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從一年3億美元「買路錢」,到200億「開路錢」!華為成績單:研發投入全球第三。聲明:風起堂原創文章,嚴禁抄襲搬運,侵權必究
任正非:專業領域的基礎專利幾乎全是西方公司的,我們就只能留下買路錢,向國外公司支付專利費,或者用自己的專利去交換,換取一條道路。
如今的華為,當年向國外公司支付大量「買路錢」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01華為創新成績單:全球第三
近日,歐盟委員會發布了2020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2020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
記分牌統計的2019/20年度全球研發投入(R&D)最多的2500家公司中,美國有775家公司(38%),繼續保持全球R&D投入公司的第一大國地位;第二名是來自中國的624家公司(25%),其中大陸公司536家,臺灣公司88家。
美國上榜的前五是: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1)、微軟(2)、蘋果(5)、Facebook(7)和Intel(8)這五大科技巨頭。
中國上榜的前五是:華為(3)、阿里巴巴(26)和騰訊(46)、鴻海集團(57)和臺積電(58)。
榜單最令人矚目的是華為:華為在2019年的研發投入達167.1億歐元,超越了三星和大眾;華為代表中國企業第一次攀升至全球研發投入三強,僅次於谷歌母公司Alphabet(231.6億歐元)和微軟公司(171.5億歐元),位列全球第三。
在記分牌發布的第二天,華為駐歐盟機構首席代表Abraham Liu就表示,「歐盟證實,華為目前已躋身全球創新型企業前三名。」。
研發投入所帶來的的,是華為專利數據的累累碩果:到2019年底,華為成為全球持有專利數量最多的公司之一,且85000多件專利,90%以上是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
02華為的「買路錢」:累計超60億美元
今天的華為,已經成長為全球科技創新的巨頭之一,成了專利巨人。但從前的華為,不僅每年向國外公司支付的專利費高達數億美元,還動輒遭遇專利訴訟。
對華為的科技創新之路,任正非用一個這樣比喻形容:
華為把紅旗從山腳扛到了山腰,又把紅旗插到了山頂,但從山頂看下去的時候,卻發現山腳、山腰都被別人包圍了,因為專業領域的基礎專利幾乎全是西方公司的,華為多年的技術積累陷入了山腳、山腰的十面埋伏之中。
任正非說:「陷入這種窘境之中,我們就只能留下買路錢,向國外公司支付專利費,或者用自己的專利去交換,換取一條道路。」
據華為介紹,自2000年以後,華為每年遇到大約10起專利交涉和相關的案件。華為高管經常會收到一些西方公司CEO發來的郵件:「你們侵犯了我們的某某專利,我要起訴你們!」然後一開口就是天文數字。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思科起訴華為,雖然華為最終因為自身強大自主研發能力與思科握手言和,但漫長的訴訟也讓華為付出了較為沉重的代價。
當然華為也屢次因為自己的專利被侵犯而起訴西方公司或其他公司。
一次會議上,華為副總裁鄧濤曾透露,華為每年支付3億美元左右的專利許可費,以獲得業界其他公司專利技術的合法使用權。2020年,華為僅支付給美國高通公司的專利授權費用,就已高達18億美元。
據華為2019年公開數據,華為累計對外支付超過60億美元專利費用於合法使用其他公司的專利,其中近80%支付給美國公司。
用任正非的比喻來來說,華為近年來的「買路錢」花了超過60億美元。當然,可喜的是,華為獲得的智慧財產權收入也累計超過14億美元。
03華為的「開路錢」:2020年已達200億美元
近兩年來,華為和西方的專利糾紛已有明顯改觀,基本達到和平共處狀態。
但和平共處不是求來的,是實力較量的結果。
《華為破局》中在講述華為的專利保衛戰說:如果沒有強大的保護能力,強大的研發能力支撐,即使你有了專利,你也保護不了——因為對方可以用他們的專利來限制你,或者通過呼喚來分享你的技術。
也正如任正非在最近一次大學訪談中強調的,「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需要開放和寬容,科學不分東方還是西方,美國正是藉助了歐洲的基礎研究成果才領跑於全球。但同時需要清醒地看到:和平需要實力相當才可獲取,祥林嫂式的和平是不存在的。」
套用任正非的比喻,華為支付的專利授權費是「買路錢」,那麼華為巨額的研發投入費用便是「開路錢」了。
華為為了在科技自主、研發創新上打造自己的實力,在「開路錢」上更是捨得花血本。
華為《華為基本法》中明確規定,華為堅持每年將10-15%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6,000億元。
近年來,隨著華為逐漸進入到「無人區」,在營收增長的同時,華為的研發投入也在大幅增長:2019年研發費用1317億元,約合185億美元,營收佔比15.3%,在全球排名第三。
美國技術斷供的重壓之下,華為2020年的研發投入已達200億美元。
正是因為的巨額的「開路錢」投入,華為才成就了今天的全球領先地位。
今天的華為,全球研發人員達到9.6萬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9%;截至2019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85,000多件,且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另據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透露, 「在華為過去30多年的經營和發展歷程中,沒有一起案件被法庭認定存在惡意竊取智慧財產權的行為,華為也沒有因此被法庭判決承擔賠償責任。」
顯然,這便是華為研發創新上巨額「開路錢」投入實現的實力相當了吧。
04華為破局的致勝之道
今天的華為,在任正非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戰略指引下,早已不是當年靠交「買路錢」才能加入國際俱樂部的華為。
任正非習慣將研發突破比喻為「炮擊城牆口」:「我們這三十年都對著同一個「城牆口」衝鋒,幾十人、幾百人對著這個「城牆口」,幾萬人、十幾萬人還是攻這個「城牆口」,總會把這個「城牆口」攻開的。而且我們炮擊這個「城牆口」的「彈藥量」,現在是每年200億美元的研發了,全世界沒有一個上市公司敢像我們這樣對同一個「城牆口」投入這麼多的炮擊量。」
而歐盟公布的最新全球創新投入榜單,華為超越三星和大眾,僅次於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和微軟的研發投入表明,華為在基礎領域的創新,已經不是當初的「一窮二白」了。
當下的華為,在美國全力連續三輪制裁大棒打壓之下, 任正非說:「公司有信心全面補好「爛飛機」上的「洞」,承受美國的打擊。華為這個「二愣子」經歷一個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機器的瘋狂打壓還沒有死,活下去就是勝利。」
今天的華為,雖然面臨著美國斷供的極端困難,但有如此強大 「炮擊量」、「開路錢」的支撐,華為的這場破局之戰,一定會贏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