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藥降價進醫保 本土生物類似藥研發商業化新徵程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原研藥降價進醫保 本土生物類似藥研發和商業化踏上新徵程

3月23日,復星醫藥旗下復宏漢霖發布2019年報,第一個國產生物類似藥曬出了第一年成績單。

2019年,復宏漢霖營收約9090萬元,主要貢獻來源於利妥昔單抗(商品名:漢利康)的商業化上市。全年虧損總額8.75億元,主要由於擴大研發所致。

從2019年初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上市開始,國內目前已有四個生物類似藥上市,分別為百奧泰的阿達木單抗(格樂立)、海正生物的阿達木單抗(安健寧)、齊魯製藥的貝伐珠單抗(安可達)。

雖然利妥昔單抗的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十年磨一劍」,但在追趕國際速度方面,遠非當年小分子藥物可比。復宏漢霖聯合創始人、總裁兼執行長劉世高在漢利康的上市會上表示,「漢利康是全球第三個獲得批准的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

繼美國和歐洲之後,類似PD-1/L1藥物的布局方面,中國市場也成為目前生物類似藥研發管線最多的國家。激烈的競爭不可避免,在研發創新、品種選擇、卡位上市和後續商業化銷售、渠道、產能、價格等方面,國內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一樣多。

與原研的競爭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大量的生物類似藥上市有助於提高生物藥的可及性和降低價格,讓更多患者用上藥。

不同於小分子化學藥的仿製,生物類似藥的開發要複雜得多。由於製造工藝和分子本身的特點,生物大分子藥很難做到和原研藥結構和功能完全相同,只能做到相似,因此被稱為生物類似藥。

據劉世高給出的數據,一個原研生物藥大約花費8~10年時間以及8億美元才能成功,生物類似藥則要經過更多步驟,花費大約7~8年、1~3億美金。

歐洲和美國多年前已經開始了對生物類似藥的開發和投入,也符合各國控費需求,監管機構也給出了積極反饋。跨國藥企因為專利懸崖和生物類似藥的糾紛也屢見不鮮。

2017年2月,韓國Celltrion的 Truxima最先被歐盟獲批上市;2017年6月,山德士的Rixathon也在歐盟獲批,2018年11月,Truxima也被FDA批准上市。

根據美國FDA下屬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發布的新藥批准報告,2019年CDER批准了十個新生物仿製藥,「這將進一步幫助創造競爭,增加患者使用率並可能減少重要生物藥物療法的費用。」

與此同時,原研藥企業採用了更為直接的競爭方式。從2017年開始,多個熱門單抗藥物通過大幅降價進入醫保目錄。

如利妥昔單抗的原研藥為羅氏美羅華,是羅氏基因泰克原研、FDA批准的第一個用於治療癌症的單克隆抗體。目前,利妥昔單抗在歐洲和美國都已經有生物類似藥上市。2000年4月21日,羅氏利妥昔單抗獲CFDA批准上市,在2017年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價格降幅58.45%,此後市場放量明顯。500mg/50ml/瓶的規格從16041元降到8298元,100mg/10ml/瓶小規格也降到2418元。

2019年11月國家醫保談判落定,蟬聯七年全球「藥王」的修美樂(阿達木單抗)「掙扎」多年後也進入醫保。修美樂從單支價格7600元以上,到掛網主動降價60%至3160元,直至以1290元/支中標國家醫保目錄。

在此情勢下,布局生物類似藥的企業不得不調整策略,以更低的價格面對原研的競爭。

「因為行業整體還是有很大的向上空間,國產類似藥有一個對原研的替代過程,還是有一部分市場空間可以搶。」東方高聖執行董事瞿鎔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但在原研藥降價高達60-70%這樣的情況下,類似藥企業的價值空間和收益可能沒有以前預期那麼高,也跟立項時期的財務模型不符合了。」

漢利康在上市之後也進一步調低了價格。上市時價格為1648元/10ml:0.1g,相較於同品規的羅氏原研藥,這個價格低了約30%;進一步降價後在全國各零售藥店價格為1398元/支(100mg/10ml)。

