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湘西 夢裡家園
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上梁儀典
土家族人「立屋」過程中,主家期盼家業穩固,步步高升,將對新家的寄託點選擇在對中梁的祭拜上,通常都要舉行隆重而又別開生面的上梁儀式,親朋好友及鄰居都攜賀禮前來道喜並狂歡。
「山歌好唱難起頭,木匠難起轉角樓,巖匠難雕石獅子,鐵匠難打鐵繡球……」
這是流傳在湘西永順一帶的土家族民歌,土家人稱自己的轉角樓叫「葉羅勒」, 世人稱之為吊腳樓。
吊腳樓從形式上分有單吊式、雙吊式、四合水式、二屋吊式,均依山而建, 通風乾燥,冬暖夏涼,被著名建築學家張良皋先生讚譽為「地仙之居」。
吊腳樓的營造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東漢,興盛於 1728 年「改土歸流」以後,民間有「住上吊角樓,賽過封王侯」的說法,2011 年被收錄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出生在永順縣澤家鎮沙鬥湖村的彭善堯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國家級傳承人。他今年七十八歲,
十六歲時跟隨爺爺、父親學木匠手藝,二十七歲為掌墨師,獨 立建造吊角樓,至今五十餘年了。
在湘西、湖北、張家界等地組織建造了百餘棟 吊角樓,為世人稱道。
吊腳樓的營建儀式為選屋場、造屋場、定法稷、伐木、偷梁、起造、上梁、甩梁粑、裝修、請火神等。
其中,上梁的儀式既隆重神聖又快樂熱鬧,具有極其濃鬱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徵,是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一個重要環節。
上梁儀式原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明清時期,按彭善堯老先生的介紹,主要有偷梁、畫梁、祭祖師、放馬、下碼子、開梁口、上梁、定梁、上梁盤唱、討喜鵲、升匾十餘道程序,並且,道道講究有板有眼。
其中,畫梁,祭梁、上梁盤唱儀式嚴謹唱詞豐富,歷來為掌墨師和木匠師傅們所敬重。
畫梁,當然是由掌墨師完成,一般都定在子夜的時候,畫前,先在梁木中央鑿個眼,用紅布包上硃砂、茶葉、米,滴上酒塞進眼裡,並用銅錢將一塊紅綢釘在梁下面的正中間,在兩端上「乾」「坤」兩個大字,
緊挨著畫八卦圖,圖兩端又分別寫「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此一番,畫梁才告完成。再將畫好的梁安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通宵點燈,等凌晨時分再上梁。
上梁前,要燒香祭拜,在香桌的禮盤內放上酒、肉、豆腐、粑粑,掌墨師燒紙上香,一手拿著斧頭鑿子,一手端禮盤,在鞭炮聲中,跪拜祖先和魯班,口中吟唱道:日吉時良,天地開張,金梁玉柱,閃發毫光,今逢黃道,大吉大昌!」
當梁與木合榫後,在大家的歡呼聲中,兩位師傅盤梯翻身上梁,一個坐在梁頭,一個坐在梁尾,開始了盤唱。所謂盤唱,就是盤問唱和的意思,一問一答, 吸引聽眾,令人喝彩。
兩位師傅一邊盤唱一邊拋灑梁粑、搭梁布,在「年年吉慶廣招財 月月天官賜福來,天天童子來進寶,時時廣招萬裡財」的唱聲中結束了上梁儀式。
這樣的唱和聲、應答聲此起彼伏,其聲悠揚,似乎要繞梁三日,久久地迴蕩在這裡的山谷中,久久地為新屋祝福。
END
湘西自治州湘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出品
湘廣傳媒
傳播湘西之美
微信號:xgcm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