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患者頻繁「復陽」,究竟怎麼回事

2020-12-18 騰訊網

出院後「復陽」,是否還具備傳染的能力,是現在最受關注的焦點。2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疫情發布會上解釋了相關疑惑,他認為病毒感染有其規律,完全康復的病人復發的可能性很低;至於出院後測出陽性的病患,可能是糞便、腸道的病毒殘餘物,「傳染性還需不斷觀察」。

「這病毒是熟讀了孫子兵法嗎?」

一句調侃,揭示了新冠病毒每天不斷「刷新」我們認知的現實。其實病毒並非有多「狡猾」,只是我們知道的還太少,它的特性還在逐漸浮出水面。

比如,近期接連有患者在達到出院標準後重新檢測出核酸陽性的新聞。患者「復陽」的情況,讓公眾的困惑和疑慮又增加了一層。

率先引起注意的是成都的案例,緊接著山東莒南、天津、徐州等地都有類似的報導。

2月25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在發布會上表示,初步數據顯示,省內出院患者有14%的人檢出核酸陽性。

他補充說,截至目前,對這些患者進行集中醫學觀察,並沒有出現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如今的初步共識是,出院後患者受到再次感染的概率相當低。那麼,為什麼會「復陽」?

這牽涉不少複雜的因素。至於他們是否還具備傳染性,仍然需要進一步觀察。

薛丁格的陽性

目前看來,最早報告出「復陽」案例的是加拿大。

2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衛生廳發言人表示,多倫多市確診的兩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臨床診斷已經痊癒出院的情況下,兩周後測試的鼻咽拭子檢測結果仍為陽性,至今在家隔離。

兩名患者是夫妻關係。1月23日,56歲的丈夫在從武漢返加後,因為發燒和咳嗽的症狀到急診科求醫,四天後確診。1月31日,他因為恢復良好而被允許出院,成為加拿大首例治癒的案例。而妻子在1月29日確診後沒有出現症狀,處於居家隔離的狀態,由醫學人員通過電話定期追蹤其狀態,實行醫學觀察。

負責治療首例患者的醫院團隊對病例進行了詳細分析,發表在柳葉刀上的論文《加拿大首例新冠病毒病例,表現為輕度肺炎》顯示患者在早期的檢查中,除了出現血小板計數減少的症狀以外,大多數血液指標都在正常範圍內;最具有提示性意義的是胸部X片的掃描,出現了斑片狀,雙側支氣管血管周圍都呈現出模糊不清的混濁狀。

文章記錄,儘管影像學結果有顯著異常,但是該患者的狀況依舊良好,甚至不需要做插管和補充氧氣的治療,他們認為這點和其它地方所報導出的具有類似X光結果的病例有所不同。

「復陽」的原因還在進行追蹤。出席發布會的衛生官員稱,他們檢測到的是個體樣本中殘留的一些遺傳或者病毒物質,「我們不確定這是活病毒還是死病毒」。

核酸檢測在技術上很難區分病毒的「死活」,如果體內只是存在一些核酸片段或者死的病毒,仍然有檢測出陽性的可能。

目前的解釋是,該名56歲的加拿大患者因為具有高血壓的病史,年齡和健康狀況的限制影響了他「消滅病毒的能力」。官方表示,還需要更多的陰性樣本作為對照,才能確定患者體內是否還具有活體病毒。

該病例一出,在當時已經引起了不小爭議。病毒的「潛伏」特性,已經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關注。隨後,在日本發生的病例情況則更加明確,因為該患者「復陽」的症狀更明顯。

這名家住大阪市的40多歲女導遊因為接待過來自武漢的旅遊團,1月29日確診感染,在病情緩解後出院。2月6日,她接受病毒檢測的結果為陰性。

但13天後,她感到喉嚨不適和胸口疼痛,結果在病毒複查中顯示再次確認為陽性。

值得注意的是,加日兩國的出院標準都和中國有差異,比如加拿大參考的是美國疾控中心的方案,在沒有臨床症狀的情況下,患者就可以出院進行自我隔離,但期間需要接受核酸檢測。

