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與小布爾喬亞

2021-03-02 昨夜小酒館

『駕馭這昂貴的木馬 ,巢穴一層層疊加

    最後啊,卻一絲不掛。』

——《動物世界》薛之謙

小布爾喬亞在《毛澤東選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歸屬小資產階級,不具備私有制生產資料,實際屬於無產階級,但卻在革命鬥爭中,持有矛盾立場,當然他們也有個更優雅的代名詞「中產階級」。

中產階級,這個階級代表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如果有一天沒有長跑或者吃有機食物,中產階級就和中世紀的苦行僧進行了一次手淫一樣痛苦。」-- 齊澤克如是嘲諷。

而精神小布爾喬亞的主要特徵,是擺脫原生階層的人,他們一邊向資產階級靠攏,一邊與無產階級分裂,而在精神上蔑視普通勞動者,崇尚精緻利己主義,始終保持一種凌駕雲霄的世紀優越感。

溫鐵軍教授說過,大致是在中國社會各個階層中,小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利益追求是高度分散的,他們不可能凝聚成一個自覺的階級,也是最感受不到幸福感的群體之一,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自己多樣化的政治利益訴求。

他們既擔心自己的社會地位滑落,又焦慮攀附權貴而形成的巨大落差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現狀使他們迷失方向,焦慮不安。

傳統價值觀的崩潰,正在緩緩拉開序幕。不管你逃避或是反抗,你已經置身於這場大戲之中。

在八十年代西方資本主義時代,鮑曼在《工作、消費與新窮人》提到一個新的社會群體概念,即「新窮人」是指有缺陷的消費者(flawed consumer)、失敗的消費者。"消費社會裡的窮人,其社會定義或者說是自我界定,首先且最重要的就是有缺陷、有欠缺、不完美和先天不足的——換言之,就是準備不夠充分的——消費者。"

在二十一世紀,他們的基本特徵為:

他們大多出生1990年代,受過高等教育,外表光鮮亮麗。拿著不錯的薪水,追逐中產的品味和生活方式。雖然已經工作好幾年,但幾乎沒有積蓄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特徵的人格群體普遍會落入「消費主義陷阱。」  尤其在奢侈品市場你會發現,幾乎全球每年的奢侈品銷售額都是小資階級們在貢獻。

請記住,奢侈品不僅是物化的商品,還具備一種體現社會地位的象徵屬性和身份的認同感。

實際上,在上個世紀諸多奢侈品商家就抓住了這些人性的弱點。反觀奢侈品市場崛起的發家史,即是一場無硝煙的資本戰爭史;Herms, LVMH和Dior的相愛相殺,愛馬仕反擊LV的惡意收購,維多利亞的秘密迅速衰落與兼併重組...

而這些資本戰爭的核心並非以產品硬核競爭力為代表,而是以品牌效應與稀缺屬性為廝殺。

商家們賣的不是貨,而是身份的象徵。儘管你是個背地裡信用卡刷爆的負債女,只要你捨得花錢包裝自我:手提LV 路易威登包包,嘴唇塗抹香奈兒口紅,噴著Gucci 古馳香水,你就是新時代的獨立女王,貴族範式。

只要你穿上同款耐克球鞋,阿迪達斯外套,阿瑪尼時尚褲,你就是這條街最靚的仔。

如同《小時代》裡的四朵姐妹花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品著高端紅酒,踩著高跟鞋優雅起舞,男士們抽著上等雪茄,舉止嫻熟地切著牛排,談笑風生中渾身盡數散發著歐式的貴族氣息;當然,這部電影的成功,也歸功於郭敬明精準的Get到了年輕觀眾的口味爽點,迎合了這類群體的云云幻想,也有人稱為中國版的蓋茨比。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作「口紅效應」,解釋為在經濟下滑周期,消費者更傾向於輕奢品市場,譬如名牌口紅,名字洋氣一點的廉價香水,大款Logo的包包,山寨版的莆田運動鞋等。

反覆購買的輕奢品,才是社會消費的主力,需要不斷的捆綁加洗腦。那些耳熟能詳的消費主義話術也許你也很熟悉:「精緻的豬豬女孩,怎麼能沒有一套YSL的口紅;不穿AJ怎麼勇敢做自己?奢侈的反義詞是粗俗,買香奈兒,做一個優雅的女人;你不花錢寵愛自己的樣子真的很醜。」

很多人會聽到,如果不會花錢,商家們會明褒暗貶是窮人思維,不學會花錢,怎麼拼命掙錢?這些都是資本歪曲價值觀的說辭。畢竟他們只管你花錢,花完了,去哪賺,賺多少,關他們毛事,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典型代表。

偷換概念,強加定義是透明的鎖鏈,躲在暗處放冷箭。

消費主義的反面是極簡主義,兩項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發展到現如今,幾乎意味著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陷入永恆的悲劇,不可能獲得尊嚴,以及一點點虛幻的自由。

當然,一個人的支出是一個人的收入,如果人人都不消費了,那麼CPI也就進入通貨緊縮階段,社會經濟驟然停滯,無法運作了。

新窮人的問題,因為目前我們的社會正在從所謂的「生產型社會」過渡到「消費型社會"。但也請各位讀者不必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兩個名詞,消費這個概念古已有之,而我們討論的內容更多的是指:

