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我媽城裡有事,經過一個小區門口的時候,對面走來一個拎著蔬菜的婆婆。
我和我媽都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婆婆看見我們後也停下來,她是我們村裡的,按照輩分我應該稱呼她奶奶,我媽要叫她嬸嬸。
我還在讀初中的時候她就去了城裡給人家做保姆,20年來,她很少回家,我們都很少見面,雖然神情未變但人也都老了很多。
我媽試探性地問她是不是六嬸,她準確地說出我媽的名字。但此時她已經認不出我來。
她有一個兒子,大孫子在讀大學,小孫女今年讀小學,她一直都不願意回家幫助兒子帶孩子,雖然在外面給人做保姆不免會有窩心的地方。
但回老家帶孩子不也一樣有窩心,做得不好兒媳不說兒子也會說,還不給工資,不如就在外面當保姆掙錢,然後每個月給兒子一部分。
現在大孫子的學費生活費都是她出,每月工資也剩不了多少。
做保姆很辛苦,但看她的衣著服飾和狀態,比那些尚在老家為兒子兒媳照顧孩子的老人還是年輕很多。
給別人打工事情做好,錢收到就行,但給自己的孩子幫忙,沒錢,還經常不開心。
一
現在家庭老人帶孩子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夫妻要上班,而這個時間又趕不上孩子的上下學時間。老人不得不出面解決孩子的困擾。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尤其是當處在同一不大的空間內,更容易產生矛盾,很多老人其實很不情願住在兒女家,吃力不討好。
二
我們小區一位媽媽自己帶孩子,她婆婆在韓國開店,每個月打給他們家1萬5,她自己上班的話一個月掙不了多少錢,每天還要和孩子分離上演生離死別。
她很滿意現在這種狀態,能夠參與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
三
大多數情況下,婆婆都沒有足夠的金錢來換取自己的自由,雖然不在乎道德綁架,只是忍受不了兒女所處的困境。
但是對於兒女們,情緒不好生氣的時候,大都比較喜歡向父母發脾氣,不能及時幫助父母排解他們自己的負面情緒。
老人應該學會選擇性幫助,不能全部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考慮,不能認為所有事,就該老人做,適當地脫手,對孩子自己的生活也有幫助。
婆婆不能一味付出,孩子系不一味強求,大家才能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