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科博士論文雲端答辯實況截屏
楊科(右二)與同學們在一起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於希):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按下了暫停鍵。復旦大學國際政治專業的留學生楊科 什切帕諾維奇曾一度擔心由於疫情影響自己無法按期完成學業拿到期待已久的博士學位。
楊科來自黑山,2016年進入復旦大學學習,踏實、謙遜、勤懇的風格一直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2020年1月下旬,楊科回到歐洲放寒假,卻沒有想到自己博士研究生的最後一個學期竟會如此特殊。
然而,同樣讓楊科沒想到的是,學校排除諸多困難,非但沒有影響他在復旦最後一個學期的學業,還安排了一場嚴肅性和專業性絲毫不減的「雲端」答辯。「六一」兒童節這天,楊科順利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學習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人生中的特殊時刻,想「回中國」慶祝
「不能進行現場答辯確實有些小遺憾,畢竟這是人生和職業經歷當中的一個特殊時刻,我的家人和朋友們也都非常希望參加,他們也本來打算利用這個機會去上海和中國其他地方看看。」不過,楊科說,等「回到」中國,他計劃要和朋友們一起慶祝一下,「希望等我回到上海我能有機會在宿舍附近舉行一個小小的慶祝儀式。」
回顧這一個學期以來準備論文的整個過程,楊科感激地說,學校的安排可謂細緻入微,「我住在復旦大學國際關係和公共事務學院的宿舍,這段時間一切都被安排得非常周到。我們這些臨畢業的學生都能夠按照計劃完成最後一個學期的學習,毫不受影響地完成整個學位論文,所有都是在線上進行的。學校的老師和工作人員一直跟我們保持聯繫,不光指導我們完成畢業前的各種手續,還及時告知我們中國的抗疫形勢。我真心期盼中國和歐洲的疫情形勢都能很快好轉,讓我能回到中國。」
黑山深深感謝中國
疫情期間,雖然黑山由於較早採取積極的預防措施,成為全歐洲最後一個出現確診病例的國家,但由於國小力弱,單憑一己之力也無法應對洶湧的疫情。在此期間,中國政府、機構和民間友好人士也向黑山提供了醫療物資援助,幫助這個以旅遊為支柱產業的小國渡過難關。
在準備論文的同時,楊科也關注著來自中國的援手:「我知道,中國的很多朋友都多次向黑山伸出了援手,捐贈醫療設備和資金。我們對此都抱有深深的謝意,大家都很慶幸,在這樣艱難的時刻能得到中國朋友們溫暖人心的友誼和鼎力相助。黑山人也都希望在疫情過後能繼續加深與中國的友誼和合作。」
在復旦學習期間,楊科認識了不少復旦的中外學生,相處也非常融洽。而最讓楊科難忘的是學校開放辦學的理念和提供的國際合作機會:「中國的老師們非常敬業也非常專業,他們總是樂意在任何時候為你提供幫助。在我學習的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工作著很多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中國老師,以及外籍教師。復旦大學作為一所高水平學府,進行著很多國際合作項目,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各領域專家,讓學生們在博士課程期間也有機會參與各種國際合作項目。」
楊科遊覽中國長城
楊科最喜愛的上海中華藝術宮
大國應齊心抗疫,疫後合作更重要
俗話說「三句話不離本行」,在中國獲得國際政治博士學位的楊科也不例外。當下的疫情,楊科認為,是對國際合作機制和國家間團結合作意願的一次測試,在抗擊疫情期間和疫後都是如此:「我相信勝利終會到來,而各方在疫後如何對受疫情打擊最重的欠發達國家提供幫助,可能會是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
作為國際關係領域的專業人士,楊科認為,不光是目前的疫情,當今世界眾多議題,「如全球疫情和經濟危機這類問題,都需要各國共同負責任地應對。在全球氣候變暖和其他環境問題的應對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機制發揮作用。只有世界最強大經濟體們齊心協力,才能取得積極的成效。」
楊科說,四年的生活已經讓他深深愛上了中國,愛上了上海,雖然由於課業緊張,他能出遊的業餘時間很少,但他在上海最喜歡的地方是中華文化宮。他希望能在中國繼續博士後的學習,繼續在上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