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益大師】十種障礙中修行

2022-01-24 明覺匯

十種障礙中修行

(圖片來源:北海禪院網)

導讀

一、念身不求無病 二、處世不求無難

三、究心不求無障 四、立行不求無魔

五、謀事不求易成 六、交情不求益我

七、於人不求順適 八、施德不求望報

九、見利不求沾分 十、被抑不求申明

一、念身不求無病

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

二、處世不求無難

世無難則驕奢必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體難本妄難亦奚傷,以患難為解脫。

三、究心不求無障

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必未得謂得。解障無根障既自寂,以障礙為逍遙。

四、立行不求無魔

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

五、謀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

六、交情不求益我

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

七、於人不求順適

人順適則內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八、施德不求望報

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必華名欲揚。明德無性德亦非實,以市德為棄屣。

九、見利不求沾分

利沾分則痴心必動,痴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利莫妄求,以疏利為富貴。

十、被抑不求申明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心怨恨滋生。忍抑為謙抑我何傷?以受抑為行門。

釋文:

1.在自身的健康方面,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

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末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

2.在處世待人方面,不要總希望沒有困難。處世無困難,就會產生我慢貢高之心,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驕傲心起,一定會欺壓別人,藐視真理。

如果能了知困難境界的本身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困難對我們有什麼傷害呢?因為患難可使我們不起驕慢之心,這不是解脫嗎?

3.在學問的參究方面,不要總希望自己是最聰明的人,一學就會,沒有障礙。在求學上一有逾越之心,就會產生急躁求進之念,往往認為自己已經不錯了。在修證上也會以為自己已得到什麼。

如果能理解障礙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障礙也不為礙了。因有障礙而使我們穩步求進,不會因急誤事,這不是逍遙自在了嗎?

4.在日常修行方面,不要總希望太平無事,永無魔難。修行無魔難,就會逐步退失精進的願心。如果願不堅,未證悟到的,就會自以為已證到了。

如果能知道魔難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那魔難也就不能惱亂我。因有魔難來鍛鍊我們的道心,群魔不就成了我們的法侶了嗎?

5.在計劃辦事方面,不要總希望一帆風順地成功。辦事易成,就會產生妄自尊大的心情而自尊自誇。墮入狂妄自大後,一定會認為我什麼都能。

要知道事的成敗,都是由因緣業力牽引而來的,所謂成功也是業力果報所感,並不是個人有什麼大的能耐。因為辦事難成,故不落能所、隨緣而精進,常使心態處於安樂狀態。

6.在朋友的交往方面,不要總希望對我有什麼好處。如果在交際上總希望自己得益,就會產生貪慾執著的心理,而有損於道德和朋友的情誼。心有染著,必常去找人之不足,見人之短而起分別。

如果懂得交情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就可明白交情的深淺亦是一種果報,並不是靠你的「才能」而可強求的。在朋友交往上的不順,反可激起自已的懺悔向善,因此交情不好也可成為進道的資糧。

7.在人事處理方面,不要總希望人家都能依從我、尊重我。如果人人都能順從於我,就會產生夜郎自大的心態,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是正確的。

應該認識到人家對你的順從也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別人對自己是否順從,也是因緣果報而已,並不代表你什麼都正確。

因此當遇到不如意的人時,要除去人我之相,檢查一下自己,這樣逆我之人就成為樹我德業的園林了。

8.當我給人以好處、辦有利於人之事時,不可存在受人讚揚、得到好報之心。做好事圖望人家報答、貪著名氣,就會陷入揚名自喜的我執而不能自拔,反受做好事之累。

如果知曉德行本虛,都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倘若沒有一定的因緣,也不會受到讚美,受到稱讚也不能說明你什麼都好了。

應切實地布德於人,揚棄沽名釣譽之心,唾棄要人家記住自己的好處的行為。

9.在有利可圖的時候,不要總希望自己也能得到些好處。有利就想沾光,就會產生痴心妄念,痴心貪財之念一生起,往往為想得到錢財,而毀掉自己苦修的德行。

如果知道世利是虛妄的,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也就不會去盲目地追求了。因為富貴是由布施行善而來的,而疏利正是布施,這不就是真正的富貴嗎?

10.當被人誤解而受到抑制的時候,不要總希望通過申辯而得到諒解,因為這樣做會產生人我分別之心,加深怨憎之情。人我心起,嗔恨之火滋生,多年積聚的善法功德就要被毀。

我們應懂得受抑也是由因緣業力所牽引的,是一種果報,並不全是自己目前的過錯所成的。因此受抑後應該忍辱,一個人能謙虛的話,即使受到抑制又有什麼傷害呢?

