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上梁說喜話

2021-01-07 閩南網

撒果、搶果

紅繩綁梁

立 柱

上正梁

  2016年12月25日,是黃道吉日。因工作關係,我觀摩了黃石寺起厝上梁儀式。雖說是寺廟造屋上梁,卻也完全依照客家上梁的儀式。在整個上梁過程中,最吸引我的是木、瓦匠師傅們以喊唱的形式說出的喜話。

  所謂的客家,既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也是一個文化層面的概念。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方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客家民系是廣東、福建、江西、廣西、臺灣等地原住民的主要組成部分。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漢族民系,其形成的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蠻夷等)土著文化,有古代漢民族文化活化石之譽。

  說喜話,又叫說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客家人會說喜話、善說喜話,都是以喊唱的方式說出口的。人生有三件大事:娶妻、添丁、造房子。遇著這三件大事,當然要喊喜話祝福添彩。

  這些喜話一般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句中偶有襯詞,大體押韻。如建新房,從開工備料到完工進宅,每一個環節,都有喜話。從民俗學角度看,說喜話是民間歌謠中的一種儀式歌,從中既可以看出客家人建房時的習俗,也可以看出建房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祈福祛災的心態;從宗教學角度看,說喜話其實是道教符咒中的一種,同樣也具有祈福祛災的涵義。

  造屋上梁,要定吉日良辰,多選在清晨旭日東升或正午豔陽高照之時。上梁前,木匠師傅對房子的正梁要完成照梁、澆梁兩道儀式。照梁,是在兩個篩子的正面貼上鬥方紅紙,紅紙上寫有「吉星高照」字樣;篩子的反面插上三根蘆柴花,謂之「闢邪劍」,篩眼謂之「千裡眼」,取「識別妖魅、予以斬盡」之寓意。照梁儀式由木匠師傅主持,兩位木匠師傅各持一篩,順時針繞梁跑一圈,跑到正梁兩端後,從篩眼裡相互對視,再看一看正梁,然後把篩子掛到東、西兩面山牆頂上。此時,木匠師傅喊唱一段喜話:

  八寶地上砌華堂,今日吉時來照梁。

  金篩一對兩邊豎,大紅福字貼中央。

  金篩好比團圓鏡,照得金梁放金光。

  闢邪寶劍東西鎮,保我主家福壽康。

  照梁儀式帶有古代符咒的意味,因其迷信色彩太濃,現今好多人家已免除此程序。

  澆梁,是在一隻錫壺裡灌上酒,用紅紙塞住壺嘴。待吉時一到,即拔去紙塞,由木匠師傅把酒澆到正梁上。一邊澆,一邊說喜話:

  美酒澆到木龍頭,主家世代出諸侯。

  美酒澆到木龍眼,主家八把珍珠傘。

  美酒澆到木龍角,主家住上蓬萊閣。

  美酒澆到木龍口,主家笑唱神仙歌。

  這兩道程序做完後,便開始上正梁了。東山牆上站一位木匠師傅,西山牆上站一位瓦匠師傅。木、瓦匠師傅各放下一根用紅帶纏著的麻繩,此繩叫做「龍繩」。東家在下面接「龍繩」,這叫「接寶」。

  系好正梁後,木、瓦匠師傅從兩端同時向上拉,一邊用力拉,一邊說著喜話:

  金梁系在半空中,搖搖擺擺成金龍。

  我問金龍哪裡去,一心要登紫微宮。

  兩條玉龍盤玉柱,兩隻鳳凰棲當中。

  一片紅雲請玉皇,保舉主家成富翁。

  正梁準確地放到預定的位置上後,木、瓦匠師傅用千斤錘(一對木錘)在其上敲打三下,接著木匠師傅先開口說喜話:

  日出東方喜洋洋,寶地上面建華堂。

  前面砌的狀元府,後面造的宰相堂。

  東面築的金銀庫,西面建的積穀倉。

  鳳凰不落無寶地,諸侯出在你府上。

  木匠師傅剛說完,瓦匠師傅接著說:

