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和柏楊有關的文壇二三事

2020-12-22 羊城派

文/彥火[香港]

我所認識的柏楊

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來電,表示今年是柏楊誕辰100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柏楊版資治通鑑》三十六卷作為紀念。希望我錄一段視頻給她,內容談與柏楊的交往,在紀念會上播出。

我的視頻講話內容如下——

柏楊的雜文的尖銳如匕首,無疑是臺灣的魯迅,但他可能比魯迅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體驗更深刻。因為魯迅沒有坐過牢,他坐過九年牢;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深刻現實意義。

他在黑牢中,寫了《中國人史綱》等三部史學著作,晚年又傾盡心血把過去少眾讀者的《資治通鑑》白話文化普及化,功德無量!

所以柏楊不光是文學家,也是史學家!

我是1984年秋在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認識柏楊、張香華伉儷,此後成了忘年交。1985年我在美國紐約大學留學期間,柏楊寄了全套白話《資治通鑑》給我,成為留學期間的良伴和精神食糧。我是非常感謝的。

2000年我在《明報月刊》為柏楊開了「柏楊論古說今」專欄,他堅持寫了兩年。我在香港策劃的文學活動或學術研討會,柏楊先生都是拄著拐杖與張香華大姐一起來參加。

2018年正值柏楊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我參與策劃組織了兩場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一場是在北京現代文學館舉辦柏楊先生「創作與人生」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是在香港舉辦「文學批評與人生」講座,論述柏楊先生作品與人生關係,反響很大。

搭建文學橋梁

柏楊的回憶錄《家園》,是寫他1988年第一次踏足中國大陸的經歷和感受。其中兩章《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和《捐門坎》的內容與筆者有關。

事因柏楊有一次來港,談起大陸開放後,湧現一群新銳的作家,臺灣讀者諱莫如深,所以他表示要主編一套大陸文學叢書,並希望我協助代組稿。

柏楊在《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一節寫道:「(1987)三月,我去香港參加香港電臺主辦的讀書節目頒獎典禮,和作家彥火先生晤面,我告訴他我的構想,當時,海峽兩岸還沒有解凍,但暖和的氣息,已開始擴散,我有心在臺灣系列介紹大陸作家的作品,使大陸作家能在臺灣家喻戶曉,作品能在臺灣流傳,並藉著臺灣精緻的印刷,更進入海外華文市場。但我對大陸文壇毫不熟悉,三零年代作家當然有印象,四零年代以後作家因兩岸徹底隔絕緣故,連姓名都不知道。所以我拜託彥火先生義務幫忙,作家名單及作品,統由他決定,他初步遴選十二位作家(包括一位詩人),每人作品一冊,共十二冊(包括詩集一冊),稿酬每冊港幣1500元。彥火先生對大陸作品在臺灣市場情形,略有所聞,詢問我是不是有出版社委託我辦這件事,當他聽說只是我個人的計劃時,深為擔心,但仍被我說服。」

其實,我乍聽柏楊的設想,起初有些擔憂。因為其時中國大陸作家作品在臺灣是被嚴禁的。換言之,出這套書有風險,此其一;臺灣讀者是否對內地作家作品感興趣,市場未卜,此其二。

在柏楊的盛情要求下,我最後答應為其組稿。我後來通過中國大陸作家陳建功兄的協助,組成了十二部稿,包括莫言、王安憶、劉心武、鄭萬隆、餘華、賈平凹、舒婷、諶容、陳建功、張承志、格非等。

中國大陸開放後,十二位中國大陸新銳作家的選集,嚴格來說並不是什麼「大陸文學大系」,充其量是一套小型叢書而已,但出版過程很不順利。

據柏楊後來憶述:「半年之後,十二位作家的十二冊稿件寄到臺北,我送給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王榮文先生,特別聲明,第一、我同意不署名主編,他可以用任何人主編,只要能幫助推銷;第二、他除了直接付香港彥火先生所轉付的稿酬之外,我不收一文酬勞。但仍不能使王榮文動心,兩個月後,他問我是不是可以轉介新地出版社,我說當然可以。結果新地出版社把稿件退給遠流。我只好多複印一份,分別再向駿馬出版公司總經理林明珠女士、林白出版公司總經理林佛兒先生推薦。最後,林佛兒勉強接受,他認為十二冊不能一次出齊,準備一個月出兩冊,使資金的壓力得以平均分配,但必須由我擔任主編,並付我每冊新臺幣5000元主編費,十二冊6萬元,那時新臺幣還沒有升值,約合美金2100元,我很高興擔任主編,但不接受一分一毫報酬。這十二冊書定名《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當我啟程前往大陸時,已出版八冊。」