在如今這個消費社會裡,窮人不再單單指失業、沒錢、缺乏各種保障的人,那些不愛消費,或者說一旦生活需求滿足就終止消費行為的人,成了消費時代的新窮人。

過去二百年裡資本主義最青睞的只掙錢不消費的葛朗臺,在新的消費時代成為了社會功能當中最不受人待見的那個類型。不消費就意味著多餘的產能沒法被消耗掉,就意味著有工作崗位要消失,所以在現代社會不消費是可恥的。

相關焦點

  • 消費主義洗腦語錄有哪些? 消費主義語錄走一波
    消費主義洗腦語錄有哪些? 消費主義語錄走一波時間:2020-12-06 15:30   來源:手遊之家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消費主義洗腦語錄有哪些?消費主義語錄走一波 消費主義也是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大家都知道其中的意思,那就是去購買一個自己無法承擔的物品,即使借錢也是無所謂的,那麼最近也是很多人都有了反對消費主義的意識,下面就是消費主義語錄大全,看看消費主義都有   原標題:消費主義洗腦語錄有哪些?
  • 誰製造的「消費主義」?
    從物質匱乏到消費狂歡,人們憎恨消費,又熱愛消費,被綁架上一輛後現代的馬車裡,滾滾向前。馬雲說,每晚有1700萬人逛淘寶,但什麼都不買,不知道他們在幹啥。前有秋天裡的第一杯奶茶,後有500元買一杯茶顏悅色,消費仿佛不再是它本身的含義,開始變得複雜多樣與撲所迷離。當消費變成消費主義,中國人也經歷了一場百年巨變。
  • 消費主義的錯誤歸因,你的焦慮來自哪裡?
    我們在吹噓自我價值的同時放棄結構性改變的可能,我們面對消費主義深入的生活,以至於連反對消費主義的立場本身也成了一種被放上市場兜售的商品。有沒有可能,消費主義只是社會焦慮強加的一項錯誤歸因?或者是人類內心深入的一種不安全感所促就的消費行為?
  • 消費主義背景下經典廣告英語的語言特點
    另外,也提醒我們反思英語廣告語言折射出的消費主義,理性地、辯證地看待消費主義。 【關鍵詞】消費主義;廣告;廣告英語;語言特點 一、引言 在消費主義時代,廣告不僅是消費主義滋生的催化劑,而且也是消費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
  • 消費主義浪潮之下,13萬豆瓣青年逆流而行
    0213萬豆瓣青年,逃離消費主義陷阱「30歲再去買18歲的東西已經毫無意義,很多事情沒有來日方長,我要現在快樂。」在「不要買」小組的最熱討論中,有網友分享了這句來自小紅書的消費主義話術。在小組精華討論中,隨處可見類似的反消費主義宣言。針對當下年輕人貸款購物、超前消費的現象,網友「北方有家人」就提出:不要想著分期付款,每個月省點錢就能買了。除了房子和去醫院救命,所有你現在存款買不了的東西都不該買。道理很簡單,你本來也買不起,它的目標用戶就不是你。
  • 黑色星期五與節日消費主義
    黑色星期五與節日消費主義感恩節剛過。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美國文化中重要的一天。在這一天,多數人會放下工作,和親友團聚,吃上有一隻大火雞的豐盛晚餐。然而感恩節的隔天,祥和的氣氛一掃而空,眾人湧向賣場,瘋狂搶購超低折扣的特價品。
  • 視界|波普藝術與消費主義:叛逆、商業與大眾
    他們都對新的商業藝術形式,或者成為消費主義藝術非常痴迷。獨立小組中不乏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如畫家理察·哈密爾頓 (Richard Hamilton)、雕塑家愛德華多·保羅茲 (Eduardo Paolozzi)、藝術批評家約翰·麥克海爾 (John McHale) 。他們經常在會議中討論美國的消費主義藝術,如漫畫、好萊塢電影、廣告設計等等。
  • 從邱晨到詹青雲,《奇葩說》還有幾個小布爾喬亞?
    事件爆發的源頭在於周玄毅,這個人是個典型的小布爾喬亞,在其微博內容中,寫得最多的便是陰陽怪氣的言論,而周玄毅的風格,吸引了不少對生活不滿的人。在這個基礎上,邱晨、馬薇薇開始宣揚自己的那一套小布爾喬亞的價值觀。邱晨確實是錯了,打一開始她就沒認清自己的立場何在,她和周玄毅的這番言論,若是由另一個國家的土著來說還情有可原,唯獨他們沒有臉面說出這樣的話語。
  • 波普主義:生長在消費主義之上的花朵,讚美物質主義的幻境
    自從達達主義的杜尚用一個小便池打破了藝術的「高低」之分,基於消費主義而誕生的波普便在60年代大行其道,逐漸成為了藝術的主流。「波普」其實就來源於英文的「pop」,本義即為流行、通俗。而這也成為了「波普藝術」的藝術的源泉。
  • 消費主義洗腦年輕人的7種方式,看看你中招了嗎?
