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史綱》:為什麼說朱元璋是古代中國大黑暗時代的始作俑者

2020-12-23 萬卷經典

很多思想家對監獄頗感興趣。胡適曾經說過:

「我夢想一個理想的牢獄,我在那裡面受十年或十五年的監禁。在那裡面,我不許見客,不許見親屬,只有星期日可以會見他們。可是我可以讀書,可以向外面各圖書館借書進來看,可以把我自己的藏書搬一部分進來用……」

胡適沒有蹲過監獄。他一生都活在人情世事的紛擾中,幾乎每個社交場的人都以「我的朋友胡適」抬高身價,李敖說他「一個那麼重要的人,做了那麼多不重要的事」。

所以他用「監獄」,來表達渴望不受打擾全心讀書的環境的心情。無獨有偶,陳獨秀也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室與監獄》,對監獄的評價更是奇葩:

「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二:一是科學研究室,一是監獄。我們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監獄,出了監獄就入研究室』,這才是人生最高尚優美的生活。從這兩處發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價值的文明。」

陳獨秀可是實實在在地在監獄裡呆過的人。但在監獄裡,他可沒做出什麼研究。反倒出獄後,搞了一個party,改變了中國社會。

——不過,真有拿監獄當研究室,產出豐富研究成果的人。

筆者面前的這套《中國人史綱》,浙江文藝出版社新推,厚達800多頁,80萬字,就是臺灣著名作家柏楊先生在九年坐牢期間,苦讀中國史書的結果。而且,他在坐牢期間寫作的成果還不止這一套:另外還有《中國歷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兩本著作。

柏楊,1920年出生於河南通許縣,祖籍河南輝縣。生日無考,後來把自己入獄的3月7日作為生日。初名郭定生,後改名郭立邦、郭衣洞。

1949年後前往臺灣,1953開始發表作品,此後一直寫小說、寫雜文,筆耕不輟。曾任臺灣《自立晚報》副總編輯及藝專教授。

1968年,他因「大力水手事件」被判處死刑,後改判為有期徒刑12年,又被減為8年。1977年4月1日獲釋,實際被囚禁9年又26天。

《中國人史綱》的寫作,對於柏楊本人來說,是寫作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也是一次重要提升:在他在入獄之前,他只是個不痛不癢的批判者。正如李敖譏笑他的,攻擊上限從來沒有超過警察局長,說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在《中國人史綱》之後,柏楊的思想反思達到一個新高度,進入文化批判的領域。他對這個民族,抱有一種愛之深、恨之切的心情來寫作,深厚的史學功底,無疑厚重了他的作品力度。

一、三個黃金時代,一代不如一代

傳統儒家論史,認為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是上三代,「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才是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歷史則表現出「今不如古」「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柏楊先生並不崇尚上三代,但對照他所說的中國人的三個黃金,也可以略有這樣的下滑趨勢。

1、第一個黃金時代——大黃金時代

第一個黃金時代,從公元前五世紀開始,一直到前一世紀,綿延四百餘年。它包括了春秋戰國和秦、西漢時代,是奴隸制度沒落,土地所有權開始從國君和貴族手中滑出、重新分配的時代。由於社會結構巨變,思想學術界呈現出百花怒放的奇觀。

對於這個黃金時代,柏楊不吝讚美:

「中國所有的古哲學思想和文化創造,在這個時代中萌芽成長。最主要的有四大學派,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另外還有其他各種美不勝收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紛紛出現,光芒四射,使華夏人的思想學術,進入空前的輝煌時代。」

「大黃金時代一些偉大的成就,幾乎全由華夏民族單獨完成。這是華夏民族生命力最活潑旺盛、最朝氣蓬勃的時代,像一頭不停撞樹的牛犢,從不後看,而只勇敢向前。所以我們稱中國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大黃金時代——黃金時代中的黃金時代。」

2、第二個黃金時代——李世民時代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歷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接近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

第二個黃金時代的來臨,柏楊指出,李世民個人的優秀是最主要的因素,因為「他嚴厲地控制自己不去觸及無限權力的毒牙,並且鼓勵和接受最難堪的逆耳之言」,「向理性屈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李世民大帝的偉大在此。「

