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瀝滘依舊矗立了12座宗祠古蹟,講述了瀝滘不同凡響的顯赫歷史。
實際上,瀝滘歷史上各大小宗祠最多多達30餘座,御史衛公祠、誠齋衛公祠、心和衛公祠、石崖衛公祠等……行走在瀝滘,若細細留意,便能感到曾經輝煌的歷史厚重感。
位於瀝滘村南部,毗鄰珠江的衛氏大宗祠規模最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衛氏大宗祠建成於1615年(始建於1594年),在當時可謂恢宏大氣。
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由珠江入城,在江面上誤以為衛氏大宗祠為廣州官府,於是開炮轟擊,至今其正門左側牆面上修補過的洞的痕跡仍能被認出。
而如今宗祠大門兩旁的對聯寫道——「愛江海汪洋,先入番禺開瀝滘;羨峰巒秀麗,再過東莞闢茶山」。
一幅對聯,寫盡了瀝滘衛氏家族的開村源頭。瀝滘衛氏本姓姬,據《衛氏族譜》記載,南宋建炎年間(12世紀初)衛寧遠率帶兒子等族人南下其中一支東莞茶山,另一支來到瀝滘成為瀝滘衛氏的開村之祖,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這一來便不得了,瀝滘從此萬頃良田,名門輩出世代流芳。
「燭影輝煌光射大夫劍履,爐煙縹緲香燻御史官裳」。
如今衛氏大宗祠裡的對聯正是紀念兩位先祖。一個是宋代衛氏五祖衛惟寅,官至朝議大夫;另一個是南宋衛伯英,官至御史中丞。
到了明清兩代,衛氏家族更是進士、舉人輩出。光是清代,瀝滘村就出了3位進士、20多位舉人,文人騷客紛紛為瀝滘題匾撰寫族譜序言,明代大儒湛若水更是兩度為《衛氏族譜》作序。
在衛氏大宗祠裡,最顯赫威風的莫過於一面巨大的紅木屏風,它大有來頭,可謂「鎮祠之寶」。
這面祝壽屏風是乾隆御賜,由清初三朝重臣、一代名相張廷玉撰文,刑部尚書、大書法家汪由敦書寫,內容是祝賀瀝滘村103名老翁壽辰。原來,瀝滘尊老愛老之風興盛,綿延了數百年,村裡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在祠堂為老壽星擺筵壽酒,稱為「百叟宴」習俗。
彼時,官至太僕少卿衛氏第十九世祖衛廷璞請張廷玉撰文為壽宴增光,張廷玉訝異於同一家族竟有100位以上老人,將此事稟報乾隆,乾隆也大為吃驚便御賜祝壽屏風,藉此弘揚孝悌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