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王新昌實習生普春蘭
網購後,接到自稱是網購平臺客服的電話,能準確說出顧客姓名、商品價格、訂單號等信息,您會相信這個「客服」嗎?近日,鄭州市民張女士非常苦惱,她在唯品會官方APP上網購了一套女童套裝後,被騙走了30餘萬元,令人痛心的是,其中有5萬是借唄借款,17萬餘元是快貸貸款。她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圈套,又是誰洩露了她的訂單詳情?
講述:詐騙嫌疑人掌握訂單所有信息
張女士介紹,12月15日,她接到一個歸屬地顯示上海的手機號(1339109××××)打來的電話。「對方是一個男士,自稱是唯品會客服人員,核實了我10月份一個女童套裝訂單,把單號、品牌、價錢等信息說得很準確,他說這套商品有顧客投訴小孩穿後起紅疹,公司要召回,讓我申請退款。」張女士說。
這位男士加了張女士的QQ號,發給她一個二維碼,張女士掃了掃,顯示無法進群。「我當時說太麻煩了,沒多少錢,不退了,對方說很簡單,不會操作的話,讓手機設置共享屏幕;我按照他的步驟,先進入支付寶、找理賠圖標,但是沒找到理賠圖標,他讓我點借唄、借了5萬元,借的錢到了我自己的銀行卡上,還讓我登錄銀行APP查詢,這時候手機網絡有延時,他說是帳戶被鎖定了,需要解鎖。」張女士說。
手機延時期間,詐騙嫌疑人已經將張女士的5萬元轉走,張女士慌了,為了能挽回損失,她根據對方指引的「解鎖」方法,在建行APP上申請了173997元快貸,連同建行卡餘額83407元都被詐騙嫌疑人轉走了,此時,張女士一共被轉走了307404元。記者查詢轉帳信息,發現錢被轉給了一個叫「陳旭」的個人銀行卡。
進展:唯品會稱不排除不法分子竊取了信息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鄭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刑事偵查大隊已受理該案,案件仍在偵辦中。
那麼張女士的訂單詳情,是如何被洩露的呢?記者撥打唯品會官方客服了解情況。客服人員表示,「不排除不法分子,通過不法手段竊取(客戶)信息」。至於是否還有其他顧客反映被詐騙的情況,該客服人員表示不清楚,不掌握。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搜索發現,網購後客戶因信息洩露被詐騙的案例很多。
比如:據新浪財經報導,合肥蔡女士接到自稱唯品會客服電話,聲稱誤將她設置成了平臺代理,取消的話需要配合銀行操作。在對方引導下,她3小時內15次共轉帳67萬。
說法:電商網站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網絡運營者應當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客戶信息洩露引起的詐騙,電商平臺對此有責任嗎?消費者如何挽回損失或避免類似悲劇?對此,河南豫龍律師事務所呂悠律師認為,電商網購平臺要承擔保護客戶信息的責任,客戶信息洩露一方面可能是電商網站存在伺服器漏洞,客戶信息被不法分子盜取;另一方面電商網站中能接觸到客戶信息的工作人員、賣家或者物流配送也有可能將客戶信息轉賣出去。工商部門等相關管理部門也應進行行政調查,公安機關應刑事立案偵查。除了詐騙分子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外,如果是電商平臺內部人員洩露客戶信息,則涉案員工涉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如果電商網站沒有盡到安全保障義務,對網購消費者還應該承擔民事賠償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