3、第三個黃金時代——清朝初期

第三個黃金時代,始於十七世紀八十年代,終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屬於清朝前期。

柏楊指出,第三個黃金時代帶給中國的不是第一個黃金時代那種澎湃的學術思潮,也不是第二個黃金時代那種英雄氣吞山河的氣概;僅僅是一百年的和平與秩序。他沉痛地指出:

「這本是人民最低的要求和政府最低的功能,但它在中國已絕跡了很久。但比起明王朝和更早的蒙古帝國統治時代,這一百餘年間的中國人民,好像活在天堂。」

從民族主義的立場,他認為「第三個黃金時代的最偉大的成就,在於滿洲人的清政府為中國開闢了廣袤的疆土。……清政府為中國增加的領土,超過從明王朝承襲下來的中國領土的三倍。」

為什麼柏楊會有這樣的下行式的評價?關鍵在於他的歷史觀。

柏楊之論史,立足於人性。他判斷一個社會和朝代的好壞,主要從這個社會的文化制度對於人性的作用來評價。傳統文化導致人性變得汙濁,導致傳統社會從清泉變為「醬缸」。——這是他的著名的「醬缸文化」論。

二、「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魯迅先生曾經有一個想法,他想選擇歷來極其特別而又極其能代表中國人性質的一種人物,做一部「中國人史」。遺憾的是,魯迅先生最後沒寫成這樣的一部書。但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庶幾可以彌補這個遺憾。

為什麼這樣說呢?《中國人史綱》是一部有著強烈的人文關懷的書,是一個真正以平民視角寫的歷史。

柏楊先生說:「我建立我自己最基本的史觀,就是我為小民寫史,而不是為帝王將相寫家譜,寫嘉言懿行;我想突破兩千年以來被視為正統的、以朝代為單元的體裁。」

這想法後來凝固為兩句話,刻在他的墓碑上:「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站在蒼生、小民的立場上,他對傳統專制制度的批判就很激烈了。

因為近年來一些通俗說史的暢銷書的演繹,很多人對於明王朝抱有很多的好感。但細想下來,明朝實在不是個很好的朝代。魯迅先生說:「明則無賴兒郎。」可不要小瞧了這個「無賴兒郎」,其實就是說這是個耍流氓的王朝嘛!

柏楊說,中國悠久而光輝的文化發展,像一條壯觀偉大的河流。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政府罷黜百家、獨尊儒家時,開始由燦爛而平靜。十二、十三世紀宋王朝理學道學興起時,開始沉澱。到十四世紀末期,這河流終於淤塞成為一個醬缸,構成一個最龐大最可哀的時代。

使中國社會進入醬缸文化的關鍵人物是朱元璋。他是一個心裡極度扭曲的人物。他對中國人最嚴重的傷害,一方面是在政治上濫殺無辜,建立起的絕對專制集權制度;另一方面是用文字獄加八股文,徹底否定人性的尊嚴,形成醬缸文化的主要特徵。

柏楊認為,中國文化和物質文明,一直到十四世紀都比歐洲進步,但朱元璋使這種進步停止。以致十九世紀歐洲人侵入中國時,中國已墮落成一個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後三百年,植根於此。

滿人入關,起自十四世紀的大黑暗暫時停止。清政府初期以其旺盛活力,一鼓作氣地為中國擴張出廣大的空間。但在內政上,他們沒有可以跟他們軍事力量相稱的政治能力,以致把明政府的罪惡傳統,大多數都接受下來。

任何政權都是一個有機體。清政府的青春期一過,大黑暗四面八方反撲而至。大黑暗重啟的關鍵人物,就是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最癲狂的乾隆皇帝,以及他所重用的和珅:

「弘曆跟和珅兩個滿洲肥佬,密切合作,傾所有的力量,把清王朝的根基鑿空,把大黑暗招回。」

三、柏楊的赤子之心:「重回大陸真好!」

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對於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耿耿於懷,甚至質疑柏楊的立場。殊不知,「愛之深,痛之切」,學者的責任是批評。這固然是那些只會把「熱愛」理解為說「過年話」、討口彩的菲薄者所不能理解的。

