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芣苢》中,女子一邊唱著歌,一邊採摘的芣苢是什麼

2021-02-08 愛琴海ai讀書

採採芣苢[fúyǐ],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fú yǐ],薄言掇[duō]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採採芣苢[fú yǐ],薄言袺[jié]之。採採芣苢,薄言襭[xié]之。

芣苢,今名車前草,多年生草本。性喜光,常成群生長於牛馬跡中,嫩葉可食,是一種普遍的救荒本草,全草和種子都可入藥。

採採,形容色彩豔麗而繁盛的樣子。

薄言,語首助詞。或以「薄」為急迫之意。

有,取,採得。或解為多、豐富,有一些了。

掇,拾取,指把掉地上的撿起來,或伸長了手去採。捋,以手掌握物而脫取,指用力採。

袺,用手捏著衣襟兜。襭,將衣襟下擺掖於腰下,兜東西。

『詩經故事』

在古代,很多時候,很多場合,人們都善歌舞。歌舞代表著一種祥和與喜慶,像這首《芣苢》描寫的就是古代女子一邊唱著歌,一邊勞作的喜慶場面。

這首詩結構簡單,卻意味雋永。全詩多重複,僅更換一二字,卻是在簡單的重複中勾勒出一幅幸福喜悅的鄉野圖畫。且看——

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採呀採呀採起來。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已經採了一些啦。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掉在地上的撿起來。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輕輕用力採下來。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提起衣襟兜起來。鮮豔繁盛的車前子呀,掖起衣襟兜起來。

怎麼樣,有沒有感覺畫面感十足?

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在風和日麗的日子,曼妙的女子三五成群,在平原綠野中,一手提著衣襟,一手採著漫山遍野的車前草;那反覆迴旋的單純歌曲,出自勤勞的婦人之口,猶如天籟之音,此起彼伏,若遠若近,十分美妙。

