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命的課堂,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富有活力的課堂,是師生精神放鬆,個性突出。"活力"尊重人身心需要,"活力"賦予各種交往、互動;
和諧互動的課堂,是對個體生命價值、特殊才能,個性差異的肯定與尊重。
本文,是王紅順研發的「傳統與課改理念相融合的課堂教學常規48條」,希望在新的學期,您能創造一個極具生命,富有活力,和諧互動的課堂。
來源 | 鄭州鄭中實驗學校
文 | 王紅順
編 | Kate
1.重塑課前備課
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要按課標要求教;變教學目標為學養目標,變重設計目標為重新達成目標;單元統整落實學科素養目標。追求理解、以終為始的翻轉備課。從重視高行為活動設計,關注高行為活動水平,到重在高認知行為水平達成設計。
課堂設計急需植入四種思維一一設計思維、遊戲思維、戲劇思維、網際網路思維。
2.提倡課前背課
教師要對授課內容、課件操作爛熟於心(脫稿)。課堂關注點、重心已不是教案預設,而是課堂秩序、動態生成。否則只顧內容能順利講下來,就無睱顧及課堂秩序。故建議把課前技能訓練納入備課範疇。
比如,提前把實驗做一做;把課文練得能讀出感情;生字、單詞練寫得規範美觀,有示範作用;授課內容爛熟於心,達到脫稿上課要求。
3.倡導提前侯課
起立與坐下是尊師愛生的禮儀體現,是營造氛圍、安頓秩序、組織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是學生收心、從課間興奮狀態進入本節課學習狀態的調節環節,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與檢驗的特定環節,是師生情感交流、構建課堂「情感場」的起始環節。
具體要求是:提前三分鐘走入教室候課。候課四件事:布置預習任務;打開電子白板;提示學生儘快進入學習狀態;檢查學生課前準備。
4.規範組織教學
一邊目光巡視學生,一邊大方走上講臺,大聲喊上課,用眼光直視說話、沒起來或沒站規矩的學生,只要還有人沒站好、沒達到標準,就不要還禮、喊坐下。
5.積極創設容錯文化
課堂上讓學生敢於說出真實想法;學困生能沒有顧及、亳不隱瞞、自在自然、公開說出"我不會、我不懂"成為常態。課堂上教師要以「尋常、理所應當甚至尊重、興奮、期待」心態對待學生的錯誤;更高一層,是教師給學生犯錯的機會。
學生卡殼或斷斷續續時,其它學生和教師不打斷,給以鼓勵的眼神或手勢,讓該生實現思維打通和進階,享受突破思維瓶頸後的成功高峰體驗。總之,踐行容錯—融錯—榮錯」的化錯教育,變「事故」為「故事」。
6.讓同學真正成為一同學習的「同學」
小組學習要從「互相說"走向「互相問」,從互相教走向互相學;從關注學會說到關注學會問;從外在、短暫想學走向懂得為什麼而學,讓學生產生的內在、持久想學的想法。
7.關注合作學習關係有效發生影響因子
建立積極的相互依賴;面對面互動;明確個人責任和小組責任;培養人際和小組交流技巧;小組自動化運作、及時總結反思;直擊學科本質、難度適宜的任務。
8.讓傾聽潤澤表達
沒有傾聽,表達則無意義;教師應引領學生聽的層級提升一一聽見,聽清楚,聽明白,聽出連接、感悟,從習慣評價性、選擇性傾聽走向解釋性、全身心投入的積極傾聽。
嘗試建立、使用課堂傾聽條約。引導學生說的層級提升:有主題地說,說明白,說清楚(有理有據)。養成良好的發言姿態:抬頭,面對傾聽者;可以用手勢來輔助表述;可以使用提示卡。
9.安排挑戰性任務,對學生表現要有高期待
切忌課堂容量小,問題碎片化並提示過度,討論展示低水平重複,廉價掌聲過多,個別學生游離課堂之外,對學困生徹底放棄。
10.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