    消費主義作為一種價值觀與生活方式,它將過度消費、超前消費和攀比消費作為自身價值體現的標準。將消費活動當作當成是實現自我個性的主要形式,和實現身份認同的主要方式。以至於將消費等同於事業的成功、人生的幸福、是人存在的目的。這種思想對於發展中國家年輕群體有著極大的影響與破壞力。本文將說一說常見的消費主義洗腦方式。
  • 攝影師|謝人德:消費主義下的魔都影像實驗
    攝影師|謝人德:消費主義下的魔都影像實驗 澎湃新聞記者 梁嫣佳 2020-06-13 12:48 來源:澎湃新聞
  • 享樂主義、消費主義,那些被營銷號洗腦的女孩會有多慘
    這種思想甚至已經成為主流,當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產物被放在十幾億觀眾面前時,居然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不合適,比如鼠年春晚的小品。在鼠年春晚的小品中,有個婆媳矛盾的劇情,婆婆將自己兒媳婦滿滿一盒口紅一一毀去,眾人都沉浸在婆媳矛盾的對立中,卻沒有覺察到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會用這麼多口紅。
  • 教皇方濟各批評荒誕的耶穌誕生場景:聖誕節已被「消費主義」綁架
    教皇方濟各強調:伯利恆的馬槽裡沒有消費主義,那裡只有愛和希望,據路透社報導,教皇方濟各指出,這些展覽展示了「人們如何試圖用藝術來展示耶穌是如何誕生的……」
  • 《慾海情魔》:畸形母女關係的背後,是對消費主義的憂慮
    二戰後的經濟增長,中產家庭數量的增長,造就了長期消費低迷後的反彈,勤勉質樸的價值觀被驕奢虛榮的消費觀念取代,這種價值觀的改變正體現在代際差異、青年人的道德標尺的變換,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通俗倫理片」(中產家庭的道德衝突)得以風靡一時。
  • 看「豆瓣摳組」如何戳破「消費主義」的泡沫
    1「豆瓣摳組」是啥當今社會,消費主義盛行,到處都充斥著「買它」的口號。就在前幾天,李佳琦1.3億買豪宅,羅永浩轉型抖音帶貨,薇婭直播賣火箭......好像,摳女組掉入了曾經最討厭的消費主義陷阱。4去他媽的精緻,去他媽的消費主義回歸到摳組創立的初衷和本質,他們不是因為窮而摳門,只是厭倦了浮誇消費,在生活的「毒打」之下逐漸識破了消費主義的陷阱並且逐漸練就了各種「摳門」的絕技。
  • 蕭伯納鋼筆:拒絕消費主義陷阱,購買鋼筆的路上學會了什麼?
    任何把讓你掏錢的事情描繪的別有一番意義的事情,都是消費主義的一種體現。看清楚,不是說買東西就是消費主義,而是讓你通過買東西,去獲得一種虛無的快感,這叫做消費主義。  在購買鋼筆的路上,蕭伯納鋼筆總結了這18條箴言。別在被消費主義的陷阱所綁架,正確理性消費。  1.
  • 什麼雙十一狂歡,什麼消費主義,全都是衝著你「錢包」來的
    消費主義——將年輕人變成「人肉電池」2. 成功,概率學的遊戲3.財富自由,騙人的鬼消費主義將年輕人變成「人肉電池」消費主義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它有一套洗腦的話術,用正常人的邏輯根本沒辦法去反駁,比如:· 好看的女孩子自帶燒錢屬性· 美麗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 「黑色星期五」掀線上大戰,美式消費主義改頭換面
    原標題:北美觀察丨「黑色星期五」掀線上大戰,美式消費主義改頭換面 來源:央視當地時間11月27日,美國迎來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黑色星期五」,以往隨處可見的搶購大軍很少出現,相反的是,各大商家正在網際網路上各顯神通,希望扭轉消費者的購物模式。
  • 新消費主義來了:浙江左手超級工廠右手未來工廠深度布局智能智造
    來源:挖貝網95後用戶已經成為國內消費新勢力,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新青年的新消費主義來了,新青年消費觀跟80後、70後相比,烙下屬於他們的時代印記,愛買但並不敗家,注重品質跟追求性價比。時代變了,傳統製造企業也主動求變,快速自我迭代。
  • 花唄借唄盛行的今天,大學生如何避免被消費主義的浪潮席捲?
    消費主義的浪潮也席捲著整個社會,消費就是促進經濟增長,消費就是愛國,消費就是提前享受,消費席捲了我們每個人的錢包。我用花唄和借唄特別早,那時候有很多的活動,可以讓使用花唄的用戶擼幾十塊錢的羊毛,也正是這大量的補貼讓花唄滲透的速度非常的快,每當我意識到需要節制的時候,我就關閉了花唄,然而花唄總是用幾十塊的紅包誘惑我,最終我習慣了花唄的存在,把這種提前消費變成了理所應當,學生時代的我一個月花四五千塊,用花唄的時候完全沒有割肉的感覺,但是到了還款日的時候又需要到處想辦法填補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