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以為豪的孔子和「察人觀色之法」:不管對方滿意什麼

2020-12-22 言午樹芽兒

前言:

宇宙中「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深淺。」事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沒有區別,例如,自古以來,風,月亮、太陽沒有太大變化,但是人們的思想會改變,自古以來,《論語》一直被當作聖賢書來研究,只是一種吸收歷史經驗的方式。

在古代,人們說《論語》有一半認識世界,但現在有人說《論語》的一半去了世界,經過歷代的研究,他仍然是我們研究的對象,因為這本書的魅力,《論語》說普通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書中沒有太多的描述,可能是:「子曰:……」「回曰:……」「子貢曰:……」,但他隱含在書中,他包含無限智慧,並且有生活經驗,只要你明白其中的一半,你幾乎可以輕鬆地處理生活。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看到孔子最自豪「察言觀色之法」。

原文如下: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在這裡,孔子從三個方面來討論這個問題,根據原因,觀察原因,觀察安全,這是孔子觀察人和觀察他們的顏色的方法,首先,「視其所以」意思是看他做了什麼,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時,我們可以看到他以前做過什麼,雖然很多人都說以前做過的事不能代表現在,但是你可以從他以前的所作所為中大致了解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再看看他以前的經歷,就可以看出他這些年來做了些什麼。

「觀其所由」是看他走過的路,看看他為什麼做事情,並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做,如果你不能理解他做事的原因,就很難看穿一個人。宋朝的朱熹說:「事雖為善,而意之所從來者有未善焉,則亦不得為君子矣。」即使是好事,但他的初衷卻不好,那麼即使他做了好事,他也可以說這個人是好人。因此如果我們看一個人或一件事,如果事業不對,但最終實現了一件好事,我們就不能把這個人定義為君子。

在文章的最後,他連說了兩次:人怎麼能隱藏自己?人們怎麼能躲起來?似乎我們可以用孔子這個方法來表明我們對三個人更有信心。

至於「察人」,自古以來就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而且有許多實用的方法,選拔人才的關鍵是知人善任,例如,在清代曾國藩,雖然他不是一流的智者,但他在晚清能夠如魚得水,這與他知人善任的眼光密切相關,這句話孔子似乎更像是選擇了古代官員觀察人的方法。然而我們通常用這種方法觀察人。遵守這一標準的人幾乎是絕對正確的。

然而現在很多人都有了一輩子觀察事物的能力,尤其是進入公司或當官之後,但是,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做好自己,因為做好自己是別人看到你的前提,他也是社會上中生存的基本條件,這樣,我們可以看到「還有什麼可隱藏的同時」並執行「自己什麼都無需隱藏。」

觀察人的外表的重要性在於我們不能僱傭一個毫無收穫的人無能的人或者信任一個不可靠的朋友,如果我們能通過觀察詞語及時發現缺點,我們就可以及時制止損失,這樣我們就不會做出後悔的事情,也不會因為我們沒有「察人」的能力而懷念值得我們深厚友誼的人。

據說嘉靖皇帝是最深邃的城府,沒有人能理解這六個字,只有奸臣的兒子明白

當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避難時,他在日本「家喻戶曉」中寫了一首震驚世界幾千年的絕句

