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是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應用歷史,自古至今,民間廣為流傳,甚為崇拜。現代研究證明,人參的補益作用是肯定的。人參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並列為上品,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論》所載藥方中,有20多個方子用到人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人參也做了比較詳細論述。
至今,不少國內外學者,對人參進行了多角度的研究,其中對人參的歷史品種有較多歧見,爭論的焦點主要在五加科植物人參,枯梗科植物黨參、輪葉沙參或闊葉沙參、桔梗等。為什麼我會認定五加科植物才是人參?而現在人參的主要產區又在何地?
探秘從古自今人參為何稱之為人參
人參的稱謂
人參在古代有許多別名和雅號。如:人使、黃參、神草、王精、地精、棒槌、土精、黃精、血參、海腴、皺面還丹、金井玉闌、孩兒參、鬼蓋、人銜、人祥等,並崇稱之為「百草之王」。人參原名為「使」,「使」本義為藥舊,《說文》日:「蒞,藥草,出上黨,蒞者也」。《吳普本草》雲「人參,一名土精,精者星也」, 《春秋說題辭》日:「星之為之言精也」,而把「蒞」解釋為「精」或「星」者,這是古字的混談,時珍曰:「後世兇字文繁,遂以參星之字代之,從簡便爾。」「百草之王」的稱號是從滿語中翻譯而來的。滿族人把人參稱作「奧爾厚達」,即草類的首領或頭人的之意,漢語譯為「百草之王」。
人參的原植物
記載藥物的書籍,幾乎都有人參的記載,但對藥物形態的描繪,歷史越早,越簡單粗糙。後人對藥物品種的考定,多以藥物的功效、產地、生態以及簡單的形態描述綜合分析的。
形態
形態特徵是考訂原植物的主要根據。《別錄》云:人參「根如人形者有神」,吳普云:「根有手足,面目如人者神」,「人參」雖不能象神話傳說那樣擬人化,但「根如人」卻提供了一種重要的藥用部位形態信息。李時珍在《綱目》中解釋人參別名「人銜」的含義是「其成有階級,故日人銜。」人參蘆頭細長,歲歲增節,從藥材的真實形狀看,人參主根上有數條較粗的側根,形如張開的雙臂或叉開雙腿,整體似人形。王繼先《紹興本草》(1159)卷6潞州人參圖,應是五加科人參。宋代《圖經本草》中繪有人參四圖,其中潞州人參圖是五加科人參,但其他圖為桔梗科植物。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日「人參生一莖直上,四、五葉,相對生,花紫色。高麗人作人參贊日:三椏五葉」。陶氏所述除花紫色,似乎是沙參、桔梗之類,非人參小花淡黃綠色之實外,其他描述與今用人參相應特徵相符。黨參蘆頭短,直根細長;桔梗和沙參分枝少,側根細;這些都不應是歷史描繪的人參特徵。
產地
最早記載人參產地的是許慎《說文》:「上黨藥草人參也」;《名醫別錄》亦日「生上黨山谷及遼東」;《唐本草》中雲「人參,今潞州、澤州、遼州、易州、本州、幽州、媯州、營州、安東並出,蓋其山連互相接,故皆有之也」。《新唐書地理志》中有這砦地方曾向朝廷迸貢人參的記截。後來,由於歷經戰亂和掠奪,山西上黨人參幾乎根盡株絕。《綱目》中日: 「上黨,今潞州也,民以人參為地方害,不復採取,今所用,皆是遼參。」《本草衍義》云:「人參,今之用者,盡為高麗所出……不若潞州上黨味厚體實矣。」高麗見於史書是六世紀初,系高句驪縣簡稱,即今遼寧新賓縣,漢武帝時設有高句驪縣,不是指公元918年才立國的王氏高麗。古代高麗人是古代中國境內的部族,也不是指十九世紀進入中國境內的朝鮮人。高麗參之名始見於陳嘉漠《本草蒙苓》。七十年代河北省在中草藥資源普查時,在晉冀一帶採到過野生人參,證明了山西、河北一帶人參的存在。
上述引證說明,人參起源於山西上黨潞州,滅絕後,又出遼參、高麗參等,雖然對其形態描繪不一,但人參後來主產於遼寧一帶是無可非議的,現在人們仍以東北一帶所產人參為道地人參。黨參、桔梗、沙參分布面廣,而人參則主要分布在華北、東北比較狹小的特殊環境中,在常見與多寡方面,人參與黨參、桔梗、沙參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生態
