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中國人史綱》:歷史告訴你,為什麼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

2020-12-15 水月正能量

李子柒是在國內外都擁有知名度的網紅。她親手播種花草果蔬、修籬笆、彈棉花,在小山村裡自給自足,讓處在城市的人們對歲月靜好的農耕生活心生嚮往。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顆顆種子在被給予了陽光、雨露後,破土而出蓬勃生長的。

歷史上,長期處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也一樣,只要統治者不折騰,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自會繁榮興盛。

最近紀念柏楊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新版《中國人史綱》在國內上市了。柏楊先生是著名作家,留下了歷史、小說、雜文、通鑑等多部著作。他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歷史,尤其擅長剖析人性,他一生主張「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秉持著「以史為鑑「、讀史以明智」的理念,我拜讀了這部柏楊先生在獄中書寫的嘔心瀝血之作,其淵博的知識、恢弘的敘述為我們梳理了幾千年的歷史脈絡並還原了詳實的歷史真相。

安定的農耕生活,只出現在政通人和的年代,因其珍貴而稀有,被柏楊先生稱為「黃金時代」。

自從有了皇權專制,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讓百姓安定的生活屢遭破壞,苦不堪言。在殘暴君王統治下的黑暗時代,統治者獨斷專權不懂惜民愛民,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兵役徭役、土地被兼併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天災人禍讓他們貧窮潦倒、流離失所、甚至死於戰亂、饑荒、冤案等。

在皇權專制統治下的人民沒有人權,如遇到昏君連生命權都無法保障。黑暗時期的中國史,就是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在柏楊眼中黑暗與光明的評判標準始終是老百姓的福祉、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對殘暴昏庸的統治者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身上的人性弱點,和對他們給百姓造成的災難痛徹心扉。

皇權放大了人性弱點對國家造成的危害。

在缺乏民主意識和人權意識的古代,皇權即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統治的「合法性」,也是皇帝的私人財產,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

皇權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受外界約束,很容易被濫用。皇帝具有權利機關和個人的雙重身份,他所頒布的舉措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其執政水平卻取決於個人能力與道德操守。

01.暴君隋煬帝楊廣——集各種人性弱點於一身

對於楊廣的暴政,柏楊諷刺道:

「暴君楊廣具有絕頂聰明和精力,所以只短短的十數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滅了。」

他把精力都用在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上,生生把王朝折騰沒了。

1.利用權利滿足私慾與民爭利

徵調民夫百萬擴建洛陽城和洛陽宮,並開鑿運河。他開通溝渠的目的不是為了興辦水利,而是為了便於乘船遊歷繁華都市。他命人沿著運河建皇宮40餘所,趕造龍船。每出遊隨從數千人,所乘龍舟數千艘,用8萬餘名縴夫拉縴。他要的就是氣勢恢宏的排場和驚心動魄的場面。但是這背後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沒有錢就讓官員向百姓搜刮。

2.死要面子好大喜功

因為面子受損,下令討伐高句麗,並下緊急軍令,讓工人晝夜造艦,致使工匠半數死亡,屍體橫路數百公裡。他發動的四次東徵勞民傷財,又因為好大喜功延誤戰機,讓將士無辜犧牲。

3.橫徵暴斂不顧百姓死活

黃河南北發大水,饑民紛紛投奔荒山大澤,但民間徵糧毫不放鬆,百姓無法繳納,只好避罪逃亡,卻被隋朝政府指稱為盜賊,派兵圍剿。正如《捕蛇者說》裡的那句話:」苛政猛於虎」。

4.貪戀美色和權利,毫無底線。

對父親楊堅最寵愛的陳夫人,垂涎三尺並對其非禮,被楊堅發現後,他一不做二不休命部署殺掉父兄。楊廣當皇帝後在女色方面更加肆無忌憚,一人享用近萬名宮女。

5.剛愎自用,容不下他人的反對意見。

楊廣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對所謂敢言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

可想而知,聽了楊廣這一席話的大臣,就算再想諫言也不敢了,因為稍有不慎惹惱了他便會招來禍端。

其實楊廣一開始並不是暴君,他是如何轉變的呢?我們從性格心理、家庭幾個方面來分析。

性格心理原因:

1.不達目的決不暴露

楊廣的惡劣品行為什麼到最後才被發現呢?因為他善於偽裝。從開始採取奪嫡行動到陰謀得逞歷經十四年之久,他能瞞過所有人,充分說明他具有絕頂聰明的才能。

前期他裝出非常厚道和非常理性的樣子。他的言論跟他所頒布的命令,都大義凌然,無懈可擊。他為了掩飾,把暴行間接化制度化,使之成為一種合法的暴政。卻給人以不是他本意的假象。事實上他濫用了皇權,卻要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堵住悠悠之口。

