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Duang」字引熱議 專家:連漢字都稱不上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升溫,很多跟漢字有關的書籍也因此熱銷再版,比如已故學者左安民的《細說漢字》。3月12日,出版方鄭先生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這本介紹漢字起源和演變的書長銷十餘年,今年再版後依然熱度不減。此外,很多外國學者也對漢字情有獨鍾,在前不久再版的《漢字王國》中,瑞典學者林西莉趣味講解中國漢字,通俗易懂。

  《細說漢字》長銷十餘年

  《細說漢字》的作者是已故文字學專家左安民教授,他一生致力於文字學及傳統古書詞義研究。該書最早由中國青年出版社於上世紀80年代出版,當時名叫《漢字例話》,分為上、下兩冊,每冊介紹了500多個常用漢字的起源於演變。

  今年由中信出版社和步印文化合作出版的《細說漢字》是在九州出版社的版本上修訂再版。步印文化總編輯鄭先生表示,10多年前他從哥哥書架上看到這本書,「一般的漢字書很枯燥,但左先生這本書很簡明準確,還引用了很多詩詞,以及古詞中常見的故事。這種寫法很獨特,是把漢字放在大的中國文化背景下來講,很有意思。」

  當時這本書已經很久沒有再版過,鄭先生就找到了左安民的妻子希望再版。「左先生的妻子也很高興,後來我們就跟九州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這套書。出版之後也沒怎麼宣傳,一篇書評都沒有發過,但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銷量,每年大概在1萬套左右,這在偏冷門的漢字書領域很難得。」記者從中信出版社了解到,該書今年年初出版後銷量很好,預計今年會加印。

  把漢字放在文化背景中

  鄭先生表示,《細說漢字》出版以來有兩類人群尤為喜歡這套書,一是學校的老師,二是國外的留學生。近年來,隨著《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電視欄目的熱播,大眾讀者對漢字類書籍的興趣也不斷提高,但這類的圖書市場卻比較混亂。

  這本書為何受歡迎,鄭先生說:「一個是比較簡潔,大概用500字介紹每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現在大家都很忙,沒人有耐心看長篇大論。第二就是它非常準確,對一個字的解釋不會憑空而來,左教授下了很多功夫考據。還有第三個、最大的特點是把字放在大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你去看字的時候也是去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教育中,人文素養的培養很缺乏。」

  在《細說漢字》出版以後,與之類似的書籍也陸續出版。也有人建議鄭先生出版一個童書版,他說:「現在社會浮躁,我看到有一些書內容跟這本差不多,只是在根枝末節上做一些改動。或者找一些資料來拼一拼,做一些想當然的介紹。一個漢字如果單憑想像的話,會憑空想出很多解釋,這對讀者的負面影響很大。這套書是左先生一輩子的心血,我們也想過做童書,但是沒找到合適的人選,漢字書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如何看待近期的漢字熱?

  從成龍洗髮水廣告的「Duang」字趣解,到馮小剛政協提案引發的「簡繁之爭」,漢字真的很忙。昨天,京華時報記者採訪了《咬文嚼字》名譽主編郝銘鑑、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北京語言大學楊爾弘教授,談談他們對這股「漢字熱潮」的看法和啟示。談到漢字熱,王旭明說:「這是好事情,討論漢字總比討論王菲和謝霆鋒的情史要好一些。」

  「Duang」字熱會很快退去

  談到網友對「Duang」字的熱炒,《咬文嚼字》名譽主編郝銘鑑表示,這實質上是一種文字遊戲,我覺得無傷大雅。「這個詞是成龍在廣告裡說的,可能表情有點矯情。這不屬於新造詞,粵語的音節要比普通話多,網友樂一樂就得了。」他表示,「Duang」這個詞應該不會出現在《咬文嚼字》的年終熱詞盤點中。

  楊爾弘教授同時也是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平面媒體主任,連續多年參與了「年度字詞評選」。她認為,沒有必過於關注「Duang」這個詞,「它本身連漢字都稱不上,就是一種拼音遊戲,如果不熱炒,熱度會很快退去的。」

  「簡繁之爭」容易陷入誤區

  前些天,導演馮小剛在政協小組會議中提議,應逐漸恢復部分有文化意涵的繁體字,別讓漢字失傳了。這讓簡體字和繁體字的爭議,再度成為熱點話題。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認為,「簡繁之爭」是個老話題,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很多大眾讀者也容易陷入誤區。

