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思想家對監獄頗感興趣。胡適曾經說過:
「我夢想一個理想的牢獄,我在那裡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監禁。在那裡面,我不許見客,不許見親屬,只有星期日可以會見他們。可是我可以讀書,可以向外面各圖書館借書進來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書搬一部分進來用……」
胡適沒有蹲過監獄。他一生都活在人情世事的紛擾中,幾乎每個社交場的人都以「我的朋友胡適」抬高身價,李敖說他「一個那麼重要的人,做了那麼多不重要的事」。
所以他用「監獄」,來表達渴望不受打擾全心讀書的環境的心情。無獨有偶,陳獨秀也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室與監獄》,對監獄的評價更是奇葩:
「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
陳獨秀可是實實在在地在監獄裡呆過的人。但在監獄裡,他可沒做出什麼研究。反倒出獄後,搞了一個party,改變了中國社會。
——不過,真有拿監獄當研究室,產出豐富研究成果的人。
筆者面前的這套《中國人史綱》,浙江文藝出版社新推,厚達800多頁,80萬字,就是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在九年坐牢期間,苦讀中國史書的結果。而且,他在坐牢期間寫作的成果還不止這一套:另外還有《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兩本著作。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生日無考,後來把自己入獄的3月7日作為生日。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
1949年後前往臺灣,1953開始發表作品,此後一直寫小說、寫雜文,筆耕不輟。曾任臺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
1968年,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有期徒刑12年,又被減為8年。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又26天。
《中國人史綱》的寫作,對於柏楊本人來說,是寫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是一次重要提升:在他在入獄之前,他只是個不痛不癢的批判者。正如李敖譏笑他的,攻擊上限從來沒有超過警察局長,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中國人史綱》之後,柏楊的思想反思達到一個新高度,進入文化批判的領域。他對這個民族,抱有一種愛之深、恨之切的心情來寫作,深厚的史學功底,無疑厚重了他的作品力度。
一、三個黃金時代,一代不如一代
傳統儒家論史,認為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是上三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歷史則表現出「今不如古」「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柏楊先生並不崇尚上三代,但對照他所說的中國人的三個黃金,也可以略有這樣的下滑趨勢。
1、第一個黃金時代——大黃金時代
第一個黃金時代,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一直到前一世紀,綿延四百餘年。它包括了春秋戰國和秦、西漢時代,是奴隸制度沒落,土地所有權開始從國君和貴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的時代。由於社會結構巨變,思想學術界呈現出百花怒放的奇觀。
對於這個黃金時代,柏楊不吝讚美:
「中國所有的古哲學思想和文化創造,在這個時代中萌芽成長。最主要的有四大學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另外還有其他各種美不勝收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紛紛出現,光芒四射,使華夏人的思想學術,進入空前的輝煌時代。」
「大黃金時代一些偉大的成就,幾乎全由華夏民族單獨完成。這是華夏民族生命力最活潑旺盛、最朝氣蓬勃的時代,像一頭不停撞樹的牛犢,從不後看,而只勇敢向前。所以我們稱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大黃金時代——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
2、第二個黃金時代——李世民時代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接近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來臨,柏楊指出,李世民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他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
3、第三個黃金時代——清朝初期
第三個黃金時代,始於十七世紀八十年代,終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屬於清朝前期。
柏楊指出,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氣吞山河的氣概;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他沉痛地指出:
「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絕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從民族主義的立場,他認為「第三個黃金時代的最偉大的成就,在於滿洲人的清政府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清政府為中國增加的領土,超過從明王朝承襲下來的中國領土的三倍。」
為什麼柏楊會有這樣的下行式的評價?關鍵在於他的歷史觀。
柏楊之論史,立足於人性。他判斷一個社會和朝代的好壞,主要從這個社會的文化制度對於人性的作用來評價。傳統文化導致人性變得汙濁,導致傳統社會從清泉變為「醬缸」。——這是他的著名的「醬缸文化」論。
二、「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個想法,他想選擇歷來極其特別而又極其能代表中國人性質的一種人物,做一部「中國人史」。遺憾的是,魯迅先生最後沒寫成這樣的一部書。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庶幾可以彌補這個遺憾。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國人史綱》是一部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的書,是一個真正以平民視角寫的歷史。
柏楊先生說:「我建立我自己最基本的史觀,就是我為小民寫史,而不是為帝王將相寫家譜,寫嘉言懿行;我想突破兩千年以來被視為正統的、以朝代為單元的體裁。」
這想法後來凝固為兩句話,刻在他的墓碑上:「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站在蒼生、小民的立場上,他對傳統專制制度的批判就很激烈了。
因為近年來一些通俗說史的暢銷書的演繹,很多人對於明王朝抱有很多的好感。但細想下來,明朝實在不是個很好的朝代。魯迅先生說:「明則無賴兒郎。」可不要小瞧了這個「無賴兒郎」,其實就是說這是個耍流氓的王朝嘛!