2.極度自戀、好面子

楊廣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他骨子裡很自戀。自信和自戀有相似性,區別在於對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認知。我了解我自己,有自知之明的情況下覺得自己能行叫自信,沒有自知之明盲目地覺得自己能行叫自戀。

自戀有以下兩種主要表現:一、為自己的錯誤辯駁或尋找藉口以保全面子,但是這種辯駁和藉口與事實不符。二、認為自己可以對其實並沒有能力駕馭的事情掌控自如。楊廣這兩種表現都有。

3.任由欲望吞噬自己,沒有自律

心理學認為,人做事的動機在於人的內在需求。一個人把本性壓抑地越久,之後就會反彈地越厲害。人可以適當地滿足正當的需求,但要避免自己陷入欲望的深淵。

欲望的節制,需要自身修養與道德的支持。因楊廣缺乏修養與道德,節制欲望便無從談起。

早年他壓抑欲望是為了奪得皇位,坐上寶座以後便原形畢露,加倍享受權利帶來的好處。皇權這種不受約束的權利是可怕的,他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所言「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意思是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維持這種劇烈變動的狀態,何況人呢?

違背自然社會發展規律行事不會長久。結果,隋朝在楊廣的恣意妄為下,短短數年就滅亡了,他也背負了千古罵名。

家庭原因:

父親楊堅原本只是一介臣子,卻得了天下。隨著父親稱帝,楊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半路暴富「。奢華而腐朽的宮廷生活,讓他目睹了做皇帝的種種好處,誘惑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只可惜他是次子,與皇位無緣。他自命不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甘為臣下。再加上母親獨孤皇后的信任和喜愛,為他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柏楊評價楊廣:「他奪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利。然後滿足自己瘋狂炫耀的虛榮心,這是一個極端自私膚淺的人才有的行為。」

這樣的人做皇帝是國家的不幸、百姓的災難。一個人道德敗壞心術不正,能力和權力越大,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四處炫耀的楊廣處處展示自己的排場和奢華,上行下效,引起亂臣賊子對金錢和享樂的欲望,把對國家的忠誠、人民的福祉拋諸腦後,整個社會被陰雲籠罩,民變四起。

君主盡享奢華、官員瘋狂斂財,百姓極度窮困,怎會不激起民變呢?

讀歷史能讓人學會謹小慎微和心存敬畏。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人際關係,凡是損害他人利益,必遭到反制。統治者一味壓榨人民,人民一忍再忍實在不能忍,反抗就會排山倒海般襲來。官逼民反的結果,必然招致激烈報復與反抗。

臧克家曾寫道:「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倒……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02.處處與楊廣不同的李世民

對英明君主李世民,柏楊不吝讚美:

「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一名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的治理著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130年之久的黃金時代。」

皇帝作為國家領導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和他的幹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求其跟楊廣不同使他們成為一個戰鬥團隊,互相勉勵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因素,他嚴厲的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

他對官員要求:「君主如果剛用,自以為是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如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誡,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是不是和楊廣的那句話截然相反呢?

柏楊評論道:「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

只要不折騰,不與民爭利,中華民族的復興潛力就會發揮出來。

在李世民的領導下,中國人由黑暗時代邁向了黃金時代,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一掃楊廣時代的陰霾。

可縱使有英明的李世民大帝,可皇權專制制度一日不除,王朝就避免不了改朝換代。

03.對人性的弱點的反思

帝王的昏庸與殘暴有一部分原因是皇權專制的缺陷,但更多的是皇帝過度追求權力欲望、不反省人性弱點、缺乏自律與道德情操。

這讓我想起《明朝那些事兒》書中最後幾段話:「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多讀歷史,能讓我們以旁觀者冷靜的角度,看清人性的弱點所產生的可怕危害,對自身的弱點加以審視,對人性的弱點保持警醒,時刻反省自身,提升個人認知與修養。

寫在最後

柏楊先生認為,我們不應以王朝的興盛而感到榮耀,也不應該因為王朝的衰敗而感到羞恥。經過無數朝代的更替中華民族依舊屹立不倒,而創造一次又一次奇蹟的,正是億萬中國人民,這才是身為中國人值得驕傲的。

