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河南,先有瀝滘.廣州藏著一條900年老村,迷人風光詩中現

2021-02-08 詩意花城生活圈


如今,瀝滘依舊矗立了12座宗祠古蹟,講述了瀝滘不同凡響的顯赫歷史。


實際上,瀝滘歷史上各大小宗祠最多多達30餘座,御史衛公祠、誠齋衛公祠、心和衛公祠、石崖衛公祠等……行走在瀝滘,若細細留意,便能感到曾經輝煌的歷史厚重感。



位於瀝滘村南部,毗鄰珠江的衛氏大宗祠規模最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衛氏大宗祠建成於1615年(始建於1594年),在當時可謂恢宏大氣。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由珠江入城,在江面上誤以為衛氏大宗祠為廣州官府,於是開炮轟擊,至今其正門左側牆面上修補過的洞的痕跡仍能被認出。



而如今宗祠大門兩旁的對聯寫道——「愛江海汪洋,先入番禺開瀝滘;羨峰巒秀麗,再過東莞闢茶山」


一幅對聯,寫盡了瀝滘衛氏家族的開村源頭。瀝滘衛氏本姓姬,據《衛氏族譜》記載,南宋建炎年間(12世紀初)衛寧遠率帶兒子等族人南下其中一支東莞茶山,另一支來到瀝滘成為瀝滘衛氏的開村之祖,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這一來便不得了,瀝滘從此萬頃良田,名門輩出世代流芳。



「燭影輝煌光射大夫劍履,爐煙縹緲香燻御史官裳」。


如今衛氏大宗祠裡的對聯正是紀念兩位先祖。一個是宋代衛氏五祖衛惟寅,官至朝議大夫;另一個是南宋衛伯英,官至御史中丞。


到了明清兩代,衛氏家族更是進士、舉人輩出。光是清代,瀝滘村就出了3位進士、20多位舉人,文人騷客紛紛為瀝滘題匾撰寫族譜序言,明代大儒湛若水更是兩度為《衛氏族譜》作序。




在衛氏大宗祠裡,最顯赫威風的莫過於一面巨大的紅木屏風,它大有來頭,可謂「鎮祠之寶」。


這面祝壽屏風是乾隆御賜,由清初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張廷玉撰文,刑部尚書、大書法家汪由敦書寫,內容是祝賀瀝滘村103名老翁壽辰。原來,瀝滘尊老愛老之風興盛,綿延了數百年,村裡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在祠堂為老壽星擺筵壽酒,稱為「百叟宴」習俗。


彼時,官至太僕少卿衛氏第十九世祖衛廷璞請張廷玉撰文為壽宴增光,張廷玉訝異於同一家族竟有100位以上老人,將此事稟報乾隆,乾隆也大為吃驚便御賜祝壽屏風,藉此弘揚孝悌之風。