  王旭明說:「我前兩天也寫過文章,主要觀點是漢字的簡體字並非僅僅是建國這幾十年修訂的結果,人類自從有字以來就不斷地在簡,漢字簡體化是一個趨勢。讓全民都學習繁體字不太現實,當務之急是組織專家把繁體字繼承下來。繁體字本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讓一部分專門從事漢字研究的學者,把繁體字包括篆字等知識更

  好地介紹給大眾。」

  對於漢字熱,王旭明說:「這是好事情,說明大家對文字現象由不那麼關心到關心,總比討論李亞鵬和王菲的離婚、王菲和謝霆鋒的情史要好一些。我希望人們關於文字的話題再熱點,這類關於文字的節目再多一些。當然在這個基礎上還有一個如何引導的問題。」>>連結

  外國學者的漢字專著

  很多外國學者也偏愛漢字文化,人民美術出版社近期再版了瑞典漢字學家林西莉的《漢字王國》,這套書初版於1989年,至今已被翻譯成七八種語言,是西方人學習漢語的主要讀物。此前,該書在三聯書店、山東畫報都曾出版過,內容、語言通俗易懂,也受到國內不少教育專家的推薦。

  在新版的《漢字王國》中,圖片、繪畫資料更為豐富。林西莉從漢字早期的形態講起,從這些字延伸到中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國人的房子、獨輪車、衣服以及他們使用的工具,講到產生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川、家畜與植物。這也能加深讀者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比如為什麼人們把自來水的開關稱之為「龍頭」;為什麼中國人見了面不問「你好」,而問「你吃了嗎」。

  日本的很多學者同樣對漢字情有獨鍾,漢學家白川靜的《漢字百話》也於去年4月再版。作者在書中對中國的神話、考古、民俗、訓讀細節的敏銳觀察,並援引了《詩經》《九歌》《周易》《禮記》等典集。此外,還有日本著名敦煌學者藤枝晃的《漢字的文化史》,用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解了漢字三千五百年的發展與進化。