事實上,柏楊嚴厲批判的,是泯滅人性的專制帝王制度。他對於當今時代的中國,則抱有充分的期待:「奄奄一息的華夏人返老還童,英姿煥發,創造出中國第四個黃金時代,在全世界萬邦之中,充當忠實的和強大光榮的角色,而且成為最重要的主角之一。」

從其實際行動上來看,柏楊先生也可以稱得上愛國者,且是「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2006年,86歲的柏楊先生身體每況愈下,幾次突發狀況入院。自知餘日不多,他開始考慮身後事,決定把他的文物文獻資料(一共56項、11745件)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此事當時在海峽兩岸產生廣泛影響,有人指責他在臺灣生活幾十年,為什麼不把這些資料留在臺灣。對此,柏楊非常堅定地回應:「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隨意的,管他們說好說壞,甚至罵我,我也堅定不移。」

柏楊先生一直有著濃鬱的鄉愁。1988年,柏楊回故鄉河南拜祭父親墓時,手撫墓碑含淚感慨:「我本該埋在這裡,卻要埋在臺灣。」

在去世之前,柏楊行動不便,花費兩個鐘頭的時間寫下六個字:「重回大陸真好!」

2008年4月29日,柏楊因肺炎呼吸衰竭於臺北病逝。他的親人和朋友,在他曾經服刑十年的綠島和臺東中間的海域拋灑骨灰時,想起柏楊「重回大陸」的遺願,臨時決定留下一部分骨灰回大陸。

兩年後,2010年9月12日,柏楊的部分骨灰終於在河南新鄭市龍湖鎮的福壽園陵園入土。遊蕩了半個世紀後,柏楊終於安眠中原大地。

小結:體會思維的樂趣

評價史書水平高下,關鍵在「史識」。一部史書,如果沒有自己的觀念貫穿在裡面,不過是一個記錄員,而非歷史學家。

譬如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光寫《資治通鑑》目的也是為了貫穿自己的理念。即以當代西方學者的史學巨著而言,無不是因為有自己的史觀而有價值,如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作者乃是以整個人類歷史、二十六個文明的發展,闡述其「挑戰-回應」的文明史觀。

以此為衡準,《中國人史綱》可謂有著自己卓識的史學著作。雖然客觀來講,在造詣上不可以與以上巨著比肩,但放諸近百年來的中國史學界,必然是有自己一席之地的著作。

很多人以書中一些史實的差池為證據,批評柏楊的歷史水準。其實對於細節的把握偶有失誤,是治通史者,尤其是以個人之力治通史者難以避免的。《歷史研究》《資治通鑑》等鴻篇巨製,都沒少被這樣批評過。

