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精品——寬甸石柱人參
寬甸石柱人參,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石柱子村特產,中國地理標誌產品。石柱參也稱柱參,是中國人參中的優良品種,因產地而得名。該村位於鴨綠江北岸,屬於長白山餘脈,山多水多、山高林密、溼度較大,是盛產山參的地方。石柱參具有蘆長、體靈、皮老紋深、皮條須、鬚根上生有較多的珍珠疙瘩,體形酷似野山參等優點而馳名中外,體形千姿百態,深受用戶歡迎。石柱參藥性較強,栽培15年以上的石柱參藥用價值近似山參,人參總皂甙含量遠遠高於一般園參。
中文名
寬甸石柱人參
產地名稱
遼寧省寬甸縣振江鎮石柱子村
品質特點
蘆長、體靈、皮老紋深、皮條須
地理標誌
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農業部公告第1813號
批准日期
2012年8月3日
目錄
1產地環境
2歷史淵源
3生產情況
4品質特點
▪ 品系分類
▪ 品質指標
▪ 藥用功效
5生產技術
▪ 栽培
▪ 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
6地理標誌
▪ 保護範圍
▪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
7注意事項
1產地環境
石柱人參產於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寬甸縣)振江鎮石柱子村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25°21′~125°28′,北緯40°43′~40°50′,海拔350~810m。石柱子村位於寬甸縣東部丘陵區,屬長白山餘脈,平均海拔500m,最高海拔800m,東部和南部與鴨綠江相鄰,東距鴨綠江12.6km,南距鴨綠江15.82km,與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隔江相望,西部和北部與內陸接壤。
土壤條件方面,境內土壤屬棕壤土,pH 5.5~6.0,由花崗巖、片麻巖、混合巖等巖石風化而成,表層顏色為暗棕色、棕灰色,中層為棕黃色,下層為黃白色。土壤有機質含量為3.49%、微量元素主要含量有銅、鋅、鐵、錳、硼、鉬,表層土速效磷含量平均為1.35mg/kg。土壤上層較薄,一般20~750px厚,質地較粗,含有較多的粗砂、礫石。
水分條件方面,石柱子村東臨鴨綠江,水資源極為豐富,石柱子河和滾子溝河於村中心交匯並貫穿全村,河流總長6km。
氣候條件方面,石柱子村屬溫帶溼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溼潤。受季風影響,石柱子村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為6.5℃,年平均降水量為1 100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400小時,陰霧天氣多達150多天,無霜期135天。石柱人參生長季(5~8月)的平均氣溫為21℃,晝夜溫差較大,有利於石柱人參體內養分的累積。降水豐富,日照少,陰霧多,溼度大,空氣相對溼度平均為75%,加之受地理緯度和雲霧、地形、植被等影響,極易形成散射光,經常出現「露水陽」天氣。石柱子村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土壤地貌,有利於石柱人參的生長發育,並造就了石柱人參獨特的品質。石柱人參對土壤、水分、氣候、光照及栽培管理技術等要求極其嚴格,非石柱子之山、之土、之水、之氣、之特殊栽培而不可得。經實驗,異地栽培則會劣變,其形體和藥理作用都與正宗的石柱人參相差甚遠。2011年寬甸石柱人參農產品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由於石柱人參生長期一般為13年以上,生長周期長,為保護該物種,經遼寧省林業部門批准,每年只限增加參地50畝,同時退下來的參地還林,達到林地資源可持續發展。