相關焦點

  • 成龍早年廣告語走紅 「duang」成羊年流行語
    duang 本是成龍代言的一個洗髮水廣告裡形容頭髮很有質感的一個擬聲詞,在網絡上用來形容有彈性的物體的聲音,後來逐步可以用來形容各種聲音,也可以用來表達心情。  寫法 沒有對應的漢字,有網友提出詞語「嘟昂」比較接近其意味,也有網友生造了一個漢字,這個字上下結構,上面是成,下面是龍,合起來就是「duang」字。
  • "duang"是什麼意思?成龍造羊年首個網絡熱詞
    原標題:duang到底怎麼火起來的:成龍造羊年首個網絡熱詞   就在春節假期結束了,很多人還沒明白「duang」是啥的時候,2月26日上午,「duang什麼意思」已成為微博排名第一的熱搜詞。若不明真相的人百度一下,很可能會看到一則有關成龍的網友惡搞視頻。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這是因為沒有語言的話,人類所發明創作所有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甚至連人類本身都不可能形成。人類的發展經歷過上百萬年的時間,然而人類有文明的期間才不過數千年,即使以最長的中華文明來算,也才不過上下五千年而已。因此,語言文字的出現,使得人類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質的飛躍。
  • 「改讀音」引熱議,褒貶都源於對漢字的熱愛|視界
    >近日「一些詩詞中個別字的讀音要更改」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各路網友紛紛直言看法,更有調侃「是否上了次假學」,甚至教育部就相關消息也第一時間作出了回應。之所以一條尚未確定的消息引發廣大網友熱議,無論網友意見的褒貶,除了更改字音可能帶來的習慣上的不適應,更多的應該是大家對於漢字的熱愛與認同。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但有趣的是,「廢除漢字運動」雖然以失敗告終,卻是無形之中卻是促進了漢字的革新之路。02事實上,因為之前封建專政王朝的存在,除了達官顯赫,極少有人能上得了學堂,這也就直接地造成建國後民眾的識字率普遍偏低,甚至大多數都是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造出中華文化的是倉頡,倉頡為中華漢字奠定了基礎,經過後代的不斷改進,成為了如今我們通用的中華文字。對於文字進行改動無疑是一場需要全面規劃,不能漏掉任何一項東西的活動。因為文字算是一種體系,改動一個體系要從全面與細節進行多重分析?我國古代的文字由於其筆畫繁瑣,書寫速度慢,很多人都希望革新中華漢字,讓其能夠便於書寫,提高人們的寫字速度。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是否有獨立的文字是判斷一個文明是否為獨立文明的最主要判斷因素之一,漢字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字,具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商時期甲骨文字的出現,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逐漸固定為了我國特有的"方塊字"。
  • 今年日本年度漢字為「密」,漢字文化圈今年都有什麼字?
    為便於人們更好地理解疫情防控要領、方便在生活中操作,小池百合子將疫情專家的意見總結為嚴防「3密」。如今,嚴防「三密」已成為日本國民防控疫情的新生活方式。可以看到新冠對日本乃至世界的影響畢竟歷史上第一次取消奧運日本表示:沒人比我更倒黴每年的年度漢字都會受到網民的熱議當然今年也不意外有的人認為是預料之中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丟了
    早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朝,漢字便已經出現,經過考古證實,在商朝早期,中國文明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甲骨文。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國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佔卜, 而甲骨就是佔卜時的用具,所以甲骨文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到了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 俄羅斯出現漢字石碑,我國專家破譯後,內容引發網友熱議!
    庫頁島俄羅斯的庫頁島上就出現了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刻著密密麻麻的漢字。俄羅斯人是對漢字一竅不通的,為了解開這塊石碑的秘密,他們也找到了我國的專家,希望可以得到答案。別看庫頁島現在是俄羅斯的領土,其實在我國歷史上,在晉代就已經有了對庫頁島的記載,此後各個朝代也都有所統治。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復」。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 「部分字詞改拼音」是舊聞仍引熱議,專家:讀音不要一刀切
    早在2018年5月,就有一篇《查詞典竟看到「說shuo客」、坐騎(qi)我怕是上了個假學》的文章在網上引起熱議。根據《北京晚報》報導,在隨後不久的紀念《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不少專家也表示「既要尊重、適應拼音隨著社會發展而出現的新變化,也不能盲目隨波逐流,丟失漢字拼音原有的表意語言魅力」。
  • 有個漢字,2個、3個、4個它組起來都是字,連在一起還是個成語
    漢字也是一種很神奇的文字,直至現在也沒有人明確地知道,到底是誰創造了漢字。關於漢字的起源,唯一的記載是一個傳說,傳說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出來的。但是專家認為,漢字作為一種極其複雜的文字系統,不可能是由一個人創造的,而是多人多年相傳而成。
  • 鍾南山院士掛號費1200元引熱議,頂級專家掛號費高應不應該?
    鍾南山院士掛號費1200元引熱議,頂級專家掛號費高應不應該? 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1985年,隨著「文字改革委員會」轉變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文字改革的重心也調整為「已有的簡化成果要穩定下來,規範用字,不準任意簡化,拉丁化拼音只作為語音符號使用」。1986年1月,專家建議廢止「二簡字草案」,同年6月,「二簡字」被正式廢止。
  • 近六成網友稱自己「提筆忘字」,你現在還會經常用筆書寫漢字嗎?
    近期,據光明網輿情中心觀察,有近六成網友稱自己出現了提筆忘字的情況,「生疏」「寫錯」「手機」「電腦」成為網友討論的高頻詞。繼「只會哈哈哈」後,「提筆忘字」成了現代年輕人的又一痛點。有網友認為,「提筆忘字」是因為網絡時代淹沒了手寫。
  • 導盲犬進海底澇被拒引熱議 女子稱導盲犬屬於工作犬
    導盲犬進海底澇被拒引熱議 女子稱導盲犬屬於工作犬時間:2020-01-02 11:58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導盲犬進海底澇被拒引熱議 女子稱導盲犬屬於工作犬 北京晚報 2020年1月1日,一則話題上了熱搜。
  • 漢字有多少?收字多的字典有哪些?
    中國文字經歷了多次變化和改革,從古代的象形文字發展到今天的漢字;但是歷代的改革基本都是兼收並蓄,以至於漢字越積越多。當前中國文字多得驚人,比較常用的《新華字典》就有10000多個漢字;1997年出版的《辭海》有14872個漢字;1716年編撰的《康熙字典》有47035個漢字;郭沫若生前曾估計,中國大約有60000個漢字;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有87019個漢字(其中重複字320個);近來,通過專家鑑定的北京國安資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的漢字91251個。
  • 成龍豪宅拍賣,林鳳嬌卻引熱議:在「大哥」背後38年過的好嗎?
    這個時候林鳳嬌卻被引起熱議,因為一說到房祖名,就會想到林鳳嬌當年有多心痛。那麼林鳳嬌做了"大嫂"38年了,在"大哥"背後的日子過得好嗎?而成龍和林鳳嬌相識也是秦祥林介紹的,也是成龍追林鳳嬌在先,然後林鳳嬌也淪陷了,即便那個時候成龍已經和鄧麗君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