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被丟掉了

2020-12-23 騰訊網

是否有獨立的文字是判斷一個文明是否為獨立文明的最主要判斷因素之一,漢字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字,具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商時期甲骨文字的出現,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逐漸固定為了我國特有的"方塊字"。

漢字是優美的,同樣也是複雜的,古代識字率非常低下,一方面是因為知識被上層門閥所牢牢掌控,普通人根本沒有接觸到學習的途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漢字太難寫。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掀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再加上新文化運動推動的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漢字改革呼聲越來越高。1920年,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錢玄同("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之父)在新文化運動根據地《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提倡進行漢字改革。

在以錢玄同為主的一大批文學家、漢語學家的努力下,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以錢玄同的《簡體字表》為基礎,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普及義務教育,幫助更多的國民完成"掃盲"的工作,也是為了加大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漢字改革步伐依舊在持續。

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規範漢字"的地位。

漢字簡化後的確使其更容易推廣,很多原本大字不識一個的人也能夠熟悉一些簡單的漢字,大大推進了我國的教育事業。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可二簡字從公布到廢除,僅存在了9年時間。為什麼二簡字這麼快就被廢?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二簡字雖然在強大的力度下很快就被大眾所接受,可以說哪怕原本不識字的人只要學了幾個二簡字,也能磕磕絆絆認出一些街上常用的招牌等;但二簡字簡化太過,導致很多字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字混亂,比如說"副經理"簡化為"經理",那麼這到底是指"副經理"這個頭銜還是"姓付的經理"這個人呢?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二簡字後漢字都變得"缺胳膊少腿",失去了漢字原本的美感。文章開頭其實有介紹,中華漢字其實是非常具有結構美的,經過重重演變後形成了獨特的"方塊字",但二簡字卻再也找不到這種中華文字的美感,專家們認為這可以說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再加上日本的文字其實也是在漢字基礎上演變的,一些漢字保留,一些漢字拆分只取偏旁部首,二簡字跟日本文字十分相像,更加不利於作為我國文化的代表。