說到底,怎能因細部失誤,而放棄閱讀本書將會收穫的思維樂趣呢?縱橫捭闔幾千年、幾乎每頁都有拍案稱奇的妙語,這是《中國人史綱》將會帶給你的閱讀體驗。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史綱》:穿越荊棘鑄就非凡史觀,立足中國為蒼生抒情
    在柏楊的斑斕星輝中,當屬他獄中十年,嘔心瀝血所著的《中國人史綱》最為璀璨奪目。市面上的歷史書刊種類繁多,有的敘事冷硬枯燥,繁瑣複雜,令人頭大,即便倒背如流,也未必能通曉歷史經絡。且過分追求中正,而失去個性與趣味,在讀者與歷史之間劃下巨大鴻溝。
  • 《中國人史綱》一部由普通人角度寫給普通人看的歷史書
    「我們的國家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我們以當一個中國人為榮,不以當一個王朝人為榮。」這是著名作家柏楊的經典著作《中國人史綱》序言中的一句話,這句話為我們點明了這部著作的核心理念——中國人。柏楊因此在通讀《二十四史》之後,在有限的條件下,展開了《中國人史綱》的創作。作者:秦許成《中國人史綱》柏楊 著浙江文藝出版社《中國人史綱》並不以古代帝王為正統主導。反之,這部著作是站在古往今來的普通中國人的視角去看中國的歷史,有著很多的情緒和感受。
  • 柏楊《中國人史綱》「平民體」: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我用兩個星期讀完了柏楊先生所著的《中國人史綱》上下兩冊,上起盤古開天闢地神話時代,下迄到1900年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寫進了數千年的中國人的歷史磨難。《中國人史綱》是充滿趣味的平民史書,冷靜而充滿人情味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進行了立場鮮明的批判與反思,「形容」和「描述」帶著文學智慧的筆墨,給讀者以欲罷不能的閱讀體驗。
  • 柏楊《中國人史綱》:歷史告訴你,為什麼人性的弱點難以克服
    歷史上,長期處在農業社會的中國也一樣,只要統治者不折騰,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國家自會繁榮興盛。最近紀念柏楊先生誕辰100周年的新版《中國人史綱》在國內上市了。柏楊先生是著名作家,留下了歷史、小說、雜文、通鑑等多部著作。他始終站在人民的角度書寫歷史,尤其擅長剖析人性,他一生主張「不為君王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 柏楊的人生拐點:中國人史綱
    代表作《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史綱》、《柏楊版資治通鑑》。人民視角:大篇幅描寫人民群眾創造的成果(唐詩、元曲、《紅樓夢》等),展示中國文化真正的精華。 世紀紀年,方便理清歷史時間線,不用為繁瑣的年號苦惱。 中西對照:每章結尾,列出同時期東西方世界對比,在國際視野下,才能更清晰地讀懂中國歷史。
  • 蔣介石也搞「文字獄」,柏楊入獄9年,寫出《中國人史綱》
    讓著名作家柏楊在獄中服刑9年26天,寫出了《中國人史綱》這樣的作品。柏楊,大家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大家肯定讀過、聽過,就是柏楊的代表作。柏楊主要寫小說、雜文,後者成就更高,曾被列為臺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因為到臺灣喜歡針砭時弊,寫一些評論時政的文章,被稱為「臺灣的魯迅」。也因此,為日後被迫害埋下了伏筆。
  • 悅·連載 | 中國人史綱 1
    柏楊歷史研究叢書總序(一)一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一九七五年春,官員要我們「快快樂樂過一個端陽節」,把所有的參考書都搜去保管
  • 為什麼春秋戰國是中國人形象最好的時代?
    本文是《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的作者張宏傑的訪談。  那時候的中國人,個個都強悍好戰,連吳越地區,也就是今天江浙上海地區,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那時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當時的貴族,都能下馬能文,上馬能武,俠客遍地,武士橫行,一言不合,就拔劍相鬥。  從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國人的形象落差之大,讓人不敢相信。
  • 中國人史綱:21世紀生當中國人的驕傲——守住不屈之根與團結之魂
    《中國人史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臺灣綠島監獄)寫出來的,時間長達九年零二十六天。此書首發於1979年的臺北,至今已逾40載。柏楊先生書中提出,中國當下正處於第四個大黃金時代,而前三個大黃金時代分別是百家爭鳴的公元前五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唐代貞觀盛世,清朝初期。這些大黃金時代的偉大成就幾乎全由華夏民族單獨完成,像牛犢一樣,最活潑,最奮進。處於這樣第四個時代的我們,怎麼能不好好努力一把?
  • 《河南史綱》:這,就是河南
    程有為先生的新著《河南史綱》給出了答案。在河南這部大書中,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活動、重要歷史創造,令人目不暇接。《河南史綱》用清晰的線索、通俗的語言,以簡馭繁,記述原始社會至1949年河南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的變遷,展現河南非同尋常的歷史。
  • 聽柏楊和我們訴說,《中國人史綱》的創作心路