若所學內容在學生最近發展區,可採取自學、對學、群學、展示、點撥等方式的先學後教,教後再學;若學習內容超出自學能理解範圍,教師可先點撥,學生再合學、對學、最後自學。若問題、任務確定後,倡導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模式。
11.一次性完整發命令
發出重要指令時,端莊嚴肅、語言清晰乾脆,務必停下來正在做的事情。布置自學、合學任務時要一次把問題、要求、方法、完成時間說清楚,忌在學生安靜學習期間不停地補充解釋。
12.以問題統領教學
問題的表述要規範、嚴密、通俗,不能讓學生不知所云或產生歧義;每節課要有主幹問題,問題之間要關聯,能串成串,形成鏈狀。具體要求是:少提書上有現成答案問題;不集體問、不群答"是不是、對不對」;減少事實性問題、封閉問題,增加思考性問題、開放性問題。
13.邊講邊板書邊做動作
學生聽課風格有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可見教師講課要儘量照顧不同學習風格,一種方法講多遍,不如用多種方法講一遍;要邊講解,照顧聽覺型,邊板書,照顧視角形,同時邊做動作助講,照顧動覺型。
14.示範性板書
儘量手舉過頭頂板書,規範書寫,字體適中,防止板書太靠黑板下方,因遮擋後排看不到。
15.適應學生講解、釋疑
提醒學生在合作學習展示或回答問題時,相當於教師在講課,要認真聽;在同伴講解、展示、質疑、補充時,對得出的重要結論、觀點、方法不知道要快速記筆記。
16.引導學生聽課時科學筆記
邊聽邊記;記不能影響聽;聽懂不記;書上有的不記;較長句子用關鍵詞或符號去快速記;教師講的重點要記;學生說的重點也要記;自己認為重要的不懂得也要記;課堂上記粗略筆記,課後再轉化為詳細筆記。
17.注重展示時同步的記憶、重複
學生講題時,講到或用到重要知識點、定理時,教師感覺班上多數學生不知道或掌握不好時,要喊暫停或提示講解者,用點時間讓下面學生讀、記這個知識點。
18.學生回答問題後,教師要有追問、追思、追聯,生新疑的後續設計
當回答正確時,可以提出一個促進性問題,讓學生深入思考;當回答不完整時,要問學生如此思考的原因,提供適當的提示或線索。旨在藉助追問,促其深層次思考;知道是什麼,還要知道為什麼;這道題怎麼做,還要知道這類怎麼做。
19.與學生要有目光交流,有互動
學生缺少與教師目光交流或缺少教師關注時影響聽課接受效果,故教師在講臺上對例題講解或板書時不要固定站在講臺一邊,要交換站立側身講解。
20.處理課堂違紀,偶發事件重在控制事態
值得一提的是,要用最短時間、最簡語言處理,原則上不超30秒。明確教師權利清單,微違紀,不處理;小違紀,小處理;大違紀,大處理。要學會不怒自威,要學會自我保護。
21.有針對性下講臺走動
學生討論或練習時,教師要走下講臺,在小組之間有目的巡視走動:關注薄弱小組、關注差生;關注答案的多樣性;確定下一環節提問、展示對象;拿筆及時流動批改與反饋,並用一句話或手勢給予評價。
22.布置任務時要求學生不搶跑
很多學生容易沒聽完就開跑,快半拍,導致其他學生要麼不知討論要求是什麼,要麼遺漏討論問題,造成討論偏題或效率低下。正確做法:讓學生學會完整傾聽,教師要明確指出問題任務、方法、時間後,讓學生複述,待全體學生明白後再開始。
23.對教師教學指令要求不能慢半拍
活動、討論暫告一段落,轉入教師講解或小組分享時,要求學生不能慢半拍,會導致別人分享時跟不上節奏,不能從頭聽起,影響傾聽效果,故對教師教學指令應要求學生嚴格執行。
24.回答問題,可借用統一手勢
比如選擇題可讓學生指1、2、3、4個指頭來分別代表ABCD;判斷題用手比劃√、X。巧用手勢判斷學情,用大姆指向上、向下、放平表示我全部聽懂、一點沒聽懂,不全懂;用舉左、右手表示自身有特殊情況、與教學有關問題。
25.不鼓勵學生快速舉手
當學生急於舉手回答時,提醒學生,答案完整嗎,還有更好答案嗎,還有別的方法嗎,提問到你(們)能說明白嗎,怎麼說?