「漢利康的上市開啟了中國新的抗體藥時代。市場反饋來看,產品目前是供不應求的狀態,受限於產能,目前企業已經在全力擴產。」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該產品目前正在申請增加新的適應症,同時在美國歐盟等進行上市申請,會成為中國生產全球銷售的第一個生物類似藥,市場未來潛力值得看好。」

與同行的競爭

除了與原研的「價格戰」,國內生物類似藥廠家還面臨後續與多家同類產品的激烈競爭。

IQVIA艾昆緯預計,隨著生物藥專利的到期和大量生物類似藥的上市,全球生物類似藥將在2020年達到約300億美元的市場規模。中國的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市場份額約佔全球的1%,在研藥物項目數量位居全球第一,且多集中在腫瘤和免疫疾病領域,預計到2030年,中國抗體類生物類似藥銷售額將達到42億美元,佔到該類藥物總銷售額的35%。

在主要單抗藥物上,涉及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等藥物,包括復宏漢霖、信達生物、康寧傑瑞、神州細胞、海正藥業、齊魯製藥、麗珠藥業、正大天晴、三生國健、雙鷺藥業、華蘭基因等一大批企業紛紛入場。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藥物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藥物類型,生物類似藥的潛力也被廣泛看好,目前全球不少企業都在發力生物類似藥,市場機會是很清晰的,但是必然挑戰也是同時並存的。綜合來看,國產生物類似藥的市場表現,與產品質量療效、產品研發銷售的先發優勢、產品適應症是否與原研藥物一樣、企業的產品能否形成組合,以及市場開拓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關係。」

以復宏漢霖為例,除了漢利康曲妥珠單抗中歐雙報,成為首個獲歐盟受理的「中國籍」生物類似藥;HLX02與HLX03(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獲國家藥監局新藥藥證申請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程序;HLX04(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3期臨床試驗已完成患者入組。

從歐美市場的經驗來看,首個生物類似藥的先發優勢明顯。據IMS數據,歐洲市場上首個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對該類藥物的市場替代很快,穩定之後佔所有生物類似藥市場的份額也比較高(平均佔到70%)。競爭較小,與原研藥相比價格降幅明顯,是幫助首個上市的生物類似藥快速搶佔市場的主要原因。

後入的生物類似藥在搶佔市場方面稍顯乏力。例如,被EMA批准上市的類克(Remicade)的第二個生物類似藥Flixabi(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進入歐洲市場後,在與原研和首個生物類似藥Renflexis(已上市兩年多)的同場角逐下,第一年只搶佔了0.7%的市場份額,第二年的銷售額有所增長,市場份額佔比上升到3.4%,不及Renflexis上市第二年市場份額的1/3。

「現在大趨勢是將單抗類藥物慢慢納入醫保目錄,惠及更多患者。所以從市場卡位來說,有先發優勢的是復宏漢霖、百奧泰、齊魯等,在生物類似藥逐步獲批過程中,頭部企業也會逐漸形成渠道、銷售團隊的壁壘。創新藥企業現在已經從拼研發逐漸過渡到拼商業化的階段。」瞿鎔表示,而很多目前還在臨床早期的公司可能就停止項目了,「因為如果前期已經上市四五家的情況下,必然要打價格戰,後期的企業再建自己的商業團隊代價非常大,挖人成本也很高。以後會越來越像美國式的成熟市場,小的創新公司專注研發,到後期就賣給大公司做銷售。」