柏楊認為,兩岸暌違凡四十年,彼此間產生隔閡,所以他希望《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可作為文化橋梁,「文學不但使真相現形,也使人生命充實和豐富。透過文學,不但使兩岸彼此了解增進,進而相互激賞,也終於在彼此尊重之下,建立同心共榮的前途。」

「捐門檻」風波

由於在臺灣出版這套書存在不確定因素,所以當時定的稿酬每位作家1500元港幣是象徵式,比中國大陸開放後稿酬的大幅漲價,有一定距離。最初入選中國大陸作家因從未在臺灣出書,加上陳建功兄的江湖地位,全部作家答應這個條件。

但是,事後個別作家還是傳來一些微言。

首先是輾轉聽到諶容女士不滿意稿酬,後來不免有人起鬨,雜聲越來越多,作為中介人的我,更備受質疑。

為清白起見,我只好向柏楊求救,並懇請他出一份稿酬證明。

柏楊當天便出一份簡短聲明,重申稿酬是1500元港幣,並向我致歉:「深感對你不起,你並沒有從中拿一文錢酬勞,還要付出郵費和分出時間,當初,只是看到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年,希望盡一份文化人的責任,才把大陸作品介紹到臺灣,如此而已……」

表面上似乎風波已過去,其實不然。

1988年,當柏楊返大陸考察及探親,途次北京,北京一些入選「大陸文學大系」的作家,相約去拜會柏楊,當然柏楊也想見這些素未謀面的作家。

結果聽說有一位作家,表示堅決不見,還說了一句很不中聽的話:「柏楊搞作家大系,還不是『捐門檻』!」

「捐門檻」之說傳到柏楊耳中,柏楊為之大怒。在他的大陸行回憶錄《家園》便將經過原原本本寫出來。

某次,我在香港接待一位入選的作家,在我請他吃飯的期間,不知什麼原因,突然說起此事,這位作家當場反臉,指著我拍案而起,說這件事因我而起,我要負責最大的責任。平時語拙的我,氣得說不出話來。

事後憶起,這位作家反應如此強烈,不就是自己對號入座嗎?!如果他沒發這一通大脾氣,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茹志鵑的誤會

柏楊的大陸行第一站是上海。柏楊張香華伉儷準備啟程前,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主任聶華苓建議由茹志鵑代為安排,因聶與茹志鵑稔熟。

當時柏楊曾通過我轉信給茹志鵑。1988年10月4日,茹志鵑曾給我來一封信,內容略謂——

柏楊先生託你轉來的信已收到。他同時也直接給我寫了信,並給我他在臺北家中的電話,我試了試,竟很快接通了。他告訴我他將在15日從香港再告訴我他來上海的具體航班。他來訪問,許多人是非常高興的,但我就生怕熱情過了頭,會給他帶來不便,他來訪問時,我們將派評論家、《上海文學》執行副主編全程陪同,住宿、車票等已電告各地兄弟協會,他們會妥善安排的。他們知道郭先生要來,都非常歡迎,如柏楊先生到港,你見到他時,請代為轉告,他的具體日程,如另紙。

信中的「郭先生」指柏楊,他的原名「郭衣洞」。

從上述茹志鵑信中的表述,她對柏楊夫婦的大陸行非常重視並作了精心安排。可是,因為兩岸暌違凡四十年,海峽兩岸文化背景很不一樣。在當時的中國大陸,如果沒有接待單位,很多事情辦不了。

自由慣了的柏楊,希望能自己安排行程、包括安排會見想見的人物。其中雙方最大矛盾產生是柏楊要求前往探望某文化名人,茹志鵑對此事感到為難,表示他不在上海。結果,柏楊通過其他人輾轉聯繫到該名人的電話,證實他在上海,並沒有離開。結果,柏楊夫婦自己去探望他。

柏楊此後對茹志鵑便很有意見,並在他的《家園》回憶錄原原本本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寫出來。這件事發生後,柏楊決定自己安排行程及會見人等,當然辦起來並不很順利。

人物介紹:

柏楊(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著名作家,祖籍河南輝縣,1949年後前往臺灣,曾任臺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

柏楊創作以小說、雜文為主,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他的雜文集有《玉雕集》《倚夢閒話》(10集)《西窗隨筆》(10集)《牽腸掛肚集》《雲遊記》等。代表作有《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異域》等。(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周欣怡