2歷史淵源
相傳在明朝萬曆年間,石柱子村還是個山高林密、荒無人煙的地方,山東有7翁結伴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裡採參,在石柱子村一帶發現了許多上等人參,他們把長成的人參帶走,小參與參籽則埋在林下栽培,為了以後採參能找到這個地方,就在石柱子村上屯街西的三岔路口,豎起一塊2m多高的石柱,同時,在石柱旁還栽了1株榆樹,石柱人參由此得名(亦被簡稱為柱參)。後來,隨著採參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安家在此,逐漸形成了石柱子村。
3生產情況
清朝同治初年,3個山東人石來了柱子村,人稱為「三人把」,他們衝破禁邊封鎖,聯合建了名為「廣興國」的參園,並因此發了大財,於是栽柱參被當地重視起來。到民國初期,全村共有石柱人參3000多簾,年產量200kg,年頭最長的達30年,蘆長達250px,體須可達1750px,並出現了石柱人參「三大家」。三家各有石柱人參上千簾,品種也各不相同。此時,石柱人參發展到了一個興盛期,每年都大量銷往營口、瀋陽、安東(今丹東)、天津、上海等地,而且在當時東北最大的人參市場———營口,享有「柱參不到不開行」之說,由此可見當年石柱人參在人參市場中的王者地位。「九·一八」事變後,石柱人參生產日漸蕭條,年產量下降到100kg左右。1949年後,土改時從「三大家」沒收了僅有的2000簾柱參變為集體財產。由於未受重視,到1955年初級社時,柱參僅存200簾。20世紀60年代發展到700多簾。70年代由於收購價格過低,栽柱參不如普通園參效益好,很多人主張砍掉柱參栽馬牙參,當時的老村長趙文採極力保護,才存留了不足200簾,使柱參免於絕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政策指引下,石柱子村村民重新重視起先人為其遺留下的寶貝———石柱人參,把這「園參之冠、國之瑰寶」當作發家致富、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拳頭產品。同時,寬甸滿族自治縣把以石柱參為代表的中藥材產業作為全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大力扶持,加快發展,使其形成產業化。因其對生長環境的特殊要求,因此,把柱參的產地振江鎮石柱子村作為柱參產業發展的基地,採取政府引導、協會帶動、龍頭企業拉動的方式,推動該項特色產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柱參研發及種植加工龍頭企業,形成特產綜合開發產業鏈條。
20世紀末,寬甸縣政府與浙江歐江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興建野山參發展基地,創辦中國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集散中心。1985年,中國·寬甸長白山石柱野山參發展有限公司的中國石柱山參基地建立,這是國內首家進行林下參GAP認證,聯合各科研單位和專家就產地生態因子、種質資源、天然林下綠色有機撫育,標準操作技術規程SOP和石柱山參質量評價的野山參發展基地,建立了從種質資源監控、提純、扶壯、良種培育和生物工程改良種質的一系列系統工程。石柱山參是中國人參發展的新階段,為中國豐富的人參經典古方「二次開發」奠定了基礎,為人參產業的發展,為中國傳統中醫藥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到2012年,石柱子村有80%的農戶養柱參,石柱人參總生產規模2000畝,2.2萬簾,年產鮮商品參500公斤。所產柱參除銷往國國南方外,還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年收入近500萬元,石柱人參已成為石柱子村致富的支柱產業。
4品質特點
石柱人參具有蘆細長、體短靈、膀頭較圓,皮老質實,橫紋深而細密且主要集中在體的上半部,須細長,柔軟,清疏,鬚根上生有珍珠疙瘩,體形千姿百態酷似野山參,因質好效高而被尊崇,因量少年長而顯珍貴,馳名中外,深受消費者歡迎。