    在九年零二十六天艱難而漫長的歲月裡, 我埋頭整理中國歷史的史料,先後完成了三部書稿,第一部《中國人史綱》、第二部《中國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錄》、第三部《中國歷史年表》(另外還有第四部《中國歷代官制》。中國歷史最使人困擾的是年號問題。年號本是中國在文明史上一大貢獻,現代的日本和古代的越南、朝鮮,都是效法中國,使用年號的。但中國的年號卻走火入魔,除了表示紀年的主要功能外,另外還表示祈福、歌頌和改朝換代。一個新政權興起,或一個新帝王登極,或發生一件自以為很大的喜慶以及什麼理由都沒有而只是興之所至,都會弄出來一個新的年號。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人才,都集中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認為主要是中國古代人才,具有特殊性的原因。 首先我們要知道,我們這裡所說的叱吒風雲的人才,都主要是一些政治人才或者軍事人才。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既是中國古代出現得最多的人才,同時也是中國古人最感興趣的人才。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大一統的社會,而大一統的社會,最重視的就是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只有政治人才和軍事人才,才能實現整個社會的大一統。
  • 為何它被稱為我國古代最黑暗的時代
    僅我個人而言,看明朝歷史是件很有趣的事,畢竟明朝在封建社會晚期,又是在朱元璋這樣一個疑心慎重的人手裡奠定的王朝基調,可謂是融合了前朝黑暗之最的大雜燴王朝,什麼黨政、朝爭在明朝只是入門級教程。但精彩歸精彩,如果讓我選,我還是不願意生活在明朝的。在我看來,明朝的社會黑暗程度,大概是整個封建王朝的執牛耳者。在此,也不要覺得這是什麼誇大其詞,今天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明朝的一些騷操作。
  • 明清帝王:封建時代黑暗專制的佼佼者,能力優劣不同,朱元璋第一
    明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一個比一個黑暗,兩個朝代的粉絲也比較極端。公正來說每個朝代都為各自時代做出過特定的歷史貢獻,明朝曾經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清朝則穩定鞏固奠定了如今之版圖。明代的錦衣衛,清朝的文字獄血滴子則成為了兩個朝代無限詬病的一種事實。不論個人的一些是非功過,只談我自己個人對於明清兩位皇帝的一些看法。
  •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做了什麼?後宮的嬪妃有苦難言
    中國從三皇五帝開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其中封建社會就有著兩千多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長河中,曾出現過大大小小的王朝,無數次分裂又無數次合併。曾有過盛世太平的時代,也陷入過黑暗的混亂時代。他們的統治者性格秉性各異,或昏庸無道,為害百姓,或勤勉為政,愛民如子。
  • 比明朝更甚的大黑暗時代再度來臨!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為通讀中國史第46篇文章。 第十八世紀、十九世紀是西洋——包括歐洲和北美洲的黃金世紀。但在中國,卻是最羞辱的痛苦世紀,大黑暗日增沉重。歐洲人以及由歐洲分支過去的美洲人,在人類接力競賽的中途,由跑步而飛奔。
  • 中國歷代皇帝,我為什麼最佩服朱元璋?原因有3個
    如果有人問你:中國歷代帝王中,你最佩服誰?你會怎麼回答? 如果是我,我會毫不猶豫,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了!
  • 朱元璋醜陋的畫像是誰畫的,又是怎麼流傳出來?看相的說了四個字
    從清朝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朱元璋尖耳猴腮不像好人,然而在前朝卻是一身正氣的形象,為什麼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可以說從未有任何一個人像朱元璋這樣,因為相貌問題爭執數百年。似乎歷史上的帝王都器宇軒昂,清朝以前的朱元璋畫像的確如此,然而另一種卻奇醜無比,最讓人疑惑的是兩種觀點都有史料支持,導致現代人也分不清哪種才是真的。
  • 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
    古代中國人的「名字」究竟有多少學問?先明確概念,在中國古代的「名」跟「字」是分開的,名是名字是字。其實不光姓、氏、名、字,中國古人還有號,這幾樣加一塊,才算齊活。中國古代的名、字、號,一個比一個複雜。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上回咱們說過,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就叫別人名,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者皇上,偶爾可以叫你的名。那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稱字。
  • 660年前的庚子年,歐洲一片黑暗,中國卻即將迎來一個偉大的時代
    說起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國家。元朝統治者的腦子,好像有點不太靈光。雖然他們的騎兵很厲害,可以橫掃歐亞大陸。但是在治理國家上,好像並沒有什麼才能。比如當年元朝還未建國的時候,就有人曾提出,要把南方所有的農田都改為牧場,讓所有人都以放牧為生。 這種腦迴路實在太清奇,真是不知道該去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