你只知道李清照是一個千古天才,但你不知道「父親」有多偉大

相關焦點

  • 子曰: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 能言善辯,孔子門下最能幹的弟子,端木賜
    這樣的看法有些偏頗,從字面意思看,只能得出孔子經常和這位弟子辯論。師徒之間的辯論,有些時候也能說明關係親密。端木賜被後人稱為「儒商鼻祖」,他個人能力很強,口才好,智商高,還會掙錢。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個全才。孔子對他從事經商,略有微詞。《史記·貨殖列傳》中從另外一角度肯定了端木賜的貢獻,他通過經商活動,擴大了孔子學說的影響力。
  • 察人之術,豈以他人是非為斷?
    子曰:「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孔子說:「大家都厭惡一個人,一定要去仔細審查;大家都喜喜歡一個人,也一定要去仔細審查。」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孔子與子貢的一段對話似乎正好可以回答: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道:「一鄉之人都喜好他,如何呢?」孔子說:「未可就說是好呀。」子貢又問:「一鄉之人都厭惡他,如何呢?」孔子說:「未可就不說是好呀!不如鄉人中的善人喜好他,不善的人厭惡他。」
  • 孔子的學問是什麼?
    孔子在魯國被排擠。子貢說,要幫孔子在他國謀一個相位,讓魯國君臣跪著求孔子回來。子路說,要帶領新軍跟對手一決雌雄,把孔子輸掉的臉面給贏回來。孔子的學問是什麼呢?「我的學問是心的學問,是傳播仁與義的學問。」子貢說,當今是大爭之世,早就不是周文王的時代了,秉持仁義之道是不合時宜,如何在當今這個世界生存?
  • 變成羅馬最大廣場,他們引以為豪的地標
    趕快上路吧,不要有一天我們在對方的葬禮上說,要是當時去了就好了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051字,閱讀約3分鐘威尼斯廣場位於羅馬市中心,是絕對不能錯過的著名景點之地。有人說,這個威尼斯廣場就像一個巨大的奶油蛋糕。有人說,威尼斯廣場就像一臺老式打字機……不管它是什麼樣子,聽到這個名字去義大利旅遊的人都不知道,但很多人誤以為威尼斯廣場在威尼斯,不認為它在羅馬。
  • 山寨問題屢禁不止:茶顏悅色怒告茶顏觀色 餓了麼起訴餓了嗎獲賠1萬元
    對方表示他們並非1月4日才起訴對方,事實上2020年8月他們就已委託湖南金州律師事務所向長沙天心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於8月17日受理此案,最近才公開庭審。茶顏悅色還透露,他們之所以起訴對方,是因為「茶顏觀色盜用自家原創版權、抄襲門店裝潢、發布虛假加盟信息,給消費者、自家品牌帶來了巨大損失」。
  • 孔子之道|知人之道
    君子學道,只是為了明悟本源,而並非是為了別的什麼原因。所以即便別人不理解,自己學道依舊是快樂的狀態。在學而篇的最後一段,孔子則又講了「知人」這個重要的概念。學道是為了明悟本源,不擔心別人不理解自己。「道」在人事之中,學道也是為了知人道,所以會擔心不理解別人。不理解別人,說明自己對於「道」的領悟還不夠透徹。
  • 孔子的「忠恕之道」對當代企業管理有什麼啟發
    朱熹曾說過:盡己之心曰忠,推己及人曰恕。換句話說:我想要什麼,別人也和我一樣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別人也不想要。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想要做到「忠」,就是不自欺。
  • 孔子追求的道是什麼?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談談我的理解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參對孔子的道認識的比較簡單,是忠和恕。曾參這樣理解孔子的道能出現在《論語》裡面,也代表了一部分弟子的共識,這樣理解也談不上不對,只是覺得不全面。孔子對子貢也說過類似的話,《論語》第十五章衛靈公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 茶顏悅色反訴茶顏觀色不正當競爭 後者商標卻比前者早5年註冊
    1月5日,在長沙市天心區人民法院,茶顏悅色與茶顏觀色再一次對簿公堂,這一次是茶顏悅色起訴茶顏觀色,認為對方存在不正當競爭。「對方宣稱在2004年申請了茶顏觀色商標,並且早於茶顏悅色使用,這樣一些引入誤解的宣傳隱射了茶顏觀色早於茶顏悅色,悅色才是抄襲,涉嫌編造、傳播誤導性信息,損害了競爭對手的商譽。」     茶顏悅色:茶顏觀色抄襲宣傳標語、仕女圖等店內裝潢     為什麼要起訴茶顏觀色構成不正當競爭?
  • 暗黑破壞神2那些傳說中的四大神器,獲得一件都引以為豪
    有一種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新手熱衷於暗金,老玩家努力體驗灰色和白色底材製作的符文之語,而終極高端大佬玩家則是一身藍色和黃金裝備,如同遊戲中的返璞歸真。考慮到非暗金裝備的識別太過於複雜,這裡就不作過多介紹。
  • 想點杯茶顏悅色到手變茶顏觀色?兩品牌LOGO相似度極高,到底什麼關係?