品系分類
石柱人參分4個品系,即圓蘆、竹節蘆、線蘆、草蘆四種,其特點如下。
1、圓膀圓蘆
參蘆的下部無蘆碗,大圓膀頭,體形美觀大方,15年生的長150px以上。體型婀娜多姿。
2、竹節蘆
參蘆似竹節狀,大膀頭,多靈體,是同年生人參中蘆頭較長的一種。15年生的蘆長175px以上。體型嬌美多姿。
3、線蘆
蘆頭細長如線,參體小,15年生的蘆長達200px以上。根重僅有5~10g,產量較低。
4、草蘆
蘆較粗大,蘆碗較多而大,多順體。15年生的蘆長150px以上,生長較快、產量較高。
品質指標
石柱人參內在品質指標2010年12月,中國科學院瀋陽生態研究所對13年生石柱人參含量測定的具體指標如下:人參皂甙〔Rg1(C42H72O14)+ Re(C48H82O18)〕總量為1.69%。其成分與野山參極為接近。實測,人參總皂甙含量遠遠高於一般園參,近代藥化證明:寬甸石柱人參含有多種人參皂甙,如:Ro、Rc、Re、Ra1、Ra2、Ra3、Rb1、Rb2、Rb3、Rf20-gle-Rf、Rgl-2、Rhl、20R-Rhl等人參皂甙和抗衰老成份麥牙酚以及多種胺基酸,維生素,人參多糖等,特別含有抗癌的單體皂甙Rh2。
藥用功效
石柱人參藥性較強,栽培13年以上的石柱人參藥用價值近似山參。臨床研究證明,石柱人參有抗糖尿病、抗衰老和抗癌作用,能有效增強大腦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降低血脂、抗動脈硬化,並具有山參的抗疲勞、抗缺氧、耐低溫的藥理作用。
5生產技術
栽培
1、參場的選擇
石柱人參的參場必須選在石柱子村境內,否則其形體特徵和內在成分將發生劣變。栽柱參的林地優先選擇適合柞樹、椴樹為主的闊葉林或混交林生長的地帶;其次為間生杏條、榛柴等灌木地或休閒多年的老撂荒地。新採伐的林地必須經過3年以上時間的休閒。參場土壤應為含沙量25%~30%的黑沙土或黃沙土,肥力充足,排水好,通透性強,酸鹼度為中性或微酸性(pH 5.5~6.5)。參場要求背陰緩坡,坡度20~40°;坡向以東北或正北為好,西北次之。
2、整地
其原則是早整地、細整地。提倡上年整地,當年整地要在入伏前整完,使之土壤熟化,從而減少病害。
一是割場即割淨地上植株,留矮茬,並將雜草均勻地鋪到割完的空地上,曬2~3天;二是燒場即選無風天氣將其樹葉雜草燒掉,燒場火勢不能太旺,時間不宜過長,燒後撿淨餘枝和石塊;三是做床,即通常標準參床長10m、寬1.2m,播種床高4~175px,栽培床高250px左右,作業道與床等寬。人工鬆土,地表平整地塊可刨作業道土覆蓋到床上使之形成參床,刨後撿淨樹根。柱參喜散射光、斜射光,忌強光,光照不足則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做床時要合理安排參床方向。優先採用10時前和15時後的光照,要求每日光照不少於5小時。床向與坡度一致,不做「滾坡」即斜坡)床。根據坡度大小,確定播種還是栽苗,25°坡以下坡只能播種;若栽參,因土壤含水量過大,易腐爛;大於25°的坡可以栽參。
3、種子處理
參種的成熟期一般在每年的7月中旬至8月初。石柱人參果實全紅即已成熟,可人工採收。採收的人參果用涼水浸泡2~3天,待果皮、果肉軟化時用手搓洗種子,除去果皮和果肉,按種、沙體積比1∶3的比例拌勻裝編織袋或麻袋中,選擇地勢乾燥、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挖50~2000px深的坑,放入種袋,上面覆土375px,土上蓋草保溼。待翌年春天土壤解凍後取出播種。
4、播種
播種時期以春播最好,4月15日前後進行。石柱人參有點播和散播兩種方法:若土質肥沃,準備培植「籽趴貨」(直播不翻栽)可用選條播,行距15~450px,每床需種量0.2 kg;若土質肥力不足,播種後3年或5年移栽則採用散播,每床需種量0.3kg。播種時,摟平床土,均勻地播上種子,覆土3~125px,用刨出的樹根或草根蓋好床面。
5、栽參
