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溼疹主要分為三個類型:溼爛型、乾燥型、皮脂溢出型。
溼爛型:多見於比較胖的嬰兒,紅色皮疹間有水皰和紅斑,經常伴有皮膚組織腫脹,癢、搔抓後有黃色漿液滲出或者出血,比較容易繼發皮膚感染。皮疹可以向軀幹、四肢以及全身進行蔓延。
乾燥型:表現為紅色丘疹,可有皮膚紅腫,丘疹上有糠皮樣脫屑和乾性結痂現象,非常的癢。
皮脂溢出型:表現為皮膚潮紅,小斑丘疹,在溼疹表面覆蓋黃色油狀分泌物,以後結成較厚的黃色痂皮,不容易除去,以頭頂、眉際、鼻旁、耳後多見,癢感不太明顯。
多數小孩大約1歲之後就會逐漸好轉,2歲自愈,但是有遺傳過敏體質的小兒,往往遷延不愈,到2歲以後才可能好轉。
那麼溼疹應該如何治療?
1、皮膚保溼 :
這也是溼疹最為重要的一線治療,主要包括沐浴溼敷和潤膚劑的使用,由於溼疹會減少皮膚的脂質含量,皮膚的屏障功能會減弱。所以會出現瀰漫性異常的皮膚乾燥。
特別是在冬天的時候,皮膚乾燥,應儘可能使用潤滑劑保溼,控制洗澡水水溫以及洗澡時間,微溫的水中浸泡洗澡5-10分鐘,或者是溼敷15-20分鐘,可以保持水分,緩解症狀,小嬰幼兒不必每天都洗。
一周1-2次即可(因為小嬰幼兒父母洗澡常常會水溫較高38℃左右,水溫高對於溼疹也是加重的因素)。不但可以促進使局部糖皮質激素的滲透吸收。
溼敷也可以減少因瘙癢而頑固性抓撓,促進皮膚的快速癒合。但是當存在皮膚破損結痂的時候,浸泡或者是溼敷可能會將痂皮軟化,而繼發感染,需要密切的注意。
2、局部糖皮質激素的使用:
局部糖皮質激素在溼疹的治療會經常的用到。提到激素,很多的人都恨不得拒之千裡,擔心其副作用對於兒童的影響。我們要知道,外用糖皮質激素的皮膚吸收是非常少的(一般為1%-2% ),規範合理地使用,這也是安全的,而且利大於弊的。
確實,考慮得其存在潛在副作用,激素的使用確實需要更規範合理。所以,需要我們了解到激素應該如何使用,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其可能存在的哪些副作用。
根據血管收縮成分的效力,局部糖皮質激素分7個等級。因為存在可能的損害,強效的糖皮質激素不應該在面部或者是擦爛的部位進行使用,只能短時間的用於軀幹和四肢之中使用。
使用潤滑劑的目的是增強皮膚的水化作用,以及將低效糖皮質激素用於維持治療。中效的糖皮質激素可長時間的治療軀幹和四肢的慢性溼疹,但是用於腋窩以及腹股溝不應超過7-14天。用於頭面部不應該超過3-5天;
兒童患者儘量選用中弱效的激素,或者是用潤膚劑適當稀釋激素乳膏。嬰幼兒適合的外用激素從弱到強:1%氫化可的松乳膏<0.05%地奈德乳膏<0.05%丙酸氟替卡松乳膏<0.1%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1%糠酸莫米松乳膏。
3、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其中包括他克莫司軟膏和吡美莫司乳膏,吡美莫司乳膏多主要是用於輕中度溼疹,他克莫司軟膏用於中重度的溼疹,其中兒童建議用0.03%濃度他克莫司軟膏,可以短期和長期間斷性使用在2-15歲的兒童溼疹的治療。
成人建議用0.1%濃度。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可與激素聯合應用或者是序貫使用,這類藥物也是維持治療的較好選擇,可每周使用2-3次,主要是以減少病情的復發。不良反應主要為局部燒灼和刺激感,可以隨著用藥次數增多從而逐步的消失。
4、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缺乏經常會伴發比較嚴重的溼疹,維生素D有增強皮膚屏障功能,減少溼疹病人外用激素的使用,以及增強皮膚的抗菌能力。
一些小的研究則提示低劑量維生素D能增強皮膚抗菌肽的表達。比如冬天經常是由於皮膚乾燥,常常出現溼疹症狀的加重,而補充維生素D有益於溼疹症狀緩解。
護理的方面:
保持皮膚清潔乾燥,溼疹處不要經常用水洗,避免使用肥皂,不可以塗以奶汁。給嬰兒洗澡的時候,宜用溫水和不含鹼性的沐浴液清潔嬰兒的身體。洗澡之後沐浴液必須衝乾淨,擦乾嬰兒身上的水分,再塗上非油性的爽身粉,保持皮膚的乾淨頭皮。
嬰兒衣被宜選用淺色純棉,保持清潔、柔軟、寬大、以減少機械性的摩擦。避免穿戴羊毛、絲、尼龍等比較容易刺激皮膚的衣物。
嬰兒穿著不宜過暖,以免加重瘙癢感。
避免受外界的刺激,家長要經常留意嬰兒周圍的冷熱溫度以及溼度的變化。患接觸性皮炎的嬰兒,尤其需要避免皮膚暴露在冷風或者是強烈日曬下。夏天,小兒運動流汗之後,應該仔細地擦乾汗水;天冷乾燥的時候,應替小兒塗上防過敏的非油性潤膚膏。
修短指甲,患劇癢的異位性皮炎或者是接觸性皮炎患兒,家長應該經常修剪小兒的指甲,可將嬰兒手置於小手套中,減少抓撓機會,避免局部感染。
注意觀察嬰兒有無對某些食物的過敏,祛除過敏源。哺乳的母親應該避免食用引起的嬰兒溼疹加重的食物,比如:海魚、海蝦、海蟹等。
給嬰兒添加輔食尤其是動物蛋白食物的時候需要密切的觀察,比如添加後溼疹加重應暫停添加。讓嬰兒儘量少吃動物蛋白質,比如:牛奶、蛋,必要的時候在醫生或者是營養師的監督下進行添加,但是不要隨便禁食某類物品,以免影響嬰兒的生長發育。
注意嬰兒的消化狀況,不要餵哺過飽,及時的治療腹瀉,糾正便秘。
如果情況嚴重還是要去醫院,在相關醫生指導下選用脫敏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