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鐘】
川普執政進入倒計時,針對中國的各種制裁命令紛至沓來。被制裁的人裡面有人大副委員長,有普通社區民警,甚至還有刑滿釋放的黑社會成員。
中國外交部迅速做出回應,對於美國的制裁進行了反擊。
美國的制裁措施,通常包括了禁止入境、凍結美國境內資產以及禁止美國人與被制裁對象進行交易等等。在這些措施裡,美國對於外國人的金融制裁恐怕是殺傷力最大的一個手段。
美國的金融制裁,一般來說就是禁止美國銀行與被制裁者進行交易。乍一看起來這沒什麼,這世界上銀行這麼多,不能和美國銀行做生意,選擇其他國家的銀行就好了。
可是事實沒有這麼簡單。金融制裁的破壞力到底來自哪裡呢?
在經濟層面上,美國金融制裁的最核心就是美元霸權。雖然美國目前的GDP只佔全世界GDP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全球一半以上的跨國銀行貸款和流通債券都是美元計價。
而絕大部分的美元交易的清算主要通過兩個網絡系統進行:Fedwire(美聯儲轉移大額付款系統)和the 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CHIPS,銀行間支付結算系統)。
其中Fedwire是美聯儲控制下的清算系統,CHIPS是負責清算95%的全球跨國美元交易的美國最大私營清算系統,即使美國以外的兩家銀行之間的美元交易,最後也會通過這兩個系統將資金往來最終確認交割。
於是,當某個外國人或者企業被美國實施金融制裁,即使被制裁人沒有在美國銀行開戶,如果他通過其他國家的銀行戶頭進行了美元交易,這些美元還是會通過清算系統進入美國金融網絡,從而被凍結。
前幾年歐洲就有一個有名的案例,某個商人參與了違反美國制裁法令、但是在歐洲境內合法的交易,雖然這個歐洲商人的交易對象也是歐洲人,這兩個人都沒有違反自己所在國家的法律,但是由於他們的交易貨幣是美元,這個商人的銀行財產被全部凍結並遭到美國起訴。
這是美國金融制裁的第一層殺傷力的來源。
對於很多人來說,不在美國銀行開戶,不用美元進行交易,似乎就可以避過金融制裁。
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的確這樣就可以繞過美國的金融制裁,但是從90年代以來美國通過控制國外銀行的美元交易渠道不斷收緊對國外銀行的控制,在911以後更是利用反恐這個藉口深入監控國際銀行之間常用的通訊網絡系統: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 (SWIFT,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總部設在歐洲,是歐美銀行主導的、覆蓋到全球絕大多數銀行的一個信息交流網絡。我們可以把SWIFT看成一個只有銀行能夠登陸的微信平臺,每一筆跨國的銀行間資金流動都需要參與的銀行在SWIFT上互通消息進行確認。
雖然SWIFT沒有清算資金的功能,但是作為覆蓋面最廣、使用最頻繁的金融信息網絡平臺,當美國利用反恐的藉口掌握到了海量的後臺數據,那些美國以外的銀行即使不用美元,他們的跨國資金流動也被美國監控了起來。因此,當美國掌握了那些國外銀行有被制裁人的戶頭這個信息,他們就可以利用掐斷美元清算渠道來威脅那些國外銀行,迫使國外銀行凍結被制裁人的資產。
更進一步的,美國也可以威脅其他銀行不要和那些擁有被制裁人戶頭的國外銀行進行資金往來。這兩年美國對於伊朗的金融制裁就基本上覆蓋了伊朗所有的銀行,基本斷絕了伊朗銀行通過SWIFT對外進行貿易結算和資金往來的正常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