2月29日,美國紐約一家藥店門上貼出「口罩售罄」的告示

日本厚生勞動省公布的標準則是,24小時內體溫不超過37°5、呼吸道感染症狀有轉好趨勢,前後間隔一定時間做兩次病毒檢查,若第一次結果為陰性,則間隔時間至少為12小時。

同一時期中國衛健委頒布的第五版診療方案規定更為嚴格: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狀明顯好轉,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時間間隔至少1天)。

不過,在相對嚴格的解除隔離和出院標準下,也還是有「復陽」的案例出現。

復陽與「假陰性」

學術層面上,已經有國內的學者就此進行探討。

2月27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放射科醫學博士徐海波團隊在醫學期刊JAMA(《美國醫學協會雜誌》)以「研究來信」的形式發表論文,發現至少有一部分康復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攜帶者。

研究者稱,以往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確診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和放射學特徵上,很少有研究關注康復患者的後續情況。

他們對四名已出院或滿足解除隔離標準的患者進行多次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陽性。這些患者都是在工作中受到感染的醫務工作者,其中兩例為男性,年齡在30-36歲之間。

出院前,他們的患病嚴重程度屬於輕度至中度,其中還有一名患者沒有症狀,但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陽性。因為滿足包括連續兩次病毒核酸結果是陰性在內的條件,所以這些患者都符合出院條件。

出院後,患者在家裡繼續隔離,5至13天後再次進行重複檢測,更換了不同廠家的試劑盒,結果都是陽性。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臨床醫生的檢查,這些患者並沒有表現出相應的症狀。

他們的胸部CT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些醫護人員沒有報告和任何有呼吸道症狀的人接觸,家庭成員也沒有出現受感染的情況。

研究者專門提到,因為研究對象是醫護人員,所以他們在居家隔離期間進行了特別的護理。而樣本有限,他們認為還應該對非專業人士和重症患者的預後進行更多的研究。

論文稱,4例符合Covid-19《中華人民共和國醫院出院連續性評價標準》的患者在5至13天內有陽性的心動過速結果。這些發現表明至少有比例的恢復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攜帶者

很多人都感覺到,對於普通患者「復陽」情況的討論,和疫情發展初期的「假陰性」討論相似。究竟陰性何時為真,何時為假,核酸檢測的準確率是重要的變量。

主要有兩個因素在影響著準確率。首先是取樣誤差的存在,新冠病毒侵害的是人體的呼吸器官,從而導致下呼吸道和肺泡中病毒含量較高。

根據衛健委頒布的《新型冠狀病毒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採集標本的種類裡有上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下呼吸道標本(深咳痰液、呼吸道抽取物、支氣管灌洗液、肺泡灌洗液、肺組織活檢標本),血液標本,血清標本,後來又增加了糞便、肛拭子。

在實際操作中,採取最多的還是上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等,下呼吸道標本的採集準確度更高,但操作難度大。比如肺泡灌洗液操作起來複雜,而且容易引起患者噴射,帶來感染風險。

成都市溫江區成都醫學城內的成都博奧晶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呼吸道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樣品

病毒載量的高低變化是另一個影響因素。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曾經介紹說,同樣是通過咽拭子進行採集,病毒量大的病人「取一次就陽性一次」。對於將要出院的病人來說,他們體內的病毒載量處於臨界點,這時就會因載量過低而無法識別。

這也意味著,「復陽」的說法其實不夠準確,因為患者在出院時的陰性結果可能存在誤差,才使得隔離後期重新呈現陽性。

同時,「復陽」病例的出現模糊了患者的分類方式,這樣的患者能否被認為是「康復」狀態?他是包含在新增病例還是治癒病例裡呢?還有不少的問題等待探討。

當有記者問到張文宏怎麼看「復陽」病例時,他回答說,「這種出現是不奇怪的」。他認為,更應該關心的是——是否存在再次傳染的可能。

持久戰?

