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時期,出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比如一名封疆大吏,竟然莫名其妙的被刺殺。其實慈禧太后知道誰是真正的幕後兇手,但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而且對方位高權重,不是慈禧太后想動就能動的,所以這件案子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對這件案子猜測不已,這就是清末時期赫赫有名的「刺馬案」。
之所以叫「刺馬案」,不是說一匹馬被殺了,而是因為被殺的那人姓馬,他的全名叫馬新貽。馬新貽早年曾考取進士,後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期間立下赫赫戰功,加上翁同龢和袁甲三(巔峰時期提督八省軍事)大力提攜,故而在官場上一路平步青雲,先後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等。
但奇怪就奇怪在,馬新貽在剛升任閩浙總督不久,就馬上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這明顯就很不合理,而更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在馬新貽之前,兩江總督是湘軍領袖曾國藩,但曾國藩卻被突然調往京城,擔任直隸總督;而且這馬新貽上任後即上奏疏說:「我治下的兵馬都很虛弱,不足以保境安民。請準許我在各營則選營兵二千五百人屯戍江寧,親自加以訓練。」
而這更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兩江地區(江蘇、安徽、江西)在曾國藩的治理下,按理說是沒有什麼匪患的;而更奇怪的是,朝廷竟然同意了。很明顯,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是帶著密令去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調查曾國藩,或者說是針對湘軍。但在這期間,安慶發生了一起針對洋人傳教士的事件,這就是「安慶教案」,並因此籤訂了《南京條約》。
在「安慶教案」後,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有一個叫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偽裝成想要告狀的樣子,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護督將軍魁玉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驚愕悲悼,賜恤,贈太子太保,給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
表面上看,這起刺殺案件,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主犯也被抓了,給他定罪然後判刑就了結了。如果這僅僅是一起普通的刺殺案件的話,這麼理解沒錯,但被殺的是身負密令的兩江總督,而張汶祥僅是一個無名小卒,與堂堂封疆大吏似乎沒什麼關聯,而且想要刺殺封疆大吏有這麼容易的話,那曾國藩早死了一萬次了,因為恨曾國藩的人絕對不少。
封疆大吏出行,身邊明處的侍衛和暗處的保鏢絕對不少,一般的人想見到封疆大吏都難,更別說刺殺了;但張汶祥就是這麼輕鬆的成功了,而且他在刺殺馬新貽後,既沒自盡,也沒有逃跑,反而是大聲高呼:「刺客是我張汶祥!」,並束手就擒,這明顯就不像是有深仇大恨或者是職業刺客的行徑,反而像是被迫來當刺客的。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但這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也不知道他是故意胡說八道,還是在想說真話的時候被威脅;給事中王書瑞奏請要查清楚主使者,朝廷命漕運總督張之萬會審。魁玉與張之萬最後以供詞上奏,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但這樣的說法,忽悠普通百姓還可以,但卻絕難讓朝廷裡的人滿意;幾次之後,朝廷受不了魁玉與張之萬推諉的態度,於是改派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刑部尚書鄭敦謹帶著滿郎中伊勒通阿、漢郎中顏士璋赴江寧追查此案;曾國藩遲遲不肯赴任,而鄭敦謹在查訪中,自然是查到了一些東西,但是在曾國藩到了江寧後,鄭敦謹三人的態度卻是截然改變。
最後僅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之類的話,上報朝廷。而且關鍵是鄭敦謹在回朝廷的途中,稱病辭職;而伊勒通阿和顏士璋回去之後也被外放,其中顏士璋被調往了甘肅。最終,這樁奇案以張汶祥被處以極刑而不了了之,背後的主謀終究是沒能挖掘出來。
根據種種線索猜測,馬新貽被刺殺與湘軍是脫不了關係的;因為馬新貽被調往兩江,應該是調查失蹤的太平天國國庫,這是朝廷急需的一筆龐大財富,在湘軍破城之後,卻突然消失。而且當時湘軍擁兵三十餘萬,而且這支軍隊只聽曾國藩的調遣,這讓朝廷坐臥難安;朝廷之所以將曾國藩調往直隸,應該就是便於控制,一旦查出「刺馬案」與曾國藩或者湘軍有關,就會立即擒殺曾國藩。
但兩江地區早已被曾國藩建設得如同鐵桶一般,鄭敦謹等人在江寧地區自然也是感覺出來了,如果真將實情報上去,縱然曾國藩被殺,但曾國藩還有個更加無法無天的弟弟——曾國荃,且曾國荃能力和威望絲毫不弱於曾國藩,曾國藩之所以穩如泰山,就是知道這一切。但曾國藩也是聰明人,在「刺馬案」後不久,便主動上奏,請求裁軍,雙方皆大歡喜,而這樁奇案,就此成了懸案,也沒人去追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