接續的抑鬱症研究的主要資源。

「對於西方研究人員來說,搞清楚如何在原本的意義上使用這些思想,而沒有因轉換損失過多,將會是一大挑戰。」魯德說。最終,心理學家可望能夠使用那些「刻在佛教理論之劍鋒刃上」的技術,去指導患有抑鬱症的人,使他們以一種有益心理健康的方式來重構「自我」的觀念。她解釋道。

 

戴維森對此表示贊同。他說,實際上,西方心理學和藏傳佛教的跨學科相互了解(不僅僅是簡單地借用概念),會對雙方都有益處。

他補充道,他希望心理學家與藏傳佛教僧侶、學者共同開展的研究,能夠為未來科學家與其他注重冥想的宗教間的對話提供一個樣板。這種對話能導致對於認知、情緒,甚至是意識的更加敏銳的理解。「我們能夠從這些傳承中學到很多,」戴維森說,「合作時機已經成熟!」

作者:賽迪•F•丁菲爾德 

翻譯:圓貞

一校:根讓巴丹

二校:才吉

終審:圓恩

將我們在設置中標註上星標

從此不再走失在人海中

有緣請加我個人微信

長按上圖二維碼即可添加

網店地址:jiacuohf.taobao.com

點擊「閱讀原文」可以到達我們的微店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西方心理學向您致謝.....
    首先,藏傳佛教對人性的積極態度、對人類意識的深入認識,擴大了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視野;第二,藏傳佛教對自我、意識、情緒等複雜心理過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藏傳佛教推動了佛教冥想的傳播,為心理治療和心理自助提供了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技術。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特點和形式
    所以,藏傳佛教的藝術作品,包羅萬象。我們要準確鑑定藏傳佛教的各種造像的藝術作品,必須要解千姿百態造像的由來,掌握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特徵。這樣,確定名稱,鑑定年代就有較確切的保證。一、造像藝術的特點藏傳佛教造像藝術,除原始苯教外,始於公元7世紀初吐蕃時期,此後一直伴隨著藏傳佛教的發展而發展。
  • 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而苯教本身屬於外道,但也有相當數量的鬼神皈依這個宗教,也有很多護法神,蓮花生大師在應藏王邀請,從印度來到藏地之後,降伏了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為一些特殊的用意,學習苯教的教法而成為苯教的上師,雖然如此,佛教仍舊是佛教,並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卻參雜越來越多的佛教元素。
  • 藏傳佛教中的八大法器
    它們大多借鑑了印度佛教法器的形式,並加入了自身的特色。藏傳佛教的法器大多用於供養諸佛、莊嚴道場、修持佛法等。今天主要介紹藏傳佛教中比較常見的八大法器。八大藏傳佛教法器之一法鈴 法鈴是喇嘛、僧人誦經作法時手中離不開的法器之一。
  • 藏傳佛教思想史現代學科引領者——班班多傑
    《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一書獲得了1993 年國家民委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一書獲教育部第二屆高校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論文《禪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響》(載《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漢文學術論文類一等獎。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公元20世紀以來,藏傳佛教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眾生的價值觀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了強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相對貧乏的西方世界廣大民眾的喜愛。到現在,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衝擊波的影響下,港臺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也在持續增長著。
  •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
    金剛乘和藏傳佛教是同一回事嗎?不,他們不是一回事。藏傳佛教和金剛乘佛教都遵循大乘傳統。但是,金剛乘大部分不是藏族。大多數藏傳佛教不是金剛乘。金剛乘是藏傳佛教中的聲望教學。在幾個國家(中國,日本,柬埔寨),金剛乘佛教等於藏傳佛教。金剛乘佛教是印度和周邊國家,特別是西藏發展起來的密宗佛教的一種形式。佛教史上的金剛乘(Vajrayana)標誌著從大乘投機思想向個人生活中佛教思想的確立過渡。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格魯派興起後,噶當派則併入格魯派而不單獨存在。藏傳佛教的派別差異既不像印度的小乘十八派是由於其遵行的戒律不同而分派,也有異於印度的大乘因其主張的教義不同而分派。
  • 藏傳佛教思想史現代學科引領者 | 班班多傑
    他自幼受到藏族淳樸民風的陶冶和藏漢文化的培溉,小學、中學接受藏漢雙語教育,大學專修政治理論, 側重哲學, 畢業後從事哲學教學工作。1978 年初春,在青海民族學院溫存智教授的薦引下,班班多傑先生師從藏傳佛教高僧法尊和觀空兩位法師學習藏傳佛教。
