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脫了貧,還要讓好日子節節高

2020-12-15 河北新聞網

脫了貧,還要讓好日子節節高——青龍滿族自治縣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探訪

龍潭村易地搬遷小區。通訊員田立民攝

河北新聞網訊(記者郭猛 、史曉多 通訊員田立民)昔日偏僻的窮山溝,變成了冰花綴滿枝頭的美麗畫廊;過去無人問津的小山村「長」出了農家樂、鄉村公園,變身「世外桃源」;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山野嶺,板慄、蘋果、大棗、山楂已經香飄遠方……

河北青龍,這個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包袱重,經濟指標曾長期處於全省落後位置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脫貧攻堅大潮中咬定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完成了從「貧困樣本」到「脫貧先鋒」的精彩蝶變。2018年9月,青龍二十幾年的貧困縣帽子終於摘掉了!

「2019年底,全縣所有貧困人口已經全部實現脫貧。」青龍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霍春利說,「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瞄準高質量脫貧不鬆勁,緊緊圍繞產業發展、危房改造、基本醫療等方面,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切實提高貧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1月7日到8日,筆者來到燕山深處的青龍,走農家、訪農戶,透過一句句感激黨的扶貧政策的話語、一張張笑臉、一個個奮鬥場面,探尋其中的動人故事。

●脫貧故事一:幸福生活是幹出來的

暮色中,群山環繞的龍王廟鄉聖宗廟村燈火點點。大山腳下,一座座農家院錯落有致。走進村民郝克忠的家,室內窗明几淨,室外60多隻絨山羊低聲咩咩。

正值農閒時節,可郝克忠依然閒不下來。他每天運花生秧,粉碎玉米秸稈,為絨山羊準備飼料。臉龐黝黑,身材消瘦,卻有著一雙遒勁有力的大手,眼前的郝克忠雖然不到50歲,卻已是滿面滄桑。

2000年,郝克忠迎娶了蔣麗君。蔣麗君17歲那年,一次意外讓她失去左手,被定為3級肢體殘疾。「他不嫌棄我,交往過程中推心置腹,知冷知熱……」蔣麗君回憶,是郝克忠讓她重拾了對生活的信心,當時她就下定決心,要和他一起把日子過好。

然而,2013年,郝克忠被確診為雙側股骨頭壞死。為了治病,兩口子債臺高築。出院後的郝克忠幹不了重活兒,收入沒了,兩個孩子上學要花錢,看病吃藥也得花錢。就在這一年,郝克忠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龍潭村村民宋海在收拾房間。通訊員田立民攝

「不能外出打工,怎麼還債?」郝克忠跟蔣麗君說,要想過上好日子,還得靠自己幹。2014年,郝克忠東挪西湊買來幾隻絨山羊,點燃了脫貧致富的希望之火。

「不懂養殖技術,就買書、上網學,整日『泡』在羊圈裡,摸索羊舍搭建、疫苗接種。」郝克忠說,他和妻子像呵護孩子一樣,呵護這幾隻「寶貝疙瘩」。經過3年多的努力,絨山羊繁衍到上百隻。

養殖走上正軌後,郝克忠夫婦又在自家山地種下400多棵蘋果樹。「去年有的蘋果樹已經開始掛果,賣了1000多元。」郝克忠說,今年掛果的蘋果樹會更多,收益會更好。

脫貧幹勁兒足,政策也不斷助力。「兩個孩子現在上學,每人每學期補助625元。」郝克忠說,2016年,家裡翻蓋新房,政府各部門前後補貼了將近4萬元。「要不然,哪能這麼快就能住上這麼寬敞的房子啊!」

「我雖然沒了左手,可有人還雙手殘疾呢!老郝腿腳不利索,有人還雙腿殘疾呢!跟那些人比起來,我們還是幸運的,沒有理由不自立自強。」蔣麗君信心滿滿地說,「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記者手記】