    近日,長沙市民王小姐聯繫瀟湘晨報,拋來一個疑問:長沙的茶顏悅色和茶顏觀色到底什麼關係?原來不久前,王小姐在外賣平臺上發現「茶顏悅色」的身影,感到十分驚喜:「茶顏悅色能點外賣了?」愛喝奶茶的她立刻下單點了一杯常喝的「聲聲烏龍」,結果到手仔細一看才發現是「茶顏觀色」。
  • 孔子:說話有「三愆」
    侍於君子有「三愆」:《論語•季氏》中,孔子說:「侍於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還有一次,孫權和張昭談論神仙,興趣正濃,虞翻又插了一句:「談什麼神仙呀?他們都是死掉的人,世上哪裡有神仙?」這等於批評孫權、張昭無知,至此,孫權積怒再難平,於是把虞翻流放交州。孔子一直強調「敏於行而慎於言」,遇事要機敏,雷厲風行。可講話最忌「搶」,一定要思慮清楚,等時機恰當,再慢條斯理地說出來。急著發話,本就易失之慎重。
  • 商標權糾紛後,茶顏悅色反訴茶顏觀色不正當競爭
    這次,是茶顏悅色把茶顏觀色給告了。中國庭審公開網上的信息顯示,長沙天心區人民法院1月4日開庭審理了湖南茶悅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訴廣州洛旗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凱郡昇品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長沙市天心區劉瓊飲品店不正當糾紛一案。其實,原告與被告分別代表著一字之差的兩個奶茶飲品品牌——「茶顏悅色」和「茶顏觀色」。
  • 同時在世的三大聖人:老子、孔子和釋迦牟尼,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子,孔子可以稱之為聖人,但是,如果把他倆與釋迦牟尼佛都稱之為聖人,是大錯特錯的事情,釋迦牟尼佛是校長,老子和孔子是教師,在婆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是唯一的肉身佛,現在修行再高,也只是大師或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唯一悟透宇宙萬物的存在,在彌勒佛末成佛之前,是娑婆世界的唯一教主。
  • 【孔子箴言故事】舉賢用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聽到以後,記在心裡,但卻沒有見過這個人是什麼樣子。過了不久,孔子見到一個人,相貌長得醜陋難看,一臉絡腮鬍子,一張大嘴,貌似兇惡,給人的第一印象很不好。孔子便以為這個人不會是個什麼人才,說不定還不是個好人呢。於是對他表現出輕慢與疏遠的態度。後來子遊告訴他,這個人就是澹臺滅明,字子羽。你對他印象不好,他也不加以解釋,人家就是這麼個忠厚的人。
  • 廣東「引以為豪」的地標,卻被評為最醜建築,網友直呼:辣眼睛!
    廣東「引以為豪」的地標,卻被評為最醜建築,網友直呼:辣眼睛!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各大城市在積極的建設發展中,發展至今,各大城市的綜合實力顯著提高。在一定的經濟實力基礎上,城市開始重視其形象建設,俗語說人靠服裝靠鞍,城市的也一樣,一個城市有良好的形象對吸引其外資和引進人才有很大的幫助。 為了更好地提高城市形象,現在國內城市正在建造地標建築。地標建築是什麼? 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北京的鳥巢等,當然是表現城市形象的建築。
  • 什麼是大臣?按照孔子的標準衡量歷史人物,區分很簡單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翻譯: 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是否稱得上大臣?」孔子說:「我以為你要問別的事,哪知道竟是問仲由和冉求呀。我們所說的大臣,應該能以合於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寧可不幹。
  • 和眾生平等比較孔子的「愛有差等」之人以群分
    :這《乾文言》「不言所利」,是遍澤,如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就是不管是莊家還是閒家都能得利。《荀子·成相》「堯讓賢,以為民,泛利兼愛德施均」。墨家的墨子提倡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兼愛」思想。他針對儒家「愛有等差」的說法,主張愛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帛書老子》第19章「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黃老之學提倡的智者察同,是「玄同」而不以得失分親疏。
  • 孔子在《周易》裡發現了什麼?
    正是頻繁地佔卜,使得孔子對《易經》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如果說佔卜是為了一種自我的陶醉和快樂,那麼,從《易經》中微言大義,為儒學注入新鮮的血液,打通個人和社會的內聖外王之路,才是孔子的根本目的。在這一點上,孔子雖然認為佔卜這個遊戲非常好玩,但卻是反對佔卜的。這其實並不矛盾。佔卜作為遊戲玩玩,對於個人是沒有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