這也是柏楊先生寫《中國人史綱》的初衷,從他寫的《醜陋的中國人》可以看出他對中國人的「愛之深,責之切」。柏楊先生希望通過展示歷史真相併用犀利的評論提醒世人,警醒人性的弱點,吸取歷史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卻越來越迷茫,現在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誘惑太多。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同樣的錯誤總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人性恆古不變,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所以我們需要對歷史加以借鑑,提升智慧,做出更加理性利於長遠的抉擇。

-end-

歡迎關注 讓我們一起療愈情緒、提升認知、助力成長。

相關焦點

  • 柏楊的人生拐點:中國人史綱
    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這部書是柏楊在臺灣的監獄中通讀史書,用血淚寫就,具有如下特點:人性史觀:不為帝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聚焦被歷史淹沒的普通中國人,謳歌人性,尊重人權。
  • 柏楊《中國人史綱》「平民體」: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我用兩個星期讀完了柏楊先生所著的《中國人史綱》上下兩冊,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時代,下迄到1900年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寫進了數千年的中國人的歷史磨難。《中國人史綱》是充滿趣味的平民史書,冷靜而充滿人情味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立場鮮明的批判與反思,「形容」和「描述」帶著文學智慧的筆墨,給讀者以欲罷不能的閱讀體驗。
  • 《中國人史綱》:為什麼說朱元璋是古代中國大黑暗時代的始作俑者
    《中國人史綱》的寫作,對於柏楊本人來說,是寫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是一次重要提升:在他在入獄之前,他只是個不痛不癢的批判者。正如李敖譏笑他的,攻擊上限從來沒有超過警察局長,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在《中國人史綱》之後,柏楊的思想反思達到一個新高度,進入文化批判的領域。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也因此,為日後被迫害埋下了伏筆。
  • 《中國人史綱》:穿越荊棘鑄就非凡史觀,立足中國為蒼生抒情
    在柏楊的斑斕星輝中,當屬他獄中十年,嘔心瀝血所著的《中國人史綱》最為璀璨奪目。市面上的歷史書刊種類繁多,有的敘事冷硬枯燥,繁瑣複雜,令人頭大,即便倒背如流,也未必能通曉歷史經絡。且過分追求中正,而失去個性與趣味,在讀者與歷史之間劃下巨大鴻溝。
  • 柏楊人性史觀的精華作《柏楊曰:資治通鑑啟示錄》,一生不能錯過的...
    如柏楊夫人張香華女士所說:「入獄後柏楊沒有了掌聲喝彩,人生的追求也不同了,逼得他有時間和空間反省。」 正是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柏楊完成了《中國歷史年表》、《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中國人史綱》三部作品,並且奠定了他的人性歷史觀「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 《中國人史綱》一部由普通人角度寫給普通人看的歷史書
    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這是著名作家柏楊的經典著作《中國人史綱》序言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為我們點明了這部著作的核心理念——中國人。通常的歷史所傳遞的價值觀總有那麼種「成王敗寇」的味道,所以普通人讀史,很容易在價值觀上走一些彎路,與歷史真正要表達的內容背道而馳。柏楊因此在通讀《二十四史》之後,在有限的條件下,展開了《中國人史綱》的創作。
  • 聽柏楊和我們訴說,《中國人史綱》的創作心路
    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 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幸而星光出版社經理林紫耀先生毫不猶豫地慷慨承當,並為它定名為《柏楊歷史研究叢書》, 使我由衷地感動。不過三部書稿並不是按照順序發排的, 而是倒轉過來順序發排的。並非故意或願意如此,種種原因之下,只有如此。這隻屬於小節,當三部書陸續出齊的時候,出版時間的先後,就不重要了。中國歷史最使人困擾的是年號問題。
  • 郭衣洞:十年小說,十年雜文,十年牢獄,他還有一個名字叫柏楊!
    在柏楊入獄後,他的第四任妻子倪明華被逼之下提出離婚,柏楊憤懣之下在獄中絕食二十一天。不過柏楊在入獄後雖然備受打擊,但是獄中十年也給了他一個思考和寫作的絕佳機會,柏楊乾脆以自己入獄的3月7日作為自己的全新生日,他開始在獄中創作一部真正中國人的歷史。
  • 中國人史綱:21世紀生當中國人的驕傲——守住不屈之根與團結之魂