「櫻桃好吃樹難栽,幸福生活等不來。」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無論是現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還是將來解決相對貧困問題,歸根到底都要靠群眾自身努力,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貧困群眾自己沒有內生動力,就算扶貧政策再好,貧困現狀也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天雨不潤無根之苗。郝克忠夫婦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的故事啟示我們,要讓貧困群眾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思想,依靠自己的雙手摘掉窮帽、斬斷窮根,脫貧致富奔小康。

●脫貧故事二:一顆大紅棗富了一個家

新年伊始,接連兩場瑞雪覆蓋了小山村——草碾鄉東螞蟻灘村,縷縷炊煙從農家的煙囪裡嫋嫋升起。

雖是寒冬臘月,但村民韓順依然忙忙碌碌。「每天早上7點多,他就騎上三輪車,到附近的盧龍、遷安等地幫人修剪果樹,下午5點多才能回來。一天能掙150元,人家還管一頓飯。」韓順的妻子楊翠平高興地說。

說起十幾年前兩個人剛結婚時的日子,楊翠平說:「那些年,兩位老人身體不好,常年看病吃藥,欠下5萬多元外債。每到年關,即便別人不來催討,心裡也不踏實。」

為早日償還債務,2007年,韓順種了300多棵棗樹,但不懂技術,不會管理,收效不大,日子一直好不起來。

老韓的困境,直到市檔案館脫貧工作組入駐該村後,才得以改變。

「我們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到韓順的家庭狀況,第一時間將其列為重點幫扶對象,為他『量身打造』致富規劃。」市檔案館駐村第一書記鄭國凡說,考慮到韓順早年有種植棗樹的基礎,工作組就從縣裡請來專家,手把手教管理技術,並無償提供市場走俏的優良棗樹苗。

鄭國凡告訴筆者,老韓刻苦學習棗樹嫁接、管理技術,收穫頗豐。他嫁接的葫蘆棗不但果型奇特、果面光滑,而且口感好,價格最高賣到40元1斤,2016年趕上「小年」,他依然有3萬元收入。

「花3萬多元修建了冷庫,還翻蓋了房子。」望著窗外的棗樹,楊翠平笑容滿面。她說,政府往山上修了12條路,村民開著三輪車,水、肥能運到地頭,這些「搖錢樹」長得好,東挪西借還債的日子不會再有了!

韓順只是青龍在脫貧中培育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據介紹,青龍按照「一縣一業」的思路,將林果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第一產業,全縣林果總面積達130萬畝,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脫貧之路。同時,該縣按照「一鄉一品或一村一品」的思路,指導各鄉鎮各村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食用菌、設施蔬菜、畜牧、旅遊、手工業、光伏7大特色產業,一大批困難群眾由此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記者手記】

拔窮根關鍵靠產業,產業是脫貧之基,致富之源。沒有產業帶動,很難實現脫貧;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維持。在青龍,不少貧困群眾像韓順一樣,沒有技術,不懂管理,如何讓他們找到脫貧產業?當地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因人論事,將貧困群眾從「我要脫貧」升級為「我有本事脫貧」,通過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的基本技能,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增強他們搞產業能力,並以真心的付出、貼心的關懷,喚起他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脫貧故事三:易地扶貧搬遷跨越奔小康

筆者走進青龍鎮龍潭村,看到村口有一座座食用菌暖棚,村內有鱗次櫛比的兩層小樓。枝頭的雪花、山上的冰雕,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上下班」「掙工資」「分紅」成為村民口中的熱詞。

對這樣的場景,前幾年,龍潭村村民還不敢想像。「全村455戶1275人,分散居住在22個溝溝岔岔中,人均不足1畝地,交通閉塞、資源匱乏,讓村民看不到致富的希望。」村委會副主任宋海軍說。

「搬遷前,我住在離村委會5公裡外的山溝裡,交通靠走、通信靠吼、取暖靠抖、娛樂沒有。」村民宋海說,一大家子人住著40年「高齡」的土坯房,房子夏漏雨、冬透風。兒媳婦不堪其苦,跟兒子離了婚。