  紅的綾,綠的綢,前簷拉到後簷頭。

  多子多福又多壽,大富大貴度春秋。

  糕粽饅頭白如銀,散給前鄰共後鄰。

  四鄰和睦家道旺,越富越貴越康寧。

  木、瓦匠師傅在說喜話的同時,將親友們送來的紅布從正梁上高高地披掛下來,挽成的金花高高地系在正梁頂端。木、瓦匠師傅每說一句喜話,下面圍觀的鄰居和親友要高聲附和喊一聲「好!」喜話不斷,叫「好」的喝彩聲也不斷。接著,東家開始放鞭炮,木、瓦匠師傅就在正梁上面將早已準備好的花生、糖果、米糕、硬幣等物品撒向人群,眾人便上前爭搶。爭搶並不是真搶,而是湊湊熱鬧,增添喜慶氣氛。搶不到也不要緊,東家會主動地送上幾把花生、糖果、米糕等物品,一定不會讓鄰裡和親友空手而歸。

  此後,木、瓦匠師傅把千斤錘掛在堂屋的正梁上,用以鎮宅。木、瓦匠師傅下來後,東家要給木、瓦匠師傅分發喜錢。上梁儀式便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當晚,東家要辦上梁酒,以示慶賀。

  在整個上梁儀軌中,出現最頻繁的一個彩詞就是「伏以」,它是喜話的導入詞,師傅們只要張口,必定喊「伏以」。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彩詞各不相同,有「伏以」「伏意」「伏乙」「伏義」「佛意」「佛爺」「福來」「福也」等。也許是各地方言發音差不多,但寫法各異。

  據王有軍在《民間建房「上梁」喝彩習俗探究》中說,「伏以」究竟以哪個詞為準?又是什麼意思?人們眾說紛紜,各有說法與出處。目前至少有三個版本。

  民間版本。伏以是魯班的大徒弟,上梁喝彩之所以開頭一定要喊「伏以」,而不喊木匠鼻祖魯班,是因為魯班內心有愧於伏以,因而尊徒為師,先喊「伏以」的名號。

  據說,在魯班眾多徒弟中,數伏以悟性最高,不管什麼木工活,只要魯班稍稍點撥,就能做得像模像樣,備受魯班的關注,再加上伏以為人誠懇,禮數周到,頗受師娘的疼愛。

  一天,師娘見伏以悶悶不樂,便問怎麼回事?原來魯班要考量眾弟子技藝,讓他們三天內交出作業,明天早上就要交驗。伏以說:「我做的木馬不會走,師傅做的不但會走,還能騰雲駕霧。」

  師娘笑道:「你這個楞頭青,不懂可以問師傅啊!」

  「問過了,師傅讓我自己琢磨,以示公平。」

  師娘愛徒心切,便說:「這樣吧,晚上我來幫你問清楚,你躲在床底仔細聽。」

  晚上睡覺前,師娘問魯班:「你那幫徒弟學得怎麼樣?」

  「都不錯,尤其是伏以,絕頂聰明,說不定過幾年就要超越我了。真是後生可畏啊!」

  「有那麼厲害?!聽說他做的木馬也是呆頭呆腦,連動都不會動?」

  「你知道為什麼不會走?那裡面可大有訣竅。」

  「你還藏著什麼訣竅?」

  「木馬做好後,在每個關節處用斧頭敲一下,念個符咒才行……」並把咒語也說了出來。

  半夜裡,伏以趁魯班睡著了,溜出房間。依師傅之法,木馬也能騰雲駕霧。

  魯班點驗後,滿腹狐疑:這個訣竅從來沒跟徒弟講過,只是昨晚娘子問起,與她說了。莫非娘子與伏以……

  不久後,魯班在給人上梁喝彩時,趁伏以不備,口念咒語,用五尺杆一比劃,令伏以跌下屋頂,摔死了。誰知伏以因冤氣太重,不能往生,整天糾纏魯班。

  後來,魯班從娘子那裡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才知道自己錯怪了徒弟,懊悔不已。為化解冤氣,魯班在上梁喝彩時,便尊徒為師,先高喊一聲「伏以」(客家話中,「伏以」與「徒弟」諧音),以示歉意和紀念。這個規矩,木匠師傅代代相傳,傳到現在。