審籤 | 魏禮園

實習生 | 陳怡晴

相關焦點

  • 柏楊的人生拐點:中國人史綱
    在這套書中,柏楊對被保守觀念禁錮的中國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大膽剖析中國國民的「lie根性」,自揭家醜,曝露惡習等等。光聽聽他那三部書的名字就夠令人震撼:《醜xxxx陋的中國人》《醬缸文化》《我們要活得有尊嚴》!今天著重要為您介紹的是這位大師的另一部著作!
  • 柏楊:瞞婚5任、坐牢2回、3次學歷造假,晚年兒孫成群流落街頭
    顛沛的一生:年少流離,兩次入獄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通許縣,傳聞父親是當地的縣長。但在那個不太平的年代,柏楊的少年時光過得並不快樂。繼母的虐待,戰火的紛飛,幸的文章和文字能給他一絲的溫暖。
  • 柏楊逝世_鳳凰網
    【詳細】 生平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定居臺北。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
  • 郭衣洞: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他還有一個名字叫柏楊!
    後來又改名為郭立邦、郭衣洞,1960年的時候,他在中國臺灣第一次用「柏楊」的筆名開始創作文學作品。倪明華從名義上說,已經是柏楊的第四任夫人了,而且兩人是師生戀。柏楊1957在國立成功大學擔任教師期間,倪明華此時才就讀靜宜英語專科學校,兩人的相戀和結合不容於社會,於是柏楊為了愛情選擇辭去所有工作。
  • 同為知名作家的李敖和柏楊,為何不約而同地看不起魯迅文章呢?
    早在臺灣五六十年代,李敖以《十三年和十三月》、《老年人和棒子》等宏文嶄露頭角之時 ,就被拿來與民國的魯迅做比較,兩人的文章都有很強烈的批判色彩,都把雜文當作了投槍和匕首,都以標新立異的姿態與鄉愿決裂,以筆為槍,挑戰禁忌,輿論所在,蔚為重鎮。當時很多人都把崛起的李敖看做臺灣的魯迅,但李敖卻不以為然,原因先按下不表,再來看看當年與李敖齊名另一個雜文大家——柏楊先生。
  • 柏楊:評《醜陋的美國人》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如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所說:「入獄後柏楊沒有了掌聲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時間和空間反省。」 正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柏楊完成了《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三部作品,並且奠定了他的人性歷史觀「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是劉鄂公,但後來遭受迫害的卻是柏楊。因為當時柏楊正是《說南宋》的發行人,平原出版社的主持者,所以這筆帳全被記在了柏楊頭上。「南宋偏安」影射蔣介石此段歷史,在國府臺灣戒嚴時代,是令當道非常敏感的話題,因為此四字和「反攻無望」幾乎劃等號,尤其蔣介石對這段歷史更是深惡痛絕,幾乎欲用文字獄而制止傳播。
  • 《柏楊版資治通鑑》回歸,變涼的柏楊還難言過時
    柏楊很乾脆地告訴大家,中國人的醜陋,就存在於每個人自己身上。這是全新的角度,啟迪大家反思自己、反思傳統。柏楊的「耳光」,為打碎傳統文化助了一臂之力,他加速了破舊立新的進程。任何國家和地域的集體性格都有劣根。指出劣根,並不意味著否定優根,否定一個民族。「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作家馮驥才說。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
    臺灣學者陳衛平曾說:「我從三歲的時候就瞧不起那些蠅營狗苟的人,讀歷史的孩子才會有家國情懷。」 而被歷史劇荼毒的那些孩子,不了解真正的歷史,更不會辯證看待歷史,所以他們沒有家國情懷,也不會獨立思考。
  • 柏楊:使一個人道德墮落生活腐爛,非完蛋不可的,有四種玩意兒