而由於車前子結的種子很多,

相關焦點

  • 野生詩經| 芣苢:歲月從來不會自己靜好
    採採芣苢(fúyǐ ),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duō)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ō)之。採採芣苢,薄言袺(jié)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xié)。這48個字,就是描繪一群婦女,偶遇路邊的車前草,一邊哼著歌兒,一邊輕快採集的畫面。為什麼說是偶遇呢?因為從每句唯一變化的動詞,可以看出,她們並沒有帶著採摘工具或籮筐提籃,只是用手掇捋,隨意提著衣襟兜著收穫。
  • 歡聲笑語,採採芣苢
    車前草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經,用的是車前子,也說它「利水道小便」,《本草綱目》記載,車前草有解肝腸之熱、清肝明目利尿的功能。小植物有大作用,它默默無聞,卻在關鍵的時候能救命。在車前草的傳說中,餵馬的車夫因給患病的馬兒吃了這種野草,馬兒病即康復,所以人們把這種草叫「車前草」。
  • 《芣苢》:一組關於先民勞作的蒙太奇!
    在這趟旅程中,我們最先遇到的是一首叫做《芣苢》的詩歌。芣苢選自《詩經國風》·時代:先秦·作者:佚名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這是一首來自先秦時代的勞作歌聲,選自《詩經國風周南》。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芣苢
    《芣苢》是《詩經》裡《國風·周南》的篇章,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至於具體時間和作者同《詩經》裡大多數詩歌一樣,都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第一段第一句裡的採採芣苢,採指採集、收集。作者這裡用了兩個採字,可以解釋為到處採集或者採了又採。芣苢,根據《毛傳》解釋,芣苢是一種植物,學名平車前,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車前草,而聞一多等學者認為芣苢是薏苡,薏苡仁就是我們俗稱的薏米。
  • 「芣苢」兩個字認識嗎?《詩經》中提到它,還是一味常見的中草藥
    還記得我們在花叢中、樹林裡歡呼雀躍嗎?還記得我們一群人彎腰採摘那些奇花異草,臉上洋溢著天真的笑容,唱著簡單輕快的歌曲嗎?童趣,採野花《芣苢》(fú yǐ)一詩出自《詩經·國風》周南篇,描述了一群姑娘在野外採摘野菜「芣苢」的生動場景。芣苢,一種草名,即車前子,因長相奇特又俗稱「豬耳朵」,可以食用,株體和種子都可以入藥。
  • 詩經·周南·芣苢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芣苢詩經·國風·周南·芣苢原文採採[1]芣苢[2],薄言[3]採之。芣苢翻譯接連不斷地採摘芣苢,採了一株再採一株。接連不斷地採摘芣苢,得了一株再得一株。接連不斷地採摘芣苢,摘了一葉再摘一葉。接連不斷地採摘芣苢,捋了一把在再捋一把。
  • 詩中的古人最喜歡做什麼?一定是摘草!|《詩經·卷耳|芣苢》
    今天把兩首詩合在一起講,分別是《卷耳》和《芣苢》。為什麼合在一起呢?因為這兩首詩都是以植物命名的詩歌,且情懷恰恰相反,可以在兩相對比中感受藉助風物比興和單純利用植物作為行文主題的差別……其實是芣苢太簡單了,單寫芣苢到不了1000字。
  • 經典品讀——《詩經·芣苢》每句都在重疊,卻吟唱出歡樂之情
    《詩經》中的大多數詩都是從民間「採詩」而來,所以常用勞動時候吟唱的詩歌來表達更深層的意思,比如《卷耳》是在採集卷耳時候思念遠徵的丈夫;《採葛》是熱戀中的人想念採葛的姑娘;《摽有梅》是採梅子的姑娘們表達愛情。但唯有《芣苢》是不同的,它就是個單純的勞動之歌,處處充滿勞動的歡樂。
  • 每天一首詩經—《國風·周南·芣苢》:採採芣苡
    《國風·周南·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茂盛,眾多貌。芣苢(fú yǐ ),亦作「芣苡」,即車前草。薄言,均為發語詞,無意義。有,取。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掇,拾。捋(luō),用手握住條狀物向一端滑動。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 讀《詩經》:採採芣苢——枸杞紅棗車前草甜湯喝起來!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fúyǐ》這首詩,雖然不算《詩經》中最短的,但卻是最有個性的一首。通篇只言一事,即「採芣苢」。
  • 《詩經·周南·芣苢》|穿越千年的車前草,我們一起去採呀
    這首《詩經·周南·芣苢》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們在採摘芣苢時所唱的歌謠。全詩共六句,高度重疊復沓,每一句只有一個字不相同。我們輕輕吟詠之後可以發現,這應該就是一首採芣苢時的所唱的勞動歌謠。芣苢真多啊,我們快點採吧,多採一點呀。
  • 《詩經》中的一首勞動詩,入選高一課本,90%的人讀錯題目
    在高一的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一首三千年前勞動的讚歌,可是,幾乎90%的人把名字都讀錯了。慚愧的是,隱娘第一次也不會讀,這首詩就是來自詩經的《芣苢 fú yǐ 》。我們可以想像詩中的情境,一個晴朗的日子,一群婦女互相招呼著,到野外去採芣苢。一邊採集,一邊唱歌,充滿了歡樂之情。有人會問,從哪裡看出歡樂。且把這首詩翻譯過來看:鮮豔繁盛的芣苢呀,採呀採呀採摘起來。
  • 《詩經》中先民採採芣苢,往復迴環吟唱:興高採烈,醉心勞動快樂
    「神農嘗百草」無法查證,但中國歷史的第一部文化典籍《詩經》記載了先民勞動的情況。其中詩歌《芣苢》中人們洋溢著安居樂業,陶醉於勞動快樂,歌頌幸福的農家生活。芣苢先秦:佚名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
  • 先秦詩詞鑑賞:《芣苢》
    袺:用一隻手扯住衣襟把芣苢裝進去。襭:把衣襟兩角掖在腰帶間,兩手同時把芣苢裝進去。二、譯文:採呀採呀採芣苢,採呀採呀採起來。採呀採呀採芣苢,採呀採呀採得來。採呀採呀採芣苢。一片一片摘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一把一把捋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採呀採呀採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
  • 車前草 |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
    [5] 此說法在唐朝依然流行,白居易(772-846)在寫一首慶賀女兒生男孩的詩中就用到了《詩經》芣苢的典故,其詩云:「玉芽珠顆小男兒,羅薦蘭湯浴罷時。芣苡春來盈女手,梧桐老去長孫枝。」[6]《詩經》中「薄言」共出現十八次,皆為此意。而在這首詩中,「急切」的心情,「迫切」的情調,尤能表達婦女採摘時的情狀。「採採」和「薄言」的解釋歷來不一,以上聞一多的說法較為確切。其次,第二節的「掇」[duō]和「捋[luō]」,現代漢語裡還有,如「拾掇」。「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 那棵從詩經裡走來的芣苢,你曾經採過嗎?
    說芣苢(fúyǐ)可能有人不知道,說車前草可能沒人不知道。是的,芣苢就是車前草,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別名平車前,蛤蟆草,車軲轆菜,牛耳草等,屬於車前目車前科。被吟詠千年的車前草,在進化過程中,攜著自然的密碼,款款而來。於春草離離的時刻,走在溪頭陌上,忽然想成長為一棵車前草,歷經一次由土地到竹筐的芬芳涅槃。文學作品中對車前草的記載,最早可以上溯到《詩經·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
  • 詩經芣苢描寫古代豐收人們勞動時的場景
    芣苢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註解採採芣苢(fu ji 植物名即車前草),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收藏)之。採採芣苢,薄言掇(duo 伸手去採,拾取)之。採採芣苢,薄言捋(luo 順著植物的莖手向上滑動採取。)之。
  • 第6課 《芣苢》《文氏外孫入村收麥》 備課資料
    《芣苢》的結構比較特別,雖然《詩經》中的民歌多用重章復沓,但《芣苢》尤為突出。如第一章中,先以「採採」形容芣苢生長得茂盛,「薄」「言」是無實義的助詞,「採之」寫岀了採收勞動的情景。第三句重複第一句,第四句重複第二句結構,只改動一個字(將「採」改為 「有」)。所以第一章唱的就是:茂盛的芣苢啊,採呀採,採到了!
  • 採呀採呀採芣苢 ,採一把春天的風情 、春天的詩
    他們把這些歌謠匯成一本書——《詩經》。今天的我們則不然。我們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我們只有利益,沒有情感。我們只有物質,沒有詩。採呀採呀採芣苢,採呀採呀採得來。採呀採呀採芣苢,一片一片摘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一把一把捋下來。採呀採呀採芣苢,提起表襟兜起來。採呀採呀採芣苢,掖起衣襟兜回來。
  • 《野有蔓草:《詩經》草木圖志》:由草入情,知經更甚
    《野有蔓草》一書中,作者藍紫青灰以千年後人的眼光,探尋千年前的草木之名,發掘他們背後的故事。草木之美,在於其本身,更在於觸物起興、託物寓意的中國古典文化。讀《詩經》,識草木;識草木,才懂《詩經》。植物草木文化中所有的詩意幾乎都可以追溯到這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類:周民族史詩、政治美刺詩、婚戀詩、農事詩、徵役詩和燕饗詩。這些詩中,無一例外地,都會出現草木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