相反,我們在受抑之後,不是怨恨,而是靠忍辱精進力來將其轉為道用,這正是修行之門啊!

相關閱讀:

1、藕益大師,從30歲那年開始閱藏,費時27年,歷經不同地方才讀完《大藏經》,並撰著了《閱藏知津》,共計三十多萬字。

其實,我們若實在沒時間看《大藏經》,讀一遍《閱藏知津》也是很好。有些人一晚上不睡覺,一直躺著看小說,到早上六點鐘看完了,高興得不得了。然而,這些小說沒什麼價值,完全是凡夫人的分別念,根本不如高僧大德的教言。所以,你們有時間的話,還是應該多看看這些。

2、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誠心誠意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

3、藕益大師云:「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

4、藕益大師說:「世情斷得一分,佛法即有一分得力。」

5、藕益大師在《<金剛經>破空論》中亦云:「夫五眼者,能照之知見也。」 。

6、蓮宗九祖藕益大師也說:「欲即人心證佛心,轉劫濁成淨土,術莫過於放生。」

7、藕益大師亦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中說明了持戒的功德,彼云:「持戒如地,萬善由此而生成;持戒如城,魔障藉此而遠離。」

掃碼加友  自在仙翁

修行交流 道家智慧 靈性真相 

養生修煉 修法秘術 真修實證

明覺匯課程如何回看學習?

