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曾反映過一個問題,就是寶寶在學會說話後的不久出現了口吃現象,原本說話很順溜的孩子突然會反覆吐字,表達不流暢。
既然是很多家長都反映的狀況,那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其實這是眾多寶寶可能在成長中要經歷的一個階段。
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這種情況表示十分的焦慮,害怕影響到孩子以後的表達上。其實不用過分擔心,發生這種情況這是說明寶寶正處於語言和思維的脫節期。
鄰居家的小朋友平時跟人說話就十分利索,有過好幾次還跟鄰居媽媽誇獎過,說孩子真聰明這麼小就能說話說的這麼清楚。
但也是最近一段時間,見到鄰居小朋友的時候,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好像比原來消減了一點,有點帶口吃。
後來在聊天時鄰居媽媽才說,之前自己也是十分的擔心還去了醫院做了專門的諮詢,是醫生告訴自己說不用太擔心,很多寶寶長大後都會自愈,如果過份的擔憂反而會讓孩子覺得不自在。
雖然這種情況在孩子的成長期中很常見,但是這背後原因是什麼呢?
1.語言跟不上思維的速度
美國總統小布希在年幼的時候也是個小結巴,為此小布希也苦惱過,被周圍的孩子嘲笑過。但是小布希的媽媽卻溫柔的告訴孩子,「你只是腦子轉的比嘴快」。
一句話不僅解開了小布希自卑傷心的心情,並且又幫助小布希重塑了自信心。雖然這是一句充滿智慧的教育孩子的話,但其實這也是造成孩子口吃的背後原因之一。
在孩子慢慢長大的時候,思維也在飛速的發展,但是這個時候的孩子語言組織能力卻沒有達到跟思維同樣的高度,因此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上有時候並不能一下子說準確,可能會出現結巴,詞窮不知道怎麼表達的情況。所以這其實就是語言和思維之間有些脫節,造成了孩子看起來很口吃的現象。
2.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
孩子有自己的自然成長過程,這是一個腳印一步步發展來的。在語言上,孩子會有段時間出現遞增式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在語言發展上十分迅速。
但是由於處於剛剛會表達的初期階段,所以在與大腦的配合上會出現磨合狀況,因此有時我們會看到孩子打磕絆時時停頓的狀況,是因為孩子在思索用什麼語言搭配。
既然是孩子的必經之路,那麼在這段時期父母應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孩子呢?
1.不叱責不懲罰
洛克的《教育漫話》中曾有一句:
「我們想使兒童變得聰明、賢良、磊落的人,用鞭撻以及別種奴隸性的體罰去管教他們是不合適的。只有萬不得已的時候,和到了極端的情形之下,才能偶爾使用。反之,用兒童心愛的事物去獎勵兒童,去討取兒童的歡心,也應該同樣小心的避免」。
在對孩子任何情況的教育下,叱責和鞭撻都是下下選擇,所以處於特殊時期的孩子,家長一定不要責怪和懲罰,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這段時期才是最重要的。
2.尊重孩子,耐心聽孩子講話,保持輕鬆自然的語言環境
有太多的家長對待孩子是缺乏耐心的,加上這段時期的孩子在表達上總是詞不達意且有口吃,更讓許多父母失去了耐心,要麼置之不理,要麼不耐煩回答。這樣的舉動其實孩子都會感知到,並且同時傷害到孩子的心靈。
很多父母發現孩子有口吃方面的問題後,會表現的十分焦慮,會時不時的要求孩子改正。其實這樣無形之中會給孩子造成表達上的壓力。
這樣並不會起到真正幫助孩子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正常,自己說話總有問題,因此成了真正的口吃。所以與孩子交流時創造一個輕鬆自然的語言環境,不要刻意打斷和指正孩子,這樣才容易讓孩子自然的表達。
了解孩子口吃的背後原因,並且擁有正確的心態面對孩子的口吃,這算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剩下的就是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家長有哪些可以幫助孩子改正,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好方法了。
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1.讓孩子聽一些朗誦,與孩子一起閱讀
家長可以藉助外力幫助孩子改善語言的表達。比如經常聽一些孩子的故事,現在的聽書網絡軟體也非常豐富,可以選擇聲音優美,語言表達流暢的故事給孩子聽。
父母也可以自己朗讀,這樣故事也會多一些溫度。除此之外,孩子和父母也可以共同參與進朗誦的互動中,買一些孩子喜歡的繪本,一起念一念故事,這些方法都會幫助孩子表達流利。
2.學會鼓勵孩子
羅蘭談到家庭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時曾說:
「父親的教育方法是鼓勵,而不是逼迫和苛求。是隨著我們的個性發展,而決不是把我們鑄造成固定的模式」。
在鼓勵面前,孩子會得到更多更大的動力,每一次孩子的進步,都值得家人的鼓勵和肯定。所以在孩子在鍛鍊語言說話能力的時候,家長不要吝嗇你們的讚美,要讓孩子感受到他自己也是在不斷的進步和成長的。
3.平時耐心的與孩子溝通
耐心、溝通,是兩大與孩子相處的法寶。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僅要注意語速適當的放慢,保證讓孩子聽清楚,還要注意語氣平緩,眼神溫柔等等。這些會讓孩子聽起來輕鬆且舒服,並願意與你建立溝通的聯繫。只有與孩子的溝通多,才能建立與孩子更多的聯繫,與孩子完成更多的練習。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話:「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當我們自己的孩子發生問題的時候,自己也要學會轉變角度,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問題。
這樣才能用最為合適的方式與孩子交流,才能找到最好的方式改正孩子的問題。希望以上的這些內容,能夠幫助到寶寶正處於這個時期的家長,平穩健康的度過孩子的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