    在這種環境裡生活對現代年輕人來說,真是難以想像。沒有絲毫的體面,整潔與豐盛,更不及享受與奢侈。《中國人史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臺灣綠島監獄)寫出來的,時間長達九年零二十六天。此書首發於1979年的臺北,至今已逾40載。
  • 柏楊逝世_鳳凰網
    【詳細】 生平 柏楊,臺灣著名作家,人文大師。據柏楊自己推算,1920出生於河南輝縣。1949年去臺灣。自1950年代用郭衣洞之名開始創作,1960年用筆名柏楊寫雜文,揭露中國文化的病態與臺灣社會的黑暗面。定居臺北。 柏楊一生念過無數個學校,從小學到大學,因屢屢被學校開除,從沒有拿過一張文憑,為此還造過假文憑。
  • 有了這套《柏楊給孩子的資治通鑑》,媽媽們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歷史...
    曾寫下《中國人史綱》的臺灣作家柏楊先生,因為擔心「再沒有現代語文本問世,這價值連城的《資治通鑑》將遭到塵封的厄運」,所以他花費10年時間,把《資治通鑑》翻譯成了白話文,希望使更多的人,有能力閱讀這部沉睡在圖書館裡的智能寶典。
  • 卡耐基:人性的四大弱點,努力克服它,才能獲得成功
    這就是為什麼他說這句話了,實際上,他還有另一句話也很經典,那就是「一個人越炫耀什麼,說明內心缺少什麼」。這些都是自卑感造成的。自卑已經成為他的弱點之一。如果卡耐基繼續謙卑而沒有做出改變,那麼他最終將無法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從小開始,他的自尊心低下,脆弱,常常莫名其妙地難過。這根本不像男孩子。
  • 柏楊:評《醜陋的美國人》
  • 《柏楊版資治通鑑》回歸,變涼的柏楊還難言過時
    柏楊很乾脆地告訴大家,中國人的醜陋,就存在於每個人自己身上。這是全新的角度,啟迪大家反思自己、反思傳統。柏楊的「耳光」,為打碎傳統文化助了一臂之力,他加速了破舊立新的進程。任何國家和地域的集體性格都有劣根。指出劣根,並不意味著否定優根,否定一個民族。「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作家馮驥才說。
  • 柏楊:使一個人道德墮落生活腐爛,非完蛋不可的,有四種玩意兒
    柏楊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既然有了改變,就要去順從,既然要順從,就不免稀裡糊塗地將好壞一起收納,使我們的人生從此風雨交加。有些東西就是要不得,比如小偷偷來的贓款,它會使你走上犯罪道路;有些習慣就是沾染不得,比如毒品,它會讓你傾家蕩產,氣絕身亡。聰明人會在習慣蠢蠢欲動將要找上門來時去觀察,先經過一番深徹的考察研究,然後伸出手做個OK的婆勢或者鄙夷地「呸」一聲瀟瀟灑灑揚長而去。只有笨得不可救藥的倒黴蛋兒,還蹲在那裡享受著。
  • 心理學:人性的這三大弱點,望你儘早明白,克服後好處多多
    雖然人性本身是存在好的一方面的,但「惡」的一面也顯然是存在的,很多時候它甚至會把我們拉向深淵,因此在我們成長的路上,學會克服人性本身存在的弱點,轉變為對我們有利的因素,這是至關重要的。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講到了這樣三點比較深刻的人性弱點,下面讓我來為大家一一揭曉,相信在你明白之後,定能受益無窮。
  • 揭秘|和柏楊有關的文壇二三事
    我的視頻講話內容如下——柏楊的雜文的尖銳如匕首,無疑是臺灣的魯迅,但他可能比魯迅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體驗更深刻。因為魯迅沒有坐過牢,他坐過九年牢;他的《醜陋的中國人》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深刻現實意義。他在黑牢中,寫了《中國人史綱》等三部史學著作,晚年又傾盡心血把過去少眾讀者的《資治通鑑》白話文化普及化,功德無量!所以柏楊不光是文學家,也是史學家!我是1984年秋在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認識柏楊、張香華伉儷,此後成了忘年交。
  • 悅·連載 | 中國人史綱 1
    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這是這本書的立足點,也是一個中國人的立足點。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一)一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一九七五年春,官員要我們「快快樂樂過一個端陽節」,把所有的參考書都搜去保管
  • 讀《人性的弱點》有感,更多時候,人性的弱點是用來完善人際關係
    人性的弱點,更多是用來完善人際關係。書裡說,要真誠地關心別人。因為人性中最深層次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重視。同樣,《自卑與超越》裡,阿德勒說: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尊重和欣賞。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只要存在於世界上就不免於人打交道,因此了解人性學會溝通對所有人來說都是重要的一課。本書基於人性的特點給出了一些溝通的要訣,在溝通初期需要用高度的同理心來說明共同的訴求,告訴對方他最關心的東西,從共識出發展開正式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