讓宋海發愁的還有致富問題。因家住偏僻山溝,收穫的板慄靠肩扛車推,走很長時間山路,才能拿到鎮上賣。放在家中賣不掉、吃不完的板慄只能扔掉。

地理位置偏僻、住房條件差、致富無門……困擾宋海家的諸多難題,被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破解了。

2018年,龍潭村30個貧困戶被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範疇。根據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出3000元,就能住上下兩層、總面積125平方米的樓房。當村幹部告知宋海這一喜訊時,宋海開始還心存疑慮:「能有這樣的好事兒?」

村幹部不斷做工作,宋海也察看了新村情況。「兩層小樓,馬路通到門口,門外還有旅遊景點,為什麼不搬?」2018年5月,宋海搬進新居。

搬遷後,宋海家喜事連連。2018年國慶節,兒子又娶上了媳婦。2019年國慶節前,宋海抱上了孫子。更讓宋海高興的是,他和老伴兒能在村頭的食用菌生產基地上班。「我倆每年有半年時間在食用菌棚內打工,我一天掙100元,她一天掙80元。」

「除去工資外,村裡還有光伏、食用菌產業分紅,前幾天剛去領了一筆錢,一年的分紅加起來有3600元。」宋海高興地說,搬遷也不影響種地,板慄今年還賣了七八千元。

淘寶上買的商品能送到家門口,兒子、兒媳安心在外打工,宋海全家美滿幸福。「我今年64歲了,這樣的好日子做夢都沒想過!」他感慨地說。

【記者手記】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時候,易地扶貧搬遷便成了貧困群眾擺脫貧窮的有效途徑。青龍按照「搬得出、留得下、能就業、有保障」的要求,在安置貧困群眾的區域大力發展致富產業,拓展貧困群眾增收渠道,讓貧困群眾告別了「窮窩」,實現了跨越式奔小康。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有志氣:脫了貧還要好好幹!
    老郭說,脫了貧還要好好幹,國家政策,黨員幹部幫扶好,自己也要把日子過好!我們從老郭的生活變化和精神變化中,不難看出,廣大黨員幹部用心用情、真心實意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當中,持之以恆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縣委書記楊劭春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 沙縣昌榮村:養雞戶脫了貧
    養完第一批,他脫了貧;養完第二批,他買了新房;養完第三批,他住進了新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鍾全淇今年51歲,早年,一家靠務農和打零工賺錢。2013年,鍾全淇患了胃病,壓垮了他本不富裕的家庭。「因為胃病,原來種田、打零工這種勞動強度較高的活都不能幹了。」鍾全淇一家因此戴上了「貧困帽」。
  • 【每日一習話】脫貧後生活還要芝麻開花節節高
    習近平:我一直強調扶貧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志氣,不光是輸血,還要建立造血機制,脫貧後生活還要不斷芝麻開花節節高。  決戰脫貧攻堅,靠單純給錢、給物的輸血式扶貧只能解決當前突出問題,還要著眼長遠,防止貧困人口因多種原因返貧,建立造血機制才是關鍵。  貧困人口在脫貧後如何保持長效穩定的發展後勁?內生動力是重中之重。
  • 貧困戶養鴿脫了貧
    看到王根正靠養鴿子脫了貧,周邊不少村民前來學習。對此,王根正總是毫不保留地把養殖心得和管理方法傳授給大家。(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 啥都能看清 我家脫了貧
    不足二十人的團隊,讓內蒙古二點六萬患者重見光明啥都能看清 我家脫了貧(新春走基層·脫貧攻堅一線見聞)春節前,在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哈樂鄉舊營子村,記者見到了毛禮——內蒙古自治區紅十字會組織的第二輪「光明行
  • 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脫貧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永城龍崗鎮張集村:脫了貧 變了樣 日日新
    (原標題:【脫貧攻堅這5年】龍崗鎮張集村:脫了貧 變了樣 日日新) 村外緊鄰311國道,村內卻沒有一條像樣的道路;地處龍崗、臥龍、酇城三鎮交界,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麥茬豆
  • 「榕江戰貧記43」幫扶幹部韋文廣:我幫「老潘」脫了貧
    「小韋,真的感謝國家和政府的好政策,安排你們來幫扶我家,你們比我的親人還要親!」臨走時,潘昌榮激動地告訴我,家裡房子修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大孫子準備在今年年底結婚,邀請我一定要去喝杯喜酒。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防貧保」,為防脫貧戶返貧「上保險」