柏楊說,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像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時,開始由燦爛而平靜。十二、十三世紀宋王朝理學道學興起時,開始沉澱。到十四世紀末期,這河流終於淤塞成為一個醬缸,構成一個最龐大最可哀的時代。
使中國社會進入醬缸文化的關鍵人物是朱元璋。他是一個心裡極度扭曲的人物。他對中國人最嚴重的傷害,一方面是在政治上濫殺無辜,建立起的絕對專制集權制度;另一方面是用文字獄加八股文,徹底否定人性的尊嚴,形成醬缸文化的主要特徵。
柏楊認為,中國文化和物質文明,一直到十四世紀都比歐洲進步,但朱元璋使這種進步停止。以致十九世紀歐洲人侵入中國時,中國已墮落成一個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後三百年,植根於此。
滿人入關,起自十四世紀的大黑暗暫時停止。清政府初期以其旺盛活力,一鼓作氣地為中國擴張出廣大的空間。但在內政上,他們沒有可以跟他們軍事力量相稱的政治能力,以致把明政府的罪惡傳統,大多數都接受下來。
任何政權都是一個有機體。清政府的青春期一過,大黑暗四面八方反撲而至。大黑暗重啟的關鍵人物,就是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最癲狂的乾隆皇帝,以及他所重用的和珅:
「弘曆跟和珅兩個滿洲肥佬,密切合作,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鑿空,把大黑暗招回。」
三、柏楊的赤子之心:「重回大陸真好!」
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對於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耿耿於懷,甚至質疑柏楊的立場。殊不知,「愛之深,痛之切」,學者的責任是批評。這固然是那些只會把「熱愛」理解為說「過年話」、討口彩的菲薄者所不能理解的。
事實上,柏楊嚴厲批判的,是泯滅人性的專制帝王制度。他對於當今時代的中國,則抱有充分的期待:「奄奄一息的華夏人返老還童,英姿煥發,創造出中國第四個黃金時代,在全世界萬邦之中,充當忠實的和強大光榮的角色,而且成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從其實際行動上來看,柏楊先生也可以稱得上愛國者,且是「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2006年,86歲的柏楊先生身體每況愈下,幾次突發狀況入院。自知餘日不多,他開始考慮身後事,決定把他的文物文獻資料(一共56項、11745件)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此事當時在海峽兩岸產生廣泛影響,有人指責他在臺灣生活幾十年,為什麼不把這些資料留在臺灣。對此,柏楊非常堅定地回應:「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隨意的,管他們說好說壞,甚至罵我,我也堅定不移。」
柏楊先生一直有著濃鬱的鄉愁。1988年,柏楊回故鄉河南拜祭父親墓時,手撫墓碑含淚感慨:「我本該埋在這裡,卻要埋在臺灣。」
在去世之前,柏楊行動不便,花費兩個鐘頭的時間寫下六個字:「重回大陸真好!」
2008年4月29日,柏楊因肺炎呼吸衰竭於臺北病逝。他的親人和朋友,在他曾經服刑十年的綠島和臺東中間的海域拋灑骨灰時,想起柏楊「重回大陸」的遺願,臨時決定留下一部分骨灰回大陸。
兩年後,2010年9月12日,柏楊的部分骨灰終於在河南新鄭市龍湖鎮的福壽園陵園入土。遊蕩了半個世紀後,柏楊終於安眠中原大地。
小結:體會思維的樂趣
評價史書水平高下,關鍵在「史識」。一部史書,如果沒有自己的觀念貫穿在裡面,不過是一個記錄員,而非歷史學家。
譬如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目的也是為了貫穿自己的理念。即以當代西方學者的史學巨著而言,無不是因為有自己的史觀而有價值,如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作者乃是以整個人類歷史、二十六個文明的發展,闡述其「挑戰-回應」的文明史觀。
以此為衡準,《中國人史綱》可謂有著自己卓識的史學著作。雖然客觀來講,在造詣上不可以與以上巨著比肩,但放諸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界,必然是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著作。
很多人以書中一些史實的差池為證據,批評柏楊的歷史水準。其實對於細節的把握偶有失誤,是治通史者,尤其是以個人之力治通史者難以避免的。《歷史研究》《資治通鑑》等鴻篇巨製,都沒少被這樣批評過。
說到底,怎能因細部失誤,而放棄閱讀本書將會收穫的思維樂趣呢?縱橫捭闔幾千年、幾乎每頁都有拍案稱奇的妙語,這是《中國人史綱》將會帶給你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