種種原因相加,1986年國務院下令廢除了二簡字,只有少量的一些二簡字依舊留存,比如說"桔子"("橘子"才是正確寫法)。

相關焦點

  • 「二簡字」為何被廢?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1972年,總理主持恢復制訂,在經過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之後,「二簡字」終於誕生。「二簡字」誕生後,在教育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推廣下,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顧名思義,在經過第二次簡化後的漢字,比之已經簡化過一次的「一簡字」更為容易學習和掌握。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精髓都丟了
    其實很難想像當時的二簡字,它就像是中國漢字中把筆畫較多的字換成一個筆畫少,發音大致一樣的漢字。可以說,二簡字的組成有點同音不同意的「味道」。 尤其是五六十年代時期,二簡字風靡全國,逐漸取代普通民眾心裡簡體字的位置,尤其是剛剛接觸到漢字的「文盲」,他們非常喜愛這個二簡字。並不是因為二簡字發展的多麼成功,而是因為二簡字太過簡單,讓人容易接受。
  • 專家:外形太像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二簡字」果真如此?
    「二簡字」,顧名思義,就是被二次簡化的漢字,在原本的基礎上減少了數量和偏旁部首,刪除了容易混淆的字,使得漢字更加簡化。在1956年出臺《漢字簡化方案》,1977年正式開始試用,1978年《人民日報》停止使用「二簡字」,1986年廢除該字體。按理來說,國家大力支持,人們積極探索改革,這二簡字應當就此定下來,繼而廣為傳用,為什麼還被廢除了呢?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稱:外形更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的精髓
    1972年,當時的總理親自負責主持第二代漢字簡化工作的相關事宜。在經過一系列專家們的論證修改和商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政府便將第二代簡化漢字發布了出來。這種字體在當時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二簡字」。在當時,各種教育機構和政府的大力推行之下,二簡字很快便在全國上下獲得了認可和使用。
  • 「二簡字」為何被廢?老教授:外形太像日文,把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當時太平天國所有的公文以及來往信件書籍,用的都是民間所流行的簡體字,當時還創造了一些新的簡體字、這些簡體字也被現在的《漢字簡化方案》收錄。 當時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國家都受到了西方的影響,開始掀起學習西方的狂潮。當時甚至是想要廢除漢字。但是最後還是沒有成功,可簡化漢字勢不可擋,於是1935年,當時的大家錢玄同在《簡化字》譜中選出來近1300個漢字進行簡化,這就是如今我們使用的「一簡字」。 隨後的1955年,當時的新中國已經成立。
  • 昔日風行的「二簡字」,為何被匆匆廢除?專家:太像日本字!
    「二簡字」在真正使用的歷史,只有九年時間,之後就被匆匆拋棄,改用了現在通行「一簡字」,「二簡字」的從無到有,從有到廢十分有趣。二、從有到廢「二簡字」在當時是破天荒的革新,但是這次革新並沒有維持多久,這種新字很快就被廢除了,到底是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漢字流傳千年,其結構和字形都是美感和韻味兼具的,承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而「二簡字」總給人一種缺胳膊少腿的感覺,文化韻味大減,文字精髓不復。
  • 「二簡字」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形似日本字,漢字的精髓都丟了
    而改革的是名叫「二簡字」的一種文字形態,可是對二簡字的運用為何只用了9年?專家們說,二簡字形似日本字,將漢字的精髓都丟了。在專家組制定方案並進行了諸多的實驗之後,「二簡字」出現了,為了普及基礎教育,二簡字被社會各界以及教育界大力推行。其實在二簡字之前我國就已經出現過一簡字,但是一簡字掌握難度還是有一點高,所以二簡字成為了最佳選擇。
  • 二簡字為何僅9年就被廢除?學者:外形太像日本字,丟了漢字精髓
    二簡字就是第一個通過實行的字體,在1966年的開始實行,一直到1977年的時候,現實從人民日報開始使用,到了1978年的時候就連所有學生的教科書也開始使用二簡字。這些字體不僅把繁瑣的偏旁還有筆畫結構都簡化了,還有的漢字直接去除掉了偏旁。這樣也就更加有利於大家記憶並處理漢字。
  • 「二簡字」為何被廢除?專家:外形很像日本字,還讓很多人改了姓
    而從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甲骨文到今天我們所看所學的簡化字,數千年來也進行了不少的演變。 簡化字便是官方所公布的簡體字,通常指《第一批簡體字表》和《簡化字總表》,有時也包括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的「二簡字」,「二簡字」並沒有獲得成功,1986年6月24日,官方宣布廢除了二簡字。
  •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 簡體字的進階版「二簡字」!專家:太像日本字了,廢除!
    眾所周知,如今我們都使用簡體漢字,隨著我們影響力的擴大,就是在海外簡體字也漸漸取代了原先的繁體字。但是像我們這樣的Z世代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國解放後曾出現過二簡字。
  • 「二簡字」推廣效果奇佳,為何卻被政府廢止?專家:快成日本字了
    1973年,總理髮出指示,進一步對漢字進行簡化。在經過眾多專家的討論和反覆修改之後,二次漢字簡化的方案終於誕生了,於1977年開始試行。「二簡字」誕生以後,國家政府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教育部門也開始在教科書上試行二簡字。便如東漢的班固在《白虎通·三教》中所言:「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很快全國人民便上行下效,開始使用二簡字。
  • 「二簡字」改革為何會失敗?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喪失了漢字靈魂
    二簡字主要在常用字範圍內修訂,一方面延續「一簡字」傳統精簡數量,另一方面將一部分偏旁部首簡化為常用字,目的是有利於識字教學以及機械處理漢字。然而,「二簡字」簡化得太厲害,喪失了漢字的靈魂,最後變得很多識字的人都不認識,還受到專家「與日本文字太過相似」的批判。因此二簡字在1986年就被廢止了,僅存在了九年。
  • 「短命」二簡字:推行9年被叫停,無法接受「面目全非」的漢字!
    二簡字主要選取當時在群眾中廣泛流行使用的簡化字,從實用目的出發,淘汰了一些容易混淆讀錯的漢字,並刪減了一些漢字的偏旁部首。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首先刊登試行。隨後教育局也宣布在教科書中使用二簡字。
  • 漢字險些變成這樣!二簡字為何「短命」,面目全非讓人無法接受
    「辺、彐、歺」……這些字你認識嗎?是不是覺得看上去挺彆扭的,是不是覺得有點像日文?但是我告訴你,這些不是日文,是在我們國家曾經被廣泛使用的漢字,這三個字分別是「道」,「雪」,「餐」。我們的漢字險些就變成了這個模樣,這些字是1977年開始推行的 二簡字,到1986年被廢止。
  • 1986年廢除的二簡字,短短9年被停用:形似日本字缺胳膊少腿
    短命的二簡字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第一次漢字簡化方案》發布之後,總理主持修訂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這份方案於1977年正式公布,其中規定的簡體字俗稱二簡字。 只是好景不長,在推行短短九年之後,二簡字就被突然叫停。1986年國務宣布廢除二簡字,報紙和教科書上也不再使用二簡字。
  • 歷史上的「二簡字」為何失敗?僅實施9年便被廢除,你能看懂嗎?
    ,但在老一輩文化人的印象中,都或多或少見過一種字體,這種字體十分像日本字。我們如今所用的「簡體字」,其實只是第一次簡化的結果,無論是從書寫與辨認上,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那麼「二簡字」為什麼會失敗?其實這就要說起發生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的一場浩蕩的「漢字廢除運動」了。
  • 在簡體字推行之後,又推行了二簡字,為何在九年之後便被廢除?
    作為經歷過二簡字推廣時期且使用過二簡字的人,我記得當年有過對於搞二簡字的解釋,說是改革開放後,打開國門,發現世界計算機技術在發展,我們漢字不適於計算機輸入,所以要搞二簡字,而且這只是漢字簡化的一個階段,最終要實現字母化,以便適應計算機輸入。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這兩個字,都體現出漢字的理據性。而「二簡字」過於追求筆畫減省,將形聲字的形旁進行簡化或略去,有的則用同音或導音替代,造成很多「二簡字」理據性缺失,比如:蝌蚪(科斗),蚯蚓(丘引)等。二、「二簡字」,簡化規律性不強。
  • 成龍「Duang」字引熱議 專家:連漢字都稱不上
    出版之後也沒怎麼宣傳,一篇書評都沒有發過,但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銷量,每年大概在1萬套左右,這在偏冷門的漢字書領域很難得。」記者從中信出版社了解到,該書今年年初出版後銷量很好,預計今年會加印。  把漢字放在文化背景中  鄭先生表示,《細說漢字》出版以來有兩類人群尤為喜歡這套書,一是學校的老師,二是國外的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