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封疆大吏被刺殺,慈禧太后下令嚴查,結果主審官中途辭職回鄉

2020-12-22 Hei白歷史

在晚清時期,出現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比如一名封疆大吏,竟然莫名其妙的被刺殺。其實慈禧太后知道誰是真正的幕後兇手,但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而且對方位高權重,不是慈禧太后想動就能動的,所以這件案子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對這件案子猜測不已,這就是清末時期赫赫有名的「刺馬案」。

之所以叫「刺馬案」,不是說一匹馬被殺了,而是因為被殺的那人姓馬,他的全名叫馬新貽。馬新貽早年曾考取進士,後在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期間立下赫赫戰功,加上翁同龢和袁甲三(巔峰時期提督八省軍事)大力提攜,故而在官場上一路平步青雲,先後任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撫、閩浙總督等。

但奇怪就奇怪在,馬新貽在剛升任閩浙總督不久,就馬上調任兩江總督,兼通商大臣。這明顯就很不合理,而更不合理的地方在於,在馬新貽之前,兩江總督是湘軍領袖曾國藩,但曾國藩卻被突然調往京城,擔任直隸總督;而且這馬新貽上任後即上奏疏說:「我治下的兵馬都很虛弱,不足以保境安民。請準許我在各營則選營兵二千五百人屯戍江寧,親自加以訓練。」

而這更讓人感到奇怪,因為兩江地區(江蘇、安徽、江西)在曾國藩的治理下,按理說是沒有什麼匪患的;而更奇怪的是,朝廷竟然同意了。很明顯,馬新貽調任兩江總督,是帶著密令去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調查曾國藩,或者說是針對湘軍。但在這期間,安慶發生了一起針對洋人傳教士的事件,這就是「安慶教案」,並因此籤訂了《南京條約》。

在「安慶教案」後,馬新貽去官署西側箭道校閱士兵操練射箭,結束後步行回官署。剛走到門口,有一個叫張汶祥的人從旁邊突然衝出來,偽裝成想要告狀的樣子,近身後突然抽出刀來刺向馬新貽,刺中了馬新貽腋下,次日,馬新貽因傷重不治身亡。護督將軍魁玉將此事上報朝廷,朝廷驚愕悲悼,賜恤,贈太子太保,給予騎都尉兼雲騎尉世職,諡端愍。

表面上看,這起刺殺案件,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主犯也被抓了,給他定罪然後判刑就了結了。如果這僅僅是一起普通的刺殺案件的話,這麼理解沒錯,但被殺的是身負密令的兩江總督,而張汶祥僅是一個無名小卒,與堂堂封疆大吏似乎沒什麼關聯,而且想要刺殺封疆大吏有這麼容易的話,那曾國藩早死了一萬次了,因為恨曾國藩的人絕對不少。

封疆大吏出行,身邊明處的侍衛和暗處的保鏢絕對不少,一般的人想見到封疆大吏都難,更別說刺殺了;但張汶祥就是這麼輕鬆的成功了,而且他在刺殺馬新貽後,既沒自盡,也沒有逃跑,反而是大聲高呼:「刺客是我張汶祥!」,並束手就擒,這明顯就不像是有深仇大恨或者是職業刺客的行徑,反而像是被迫來當刺客的。

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嚴審張汶祥,但這張汶祥的供詞反覆變更,也不知道他是故意胡說八道,還是在想說真話的時候被威脅;給事中王書瑞奏請要查清楚主使者,朝廷命漕運總督張之萬會審。魁玉與張之萬最後以供詞上奏,大意是:「張汶祥曾經是太平軍,後來又暗通海盜,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時,捕殺南田海盜,張汶祥的同黨大多被殺,妻子為人擄掠。馬新貽到寧波閱兵時,張汶祥遞呈控拆但沒有被受理,因此而懷恨在心,並沒有人指使他,請以大逆定罪。」

但這樣的說法,忽悠普通百姓還可以,但卻絕難讓朝廷裡的人滿意;幾次之後,朝廷受不了魁玉與張之萬推諉的態度,於是改派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刑部尚書鄭敦謹帶著滿郎中伊勒通阿、漢郎中顏士璋赴江寧追查此案;曾國藩遲遲不肯赴任,而鄭敦謹在查訪中,自然是查到了一些東西,但是在曾國藩到了江寧後,鄭敦謹三人的態度卻是截然改變。

最後僅以」聽受海盜指使並挾私怨行刺」,「實無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謀之人」之類的話,上報朝廷。而且關鍵是鄭敦謹在回朝廷的途中,稱病辭職;而伊勒通阿和顏士璋回去之後也被外放,其中顏士璋被調往了甘肅。最終,這樁奇案以張汶祥被處以極刑而不了了之,背後的主謀終究是沒能挖掘出來。

