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投資中,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投資者入市後,出現了虧損,大部分人在這時候不會馬上贖回自己的基金份額。一旦行情開始回暖,帳戶由虧損逐漸變為盈利,反倒投資者會傾向贖回。
這到底是為啥?行為經濟學有一個名詞「錨定效應」解釋了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
啥是錨定效應?一般來說,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我們的頭腦會通過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產生偏見,會將某些已知數值作為「起始值」,而這個「起始值」會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
放到經濟學行為中就是,投資人往往會將歷史淨值、歷史業績、自己投入成本作為「錨」。說白了所謂的「錨」,就是參照物。
麻省理工學院曾經有一個實驗,邀請一些畢業生並隨機給他們一個二位數,並且提前告知參與者數字是隨機分配的。接著,讓這些參與者給某件物品報價。結果,兩位數越大的人,出的價格也越高。其原因就是受試者一旦接受了被分配的數字,也就在他們心裡創造了一個錨,以此作為標杆來決定物品的價格。
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一件衣服標著原價1999元,對於普通人來說價格不菲,但是如果打折到899元,很多人都覺得是便宜了,那麼1999元就是一個錨,影響到你對是否購買這件衣服的判斷。雙十一,雙十二,黑五,各種剁手節,就是利用了原價和實際售價的對比來刺激你消費的。
在投資中,投資人往往會片面地將歷史淨值、歷史業績、自己投入成本作為「錨」,再用後來獲得的淨值增長、業績等數據與之對比,看它們與錨點之間的差額,但這很容易會產生錯誤判斷。
根據主觀思維來定下的「錨」,是投資中的偏見,就如同大海中的暗礁,稍有不慎就會觸碰危險。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人們一味地害怕損失。在與市場的博弈中,人性的弱點常常會戰勝投資者的理智,使他們做出衝動的決定。
如何克服投資中的「錨定效應」?
專注於價值投資 ,而不是只關注價格的「錨」,是理性投資的第一步。
在今年的股東大會上,記者問巴菲特:「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麼?」巴菲特說:「我希望自己和查理(芒格)能夠活得更久。」
活得更久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可以拉長投資周期,可以收穫更多「時間玫瑰帶來的複利效益」。
單看巴菲特的年收益率其實並不高,從2008年到2018年,超過10%的年份只有6個,甚至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年則為-9.6%。但是從1957年到2008年的61年,他的投資累計淨值高達7.7萬倍。(數據來源:《滾雪球》)
巴菲特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若你不打算持有某隻股票達十年,則十分鐘也不要持有;我最喜歡的持股時間是……永遠!」
價值投資需要長期堅持。但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追求「更刺激」的回報,散戶更偏好做短期投資,而無法堅持長線。一部分投資者也沒有耐心進行長線布局。但其實,長期價值投資帶來的回饋是喜人的。
數據顯示,自2001年首隻混合基金成立以來,兩年及以上的封閉混合基金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16.67%,而全市場所有混合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是5.88%,相比之下,兩年及以上封閉混合基金要高出10.79%的超額收益,給投資者帶來的盈利體驗更好。
截至今日收盤,滬深兩市指數反彈,上證綜指漲1.23%重新站上2900點。深證成指漲1.92%。也許你的帳戶有了一些起色,但是一定要在此刻穩住,不要讓「錨定效應」影響你的判斷。
機構分析認為,在短期市場充分調整之後,建議投資者以更長期的視角來考慮市場的變化,從行業配置來看,短期在通脹隱憂、海外不確定的情況下,業績優異、低估值、現金流充裕的行業就成為佔優行業,高股息策略成為首選。長期來看,消費與成長仍然是內生增長的動力。
從外資動向來看,Wind數據顯示,5月以來截止20日,陸股通持倉佔比增幅最大的前5個行業依然為耐用品與服裝、食品飲料、公用事業、消費者服務、生物製藥,增幅分別為0.42%、0.27%、0.15%、0.13%、0.12%。(數據來源:Wind)
個人投資者可以通過核心藍籌的代表,滬深300指數一鍵持有大消費行業。目前滬深300市盈率11.82倍,處於估值低位。(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