    柏楊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既然有了改變,就要去順從,既然要順從,就不免稀裡糊塗地將好壞一起收納,使我們的人生從此風雨交加。柏楊先生除了因為寶貝女兒佳佳喜歡聞自己身上的煙味而甘願當個不太合格的「癮君子」外,生活上幾乎沒有壞習慣。當然,他最好的習慣還是讀書。柏楊先生在「大力水手」冤案釀成後被判刑十二年,他在獄中被指派的工作是在監獄圖書館管理圖書。他與囚犯丘延亮兩人共同管理兩千多冊各類圖書。柏楊一頭鑽進書堆裡暢遊,一可解除知識饑渴,二可填補精神空虛。
  • 臺灣作家柏楊20句名言,句句珠璣,直擊女人痛點,值得收藏細品
    柏楊的雜文特別有影響力,之所以深受讀者喜歡在於他的文章富有趣味性,極有人生啟迪的重要作用。他對女人的心理情緒研究後得到的獨特觀點,非常有價值,可以說是直擊女性痛點,一語中的,深受讀者歡迎。下面就精選柏楊20句對於女人的精闢觀點來以饗讀者。
  • 柏楊《中國人史綱》:歷史告訴你,為什麼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
    在柏楊眼中黑暗與光明的評判標準始終是老百姓的福祉、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對殘暴昏庸的統治者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身上的人性弱點,和對他們給百姓造成的災難痛徹心扉。皇權放大了人性弱點對國家造成的危害。
  • 文壇宗主歐陽修
    但前二次貶黜都與範仲淹有關。歐陽修在廟堂之上,剛正凜凜,與範仲淹有著相同的政見.看到範仲淹受到貶謫,他挺身而出,有著「死不失義」的勇氣,義正言辭,直言敢為、不計禍患,其「毅然自守,不為富貴易節」的凜然正氣也得到了人們讚揚。歐陽修從天聖及第、夷陵之貶至慶曆回朝,滁州之謫再到至和回京、移知青州等地,一生三起三落,屢遭誣陷貶謫,而終不改其義然節操,顯示了其大義凜然的人格魅力。
  • 聽柏楊和我們訴說,《中國人史綱》的創作心路
    1975年春,官員要我們「快快樂樂過一個端陽節」,把所有的參考書都搜去保管,規定每人不準持有三本以上的書,所以只寫了一半)。1977年4月,我回到臺北,幾經轉折,三部書稿陸續地重回到身邊。面對著汗跡斑斑、顏色枯黃了的紙冊,我有無限的感恩和熱情。但書稿似乎太多了, 從地面幾乎直堆到腰際。想到它們在成書之後,每部勢將都在一千頁以上, 我茫然地憂慮到出版的困難。
  • 柏楊《中國人史綱》「平民體」: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這是他們所處時代和帝王的局勢和視野的局限性,這也是柏楊先生編寫此書的因由之一。歷史對我們現代中國人而言,意味著什麼?追溯久遠的記憶對中國人而言,會獲得什麼?柏楊在紀元前七世紀到紀元前五世紀的三章裡,用三個表清晰扼要地介紹了「封國的吞併與逐君殺君」的情況,功德無量。在梁啓超的《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中看到,梁啓超大力讚揚顧棟高的《春秋大事表》,稱之為最好的研究方法。這確實是值得學習之處。大量地以表格來代替冗長敘事的方式,既簡潔明了,也大大地增加了閱讀的愉悅感。
  • 通達集團劍指衛冕,攜手柏楊毛絨會師第十屆石獅企業籃球聯賽總決賽!
    比賽開始,雙方在攻防兩端都表現的十分積極,你來我往,比分交替上升,多次出現平局,後半段柏楊毛絨主力球員張鴻基在一次拼搶中對撞受傷,下場休息調整。御可貢茶開始建立起領先優勢,第一節結束御可貢茶33:26柏楊毛絨。
  • 東石鎮梅峰村企業籃球邀請賽:恆松實業五人得分上雙力克柏楊毛絨;陳遠芳獨得32分,福源禮品大勝東石梅峰.恆松實業、福源禮品會師決賽
    ,首先由恆松實業首先拿到球權,蔡清池的投籃沒有命中,丁建平在內線的二次進攻拿下兩分,比賽一開始恆松實業就打出一波6-0的小高潮,柏楊毛絨開始漸漸進入比賽狀態,林啊培的中距離開始發力,雙方都漸漸進入比賽狀態,第一節結束,恆松實業31-28領先柏楊毛絨。
  • 孟繁華|酒罈高誼——看文壇大師們喝酒
    我喜歡看寫喝酒的文章,尤其是文壇巨匠們寫喝酒的文章。喝酒和喝茶不同,喝茶歷來是雅致的事情。周作人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飲茶又稱作「品茗」,而且有《茶經》名世,可見喝茶的風雅。
  • 漫步文壇 小仲馬與茶花女
    漫步文壇 小仲馬與茶花女 編輯/何畏 首先我們看一看《茶花女》的故事梗慨是 人們都叫她茶花女,因為她喜歡用茶花來裝飾自己。其實她的名字叫瑪格麗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