根據種種線索猜測,馬新貽被刺殺與湘軍是脫不了關係的;因為馬新貽被調往兩江,應該是調查失蹤的太平天國國庫,這是朝廷急需的一筆龐大財富,在湘軍破城之後,卻突然消失。而且當時湘軍擁兵三十餘萬,而且這支軍隊只聽曾國藩的調遣,這讓朝廷坐臥難安;朝廷之所以將曾國藩調往直隸,應該就是便於控制,一旦查出「刺馬案」與曾國藩或者湘軍有關,就會立即擒殺曾國藩。

但兩江地區早已被曾國藩建設得如同鐵桶一般,鄭敦謹等人在江寧地區自然也是感覺出來了,如果真將實情報上去,縱然曾國藩被殺,但曾國藩還有個更加無法無天的弟弟——曾國荃,且曾國荃能力和威望絲毫不弱於曾國藩,曾國藩之所以穩如泰山,就是知道這一切。但曾國藩也是聰明人,在「刺馬案」後不久,便主動上奏,請求裁軍,雙方皆大歡喜,而這樁奇案,就此成了懸案,也沒人去追究了。

相關焦點

  • 譚嗣同其實是一個官二代,他父親是封疆大吏,為何沒給他求情?
    譚嗣同其實是一個官二代,他父親是封疆大吏,為何沒給他求情? 譚嗣同這個名字對於了解過晚清歷史的人一定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開清朝變法之先河,一心想通過變法讓中國變強,但是無奈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勢力太過強大,譚嗣同等人的變法也太急於求成,所以變法失敗了,譚嗣同和其餘五人成為了變法的犧牲者。他臨死前高喊:「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清朝四大奇案之刺馬案:看慈禧和曾國藩如何鬥法?
    馬新貽兩江總督是封疆大吏,國家的中流砥柱,就這樣當街被殺了,慈禧太后下令徹查。她把擔任直隸總督的曾國藩調回了江寧,繼續任兩江總督,又命令江寧將軍魁玉和漕運總督張之萬為欽差大臣,前往江寧徹查案情。繼續審訊下去,張汶祥不是轉移話題,就是沉默不語,態度蠻橫無理,主審官員甚至把他的家人抓來,在他面前施用酷刑,他也不為所動。從10月份審到12月份,慈禧得到了一份粗糙的審案結果,主審官把張汶祥牛頭不對馬嘴的供詞寫在了奏摺裡,把馬新貽被殺歸咎為張汶祥的個人行為,認定背後無人指使。奏摺結尾赫然寫著:尚屬可信。
  • 慈禧太后為什麼如此關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
    楊菊貞曾經在兵部右侍郎夏同善家做過下人,楊菊貞通過夏同善將伸冤的訴狀,遞到了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翁同龢手裡,翁同龢認為此案確有疑點,他在稟報給慈禧太后以後,由慈禧太后下旨,刑部令浙江巡撫楊昌濬重新審理。而浙江巡撫楊昌濬為了保全原來審理案件的各級官員的面子,仍以「通姦謀命」上奏朝廷。
  • 清末四大奇案刺馬案,一介草民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卻不敢深究
    清代大新聞,滿清唯一總督被刺案 刺馬案發生在同治九年,時任兩江總督馬新貽被人刺殺,當時震驚朝廷,舉國關注。 清代時總督是總管一方軍政的官職,且兩江總督在封疆大吏中地位靠前,官至從一品,兩江總督被刺關係重大。江寧府初審時,犯人只說自己是河南人,名叫張汶祥,問及其他便閃爍其詞。 「刺馬案」其中一個奇特的地方就是,刺客被抓後哪怕連累兒子被凌遲處死,也不肯說出刺殺馬新貽的真實緣由。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的歸宿!
    所謂封疆大吏,就是清朝的總督。總督官階為正二品,而且多數在六部兼著尚書之類的職,所以往往是一品大員,他們管的地方也很寬,兼管數省,軍務政務都有權利過問。那清朝滅亡後,這些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有沒有為大清殉死的呢?清朝一共有九位總督,我們看看這些總督在清朝滅亡後的結局。
  • 武將曾國荃無腦鬥文臣,被玩弄於股掌,曾國藩一出手連慈禧都低頭
    同時,滿清朝廷還以曾國荃擅自屠城為由,下旨斥責,措辭嚴厲。此舉,讓曾氏兄弟對滿清朝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刻薄寡恩之舉深感寒心,然而此時漢臣雖多有封疆大吏,掌握一省軍政大權,但大勢仍在滿清之上,被列強虎視眈眈的中國更是經不起新一輪滿漢兵戎相爭。
  • 清朝滅亡後,九大封疆大吏的結局
    封疆大吏,指古代省一級長官,如總督,負責大區域軍政事務,職權最重;巡撫,掌一省財政、民政、司法,鄉試,地位略次於總督
  • 從總督到知府,原來在清朝做地方官真不賴,到底誰是封疆大吏?
    封疆大吏都包括哪些官職?總督和巡撫誰管著誰?提督又歸誰管?道臺是地方官嗎?等等之類吧。咱們從頭開始捋,先說說封疆大吏都是哪些?有人說,這多簡單啊,總督、巡撫唄!說的沒錯,但是不全面,清代的封疆大吏還包括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學政。
  • 清朝駐防將軍,比八大總督級別還高的封疆大吏,是怎樣的存在