相關焦點

  • 「藥王」主動降價60%!進口藥紛紛「腰斬」價格謀進醫保,全面降價潮...
    5月8日,21新健康記者查閱江西省醫藥採購服務平臺,如下:一位接近艾伯維(生產銷售修美樂的公司)的業內人士對21新健康確認該消息屬實。加上新一輪醫保目錄調整在即,這一主動「腰斬」價格的舉動也解讀為艾伯維為修美樂進醫保鋪路。
  • 百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市場,新增一名角逐者_生物類似藥,自身...
    這也是復宏漢霖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收穫的第三款單抗生物藥產品。   「漢達遠」的原研藥為阿達木單抗(修美樂),被譽為藥王,上市至今累計銷售超1000億美元。在中國市場上,修美樂由於價格昂貴等原因,並不「吃香」。艾美達數據顯示,2018年,修美樂在中國樣本公立醫院和樣本連鎖藥店的銷售額分別僅有2120萬元和1460萬元。
  • 國產生物類似藥首秀交卷,產能受限成增長瓶頸
    漢利康是利妥昔單抗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是一種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藥,原研藥為羅氏多年的業績「三駕馬車」之一美羅華,漢利康於2019年2月獲批上市成為國內第一個上市的生物類似藥,5月正式實現商業化。作為生物類似藥,漢利康自動獲得了美羅華國內擁有的三個適應症,即三個淋巴瘤適應症。
  • 復星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增產獲批 加速搶佔原研藥市場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4月15日,復星醫藥發布公告,其自主研發的單克隆抗體藥物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獲批增加原液2000L生產規模及2000L生產設備等。截至今年3月,復星集團已投入研發費用近6億元。
  • 「抗癌明星藥」降價風暴將襲!新一輪國家醫保談判倒計時,頭部玩家...
    根據此次醫保局公布的名單,目前國內所有獲批上市但未進醫保的8款PD-1/PD-L1產品均通過了形式審查(初審)。目前國內已上市的PD-1單抗產品生產企業涵蓋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兩家跨國藥企,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百濟神州以及恆瑞醫藥4家內資企業。其中,作為去年PD-1單抗藥物談判中 「唯二」的內資藥企,君實生物遺去年憾擦肩醫保。PD-1相對上市較晚的兩家國內藥企毫不遜色。
  • 進軍美國生物類似藥市場 突破原研藥廠專利壁壘
    隨著近年原研藥廠紛紛面臨專利斷崖問題,搶攻生物類似藥(或稱生物仿製藥)開發成為一門顯學。根據Kelly Scientific Publication的研究報告,截至2019年估計將有50%的生物藥面臨專利過期情況,至2020年美國的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可上看110億美元,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 PD-1「國談」後 生物類似藥離「集採」越來越近?行業神經緊繃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金小莫)訊,16日,7個PD-1藥品進入醫保談判,以PD-1為代表的生物類似藥進集採是否已是時間問題?早在7月,國家醫保局召開生物製品和中成藥納入集採座談會,此後,坊間相關傳聞不斷,行業神經緊繃。
  • 「抗癌明星藥」的降價風暴
    根據此次醫保局公布的名單,目前國內所有獲批上市但未進醫保的8款PD-1/PD-L1產品均通過了形式審查。目前國內已上市的PD-1單抗產品生產企業涵蓋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兩家跨國藥企,信達生物、君實生物、百濟神州以及恆瑞醫藥4家內資企業。其中,作為去年PD-1單抗藥物談判中 「唯二」的內資藥企,君實生物去年遺憾擦肩醫保。
  • 21深度丨國產生物類似藥崛起:海外徵戰多點開花
    7月29日,復宏漢霖與其合作夥伴Accord宣布,歐盟委員會已批准復宏漢霖自主開發和生產的曲妥珠單抗(HLX02,Zercepac)於歐盟上市,該藥獲得了原研藥在歐盟批准的所有適應症:1)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2)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3)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
  • 生物類似藥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生物類似物市場潛力巨大
    2014-2030年全球生物藥市場規模預測(十億美元,%)2014-2030年中國生物藥市場規模預測(十億元,%)2.2.生物原研藥相繼到期,掀起生物類似物研發浪潮伴隨生物藥市場的不斷發展,近些年大規模的生物原研藥專利相繼到期,給生物類似物研髮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 盤點中國TOP10生物類似藥