    今年以來,我市創新防貧思路,實行政企合作,推行防貧保險,有效解決貧困戶因病因災致貧返貧問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 劉柏山是紅城鄉老裴鋪村人,年初,妻子不幸查出患有血管瘤,先後進行了兩次手術,幾個月就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積蓄。
  • 防返貧保障網「兜住」貧困戶新生活
    新華社呼和浩特1月5日電 題:防返貧保障網「兜住」貧困戶新生活新華社記者魏婧宇大紅的燈籠掛在門口,農家樂小院裡傳出陣陣歡笑聲,貧困戶呂志和妻子在院裡忙碌著。看著妻子滿臉笑容地給客人上菜,呂志說:「要在半年前,誰能想到我們還能笑著迎接新一年。現在開始了新生活,有了新盼頭。」
  • 「中國的脫貧智慧」寧夏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確保脫真貧、真...
    本文轉自【寧夏新聞網】;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兆蓮 樊玲)記者12月15日從寧夏召開的全區脫貧攻堅工作新聞通氣會上了解到,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區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各方力量多管齊下提高脫貧質量,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 中國減貧的奧秘是什麼
    在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上,一位國際人士讚嘆:「因為經歷過貧困,我深深感到,貧困不僅會在物質上,也會在精神上削弱人們的能力,讓人失去自我價值認同。正因如此,消除貧困才顯得如此重要,中國成功的減貧故事才如此動人。」中國脫貧攻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勝利,不僅彰顯了堅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理念,也為人類社會治理貧困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 地理五訣(玄武、朱雀、青龍、白虎、明堂)斷吉兇
    男女錢財多;玄武朱峰合,世代得安樂;  玄武后山少,妖亡人不老;玄武后山高,世代出英豪;  玄武后山空,世代無老翁;玄武后山崩,失落敗家中;  玄武反回頭,兒女是偷賊;玄武后開口,兒孫世代憂;  玄武破沙漏,世代無米食;玄武似馬鞍,世代出貧寒;  玄武如弓字,世代少兒孫;玄武來得肥,富貴榮華隨;  玄武來得細,子孫代代貧;
  • 習近平向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致賀信
    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12月14日在北京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論壇致賀信。習近平指出,消除貧困是人類共同理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作為奮鬥目標,為此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努力。2012年以來,中國在之前扶貧攻堅的基礎上,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 非人哉:青龍不讓人省心,不僅不會遊泳,還要人照顧
    青龍也時常給他介紹女朋友,只不過這些女朋友並不是那麼靠譜,幾乎都是不會化形的植物,根本不是敖烈的菜。不過這還不算什麼,因為對晚輩熱情親切,所以和龍女也有互動。 跟著二爺爺青龍出來玩,作為長輩的青龍,那是對龍女「照顧」有加。青龍擔心龍女遊泳要小心,不過真正的龍,怎麼可能會有遊泳方面的擔憂,不管是泳池,還是大海,那都是暢通無阻。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王布魯德:即使脫了貧 幹勁...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吐列毛杜鎮吐列毛杜嘎查精準扶貧工作中,堅持扶真貧、真扶貧,全面將產業扶貧、危房改造、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政策兜底保障、金融扶貧等政策讓農牧民人人知曉。(英英 肖雷雷)1王布魯德:即使脫了貧 幹勁兒也不能松「精準扶貧政策,不僅讓我家脫了貧,還發展起了能帶我家奔小康的致富產業,生活的變化很大。」看著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肉牛,王布魯德眼裡充滿了希望。王布魯德是巴仁哲裡木鎮查日順扎拉嘎嘎查的脫貧戶,他家的脫貧故事,還得從建檔立卡之初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