  • 藏傳佛教的派別和一些基本知識
    一、寧瑪派(俗稱紅教)以九乘次第而聞名的藏傳佛教舊譯派系名。最初在公元八世紀中葉,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初由印度翻譯傳入藏地,經印度佛學家白瑪炯涅加以宏揚。白瑪炯涅也就是蓮花生大士,他是藏傳佛教的始祖,若沒有他,可謂就沒有今天的藏傳佛教。據歷史中記載,當時在西藏盛興本土的一種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裡所有的大臣幾乎都是信奉該教。因此,令他們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後來決定以辯論和較量神通的方式來裁決國教,佛教在較量中大勝,使對方退出其原來的國教地位,逐放到西藏邊遠地區。從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傳遍了整個西藏,使西藏變成了所謂的佛教淨土。
  • 藏傳佛教在新疆的早期傳播
    後弘期西藏佛教的主要特點,一是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興起的密教無上瑜伽部的經典和法門;其次是以密宗傳承為主,形成了各種教派;第三是逐漸與本教相融合,吸收本教的許多宗教思想和儀俗,使佛教明顯地帶有西藏地方的特點。同時,在寺院僧伽制度和佛事儀式上,也形成獨自的體系,形成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早期的主要派別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和噶舉派。寧瑪,即舊派。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藏傳佛教繪畫髹漆家具
    用植物和礦物染料染出的毛紗顏色柔和自然經久鮮豔充滿魅力。髹漆家具紋飾與「席」的紋飾一致隨著時間推移與藏傳佛教的發展,臧式地毯的染料顏色與織造圖紋,被逐步地應用到了西藏建築與家具表面的繪畫以及裝飾上面。染料顏色的施用與毛紗染色的方式當然大大不同,而多採用的是礦物色。
  • 藏傳佛教的各宗派傳承(圖解)
    首先我們談談藏傳佛教這個名字,漢地有些人因為不了解,把藏傳佛教叫做喇嘛教,也有些人說這個不是佛教等等,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藏傳佛教不叫喇嘛教,喇嘛在藏語中是上師的意思,至高無上的意思,在藏地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稱為喇嘛,所以藏傳佛教不能稱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歸屬於大乘佛教,是佛教傳入藏地的分枝,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一樣,是根據地理體系命名的。然後要談的是傳承,佛教怎麼傳承呢?我們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每一個體系傳承都是清淨的傳承,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的歷史定製和原則
    中國是藏傳佛教的故鄉,藏傳佛教本身是佛教中國化的產物,是中國本土化的宗教。無論是宗教觀念或思想,還是宗教情感或體驗,無論是宗教行為或活動,還是宗教組織和制度,都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藏傳佛教已成為完全的中國化的佛教。
  • 關於為藏傳佛教正名的建議
    所以,他們只有一條路——堅持到底,再堅持再鞏固他們高於佛陀而且活佛遍地開花的密宗是最高佛教、最優佛教、最快捷徑!只有藏傳密教才能拯救眾行、拯救地球。但是,廣大正知正見、正信正行的佛教信眾會承認上師活佛們所堅持的密宗是佛教嗎?不會的!因為承認了就會徹底葬送中國傳統佛教、徹底喪失如來藏正法和明心見性菩薩大法,所以,兩者之間只有一條路——誰是真正的佛教、誰是偽佛教或者本土宗教?
  • 藏傳佛教的「五明」
    五明是佛教所稱的五類學科,源自古印度。在藏傳佛教中尤為重視。當今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即以「五明」命名。藏傳佛教各大寺院,也都設有與五明有關的的學院,學僧完成學業之後,還會授予相應的學位。
  • 扶風縣發現的一組藏傳佛教文物
    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印度的佛教和兼容開放的中土文化相互融合,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 完成了印度佛教中國化的進程,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體系,並由此向外擴展和傳播,對於東亞、東南亞和我國當時的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幾乎同一時期,西藏(時為吐蕃)的原始宗教——苯教通過和漢傳佛教、印度佛教的相互結合,逐漸形成了和漢族聚居區漢傳佛教內涵迥異的藏傳佛教系統。
  • 故宮會說話的藏傳佛教文物
    中央政府設立釋教總制院和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區軍政、宗教事務,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並將元朝刑法、曆法頒行西藏。  到了明代,朝廷對佛教各派一視同仁,其中藏傳佛教在宮廷宗教活動中相當活躍,明宮英華殿就是藏傳佛教佛堂。中央政府則在西藏多封眾建,給西藏各地宗教領袖封以「法王」「灌頂國師」等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