課程一經訂閱,可方便隨時回看

第一,請長按下方二維碼,然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明覺匯」

相關焦點

  • 藕益大師:十種障礙中修行
    十種障礙中修行(圖片來源:北海禪院網)導讀一、念身不求無病
  • 有聲書: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原文+白話譯文+現代譯文+《藕益大師傳》
    索達吉堪布著作中多次引用過藕益大師教言,例如:1、而在漢地,我特別佩服藕益大師,他從30歲那年開始閱藏,費時27年,歷經不同地方才讀完《大藏經》,並撰著了《閱藏知津》,共計三十多萬字。(摘自什麼是密宗)2、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誠心誠意求生極樂世界,就是發無上菩提心。(摘自入行論講記)3、藕益大師云:「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淺。」。(摘自密宗斷惑論)4、藕益大師說:「世情斷得一分,佛法即有一分得力。」
  • 藕益大師【佛前十不求】
    蕅益智旭(1599年-1655年),俗姓鍾,字智旭,號蕅益,又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江蘇省木瀆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被尊為淨土宗九祖。晚年住於浙江杭州的靈峰,因此又被尊稱為靈峰蕅益大師。藕益大師開示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
  • 藕益大師傳
  • 【祖師故事】淨土宗第九祖藕益大師
    大師法名智旭,字藕益,號西有,俗姓鍾。大師先祖本事汴梁人,後來南遷於吳縣。大師母親金氏,父親文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夢見觀音菩薩送子而生下大師,那年正是明朝萬曆27年乙亥歲5月3日亥時。41歲時,大師住於溫陵,著寫講述了《大佛頂玄義文句》一書。42歲時,大師住漳州,著寫講述了《金剛破空論》、《藕益三頌》、《齋經科注》3本書。44歲時,大師住於湖州,著寫講述了《大乘止觀釋要》一書。46歲時,大師住於靈峰,著寫講述了《四十二章經解》、《遺教經解》、《八大人覺經解》3本書。
  •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學佛人認真看看...
    >
  • 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 剛骨祖師藕益大師含淚念佛!
    我看蕅益大師的傳記,蕅益大師24歲出家,25歲開悟。他這個人善根很強、觀照力很強。
  • 淨土宗:蓮池 智者 藕益 善導四位大師給我們的啟示
    蓮池大師在明末的時候,常常感慨掉淚,在那個時代想找一個初果聖人不可得啊。但現在有的人還是認為自己可以證果,那我們來看看祖師們是如何以身示範的吧。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祖師,他臨往生的時候,弟子問:「師父,這一生修行不知證何種果位?」智者大師說:「我如果不領眾可以證到六根清淨位,由於領眾修行過早,損己利人,但登五品。」
  • 體光老和尚開示錄|修行不能求速成
    歷境驗心,二六時中檢驗檢驗,用功有多少時間?不用功有多少時間?打妄想和用功的時間,比較比較哪個多哪個少?哪個佔優勢?時時刻刻要檢驗,這全靠自己。別人只能告訴你用功的方法,真正用功全靠自己。據說高旻寺來果老和尚發心用功的時候,到齋堂裡添好了一碗飯一碗菜,他把菜碗端起來當飯吃,飯碗放在桌子上用筷子夾,他這個人在齋堂吃飯的時候功夫已經現前了,沒別的,就是功夫熟了,拈來便用。
  • 供養地藏寶瓶風水旺身增運,改善環境、淨除障礙,感召福德、助緣修行!
    末法時期修地藏法門是特別容易相應的,能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懺除我們的惡業障礙,消除種種違緣障礙,破除種種疑惑,增長信心而得成就。歷代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地藏法門。地藏法門非常重要,明朝的蕅益大師特別提倡、也特別強調修地藏法門,蕅益大師每天一定會念「地藏滅定業真言」。
  • 菩薩中的大菩薩,用以上十種的平等清淨心,修行進入第五地的果位——難勝地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這都是菩薩修行的功德感應所致,以及諸佛的大威神力所加被,才現出這種種盛況。在她們唱頌的歌詞聲中,有以下的詞句:佛願久遠今乃滿 佛道久遠今乃得釋迦文佛至天宮 利天人者久乃見釋迦牟尼佛在很久以前所發的諸大願,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時間的精進修行,而今才圓滿,正式成佛。
  • 供養地藏寶瓶風水旺身增運,改善環境、淨除障礙,感召福德、助緣修行!
    末法時期修地藏法門是特別容易相應的,能得到地藏菩薩的加持,懺除我們的惡業障礙,消除種種違緣障礙,破除種種疑惑,增長信心而得成就。歷代的高僧大德都非常重視地藏法門。地藏法門非常重要,明朝的蕅益大師特別提倡、也特別強調修地藏法門,蕅益大師每天一定會念「地藏滅定業真言」。在他自己的文集裡面,我們也看到他修地藏法門有很多感應。
  • 蕅益大師開示的三種念佛
    我們講到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在執持名號的時候,我們根據蕅益大師的開示,有三種念佛:  第一個惟念他佛,專注佛境,這個叫淨土法門。  他佛這個他是指心外的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所以一般來說,專修事修的,他的所觀境就是觀察彌陀的相好、或者是彌陀的名號,來感應道交。
  • 蕅益大師十不求行
    明·《淨土十要》卷七《十大礙行第十七》《卐續藏》61·718上之蕅益智旭大師語注釋1〔申明〕辯解,申訴。提要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以障礙為逍遙。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究魔無根,魔何能擾。以群魔為法侶。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則必稱我有能;成事隨業,事不由能。以事難為安樂。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情乃依緣。以弊交為資糧。人順適則內必驕矜,內驕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人但酬報。以逆人為園林。
  •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六祖慧能開示:靜坐不動、不起妄念,是一種修行障礙 | 文 青衫文齋《六祖壇經》記載了禪宗六祖慧能得法、弘法的經歷,以及對世人的教導,是漕溪佛學思想的傳承。在《定慧品》中,六祖慧能大師開示大家,定與慧為一體兩面。
  • 淨界法師:蕅益大師苦參力討,廢寢忘食者三晝夜,大悟孔顏心學
    蕅益大師他在十二歲的時候呢,經常夢與孔顏晤言,這也可以說是與孔夫子、顏淵這種菩薩感應道交。這個是講到十二歲的情況。十七歲閱《自知錄》及《竹窗隨筆》,乃不謗佛,取所著闢佛論焚之。這當中有障礙要克服,就是克己,你要想辦法去克制你自己的私慾,因為你的欲望一活動的時候你就不遵照這個章法做事了。所以說呢,儒家的修學就是你要想辦法克己,你要調伏你心中的私慾,使令你的身口二業能夠隨順於聖人的禮法,那麼這樣子,你的內心就慢慢慢慢趨向於仁的標準。是這麼一個修行的內涵。
  • 蕅益大師:應念身世苦空,切莫隨流逐隊
    有關歷事練心,蕅益大師說,學道之人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慧宜增,福宜惜,這個我們講過了。我們再接著:慮宜遠,思宜近。他把修行用插秧來比喻,說「手抱青秧插滿田」,說我們今天修行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樣,在青田當中插上無量無邊的功德的秧。那麼這個插秧是什麼態度呢?第一個態度就是「低頭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頭。插秧,你頭抬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齊了。「身心清淨方為道,原來退後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淨地退後,原來退後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