    一提到清朝的封疆大吏,想到的自然是總督。清朝承接明制,設立八大總督,後來又增設東三省總部,成為九大總督。他們統管一省或數省的民軍經政。可謂權柄滔天,堪比一方諸侯。不過,他們還真不是清朝最牛的封疆大吏,清廷更看重的,是駐防將軍。八大總督,正二品,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後,才升為從一品。而駐防將軍的正常官階就是從一品,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更是逆天,直接就是正一品,與三殿三閣大學士同級。
  • 歷史英雄不容玷汙,刻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慈禧太后也不應該過度美化
    慈禧太后領導的滿清政府統治中國47年,足足快半個世紀了,什麼樣的功績呢? 晚清四大名臣崛起之日,正值太平天國燎原之勢,滿清八旗無力鎮壓之時。眼見憑藉糜爛的八旗子弟撲滅不了太平天國起義的這片烽火狼煙,滿清政府就下令全國各地允許興辦團練,鎮壓起義軍。
  • 慈禧和曾國藩較量,為何扯上馬新貽
    刺殺馬新貽的是一個叫張汶祥的人,這個人的身份在查案的時候居然也沒有搞清楚,有人說他是馬新貽的結拜兄弟,有人說他做過太平軍也做過海盜,我真的是醉了,封疆大吏被刺殺,兇手的身份你們都查不清嗎?馬新貽擔任兩江總督,成為慈禧最看重的一顆棋子。
  • 總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那麼清朝滅亡後末代總督的結局又如何呢?
    清朝在各省巡撫之上設立總督,而總督則是掌握一到兩省甚至三省之間的軍政大權,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其實在清朝滅亡之時全國各地革命勢頭已經非常火熱,清朝中央政府都已經是無力管控,更何況總督了,所以當時總督的權力實際也是名存實亡。
  • 清朝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都是什麼官?哪些官算封疆大吏
    有網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臺、巡撫、提督、總督,這些在清宮劇中常見的官職,到底都是什麼官?人們常說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麼官?他們都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這些官職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機制。
  •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的結局如何?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清朝有很多封疆大吏,他們掌握權力,守護一邊,有些人掌管好幾個省,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他們不在中央工作,但比中央的官員方便多了。清朝滅亡後,萬有請求者自然也不存在。那麼這些人都去了哪裡呢?清朝共有9名總督大臣,滿清滅亡後,他們都有了不同的歸宿。
  • 榮祿巧用佔卜結果,慈禧改變廢黜光緒的想法
    關帝廟的靈籤還曾經幫了光緒皇帝一把,讓他免於被慈禧太后廢黜。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信佛,晚年更是要自己扮觀音,其實她不僅僅信佛,也信關二爺,在得知關帝廟神籤靈驗之後,慈禧太后也是深信不疑。
  • 大清王朝1911年:封疆大吏竟然沒人幹|鉤沉
    第二天,清廷下令將瑞澂革職,但命他「權總督事,戴罪圖功」,並令陸軍大臣蔭昌督師往討。稍後起義軍連克漢陽、漢口,瑞澂「異常急躁,因官幕已星散,不敷辦公」。甚至於14日,他想招幾個人來辦文案,也無人響應。無奈之下,瑞澂只得乘兵艦由漢口至蕪湖、九江,復任湖廣總督遂成過眼雲煙。
  • 「京城惡少」岑春煊~屠官
    1902年7月,岑春煊調任廣東巡撫,原擬入京陛見後南行赴任,結果四川哥老會蜂起作亂,清廷命岑春煊即赴成都署理四川總督,岑春煊平定川內袍哥之亂後,創辦警政,處置了一批貪官墨吏,四川官場風氣為之一振。   1903年4月,朝廷因廣西到處匪患,命岑春煊再度署理兩廣總督,督辦廣西軍務,岑春煊赴任後駐紮在梧州,嚴查後,得知廣西匪亂的根源是過於貪婪的廣西巡撫王之春的廣西提督蘇元春的縱容,於是請旨革去二人官職。
  • 清朝滅亡後,九個封疆大吏分別有怎樣的結局?少有人知
    清朝時期,出現了一個特殊的職位,就是封疆大吏。在清朝時,一共出現了九位封疆大吏。清朝的封疆大吏相當於唐朝的節度使,古代的很多官職只是叫法不同,到了後來他們的權力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比如說古代的諸侯與唐朝的節度使就是例子。清朝存在了不到三百年的時間,出現了很多封疆大吏,那麼在清朝滅亡時,封疆大吏去了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