《本經》中人參別稱「鬼蓋」,李時珍在《綱目》中解釋:「其草背陽向陰」之義,並在[集解]中引「(頌日)多於深山背陰,近椴漆下溼潤處」⋯《禮鬥威儀》云:「下有人參,上有紫氣」, 《太平卸覽》引《春秋運鬥樞》日:「搖光星散而為人參」,又引人君廢山讀之利,則人參不生」。所謂「搖光」、「紫氣」實際上指的是一種森林潮溼氣候景觀,並非迷信邪說,「廢山讀之利」指的是濫砍濫伐,森林(生態環境)被破壞,人參絕滅。上述地域環境與人參「喜寒冷、溼潤的氣候,忌陽光和高溫」。的習性相吻合,而黨參等桔梗科植物則多生山坡灌叢、草叢中,喜向陽,與人參生境有著較大的差異。
人參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載日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傷寒論》中論述人參具有「溫補、滋潤、強壯、強精、保溫、增強視力,安定精神」等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人參做了詳細論述,認為人參能「治男女一切虛症,自汗眩暈、頭痛反胃,閡症、滑瀉久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痺瘻、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產後諸病」等。李言聞在《人參傳》中闡發了人參「生用氣涼,熟用氣溫」,這些人參功效與治症的記載,與現代應用的黨參、沙參、桔梗之功效差異較大,而與人參的功效以及生、熟用性能之別則基本相同。可見認定古之人參其為今之黨參欠妥,認為是現用的沙參、桔梗,更是根據不足。
人參的歷史品種,根據歷代本草對其形態描繪,產地、生態環境以及功效和臨床應用等方面的記載,綜合分析,應該是五加科植物人參,而不應是桔梗科的黨參、沙參或桔梗。
人參交易集散地撫松萬良
其實吧,目前大家最為熟悉的人參產地撫松萬良是人參第三次轉移過後才奠定了其歷史地位。
隨著人參種植的進一步發展,撫松縣在建國後人參種植規模已經開始超過通化地區和新賓桓仁地區。1949年8月,政府通過沒收地主參園,在撫松縣松江河建立中國第一個國有參場,即撫松縣第一參場,隨後在撫松縣又建立了另外3家參場。從此,開始奠定了撫松作為人參之鄉的名稱,人參也掀起了第二輪的種植高潮。
隨後,國家又先後在吉林長白、靖宇等地建立多個參場。至此,第三輪人參主產地已轉移到長靖撫地區。由於計劃經濟影響,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90年之前,長靖撫地區的人參種植量都在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撫松從事人參生產的群體最多、佔農民收入的比重最高。全縣共有人參種植專業戶2.6萬戶.從事人參生產的專業人員達到7.8萬人。佔農村人口總數的65%農民人均收入連續五年在全省、市、縣排名第一,2016年已達1.6億元。參業人均收入達8530元,佔全縣農村人均純收入的68%。
以人參為主的精深加工產品品種最全撫松人參產品種類繁多.現已形成人參活力源、人參超微粉、人參茶、人參皂甙、人參滴丸、參靈康膠囊6大系列79個品種,先後有30多種產品獲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優秀新產品。
撫松擁有亞洲最大的人參交易市場。投資1.2億元新建的萬良長白山人參市場.佔地面積5.4萬平方米。集聚和帶動了西至遼寧恆仁、新賓.東至延邊琿春。北至黑龍江大小興安嶺等地生產的人參都在此交易.銷售網絡覆蓋了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香港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成交額近25億元。
人參最初的產地石柱
明末清初,由於滿族人把長白山作為自己的祖居寶地,把遼東人參當做奇珍,禁止外人採挖,藥源出現了嚴重緊缺。從而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人參種植,最早的集中種植區在遼寧省寬甸縣振江鄉石柱村。並且最初人參種植不是在林下而是在缸裡的,這就是「石柱參」的來歷。
