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是在國內外都擁有知名度的網紅。她親手播種花草果蔬、修籬笆、彈棉花,在小山村裡自給自足,讓處在城市的人們對歲月靜好的農耕生活心生嚮往。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一顆顆種子在被給予了陽光、雨露後,破土而出蓬勃生長的。
歷史上,長期處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也一樣,只要統治者不折騰,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自會繁榮興盛。
最近紀念柏楊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新版《中國人史綱》在國內上市了。柏楊先生是著名作家,留下了歷史、小說、雜文、通鑑等多部著作。他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歷史,尤其擅長剖析人性,他一生主張「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秉持著「以史為鑑「、讀史以明智」的理念,我拜讀了這部柏楊先生在獄中書寫的嘔心瀝血之作,其淵博的知識、恢弘的敘述為我們梳理了幾千年的歷史脈絡並還原了詳實的歷史真相。
安定的農耕生活,只出現在政通人和的年代,因其珍貴而稀有,被柏楊先生稱為「黃金時代」。
自從有了皇權專制,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弊端,讓百姓安定的生活屢遭破壞,苦不堪言。在殘暴君王統治下的黑暗時代,統治者獨斷專權不懂惜民愛民,貪官汙吏橫行,苛捐雜稅、兵役徭役、土地被兼併像三座大山一樣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天災人禍讓他們貧窮潦倒、流離失所、甚至死於戰亂、饑荒、冤案等。
在皇權專制統治下的人民沒有人權,如遇到昏君連生命權都無法保障。黑暗時期的中國史,就是中國人民的血淚史。在柏楊眼中黑暗與光明的評判標準始終是老百姓的福祉、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對殘暴昏庸的統治者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身上的人性弱點,和對他們給百姓造成的災難痛徹心扉。
皇權放大了人性弱點對國家造成的危害。
在缺乏民主意識和人權意識的古代,皇權即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具有統治的「合法性」,也是皇帝的私人財產,素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說法。
皇權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不受外界約束,很容易被濫用。皇帝具有權利機關和個人的雙重身份,他所頒布的舉措牽一髮而動全身,而其執政水平卻取決於個人能力與道德操守。
01.暴君隋煬帝楊廣——集各種人性弱點於一身
對於楊廣的暴政,柏楊諷刺道:
「暴君楊廣具有絕頂聰明和精力,所以只短短的十數年工夫,就把自己的王朝消滅了。」
他把精力都用在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虛榮心上,生生把王朝折騰沒了。
1.利用權利滿足私慾與民爭利
徵調民夫百萬擴建洛陽城和洛陽宮,並開鑿運河。他開通溝渠的目的不是為了興辦水利,而是為了便於乘船遊歷繁華都市。他命人沿著運河建皇宮40餘所,趕造龍船。每出遊隨從數千人,所乘龍舟數千艘,用8萬餘名縴夫拉縴。他要的就是氣勢恢宏的排場和驚心動魄的場面。但是這背後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撐,沒有錢就讓官員向百姓搜刮。
2.死要面子好大喜功
因為面子受損,下令討伐高句麗,並下緊急軍令,讓工人晝夜造艦,致使工匠半數死亡,屍體橫路數百公裡。他發動的四次東徵勞民傷財,又因為好大喜功延誤戰機,讓將士無辜犧牲。
3.橫徵暴斂不顧百姓死活
黃河南北發大水,饑民紛紛投奔荒山大澤,但民間徵糧毫不放鬆,百姓無法繳納,只好避罪逃亡,卻被隋朝政府指稱為盜賊,派兵圍剿。正如《捕蛇者說》裡的那句話:」苛政猛於虎」。
4.貪戀美色和權利,毫無底線。
對父親楊堅最寵愛的陳夫人,垂涎三尺並對其非禮,被楊堅發現後,他一不做二不休命部署殺掉父兄。楊廣當皇帝後在女色方面更加肆無忌憚,一人享用近萬名宮女。
5.剛愎自用,容不下他人的反對意見。
楊廣對大臣宣稱:「我天性不喜歡聽相反的意見,對所謂敢言直諫的人,都說他們忠誠,但我最不能忍耐。你們如果想升官晉爵,一定要聽話。」
可想而知,聽了楊廣這一席話的大臣,就算再想諫言也不敢了,因為稍有不慎惹惱了他便會招來禍端。
其實楊廣一開始並不是暴君,他是如何轉變的呢?我們從性格心理、家庭幾個方面來分析。
性格心理原因:
1.不達目的決不暴露
楊廣的惡劣品行為什麼到最後才被發現呢?因為他善於偽裝。從開始採取奪嫡行動到陰謀得逞歷經十四年之久,他能瞞過所有人,充分說明他具有絕頂聰明的才能。
前期他裝出非常厚道和非常理性的樣子。他的言論跟他所頒布的命令,都大義凌然,無懈可擊。他為了掩飾,把暴行間接化制度化,使之成為一種合法的暴政。卻給人以不是他本意的假象。事實上他濫用了皇權,卻要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堵住悠悠之口。
2.極度自戀、好面子
楊廣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為他骨子裡很自戀。自信和自戀有相似性,區別在於對自己是否有清晰的認知。我了解我自己,有自知之明的情況下覺得自己能行叫自信,沒有自知之明盲目地覺得自己能行叫自戀。
自戀有以下兩種主要表現:一、為自己的錯誤辯駁或尋找藉口以保全面子,但是這種辯駁和藉口與事實不符。二、認為自己可以對其實並沒有能力駕馭的事情掌控自如。楊廣這兩種表現都有。
3.任由欲望吞噬自己,沒有自律
心理學認為,人做事的動機在於人的內在需求。一個人把本性壓抑地越久,之後就會反彈地越厲害。人可以適當地滿足正當的需求,但要避免自己陷入欲望的深淵。
欲望的節制,需要自身修養與道德的支持。因楊廣缺乏修養與道德,節制欲望便無從談起。
早年他壓抑欲望是為了奪得皇位,坐上寶座以後便原形畢露,加倍享受權利帶來的好處。皇權這種不受約束的權利是可怕的,他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所言「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意思是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天地尚且不能長久維持這種劇烈變動的狀態,何況人呢?
