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是以資本主義的最深刻最徹底最科學的批判家而聞名於世的。不過,對資本主義弊端的揭示、矛盾的考察和滅亡的預言,雖是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的主要內容,但並非其全部內容。事實上,他對資本主義的歷史貢獻的肯定,亦是其資本主義批判的重要內容,也是其歷史唯物主義大廈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資本主義解放了生產力
就像奴隸制相對於原始共同體、封建制相對於奴隸制,是歷史的進步一樣,馬克思承認,資本主義相對於包括封建社會在內的前資本主義諸形態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進步,「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概要說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有五個方面的肯定。
首先,資本主義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產了前所未有的財富,用現代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它結束了長達幾萬年的短缺經濟,使人類從整體上進入過剩經濟階段。「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這就使人類有可能擺脫無休止的「爭奪必需品的鬥爭」,進而為共產主義社會準備了物質前提。
其次,資本主義開創了世界市場。這個與社會化大生產互為因果的全球化進程,不僅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而且消滅了封閉狹隘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馬克思是公認的全球化進程的最早最經典的表述者:「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繫。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同前述關於生產力的表述一樣,馬克思的這一思想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為他之後的所有人,包括馬克思主義的敵人所承認。
再次,資產階級的經濟成功必然導致政治民主,因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馬克思不否認資產階級開創的政治民主的局限性,也不否認它相對於前資本主義的專制的進步意義。「專制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類,使人不成其為人」。這個被馬克思稱為「政治解放」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進程,在他看來是人類解放的總進程的重要和必要階段。
第四,基於生產力發展、世界市場和政治解放,資本主義在精神上也解放了人。中世紀,因為其普遍貧困、無處不在的人身依附和閉關自守,被馬克思視為「人類史上的動物時期,是人類的動物學」。而動物是談不上有什麼精神生活的。資本主義「無情地斬斷了把人們束縛於天然尊長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羈絆。……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產品。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於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所有這些,極大地開擴了人的視野,解放了人的精神。
基於以上認識,馬克思認為,前資本主義諸階段的特點是建立在天然的共同體束縛基礎上的「人的依賴關係」,人類整體停留在動物式的生存水平即爭奪必需品的鬥爭上。資本主義時代的特點則是,通過等價交換原則即「物的依賴關係」,粉碎了這些共同體,使人類得以擺脫動物式的生存,實現了政治自由和初步的精神自由。這些成就又使得一部分人開始成為全面發展的個人。
最後,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內部必將產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關係要素。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做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股份制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這個判斷暗含著一個重要啟示:出生自資本主義的股份制,有可能為社會主義所用。
共產主義如何揚棄資本主義
「揚棄」一詞,源自馬克思所繼承自黑格爾的辯證法,意指在否定舊事物的同時,肯定、繼承和發展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馬克思眼中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取得的上述成就基礎之上的。在物質財富的豐富及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上,社會主義只有比資本主義做得更好,才是真正進步和持久的。
他把共產主義稱之為「社會解放」或「人類解放」。這種解放,包容了但絕不局限於政治解放。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發展只有藉助物的依賴關係才能實現,因而是片面的和局限於少數人的。在最壞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甚至不能使大多數人擺脫貧困;在最好的情況下,資本主義使多數人僅僅擺脫貧困而無法擺脫異化或物化。這種物化使人淪為物的奴隸,無力取得精神的徹底自由和個性的全面發展。
因此,馬克思堅決反對脫離生產力發展及政治自由,僅僅從公平分配和公有制理想出發,去否定資本主義和設計理想社會的種種企圖。在他看來,在資本主義開創的社會化生產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的時代,這無異於開歷史倒車。私有財產的消滅必須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為前提,否則「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鬥爭,全部陳腐汙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這些所謂社會主義,是唯心史觀的表現,代表了比資產階級還要落後的封建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代表著復闢小生產和自給自足經濟的反動企圖,是不折不扣的空想。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用專章批判了這些小資產階級的和封建的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他更是用「兩個決不會」的經典表述,從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對「兩個必然」進行了補充:「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裡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總之,不能站在比資本主義還低的歷史基點去否定資本主義,只能站在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基點即人類解放的高度去揚棄它超越它;不能在倒資本主義的異化、兩極分化這些髒水的時候,把人類在資本主義的澡盆裡培育的嬰兒也倒掉。這才是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的精髓所在。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如何影響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
馬克思在其晚年已經預感到,由於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非西方國家有可能不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這個「卡夫丁峽谷」而走向社會主義。囿於時代局限,他沒有也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給出具體答案。商品生產是否只能和資本主義相聯繫,他也持不確定的和開放的態度。
二十世紀的歷史給出了答案。十月革命、中國革命的勝利,使馬克思的預感部分成為現實。然而,在這些確立了共產黨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落後國家,面對著既苦於資本主義的發展,更苦於資本主義的不發展的現實,用什麼手段補上發展生產力這一課,衝刷掉前資本主義的汙泥濁水,同時避免內生於資本主義的災難,還有待艱苦的探索。由於客觀局限和主觀失誤,這些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馬克思形象地稱為「死人抓住活人」的局面,其執政黨不同程度重蹈了歷史上空想社會主義的覆轍。
中國共產黨人在這個問題上也有過教訓。然而,它善於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從毛澤東經鄧小平到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的幾代領導核心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步拋棄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片面的教條式的理解,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的認識。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認識到,中國的資本主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社會主義改造剛剛完成,毛澤東就考慮,是否可以先消滅資本主義,再發展一點資本主義。鄧小平進一步得出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閉關自守搞不了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向資本主義學習一切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先進經驗和科學技術、商品生產的充分發展是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等結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是繼往開來,以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以上認識和實踐成果,在重新認識社會主義的同時,也驗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批判理論。
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認識,體現在諸多方面。對待全球化和國際秩序的新的認知,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方面。雖然全球化是資本主義首先開創的,當今國際秩序也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所開創的主權體系和世界市場的基礎上,因而不可避免有著脫胎於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局限,但是當代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沒有因而否認此二者在發展生產力、掃蕩野蠻落後的前資本主義要素、營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時代進步性,進而得出了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社會主義國家應該勇於擁抱全球化的結論。與此相聯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做出了「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等莊嚴承諾。在實踐上,當代中國已是全球化的主要引擎,是國際秩序的主要維護者。
作者單位: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