到了清朝中後期,滿清衰落,對長白山地區的監管放鬆,人參出現了半官控半私人的發展過程,逐漸把產地轉移到遼寧的新賓和桓仁兩地。一直到民國初期,遼寧都是人參主產地,幾乎佔到全國總產量的90%以上。
相傳在明朝萬曆年間,石柱子村還是個山高林密、荒無人煙的地方,山東有7翁結伴到遼東鴨綠江畔的深山老林裡採參,在石柱子村一帶發現了許多上等人參,他們把長成的人參帶走,小參與參籽則埋在林下栽培,為了以後採參能找到這個地方,就在石柱子村上屯街西的三岔路口,豎起一塊2m多高的石柱,同時,在石柱旁還栽了1株榆樹,石柱人參由此得名(亦被簡稱為柱參)。
後來,隨著採參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安家在此,逐漸形成了石柱子村。又傳清朝同治初年,從山東來了3個人,人稱為「三人把」,他們衝破禁邊封鎖,聯合建了名為「廣興國」的參園,並因此發了大財,於是栽柱參被當地重視起來。到民國初期,全村共有石柱人參3000多簾,年產量200kg,年頭最長的達30年,蘆長達10cm,體須可達70cm,並出現了石柱人參「三大家」。三家各有石柱人參上千簾,品種也各不相同。此時,石柱人參發展到了一個興盛期,每年都大量銷往營口、瀋陽、安東(今丹東)、天津、上海等地,而且在當時東北最大的人參市場——營口,享有「柱參不到不開行」之說,由此可見當年石柱人參在人參市場中的王者地位。「九·一八」事變後,石柱人參生產日漸蕭條,年產量下降到100kg左右。
建國後,土改時從「三大家」沒收了僅有的2 000簾柱參變為集體財產。由於未受重視,到1955年初級社時,柱參僅存200簾。60年代發展到700多簾。70年代由於收購價格過低,栽柱參不如普通園參效益好,很多人主張砍掉柱參栽馬牙參,當時的老村長趙文採極力保護,才存留了不足200簾,使柱參免於絕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在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政策指引下,石柱子村村民重新重視起先人為其遺留下的寶貝——石柱人參,把這「園參之冠、國之瑰寶」當作發家致富、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拳頭產品。現在,石柱子村有80%的農戶養柱參,石柱人參總生產規模2 000畝,2.2萬簾,年產鮮商品參500kg。所產柱參除銷往我國南方外,還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年收入近500萬元,石柱人參已成為石柱子村致富的支柱產業。
石柱人參具有蘆細長、體短靈、膀頭較圓,皮老質實,橫紋深而細密且主要集中在體的上半部,須細長,柔軟,清疏,鬚根上生有珍珠疙瘩,體形千姿百態酷似野山參,因質好效高而被尊崇,因量少年長而顯珍貴,馳名中外,深受消費者歡迎。
通化集安不想被遺忘的第二次遷移主產地
種植過人參的人都知道,在還沒有大規模大田種植之前,人參幾乎都是林下種植的,而且從前也沒有那麼多的農藥來殺菌。因此,人參栽培過的土地,幾乎要30年以後才能再次輪做。隨著新賓和桓仁參土(宜種人參的林地)消費殆盡,在民國期中期,人參開始向吉林通化地區轉移。主要在通化周邊地區和集安縣,白山地區的靖宇和撫松也開始有小規模的種植。在民國時期,通化地區的產量後來居上,接近遼寧產量,兩地共同佔了全國總產量的90%。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侵入東北後。參農困苦至極。偽滿洲國時期,日軍為消滅抗日武裝力量,實行歸屯政策。出動大批軍警,強迫散居各溝各岔住戶「歸屯」。建立「圍子」,參戶無法經營,使大批參岡荒蕪。偽康德元年(1934年),全縣人參面積為15000簾。年產水參13380公斤.到了康德三年(1936年)參地面積急劇減少,產量大幅度下降。全縣栽參減少到10000簾,產量下降到7920公斤。人參產值,1934年為71360元(偽幣),1936年僅為42768元。有些大參戶趴參作貨賣掉後,便舉家遷往山東。有些參戶歸屯後。參園廢棄。康德六年(1939年)日軍為擴軍備戰對參業實行了各種名目繁多的徵稅,有出山稅、交易稅、所得稅還有「參業組合」費以及參業公債。同時還實行人參統購、出荷、預購貸款(月息2分)。據1946年lO月臺上鄉向縣政府呈報《偽滿人參貸款回收狀況》記載:臺上、橫路等6個村預購貸款14500元。當時90%的參岡都集中在少數地主、漢奸和投機商手中。嚴重阻礙了人參的發展。