違背自然社會發展規律行事不會長久。結果,隋朝在楊廣的恣意妄為下,短短數年就滅亡了,他也背負了千古罵名。
家庭原因:
父親楊堅原本只是一介臣子,卻得了天下。隨著父親稱帝,楊廣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半路暴富「。奢華而腐朽的宮廷生活,讓他目睹了做皇帝的種種好處,誘惑的種子早已在心中生根發芽。只可惜他是次子,與皇位無緣。他自命不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甘為臣下。再加上母親獨孤皇后的信任和喜愛,為他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柏楊評價楊廣:「他奪嫡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獲得無限權利。然後滿足自己瘋狂炫耀的虛榮心,這是一個極端自私膚淺的人才有的行為。」
這樣的人做皇帝是國家的不幸、百姓的災難。一個人道德敗壞心術不正,能力和權力越大,所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四處炫耀的楊廣處處展示自己的排場和奢華,上行下效,引起亂臣賊子對金錢和享樂的欲望,把對國家的忠誠、人民的福祉拋諸腦後,整個社會被陰雲籠罩,民變四起。
君主盡享奢華、官員瘋狂斂財,百姓極度窮困,怎會不激起民變呢?
讀歷史能讓人學會謹小慎微和心存敬畏。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人際關係,凡是損害他人利益,必遭到反制。統治者一味壓榨人民,人民一忍再忍實在不能忍,反抗就會排山倒海般襲來。官逼民反的結果,必然招致激烈報復與反抗。
臧克家曾寫道:「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倒……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02.處處與楊廣不同的李世民
對英明君主李世民,柏楊不吝讚美:
「李世民大帝是中國最傑出的一名君主之一,他用他高度的智慧殷勤而小心的治理著帝國,不久就為中國開創了130年之久的黃金時代。」
皇帝作為國家領導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李世民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和他的幹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隨時隨地都用楊廣作為警惕對象,每一件措施都求其跟楊廣不同,使他們成為一個戰鬥團隊,互相勉勵監責,兢兢業業從事國家建設。在人民尊重和信任的支持下推行廉潔政治,獲得空前成功。
李世民大帝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因素,他嚴厲的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
他對官員要求:「君主如果剛用,自以為是比別人聰明,他的部下一定諂媚他。如果君主失去國家部下也不能單獨保全。隋朝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諛楊廣以保他的富貴,結果也難逃一死。各位應以此為誡,對國家大事有意見一定要報告給我。」
是不是和楊廣的那句話截然相反呢?
柏楊評論道:「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
只要不折騰,不與民爭利,中華民族的復興潛力就會發揮出來。
在李世民的領導下,中國人由黑暗時代邁向了黃金時代,經濟文化得到空前發展。一掃楊廣時代的陰霾。
可縱使有英明的李世民大帝,可皇權專制制度一日不除,王朝就避免不了改朝換代。
03.對人性的弱點的反思
帝王的昏庸與殘暴有一部分原因是皇權專制的缺陷,但更多的是皇帝過度追求權力欲望、不反省人性弱點、缺乏自律與道德情操。
這讓我想起《明朝那些事兒》書中最後幾段話:「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鑑,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欲望和弱點。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多讀歷史,能讓我們以旁觀者冷靜的角度,看清人性的弱點所產生的可怕危害,對自身的弱點加以審視,對人性的弱點保持警醒,時刻反省自身,提升個人認知與修養。
寫在最後
柏楊先生認為,我們不應以王朝的興盛而感到榮耀,也不應該因為王朝的衰敗而感到羞恥。經過無數朝代的更替中華民族依舊屹立不倒,而創造一次又一次奇蹟的,正是億萬中國人民,這才是身為中國人值得驕傲的。
這也是柏楊先生寫《中國人史綱》的初衷,從他寫的《醜陋的中國人》可以看出他對中國人的「愛之深,責之切」。柏楊先生希望通過展示歷史真相併用犀利的評論提醒世人,警醒人性的弱點,吸取歷史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卻越來越迷茫,現在不是沒有選擇,而是選擇太多,誘惑太多。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同樣的錯誤總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人性恆古不變,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所以我們需要對歷史加以借鑑,提升智慧,做出更加理性利於長遠的抉擇。
-end-
歡迎關注 讓我們一起療愈情緒、提升認知、助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