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獨立的文字是判斷一個文明是否為獨立文明的最主要判斷因素之一,漢字作為我國的傳統文字,具有幾千年的傳承歷史。從最開始的"結繩記事"到公元前1300多年的殷商時期甲骨文字的出現,再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等,逐漸固定為了我國特有的"方塊字"。
漢字是優美的,同樣也是複雜的,古代識字率非常低下,一方面是因為知識被上層門閥所牢牢掌控,普通人根本沒有接觸到學習的途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漢字太難寫。
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掀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浪潮,再加上新文化運動推動的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漢字改革呼聲越來越高。1920年,新文化運動倡導者錢玄同("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之父)在新文化運動根據地《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提倡進行漢字改革。
在以錢玄同為主的一大批文學家、漢語學家的努力下,1935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以錢玄同的《簡體字表》為基礎,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普及義務教育,幫助更多的國民完成"掃盲"的工作,也是為了加大與國際接軌的程度,漢字改革步伐依舊在持續。
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法定的簡化字在現今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規範漢字"的地位。
漢字簡化後的確使其更容易推廣,很多原本大字不識一個的人也能夠熟悉一些簡單的漢字,大大推進了我國的教育事業。嘗到甜頭後大家對進一步簡化漢字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在1960年的時候,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開始向全國徵集意見,"二簡字"正是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簡稱。
1977年二簡字正式公布。
可二簡字從公布到廢除,僅存在了9年時間。為什麼二簡字這麼快就被廢?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二簡字雖然在強大的力度下很快就被大眾所接受,可以說哪怕原本不識字的人只要學了幾個二簡字,也能磕磕絆絆認出一些街上常用的招牌等;但二簡字簡化太過,導致很多字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字混亂,比如說"副經理"簡化為"經理",那麼這到底是指"副經理"這個頭銜還是"姓付的經理"這個人呢?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二簡字後漢字都變得"缺胳膊少腿",失去了漢字原本的美感。文章開頭其實有介紹,中華漢字其實是非常具有結構美的,經過重重演變後形成了獨特的"方塊字",但二簡字卻再也找不到這種中華文字的美感,專家們認為這可以說失去了漢字的精髓。
再加上日本的文字其實也是在漢字基礎上演變的,一些漢字保留,一些漢字拆分只取偏旁部首,二簡字跟日本文字十分相像,更加不利於作為我國文化的代表。
種種原因相加,1986年國務院下令廢除了二簡字,只有少量的一些二簡字依舊留存,比如說"桔子"("橘子"才是正確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