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障礙中修行
(圖片來源:北海禪院網)
導讀
一、念身不求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
三、究心不求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於人不求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
九、見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
一、念身不求無病
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
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
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
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
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
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釋文:
1.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
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
2.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
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3.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
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也不為礙了。因有障礙而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如果願不堅,未證悟到的,就會自以為已證到了。
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鍊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5.在計劃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地成功。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
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故不落能所、隨緣而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理,而有損於道德和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
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已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7.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
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的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
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8.當我給人以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
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的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
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唾棄要人家記住自己的好處的行為。
9.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
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10.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
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目前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
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將其轉為道用,這正是修行之門啊!
相關閱讀:
1、藕益大師,從30歲那年開始閱藏,費時27年,歷經不同地方才讀完《大藏經》,並撰著了《閱藏知津》,共計三十多萬字。
其實,我們若實在沒時間看《大藏經》,讀一遍《閱藏知津》也是很好。有些人一晚上不睡覺,一直躺著看小說,到早上六點鐘看完了,高興得不得了。然而,這些小說沒什麼價值,完全是凡夫人的分別念,根本不如高僧大德的教言。所以,你們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多看看這些。
2、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誠心誠意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3、藕益大師云:「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
4、藕益大師說:「世情斷得一分,佛法即有一分得力。」
5、藕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中亦云:「夫五眼者,能照之知見也。」 。
6、蓮宗九祖藕益大師也說:「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過於放生。」
7、藕益大師亦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中說明了持戒的功德,彼云:「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
掃碼加友 自在仙翁
修行交流 道家智慧 靈性真相
養生修煉 修法秘術 真修實證
明覺匯課程如何回看學習?
課程一經訂閱,可方便隨時回看
第一,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然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明覺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