  伏以是魯班的徒弟,其說法僅存於民間,史料中並沒有確切記載。明代古籍《魯班經匠家鏡》中載有「伏以」一詞,但並非是人名。因此,從史料上看,伏以是魯班的徒弟,應該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專家版本。有研究者認為,「伏以」一詞最早見於道教和佛教,是宗教用詞。伏,指俯伏下拜;以,指稟事陳情。

  「伏以」一詞在古代史料中並不鮮見。如道教疏文中,主要為信徒向神明祈告時使用,有「躬身俯地」之意,如:「伏以,伏以青玄御運,敷慧露以流滋;黃籙開圖,耀慶雲而飛灑。金簡煥龍符之秘,瑤圖開鳳笈之奇……」再如,古時官員向皇帝上奏摺:「伏以皇帝陛下,浚哲文思,含宏光大,智周萬物,日闢四方,既容能改之非,許降自新之恕,將功補過,舍短從長,矧茲近代相持,豈足深機遠料……」(《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再如,韓愈《論佛骨表》:「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流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從以上情勢分析,民間上梁請求神靈庇佑時,套用「伏以」一詞,是極好理解的,也是說得通的。伏,本是狀詞,意思指像狗一樣地趴在地上,引申為「依從或服從於」。它表現了百姓對神明的一種敬畏,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表達了喝彩者代表東家虔誠地向天上神靈和魯班祖師祈禱,請求賜福施恩、庇護保佑的意思。

  地方版本。江西、浙江一帶,民間上梁喝彩時也有喊「福來」「福也」的。據調查推測,「福來」「福也」之語應該是由「伏以」一詞演化而來。這其中緣故,有兩層因素。

  一方面,緣於發音相似。江西、浙江兩省交界,地域相連,民間往來頻繁,語言發音上有些相通。「伏以」的發音與玉山、常山、江山、衢州等地方言中的「福來」「福也」非常相似。由於早前民間工匠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喝彩詞大多採取口口傳授的方式,「伏以」一詞在日常生活中又不常見,以訛傳訛,「伏以」變成了發音相似的「福來」「福也」,可能性極大。

  另一方面,緣於寓意吉祥。「伏以」的諧音詞有許多,人們選擇了「福來」「福也」,其主要原因還在於「福來」與「福也」寓意福氣多多、幸福美滿,符合老百姓的審美觀。上梁吉時,華堂之上,工匠一句又一句的「福來」「福也」彩詞,仿佛在召喚五福臨門,定然令東家喜笑顏開,心花怒放。

  整個程序結束後,我找到了做大木的肖師傅,問他這些彩詞喜話他還說得完整嗎?他說,現在已經說不完整了,他所說的,是從前跟師傅學的,再往裡邊加些祝福的話。他說,古時建房喊的喜話是很全的,不過現在基本上已經失傳了。

  聽了他的話,我更加覺得,收集整理出一套較為完整的喜話,做為資料記錄很有必要,可以讓後人記住這些行將消逝的民俗文化。還好喊喜話的大都是客家人,所說的喜話也大體相同。於是寫了這篇文字,算是收集整理。