根據地力和栽培目的確定石柱人參的栽培方式,一般採用「三三制」或「五五制」對參苗進行整形。秋栽一般在秋分以後開始,立冬前後結束。栽參的頭一天起苗,最好一天能栽多少起多少,起苗過多,存放時間過長,易傷熱。起苗時選苗,將參苗按大小,品種分類,淘汰其他品種(如大馬芽、二馬芽等)。石柱人參的傳統造型有菱角體、跨海體、過體、動物體、怪體等,統稱模靈體。整形下須要切合實際,因參而宜,絕不可一刀切,強行整型。
採用「三三制」的,在前兩次整型時,蘆上不留丁;採用「五五制」的,只在第一次整型時不留丁,而後則根據需要和喜好,保留1~2個丁。石柱人參的栽培形式有3種:一是上搭蘆平栽,蘆和須彎曲,須條長,丁下順;二是下搭蘆平栽,蘆直,須直,形美,但丁上揚;三是斜栽,蘆直須長但下順。斜栽是採用較廣的栽培形式。栽培密度由參苗年齡和單支大小決定。以栽5年生苗為例,1.2m寬的參床,每行12株、行距500px,覆土8~375px。
6、生產管理
(1)搭棚架
石柱人參棚架有全陰棚和透光平棚兩種,6年生之前的小苗搭全陰棚,7年生以上的搭透光平棚。全陰棚前立柱高為0.8~1.0m,後立柱高為0.5~0.7m,遮陽簾用蒿杆、草杆和蘆葦編織,要求密實,保證參床儘量少漏進雨水。透光平棚前後立柱高度相同為0.8~1.1m,雙層簾間夾塑料布防雨。4月20日至5月初為上簾最佳期。上簾前備好料,撤下覆蓋物,堵床幫。
(2)除草、鬆土
5年生以下的參床要及時除草,6年以上的參床除草不必過頻,每年3次。適當鬆土,不宜過深,防止碰傷人參鬚根。
(3)撤簾、蓋防寒土
根據床土溼度和降雨量確定撤簾時間,一般過了雨季,氣溫較涼時可撤下頭層簾,封凍前撤下第2層簾,撤簾後蓋防寒土,防寒土的厚度以50px為宜。
(4)床面消毒
每年秋天在參苗莖葉枯萎時或翌年春天土壤解凍後人參萌芽前進行。每平方米床面用100g生石灰拌土或用1%硫酸銅澆灌床面。
(5)病蟲害防治
石柱人參主要病害發生在雨季,一般為因真菌感染而導致的疫病或褐斑病。
防治:在雨季前葉面噴施波爾多液;對石柱人參生長危害最大的是鼠害,主要是當地的鼴鼠,它通過地下鑽洞咬食人參。防治措施是依靠參農自行設計的一種滅鼠器械,將該器械埋於石柱人參周圍鼴鼠經常出沒的地方,當其在地下通過時就會被器械上的鐵針穿住而亡。
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
1、收穫
當石柱人參參齡達到13~15年時即可採挖上市。採挖時要求選擇在晴天進行,務必小心翼翼,確保柱參各部位完整,無任何損傷。根據柱參的品種、等級、用途等確定其包裝方式。精品鮮石柱人參要用苔蘚包裹,以保證商品價值。
2、分等級銷售
分級通常根據參齡、品種、形狀、各部位的完整性等對鮮參分為4個等級,即特級品、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根據加工原料、加工技術及加工後的感官指標等對生曬參、糖參、紅參、參粉等加工品分3個等級即特級品、一級品、二級品。
6地理標誌
根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規定,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柱參協會申請對「寬甸石柱人參」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公示,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程序和條件,農業部決定於2012年8月3日準予登記。
保護範圍
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振江鎮石柱子村。地理坐標為東經125°21′00″~125°28′00″,北緯40°43′00″~40°50′00″。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
國家標準:AGI2012-02-877。
歡迎大家加入我們共同的家「中國長白山人參」微信公眾號。我是發布人逄錦鵬。希望大家建言獻策、集思廣益一起建設我們的家。我的電話13522844905,QQ964829665(備註中國長白山人參),微信pangjinpeng1,郵箱pangjinpeng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