現實中,「復陽」患者的經歷,往往讓人心酸。譬如徐州一位治癒出院的患者王某,在出院並且經過14天醫學隔離觀察後,參加了小區業主自發組織的歡迎儀式。

三天後,王某主動做了核酸復檢,結果顯示呈陽性。他的家屬深感不安,在微信群裡發出長文致歉,「非常抱歉,又讓大家處於危險中。」根據報導,其所在單元的65名住戶如今正在進行居家隔離。

出院後「復陽」,是否還具備傳染的能力,是現在最受關注的焦點。

2月27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疫情發布會上解釋了相關疑惑,他認為病毒感染有其規律,完全康復的病人復發的可能性很低;至於出院後測出陽性的病患,可能是糞便、腸道的病毒殘餘物,「傳染性還需不斷觀察」。

2月27日上午,廣州醫科大學舉辦疫情防控專場新聞通氣會,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病人出院後,核酸檢測又出現陽性,怎麼看?對此,鍾南山表示,只要身體已經產生足夠多的抗體,一般就不會再感染。"腸道、糞便還能檢測到,可能是腸道裡有殘餘。這時的要害不是病人自己會不會再次感染,而是會不會傳染給別人。"

他建議,在家裡隔離時查到陽性,可以隔24小時之後再查一次,如果轉為陰性,可能是技術上有問題。如果還是陽性,要回到醫院做密切觀察。

2月29日,天津又出現了一例「復陽」患者,在出院10天後肛拭子標本檢測呈陽性,已收入醫院觀察。此前,他在入院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確診時咽拭子標本檢測為陰性,肛拭子是陽性。

在不同部位的取樣檢測結果「互相矛盾」的情況,是新冠病毒讓人困惑的另一表現,病毒的分布位置,「侵害」路徑和原理具體是怎樣的?

這些疑惑還需要更多的檢測和發現來解釋。歸根到底我們對病毒的認知仍然有限,所以才有教授呼籲儘快進行病理解剖,進行系統、完整的病理檢查——通過對遺體的解剖和取樣,可以研究病毒在人體的分布狀態,以及身體哪個部位對病毒有反應。兩天前,首份解剖報告已經完成。

此外,目前還沒有發現「復陽」患者傳染其他人的案例。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表示,廣東初步數據顯示14%的出院患者有「復陽」現象,已經對他們進行集中的醫學觀察,但沒有出現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

對出院病例進行跟蹤隨訪的措施在不斷加強。譬如廣東已經規定病例出院後在當地醫療機構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至少 14 天,期間第 7 天、14 天複查鼻咽拭子 + 肛拭子核酸檢測。

張文宏醫生則提到,「針對(「復陽」)這件事情,上海很早就做了預備方案,即兩次核酸陰性以後,還會給病人同時做肛拭子。」

2月19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也增加了出院後注意事項:建議在出院後第2周、第4周到醫院隨訪、複診。

