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全體會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於2020年8月17日至18日召開。這是在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即將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徵程歷史交匯之年召開的青春盛會。我省全國學聯代表團共有8名正式代表。天眼新聞特別策劃了《學聯代表風採錄》,帶讀者一起領略他們的風採。
代表檔案:梅珈彬,男,共青團員,全國學聯二十七大代表,現就讀於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協和班」,作為貴州最短時間配型成功的骨髓捐獻者,梅珈彬成功與一名5歲患者配型成功,並在今年6月18日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 「學醫的初心是為了拯救生命,幫助他人戰勝病魔,用自己的力量保護他人。」談起學醫的初心,就讀於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協和班」的梅珈彬這樣說道。而他報考「協和班」就是希望能為家鄉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回饋養育自己的這片土地。 2019年,梅珈彬以超出一本線110多分的成績報考了貴州醫科大學「協和班」。入校不到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為梅珈彬上了生動一課。 他看到即使病毒肆虐人間,白衣天使依然張開翅膀擋在人前,用身軀築成新時代的長城。本校黨委書記梁貴友教授率隊援鄂,在疫情最前線與死神展開殊死搏鬥,「前線的師長都是我們的榜樣,儘管不能和師長們並肩作戰,但是我也在努力為抗擊疫情作出自己的貢獻。」 梅珈彬積極配合社區、學校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社區宣傳防疫知識,幫助社區居民提高對疫情相關知識的認識,了解居家隔離的重要性;在班級內,通過QQ群、微信群積極宣傳學校最新防控要求,配合輔導員老師做好班級打卡、同學行程追蹤,了解同學們情況第一手資料,為學校的復學複課打好基礎。 同時,他參加學校的「防疫日記」「愛是橋梁,共克時艱——防疫知識競賽」,用自己的點點行動為前線的醫務工作者送去祝福;開展「抗疫雲主題團日活動」、錄製「微團課」,在疫情期間發揮團支部凝聚力量。無法返校的梅珈彬,停課也不停學,他主動參加了「醫學當先,思維生花」展示學習筆記,一刻也不鬆懈。 通過這次疫情,梅珈彬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貴,也意識到了醫學的重要性,從而更加堅定了在學醫道路上的步伐,「科技不斷發展,醫學也在不斷進步,學醫的道路永無止境。」 身為一名醫學生,梅珈彬加入中華骨髓庫,他認為自己這樣做義不容辭、當仁不讓。作為貴州最短時間配型成功的捐獻者,梅珈彬成功與一名5歲患者配型成功,隨後做體檢、注射動員劑,並在今年6月18日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 「生命的重量高於一切,挽救生命更是一名醫生的職責。這是我拯救的第一條生命,也是我在醫學道路上踏下的第一個腳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刻苦鑽研成為一名卓越拔尖醫療人才,竭儘自己所能爭做新時代有實力有擔當的新青年。梅珈彬說,這是他的人生信條。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許邵庭
編輯 胥芬芳
編審 田旻佳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