相關焦點

  • 廣州古村落「瀝滘八景」的文化要義
    清代的瀝滘八景所指的對象不僅極富自然風光,人工景觀要素亦豐富多彩。這時寫詩吟詠八景的文人也多。例如文人莊有信的《祖德書香育賢才》、莊有昌的《番禺名宗話瀝溪》詩,都歌詠過清代瀝滘八景。乾隆年間《瀝漖堡鄉土志》較為詳細地記載了清代「瀝滘八景」的景名、景觀對象與一些八景詩及其作者。
  • 11月廣州哪裡的房子有潛力?看海珠瀝滘房價走勢
    廣州11月的房價也已經新鮮出爐。據房天下研究院發布,廣州11月二手房參考均價35765元/平,環比10月上漲0.06%,同比去年同期上漲3.50%。其中海珠瀝滘11月二手房參考均價37839元/平,環比10月上漲2.78%,同比去年同期上漲7.39%。
  • 廣州「黃金城中村」:曾是「難拆的硬骨頭」,如今正在消失
    廣州又一城中村開拆!曾安慰無數外鄉人,如今徒留回憶 曾在廣州的城中村裡生活過的人和正在那裡生活著的人,也許只需要聽到一個名字,就能喚起記憶中那段難忘的如歌歲月。
  • 在南洲、瀝滘換乘2、3號線,還有好消息是……
    再過一周備受關注的廣佛線石溪至瀝滘段就要開通啦~將新增3個車站,可換乘2、3號線!屆時,廣佛線將實現全線通車!票價如何?行車間隔有沒有變化?新車站有什麼亮點?如何換乘?洗手間、母嬰室已經成為廣州地鐵新線(段)的標配,今年底通車的14號線、21號線也是站站都有。廣佛地鐵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線開通後單線全程(新城東-瀝滘)用時61分鐘,最高票價是8元。從廣佛線出發去往其他線路,線網最高票價為19元,是新城東到21號線的鐘崗、增城廣場。
  • 瀝滘湧-南洲路段建成通車,廣州海珠環島路進度條已到58%
    瀝滘湧-南洲路段建成通車,廣州海珠環島路進度條已到58%金羊網  作者:李煥坤 宋金峪  2020-05-01 下一步,海珠區繼續開展瀝滘湧橋、新漁湧橋提升改造工作,進一步改善南洲片區的交通環境。
  • 廣州海珠瀝滘12月最貴的小區均價超過6萬/平,均價38023元/平
    廣州12月的房價也已經新鮮出爐。據房天下研究院發布,廣州12月二手房參考均價36087元/平,環比11月上漲0.90%,同比去年同期上漲4.58%。其中海珠瀝滘12月二手房參考均價38023元/平,環比11月上漲0.49%,同比去年同期上漲9.40%。
  • 廣州又有土豪城中村分房啦!千奇唔好錯過身邊的隱形富豪!
    ,相信不少人首先就會想到獵德村 獵德村迄今為止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這個曾被稱為「廣州天河最窮的城中村」 搖身一變成了「廣州著名的土豪村」
  •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朝最美的風光,都藏在王維的詩中
    他的筆下的山水風光,或空靈,或清麗,或幽美,或淡遠,令人神往。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唐朝最美的風光,都藏在王維的詩中。1.春——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這兩句出自他的《輞川別業》,描繪的是他在輞川的田園生活。「別業」就是我們如今說的別墅,他在公元744年買下了這座輞川山莊,在原來的基礎上興建園林。
  • 廣州地鐵線路圖2021年最新版
    經過20餘年的不斷建設,現全網已建成開通9條運營路線,擁有144座站點,277.5公裡的地鐵線路,目前日均客流已經突破680萬人次,日客運量最高達到了900萬人次,承擔了廣州市超過42%的公共運輸客流運送任務。
  • 廣州南澳島:有山有海有風光,攜友伴詩共遠方
    哈嘍小夥伴們你們好,我是木木,剛從廣州探望好閨蜜的木木今天給大家整點新活,嘿嘿,那就是南澳島。總所周知,廣州的天氣就像孩子變臉,天氣比翻書還快,這讓做好廣州的攻略的木木有點措手不及,正好雨過天晴。所以我打算去汕頭的南澳島。
  • 世界最古老的千年瑤寨,藏在清遠深山中,群山環繞風光迷人
    在這裡崇山峻岭之間,隱藏著一座千年古瑤寨,因為交通不便,知道的人很少,但其獨特人文風光,恍如隔世的仙境,絕對值得你前往一探它的神秘。千年古瑤寨位於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村。從廣州出發,自駕車需4小時才能到達。瑤寨始建於宋代,距今有1400多年歷史了。
  • 地鐵廣佛線年底通至瀝滘!對不起,我要去佛山了…
    11月12日,廣佛線南洲站、瀝滘站正式「三權接管」今年底,廣州地鐵預計開通廣佛線首期「燕崗-瀝滘」段、十四號線一期、二十一號線「鎮龍西-增城場」段!眼看著廣佛線上的站點愈來愈多跟廣州的接駁也越來越方便從手指那麼長變成手臂那麼長(這是比喻啦!)
  • 湖北最值得去的峽谷,有旖旎的山水風光,更有驚心動魄的娛樂項目
    有一首七律詩是這麼寫的:「磴道崎嶇澗水分,動行俯仰悸如焚。崖懸走馬春愁雨,谷邃飛花日看雲。古洞藤蘿皆鳥跡,新碑墨刻半龜文。猙獰石虎山頭見,更有猿啼兩岸聞。」古人的智慧真是偉大的,短短幾句就把地心谷的特色完美地呈現出來了。是的,這是一個景色壯麗,美不勝收的地方,但同時又會給人心跳和刺激的地方,一起往下看看吧!
  • 接龍、藏頭藏中藏尾詩
    接龍、藏頭藏中藏尾詩——張海賓
  • 廣州,有個免費賞荷好去處,那裡不僅景色清幽而且極富亞熱帶風光
    今天是2020年6月21日,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原因是因為,今天既是夏至時節,也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在這裡,祝天下父親節日快樂。隨著夏至時節的到來,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也開始逐漸攀升。廣州這座城市,也不例外,今天最高氣溫為35度。
  • 藏在遜克的「詩和遠方」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藏在遜克的「詩和遠方」 2020-10-15 14: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廣州一城中村有福了,投資23.8億美元喜提拆遷,有望成「富人區」
    廣州,作為廣東的一個省區,在經濟上佔據主導地位。廣州各項發展都十分出色,在城市建設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步。要想擁有良好的城市容貌,就必須要有一些城中村,廣州有個城中村,在未來有福了,投資23.8億美元喜迎拆遷,而且有希望成為廣州的「富人區」。
  • 2020年端午節廣州還有龍舟賽嗎?
    2020年端午節廣州還有龍舟賽嗎?、內防反彈"的疫情防控各項工作,避免人員聚集,根據《廣州市公安局廣州市海事局廣州市體育局廣州市衛健委關於不再成立2020年廣州地區端午龍舟競渡活動安全保衛工作指揮部的請示》等文件精神,我經聯社結合現階段疫情防控實際情況,經會議討論研究決定,取消2020年瀝滘經聯社轄內的端午節龍舟活動(包括龍舟招景、趁景、舉辦龍舟宴及派龍船飯等)。
  • ...水好風光,有詩有橙有遠方: 奉節縣18萬獎金向全球華人詩詞愛好...
    ,進一步展示奉節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人文歷史,弘揚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奉節縣人民政府聯合中華詩詞學會、重慶市詩詞學會面向全球華人詩詞愛好者徵稿。截稿日期為2020年11月25日,來稿以接收電子稿日期為準。"參賽作品以重慶奉節為基點和縮影,以詩歌藝術形式展現長江三峽雄美的山川風光,詮釋長江三峽豐厚的文化積澱,表現三峽人民艱苦奮鬥的英雄故事和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據奉節縣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本次設立獎金共18萬元,其特等獎、金獎、銀獎作品作者將被邀前往重慶市奉節縣參加第四屆「中國·白帝城」國際詩歌節活動。
  • 廣東中琇拍賣有限公司2020年第三期(藝術品)拍賣會
    藏者自述:郭德勳筆名郭益禾。藏者自述:王樂,1938年生於四川,當代學院派繪畫名家。自幼受家庭文化氛圍薰陶喜繪事,好丹青。先從素描,色彩入手,後專攻國畫。受教於海派名家梅若先生。遵循先生教誨二十餘年間從未間斷對書畫藝術的學習於鑽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