責任編輯:蘇劍林

相關焦點

  • 黃陂習俗---上梁、說彩、搶糖
    上梁說彩是有專門的一套彩詞的。  民間彩詞,俗稱「說富貴」、「說歌(音鴿)子」。舊時造屋上梁、釘船合龍等喜慶時刻,都要請工匠說「富貴」———多半由掌作的工匠唱出一串串從具體事物入手、鋪陳其事、直舒胸臆的吉利話和讚美詞,用以博得僱主和看客的歡心。有的彩詞是世代沿襲、口口相傳的固定詞調,也有的是由匠人即興編唱的。
  • 農村新房子的「上梁」
    修房子有一套很有意思的程序,首先,要請一位高明的「地仙」(另一種稱呼:陰陽先生、風水先生)來「看地」,勘察地形,預測風水,確定房子的宅基地、朝向等,然後請「八字先生」看宅基地動土、上梁、進火的日期和時辰。
  • 「客家警官」謝明松:善用客家話服務客家人
    西河鎮歷來是客家人聚居集中的鄉鎮,客家人語言主要以客家話(土廣東話)為主。因為轄區客家人眾多,派出所在日常警務活動中會經常遇到當事人講客家話,教導員謝明松便發揮語言優勢,用客家話增進警民關係,被當地客家人親切地稱為「客家警官」。當下正處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做好排查,講好防範成了派出所的重要工作。
  • 聽 霜降|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廣東話 聽霜降 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 盛衰君勿嘆,已有復燃灰。 潮汕話 聽霜降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作為一個普通的方言愛好者,讀後頗有疑惑,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麼?這需要從客家人的歷史說起。自稱古代北方移民後代的傳說並非客家獨有客家話,顧名思義,是客家人的話。客家的本意是指外來的人,相對本地人而言;現在說的客家專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
    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種方言在歷史上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 「上梁」很無辜
    在我們的邏輯思維裡面,一直比較認可「上梁不正下梁歪」這句話的邏輯合理性。這句話不能說錯,但是絕對不能當作一個「死理」。誠然,「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核心理念是表達歪掉的「上梁」會對「下梁」的「中正」產生一定影響,但是,有些話正向推理是經典的道理,反向推,就不成立了。
  • 「客家祖地」福建龍巖舉辦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
    中新網龍巖10月30日電 (羅萍 張金川)以「說客家話 道桑梓情」為主題的2020年海峽兩岸青少年客家話演講比賽30日在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藝典劇場舉辦。本次比賽吸引了龍巖市五個客家縣(區)及臺灣地區40多名選手參賽,最小的參賽選手只有3歲。
  • 世界客屬開封懇親 客家話成「官方語言」
    中新社開封10月18日電 題:世界客屬開封懇親 客家話成「官方語言」  中新社記者 李志全  來自廣西的何忠隆已經84歲了,但這毫不妨礙他跟印尼泗水的華裔三代朱玉萍交流。他們共同使用的是客家話。  在古都開封市舉行的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上,來自廣西玉林客家海外聯誼會的何忠隆,說到動情處還唱起了客家山歌。
  •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聽 寒露|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大灣區之聲  作者:  2020-10-08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表示秋季時節的正式開始
  • 梅州這個縣的客家話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又何以造就半山客