26.用好課堂上的黃金學習期
上課後到20分鐘是一節課的黃金學習期,必須確保處理本節課的重難點,切忌導入時間過長,處理昨天作業問題過長、處理班級事務過長,也不能一上去就批評學生,師生情緒不佳再講新課,會導致學生學不會或知識夾生,第二天不得不再講再強調,走入惡性循環。
27.關注課堂提問的兩個3-5秒黃金等待期
第一個黃金等待期,是提出問題後,留3~5秒讓學生深度思考;第二個黃金等待期,是點名學生回答問題後,要留3~5秒反思期,讓學生修改、補充答案,讓其餘學生先概括前者發言要點,思考各自答案有什麼關聯,思考如何有理有據質疑補充,教師也可思考怎麼評價與追問。
28.明確課堂聲音刻度尺
讓學生懂得什麼場合必須靜默、保持安靜,什麼場合必須壓低音量,什麼場合才能正常音量,什麼場合可以敞開嗓門。
我們可將課堂聲音分貝設為4個級別:
1度聲音:只有自己一個人能聽到、旁邊同學聽不到。2度聲音:同桌二人能聽到、鄰近同桌不能聽到。3度聲音:就是6人小組討論時互相能聽到、而另外小組不能聽到。4度聲音:公開發言時候,全班同學都能聽清楚。
29.例題、練習題選擇、設計要統籌考慮四例四維
四例指的是範例(例題的代表性、示範性)、同例(與例題同類型題)、變例(變式訓練題)、仿例(讓學生自己出題);
四維指的是正向思維(直接代公式、順著想的題)、逆向思維(公式需變換、需逆向思考的題)、特殊思維(給生活經驗有關、有隱藏條件的題)、綜合思維(一個題用到多個知識點、公式或放到綜合範圍內看是否混淆的題)。
30.明確課型學習側重點及特點
新授課講題時,先講明白公式推導、概念怎樣理解,才講怎麼做;習題課不再講公式推導,只講記和用;單元複習課只講公式各種推論變式用;大複習課把小規律提升歸納到大規律(多題歸一),課型不同,就是同一類型講課側重點不同。比如不能用上新課套路去上複習課。
31.讓學生注意重難點提示語
講到重難點時要有引起學生注意提示語,同時藉助升調變換、放慢語速突破重難點。對重點題,教師講後,先讓中等生再講,最後讓學困生複述(或同桌對本題思路對說)。
32.正確運用表揚
對學生發言達到要求時給予肯定,超過要求時才給予表揚,不能降低標準,不能讓掌聲廉價;表揚要具體,只表揚努力程度,讓學生發自內心主動鼓掌。熟練運用:表揚公式=陳述事實+確認事實的可貴性+表達感受+表達期望。
33.讓優等生不陪學
課堂練習時,可同時呈現2-3道同類題,差生做得慢,優等生可再做一道,不浪費時間。同樣讀書,教師未喊暫停時,優等生能讀幾遍讀幾遍,組詞時可要求多組幾個,造句時可讓學生用問句、感嘆句或充當不同成分或詞性造句。
34.讓學困生與優等生做題時間一樣長
基礎題對學困生來說也有難度,做多道才能掌握。課堂檢測時,堅持學困生基礎題做多道,優等生不同類型做一道,做題時間同樣多,不能因分層讓學困生沒事幹。
35.讓學生完整經歷解決問題鏈條的學習
不要把最難的「找思路、找方法、怎麼想"這些問題丟給學生"自己做",把相對簡單的具體計算、寫答案最後一步才讓學生完成,這樣會出現「能聽懂、遇題就是不會做"現象。
首先讓學生獨立閱讀試題材料,再讀圈出的關鍵信息;再讓學生複述,並建模成相關問題,最後再讓學生分析問題提出解題思路、方法,讓學生完整經歷解決問題鏈條的學習。
36.回應學生要講究藝術
學生回答問題時斷時續時,教師不要打斷,其他學生不要插嘴或要求發言,這對該生思維進階、頓悟很關鍵;若學生卡殼時,要依癥結釆取搭橋、引導助其突破;若學生實在不會,讓別的學生發言後,一定要讓站著不會的這個學生,把答案重複一遍;若學生回答完整,對該生還要拓展、追問;若學生板書演示,待學生做完後,一定要提示學生,認真檢查後再下去,做完檢查這個習慣滲透培養很重要。
37.一題快速講多遍,不如慢慢講一遍;一種方法講多遍不如用多種方法講一遍。
38.巧妙應對卡殼現象
學生卡殼時,最忌諱的是:一是罰站;二是不耐煩,不給學生繼續思考、突破思維瓶頸時間,忙喊暫停,讓學生坐下;三是教師或讓該生找優等生回答,先前學生被晾在一邊,不管不問。
教師要思考學生卡殼的因素:一是對某個詞語不理解導致不明白問的是什麼;二是條件與結論或舊知,與新知建構時邏輯推理出現障礙;三是知道答案但語言表達困難;四是學生走神。