解放後集安縣參業有了很大的改革。1946年全縣參農618戶,栽參28250簾.年產水參24300公斤。1947年土改時.沒收了敵偽漢奸參業資本歸國家所有.在花甸子建立了「輯安縣公營罔參製造廠」。沒收地主參同歸貧苦農民所有。對發展人參資金有困難的.政府大力支持。發放貸款、減稅,收購人參只繳納5%特產稅。194年。參農增加到ll750戶,人參發展到36700簾。年產水參28050公斤。新中國成立後.集安縣參業有了很大的發展。1949年全縣人參發展到4萬簾,年產水參3萬公斤。1953年,參業生產開始走向互助合作的道路,建立了集體參園。1955年在臺上鄉東明村建立了「輯安縣國營第一參場」。年末,全縣有參戶5283戶,參80900簾。1956年,基本實現了參業集體化。集體參園由原有24個鄉,增加到31個鄉(鎮),人參總收入佔農副業總收入的21.3%。1958年9月在爬寶村建立了「國營第二參場」。1959年6月,為開展人參科研工作,在國營一參場設立「輯安縣(今集安市)園參研究所」.這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的人參所,也是吉林省最早設立在縣一級的研究所。到1959年底,全縣人參栽培面積比1949年增加三倍。60年代參業生產平均每年遞增1.6%。參地布局開始變化,由老嶺後的新開河、葦沙河流域擴展到老嶺前的鴨綠江流域,人參栽培面積有新的增長。到1975年的栽培面積,已比1971年增長25%。1979年5月。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總局在吉林省集安縣召開全國人參生產座談會。在會上以史實認證.最後確認集安新開河邊條人參原產於輯安縣(今集安市),否定了石柱溝引進的說法,驗證了長期以來集安邊條人參的獨特品系。確定了商品參的質量、價格與收購標準。會後下達了《人參商品規格標準及價格安排的通知》。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集安參業有了新發展。栽參面積比1971年翻了一番。產量增長1.3倍。人參產值達百萬元以上的有4個鄉。十萬元以上的有28個村。
黑龍江已經是園林參最大的產區
人參的第四次產地轉移任然脫離不了30年輪作規律。在長靖撫地區人參種植土地開始匱乏後,大約在90年代初,隨著市場經濟的開放,以及人參需求的第二輪高峰到來(提取人參皂甙在國外開始成熟)。大量撫松種植戶開始去吉林敦化、延吉和黑龍江牡丹江地區尋找合適的土地種植人參。到了2000年以後,黑龍江、敦化、延吉三地產量已和傳統的長靖撫產區各佔一半。
到了2000年以後,由於種植技術的飛速提高;再加上黑龍江的土地面積廣闊,成本遠遠低於傳統人參產區,因而人參在黑龍江開始大規模擴種。目前黑龍江的產量已和吉林(包括長靖撫地區,敦化和延邊地區)全省之各相當,即各佔50%左右。預計2017年以後,黑龍江產區的面積會全面超越吉林,甚至可能會達到全國種植面積的90%以上。
人參目前在國外(日本和韓國)都是大田生產,不再去毀林種植。近些年國內也在學習大田種植,但是還有一定技術瓶頸,暫時無法替代林下種植。如果人參在未來30年還沒有完成大田種植推廣的話,估計下一輪的主產區就只能去內蒙古或者俄羅斯發展了。
說在最後的話
不論產地如何變化,中國人參依然難以擺脫賣原料的困境,徒有資源,握有金山卻在要飯的境地如何擺脫?食用?藥用?提取?深加工?也許都是出路,但如何利用自然資源種出優質人參原料才是第一步!就目前來看,毀林種參在環境保護和經濟回報上並非最優選擇!看來要改變人參的局面,依然需要科技這第一生產力
更多種植技術以及分享到QQ:1359108886(微信同號)空間內,可以添加好友後查看,稍後也會為大家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歡迎大家關注、分享!
掃碼關注公眾號吧,更多精彩內容等待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