    在豐順縣說客家語的分湯坑、八鄉、豐良、潘田、茶背等聲調;也有說潮汕話的,潮汕話又分留隍、湯南、黃金「漳州福佬話」聲調,更有一部分人會操潮、客兩種方言,但語音既不像潮,又不像客,一些語音潮、客相滲透,發音比較深濁昴重,故有「三分學老四分客」之說。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一個豐順縣竟有這麼多有趣的語言?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其中緣由!
  • 中國傳統民俗上梁知識科普,「上梁喜逢黃道日、立杆偶遇紫微星」
    關鍵字:農村自建房;出色民俗文化;上梁典禮;承傳以往鄉村有句俗話「修屋造船業」。在村裡人來看,蓋房子、造船業是她們一輩子中的大事兒。兩側正柱頭貼上大紅紙春聯,如「上梁喜逢黃道日、立杆偶遇紫微星」等。將棟梁之材(務必取雙根樹,並且挑之後,無論樹主到底是誰,要是在樹底下留有一個大紅包,都不需審核,就可以先砍回家了)掛上紅布(現在有被面、床單等),兩盞小燈籠、四隻小木槌放到大間(石排)中間預留,將棟梁之材平橫著好,棟梁之材自山頂砍回家了到備好梁,都不可以觸碰路面。
  • 湘西苗族豎屋上梁歌
    現在,鳳凰縣雖有匠人掌握古民居建築技術,而上梁慶典程序和歌詞基本失傳。當今文人學者採訪收集上梁歌詞,不是拜師學習技藝,木匠掌墨師為保持祭祖嚴肅性,不會提供祭祖師詞及上梁儀式全過程,現場採訪者只能聆聽上梁歌詞一項,難於收集到上梁慶典某些忌禁和上梁程序之真傳。
  • 客家話是真正的古漢語嗎?
    北方方言可以分為華北-東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江淮方言四個次方言,也就是說我們比較熟知的東北話、四川話、陝西話、河南話等等都是屬於是北方方言的一種。所以其實這些地方說話的話,除了地方特色詞彙,我們還是能夠多多少少聽懂一些對方的意思的。
  • 客家圍屋話鄉音 歡聲笑語敘鄉情
    方言喜劇 家鄉人家鄉景家鄉事 原汁原味的「阿姆話」、古色古香的客家建築、經典口味的客家美食、耳熟能詳的客家音樂……承載了太多客家人對兒時的美好回憶,每每講起客家傳統習俗文化,記憶中的「家鄉」必會成為客家人口中津津樂道的話題。 鄉音是遊走故鄉的通行證,方言則是加密的鄉情口令。
  • 土家族吊腳樓,最獨特的封頂儀式:上梁
    ,親朋好友及鄰居都攜賀禮前來道喜並狂歡。 其中,上梁的儀式既隆重神聖又快樂熱鬧,具有極其濃鬱的民族民俗文化特徵,是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一個重要環節。 上梁儀式原於魏晉南北朝,盛行於明清時期,按彭善堯老先生的介紹,主要有偷梁、畫梁、祭祖師、放馬、下碼子、開梁口、上梁、定梁、上梁盤唱、討喜鵲、升匾十餘道程序,並且,道道講究有板有眼
  • 廣東話 潮汕話 客家話 閩南話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 古往今來 詩人們留下不少描寫中秋的詩篇 讓我們跟隨大灣區之聲主播 感受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 廣東話
  • 【宗祠上梁 鄧氏興旺】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利!
    鄧氏宗祠上梁大吉大井村鄧氏宗祠規模宏大,上梁場面壯觀敲鑼打鼓,喜氣洋洋:鄧氏宗祠上梁,是鄧氏宗祠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項工作,隨著宗祠的建設,年內將實現宗祠整體工程竣工,屆時,鄧氏家族將舉辦盛大的宗祠竣工慶典
  • 上梁 - 上梁-駐馬店網——駐馬店新聞網——駐馬店唯一重點綜合...
    四面明牆起好了,兩面暗山也起好了,一匹「紅」也繡好了,該選個良辰吉日「上梁」了。   「上梁」是個大事,日子好選,定在農曆三月廿六。楊鐵頭和楊老根、秀秀商量細節時,卻發現一個難題:缺個「捧梁」的人。梁不是誰都能捧的,要主家的男性來捧。梁是楊老根砍的,他得站到牆上指點梁的擺放;大虎、二虎年齡小,也沒個叔伯;秀秀是婦女,按風俗別說捧梁了,連梁都不能挨。
  • 祠堂上梁儀式
    儀式如下:一、上梁是建房的關鍵工序,主人與木工都很重視。要請風水先生擇(選)大眾日子而定。二、選定吉日良辰時,梁上要貼上「紫微拱照」紅紙橫幅,照字不能寫四點,要寫三點。兩柱貼紅紙對聯,上寫「豎柱巧遇黃道日,上梁恰逢紫微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