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徐州奇葩家長因給老師送特製錦旗而走紅》視頻在網上傳播,視頻中,一名男子手持寫有「教啥啥不行,叫家長第一名」的錦旗,反映徐州市天翔小學三(2)班趙西海老師「頻繁叫家長」。該男子稱,「作業完成不好,叫家長。字寫得不好,還要叫家長。如果我們家長什麼都會做的話,還要你們老師做什麼。」此事衝上熱搜引發熱議,網友甚至表示擔憂:以後你家小孩還怎麼在學校「混」呢?12月6日,江蘇省徐州市教育局發布通報稱,經排查,徐州市範圍內無天翔小學,也無趙西海老師,該視頻內容純屬虛構,給徐州家校共育造成不良影響。徐州市教育局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
繼家長怒退微信群後,又有老師表示「老師比任何家長都想退群」。有人接著虛構「家長送不作為錦旗」,顯然是蹭其熱點,販賣焦慮,藉此收割流量,套現利益。
社會發展過程是一個產生矛盾解決矛盾而逐步向前推進的過程。有矛盾必然就有焦慮,這就是社會現實。但是,我們承認焦慮的存在,並不代表有人可以誇大焦慮、製造焦慮,並販賣這樣的焦慮。這無疑是在製造矛盾,通過「鷸蚌相爭」而得利。
如果說凡爾賽文學「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來販賣焦慮,因僅僅是對虛榮者的挑逗,人們還可以容忍,可以一笑了之,那麼,製造販賣家校關係的焦慮,就像製造販賣醫患焦慮一樣,已經不是個人之間的遊戲,而是在製造公共矛盾,進而會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家長誤入歧途,使得無辜的教師群體受到傷害。對這樣的行為,有必要按照治安處罰法予以處罰,而相關平臺也要及時給予封號下架處理。
製造焦慮販賣焦慮的人,似乎總是佔領著道德的制高點,講著貌似公平公正的道理,但他們從來沒有拿出過解決焦慮的合法合情合理的辦法,反而往往鼓勵「以暴制暴」來對抗所謂的焦慮,這無疑是飲鴆止渴。事實上,這些人可能恰恰就是最焦慮的人,做不到勤勞合法地掙錢,只能窩在鬥室,抓禿頭顱,碼字吸粉吸流量。對此,平臺要加強審核,相關部門要依法處罰,不能讓他們的生意得逞。
對廣大網友來說,面對形形色色的販賣焦慮,不妨多一些獨立思考。以虛構「家長給老師送不作為錦旗」為例,這一所謂的新聞,根本就經不住質疑。
什麼叫「教啥啥不行」?是個別家長的主觀判斷,還是所有家長的公認觀點?如果是後者,相信這個老師早就離崗了。那麼家長主觀判斷的依據是什麼?是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夠優秀,就認定老師「教啥啥不行」,還是孩子成績在全校末流,就認定老師「教啥啥不行」?哪種判斷都不對。老師教學水平固然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孩子配合不配合也很重要。當然,老師有責任引導每一個孩子配合,但是老師卻無力保證每一個孩子都配合。把所有責任都推到老師身上,是苛求,是羞辱,是道德綁架,這是不公平的。
什麼是「叫家長第一名」?老師叫家長來學校,和家長說明孩子的哪些情況需要引起家長注意,需要家長配合教育,這是家長作為監護人應有的責任。如果叫了兩次毫無效果,老師是不會再叫第三次的。既然叫了不但沒有用,還讓家長對老師不爽,何必找這個罪受?負責任的老師可能就把問題反映給校長,大家共同想辦法。遇到個別不負責任的老師,連小鞋都懶得給你孩子穿。你愛學就學,不學拉倒。課堂只要不影響別人,愛咋就咋,把你孩子徹底邊緣化後,其他學生也對你孩子不待見,讓你孩子自生自滅。這才是「大殺招」,而叫家長來學校,絕對就是「睦鄰友好」。所以,老師是不可能頻繁把家長叫到學校的。
不必否認,家長和老師在家校關係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焦慮,這主要是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當家長和教師僅僅站在各自立場出發而不能換位思考的時候,焦慮就容易發生。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雙方心平氣和地溝通。家長、老師和學生,就是一個團隊,這個團隊需要隊友彼此熟悉各自的動作、語言及其特點,相互之間打好配合,大家最需要的是「神助攻」而不是「豬隊友」。家長和老師千萬不要被製造販賣的家校關係焦慮所左右,因為那是被人賣了還幫著人家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