「復陽」案例的出現,再一次顯示出新冠病毒不為人知的特性。我們與病毒的抗爭,也許是一場群策群力的持久戰。

作者 | 南風窗高級記者 黃靖芳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相關焦點

  • 新冠肺炎患者數月「復陽」,會有傳染性嗎?
    據@荊州發布 8月12日消息8月9日,荊州市開發區聯合街道一名68歲女退休職工因病住院時,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該女性為2月8日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數月後再次復陽,非新發病例。荊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2020年8月12日為何有康復患者核酸復檢會出現陽性?出院「復陽」患者到底會不會還有傳染性?
  • 【關注】多地出現「復陽」現象,有的又很快「轉陰」……究竟怎麼...
    「復陽」,成為近期疫情中引發關注的熱詞,指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後「復檢核酸呈陽性」。2月以來,我國多地出現少量患者出院後復檢核酸陽性的情況。為何出現「復陽」?是患者的陰性結果為「假陰性」,還是體內仍有病毒殘留,或出現間歇性排毒?目前,多名醫學專家認為,「復陽」涉及多方面因素,其原因有待進一步觀察。
  • 湖北一新冠肺炎患者治癒6個月後復陽:官方通報
    國內新冠疫情已經得到了基本控制,但絕不能有一絲鬆懈,整體形勢會有反彈,治癒病例也呈現過復陽的現象。8月12日,湖北荊州市新聞辦官微@荊州發布 通告稱,該市的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在治癒出院6個月後,核酸檢測復陽。
  • 新冠肺炎「復陽」機率有多高?誰更容易「復陽」?治癒後抗體持續...
    近日,湖北荊州及上海地區接連通報兩例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復陽的案例,其中一名患者第二次被查出核酸陽性的時間,距離第一次治癒出院已過去6個月。由此,有人擔心,曾罹患過新冠肺炎,在治癒後,到底還有多少感染的機率?對此,紅星新聞對話兩名專家,深入分析新冠肺炎復陽的原因及誘發因素等情況。
  • 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會有後遺症嗎?復陽患者需要接受治療嗎?官方回應
    發布會現場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需全程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對新病毒的了解,未知大於已知,對患者進行全程管理,一方面促進患者能夠全面恢復健康大部分患者得到有效救治,不會出現後遺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介紹,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大部分病人都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和恢復,不會出現後遺症等問題。肺部嚴重感染可能會發展為纖維化,實際肺纖維化本身也是疾病進展的一個結果,常常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有咳嗽等等表現。因此對肺纖維化的幹預非常重要。
  • 個別出院患者檢測 「復陽」,鍾南山這樣分析……
    日前,廣州市對已經治癒出院的病人進行再次跟蹤訪問時,發現有13位出院患者的檢測呈現出陽性,引發社會關注。「復陽」到底算不算痊癒?與「復陽」患者接觸是否存在感染風險?康復患者體內產生抗體重新感染風險很低宋鐵說,新冠肺炎是新發傳染病,人們在不停地認識它。當前廣東省已下發《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關於加強出院患者跟蹤與隨訪的通知》,開始對出院患者進行採樣檢測,了解他們「排毒」的情況。
  • 關於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復陽,國務院公布這些已知和未知
    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務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有記者提問,當前世界各地都有出院患者複診核酸呈陽性的病例,到底是病毒殘留還是復發?是否具有傳染性?
  • 中國「復陽」新冠肺炎病例整體發生率5%~15%
    中工網訊 在5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王貴強表示,目前來看,我國「復陽」新冠肺炎病例的整體發生率是5%~15%,有的地方很低,才百分之零點幾,差別比較大。總體「復陽」人群不是特別高。
  • 新冠復陽發生在剛出院的時候,還是出院多少天出現復陽?
    新冠復陽發生在剛出院的時候,還是出院多少天出現復陽?就目前的情況來說,新冠復陽不一定發生在剛出院的時候。有些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後,在很短時間內做核酸檢測會出現復陽,有可能是因為出院的時候,患者體內病毒含量少,而且病毒隱匿性比較強,出院的時候檢測出現假陰性,所以出院後過幾天做核酸複查會出現復陽現象。但是有些患者治癒出院後,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做核酸檢測出現復陽。有可能是出院後因為體內抗體下降,重複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症狀。
  • 我國新冠肺炎復陽比例初步為5%到15%左右