學生卡殼時,教師有針對性的提示非常重要。提示方式有6種:
提示答案的位置,比如"誰能告訴他在哪裡可以找到答案";下一步該做什麼?比如誰能告訴他接下來該做什麼;教他所缺舊知識、方法,搭橋或分解問題;某一術語的另一個名字或意思;識別錯誤,比如誰能告訴他錯在哪裡;讓學生自己說出不清楚不明白地方。
39.對答案秉持「對就是百分之百正確」的高要求
對學生答案,教師不要隨意說出」對「、」正確「,接著把完整答案或想讓學生說的答案說出來,造成中等生自我感覺良好,實際上考試時是不得分或要扣分的。
對學生答案不要說「不錯,就是這個意思」,接著用專業術語向全體學生翻譯成標準答案。這樣,真正考試時,中等生答案仍然不規範。
40.從學生眼神和表情判斷,是否要繼續
提問學生時,若遇到如下情況:第一個學生不會,第二個學生不完整,第三個學生雖完整,但思維混雜,第四個學生才條分縷析、有理有據說出答案,教師千萬不要如釋重負,認為學生總算會了。從上述學情看,至少一半學生還沒掌握,教師有必要重新梳理或換一種方法再講。
41.要避免讓學生一味揣摩教師想要的答案,而是多元思考,說出真實想法
遇到學生答案不正確時,教師的口頭禪若總是「還有別的答案嗎?」或者「你敢肯定嗎?」學生就會感知答案是錯誤的。
還有,當學生錯誤時,教師眉頭緊蹙、撇嘴,若出現正確答案時,眉頭舒展、微笑、點頭。又比如板書——學生答案不正確就不板書,一旦正確就立馬板書。這些行為都不提倡。
42.變固定教學案為動態生成案
教案上要有學生回應問題各種預設應對預案。學生對問題的回答、解決可能出現哪些錯誤及應對提示、引導策略,還要備對這個問題的追問、拓展策略。
43.備份例題與練習題
課堂上會遇到這種情況:因學生掌握不好需要補充例題、練習或課堂推進比較順利,可以增加有難度的例題、練習,但課前無準備,於是不得不倉促、匆忙應對。
如何避免呢?備份同性質題、備用較高難度的題。一是精選同等難度的備份例題、練習題,二是設置梯度例題與練習題。當學生掌握較好時,備份題可跳過;反之啟用備份題。若進展順利,課堂還有剩餘,可推出高難度備用題。
44.展評合一
將單邊展示變成雙向展評:一是提問式評學,二是補充式評學,三是質疑式評學,四是辯論式評學。
展學結果要通過教師再教一一點拔來深化。對展學內容要梳理、總結歸納、提煉、拓展,上升到規律。點撥形式可以多元:同步點撥—總結點撥—提升點撥。
45.課堂小結要迭代升級
課堂小結從教師小結引導學生自我小結,用思維導圖、5R筆記法進行小結;讓學生既要總結知識點、結論,更要總結思維方法、學習方法及元認知。課堂上說出來,課後寫出來,晚上再冥想貯存變成永久記憶。
46.每堂課要有有效當堂達標檢測環節
課堂練習題要精選,靠記憶、死知識題要少,增加知識創新運用、需要建模、解決實際問題的題目;要依據課堂實際現狀,動態生成,即練習一定要有針對性、應用性、創新性。
課堂上逐一檢查導致排長隊作業檢查可改為錯峰檢查。比如教師同時出示三道同類題,一部分學生做完第一題,就接受檢查,當看到檢查人多時,可繼續做第二題,做完後再接受檢查,若人還較多,可繼續做第3題。
學生課堂作業還可實行免檢、抽檢、必檢動態管理,免檢讓學生信任感、優越感、成就感。
47.嚴謹拖堂
靠拖堂講完的內容基本是無效的;拖堂耽誤學生喝水、去衛生間,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拖堂影響下節上課,易造成學科教師之間矛盾。
48.課後要求學生將粗略筆記整理成詳細筆記,藉助5R筆記法複習強化
做作業要遵循複習、做題、檢查、限時的科學流程。錯題讓學生釆取找錯因、規範訂正、找同類題鞏固、概括涉及知識點、還可怎麼變、多次消化的六步糾錯法。
提倡寫運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科日記,倡導填寫單元學習成果單。一個「學習成果單」就是一篇反思總結應用創新文章,是學習效果可視化的「產品」。
教材上的任何一章、任何一節都可作為成果主題,可以是對教材的認識和理解,可以是個人陳述,可以是應用之後的新見解,也可以是動手製作「產品」。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