    生物類似藥,也被稱為生物仿製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隨著原研生物藥專利到期及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原研生物藥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基礎的生物類似藥的研發,有助於提高生物藥的可及性和降低價格,滿足群眾用藥需求。
  • 立普妥、可定等明星藥進入價格肉搏戰,大批原研藥恐遭替代!
    這意味著,大批4+7帶量採購未中選藥品將在廣州梯度降價。這也是這些品種,繼上海、北京、遼寧之後,遭遇的又一輪降價風暴。我國是仿製藥大國,但長期以來,由於低水平重複等原因,在質量和療效上與原研藥相差太多,無法形成替代,這也導致了原研藥雖然過了專利期,卻沒有遇到專利懸崖,價格和銷量始終居高不下,給患者和醫保基金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 阿達木單抗格樂立再獲新適應症,生物類似藥市場大戰一觸即發
    格樂立是中國首個上市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於2019年11月獲得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和銀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並於今年7月獲批新適應症克羅恩病。而此次格樂立獲批眼科疾病治療,將進一步擴大其適用患者群體,並提供一種新的治療方案。
  • 2020醫保談判在京啟動 抗癌明星藥「火拼」|醫保|信達生物|信迪利|...
    值得關注的是,自2019年首款PD-1抗癌藥被納入醫保目錄後,國內獲批上市擁有PD-1單抗的藥企已增至6家。隨著後起之秀紛紛來到談判桌前,信達生物或將不再是今年醫保目錄中PD-1明星藥企唯一的王者,國內大癌種診療的市場之爭也就此進入白熱化,開啟新一輪火力更猛的「靈魂談判」。6家PD-1產品上場角逐在這場年度拼殺中,抗癌明星藥PD-1仍是全場關注重點。
  • 醫保談判靴子落地醫藥股集體爆發 藥明生物漲近6%
    來源:新浪港股12月17日消息,醫保談判靴子落地,醫藥股集體爆發,藥明生物漲近6%,藥明康德漲超4%,信達生物、康龍化成等漲3%。昨日晚間新華社報導:我國目前已有5支新冠病毒疫苗在進行Ⅲ期臨床試驗,數量位於全球前列。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疫苗研發已經進入衝刺階段,我們處於全球第一方陣,但不為第一而搶跑。」
  • 「天價」救命藥赫賽汀的替代之戰
    據悉,該產品在國內獲批了原研曲妥珠單抗的所有適應症,包括: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以及HER2陽性轉移性胃癌。今年7月,該藥已獲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EC)批准上市登陸歐洲市場,由此成為首個中歐雙批的國產單抗生物類似藥。
  • 凱萊英擬在美國投建創新藥CDMO研發中心 創新藥產業鏈迎來「高光...
    凱萊英專注於CDMO領域20餘年,主要為跨國製藥企業及生物技術公司提供臨床新藥工藝開發和製備,以及已上市藥物工藝優化和規模化生產服務。 據悉,研發中心將專注於探究小分子藥物cGMP中間體、API、製劑研究,以及相關晶型研究等領域最為前沿的技術,為全球客戶提供臨床前期到商業化階段所需高技術壁壘的CDMO專業化服務。
  • 每日「藥」聞|醫保談判結果出爐,119款藥均價降幅超50%_讀懂財經
    醫保談判結果終於出爐。今年的醫保談判涉及162種藥品,其中119種談判成功,談判成功率高達73.46%,談判成功的藥品均價降幅為50.64%,相較往年有所收窄;港股生物科技公司正式納入港股通。A股投資者「足不出戶」,便可成為港股明星創新藥公司股東……過去一天,醫藥市場又有哪些熱點值得關注呢?讓讀懂君帶你一起看看吧。
  • 仿製藥來了,原研藥會降價嗎?
    西地那非的降幅更是達到了97.5%,最終報價為2.082元/片,堪稱「骨折式」降價。你可能不知道西地那非是什麼玩意兒,但你一定知道它的另一個名字——「偉哥」。集採清單剛一公布,自媒體就傳得沸沸揚揚,「偉哥降價至2元/片」,「偉哥進醫保」……人民群眾奔走相告,興奮之餘還有些疑惑:難道醫保局真打算為國民的幸福和生育率買單了?是這麼回事兒,但又不是這麼回事兒。
  • CFDA發布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附全文)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由於生物類似藥可以更好地滿足公眾對生物治療產品的需求,有助於提高生物藥的可及性和降低價格,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和管理工作,全球已有20餘個國家或組織制定了生物類似藥相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