    中國青年報記者:一些報導稱,有的新冠肺炎治癒患者身體功能器官受到了損傷,還有的可能存在復陽風險。我想請問的是,對治癒患者有哪些提醒和建議?謝謝。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王貴強:謝謝您的提問。
  • 北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目前新冠患者復陽比例為5%到15%
    北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目前新冠患者復陽比例為5%到15% 5月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
  • 出院患者復陽需治療嗎?兒童為何病情較輕?國家衛健委回應
    4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管理服務情況舉行發布會。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復陽是病毒殘留還是復發?需要繼續治療嗎?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為什麼總體病情較輕?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王貴強表示,一般情況下,復陽的患者都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大部分復陽的患者都沒有症狀,只是核酸檢測出現了陽性,也有極個別的會出現一些症狀,但是病情惡化的病例是非常少的。對於復陽患者,首先要進行相應的隔離,因為復陽患者仍然可能具有傳染性、具有傳播病毒的風險,所以要到定點醫院進行隔離觀察。
  • 湖北荊州復陽患者現狀:有人打電話罵她,女兒也受牽連
    8月12日,湖北省荊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了一起出院後復陽的病例。據通報,荊州市開發區聯合街道一名68歲女退休職工因病住院時,經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該女子為2月8日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治癒數月後再次復陽,非新發病例。
  • 新冠肺炎康復者抗體能持續多久?愈後復陽患者是否有傳染性?打疫苗...
    新冠肺炎愈後復陽患者不具有傳染性吳尊友:實際上在1、2月份那波疫情的時候,也有(治癒後)長期核酸檢測復陽的情況,但這種比例很少。我們對長期陽性的現象進行了研究,進行了病毒培養,培養不出活病毒,也就是說沒有傳染性。對這些人的密切接觸者進行觀察以及核酸採樣,也沒有發現被感染。
  • 吉林省一境外輸入新冠患者治癒數月在上海就醫時發現復陽
    每經編輯:步靜據延邊發布8月12日消息,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8月11日接到通報,8月10日,琿春市一男性居民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醫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目前正在上海隔離診治。該患者為境外輸入新冠肺炎病例,治癒數月後復陽,非新發病例。該患者於4月27日從俄羅斯經西安入境,核酸檢測陽性,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廣東14%出院患者出現「復陽」!還有沒有傳染性?權威解釋來了
    近日,頻頻傳來抗擊疫情的好消息——多省連續多天零新增確診病例、死亡病例數下降、治癒出院的患者更是明顯增加......然而,正在大家高興之餘,卻傳來一些令人不安的消息。廣東14%的出院患者出現「復陽」!據通報,廣東省有14%的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出現了「復陽」的情況。所謂「復陽」,指的是患者復檢核酸呈陽性。
  • 新冠「復陽」之惑:檢測技術的精度與效率陷兩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出院患者複查時,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又變為陽性,簡稱「復陽」。「復陽」病例的成因、「復陽」病例是否傳染等問題,引發公眾高度關注。 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表示,暫未發現「復陽」病例傳染別人的現象。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我國新冠肺炎患者復陽比例為5%到...
    對於復陽患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科技攻關專家組成員王貴強解釋,達到出院標準,出院以後又出現核酸檢測陽性了,這是基本的定義。實際上,復陽病人應該用再檢出可能更合適。
  • 誰更容易「復陽」?治癒後抗體持續多久?來聽聽專家怎麼...
    近日,湖北荊州及上海地區接連通報兩例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復陽的案例,其中一名患者第二次被查出核酸陽性的時間,距離第一次治癒出院已過去6個月。由此,有人擔心,曾罹患過新冠肺炎,在治癒後,到底還有多少感染的機率?對此,紅星新聞對話兩名專家,深入分析新冠肺炎復陽的原因及誘發因素等情況。
  • 吉林延邊出現2例新冠肺炎復陽病例
    (抗擊新冠肺炎)吉林延邊出現2例新冠肺炎復陽病例  中新社長春11月18日電 (郭佳)吉林省延邊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11月18日發布通告,11月16日,延邊州一男子因腸梗阻擬入院治療,入院前該男子及其妻子(醫院陪護)核酸檢測均為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