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書店看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打開看到一句:「淡白的海水汨汨吞吐淡黃的沙,冬季的晴天也是淡漠的藍色。」這就是張愛玲筆下的淺水灣,短短兩句勾劃出沙灘之美,並在淺水灣酒店上演著範柳原與白流蘇的愛情……
淺水灣——一個充滿著歷史的地方。
1920年的淺水灣。
淺水灣(Repulse Bay)因1840年代於該處停泊的英國軍艦HMS Repulse而得名,當時居港洋人已深愛此地,在周邊山坡上興建了不少維多利亞式建築,包括於1920年落成的淺水灣酒店,建築物亦充滿典型英式建築風格及園林設計,與尖沙嘴半島酒店齊名,是當時商界政要、上流人士和貴族的度假勝地,也是多部小說場景和電影取景點。
充滿典型英式建築風格
1920年,剛建成的淺水灣酒店。
二十世紀初,港島南區其實非常偏僻,因為港島南與港島北被中間一群山脈所隔。如果想要到南區,一是從東區筲箕灣,一是從西邊的薄扶林繞道而至。當時負責管理香港酒店的詹士.塔加特 (James Taggart) ,因經常到南區露營,看見淺水灣沙灘水清沙幼,於是計劃以此作為新酒店的選址。但他知道,若在淺水灣興建酒店,首先就要興建淺水灣到市區的道路,於是與總督司徒拔磋商,並達成協議。政府承諾興建今日的黃泥湧峽道及淺水灣道,塔加特則答允投資酒店。
1920年酒店門前的意式花園園景及羅馬噴泉。
當塔加特宣佈興建淺水灣酒店後,當日的報紙這樣說淺水灣:「海灣被兩旁的山咀保護,向南的視野一望無際,夏日閃爍爍的海面上,遠近的小島點綴著。背後的高山,帶來夏季的涼風,阻擋冬季的寒風,是全島最佳的海灘。」淺水灣酒店於1920年由當時港督司徒拔爵士主持開幕。
現時的影灣園模仿已經拆卸的淺水灣酒店的設計。
淺水灣酒店以白色為主,門前有意式花園園景及羅馬噴泉,正面的石階兩旁則有球形銅柱燈把守,都是當時最潮流的建築。當時,外國人最怕香港夏天,因為香港的夏天太熱,所以初期洋人經常患「熱病」。因此,酒店的天花很高,窗也非常大,增加空氣的流通,維持較涼的室溫。
酒店的天花高、窗也大,增加空氣的流通,維持較涼的室溫。
酒店的露臺長廊,是整間酒店最特別的建築。長廊總長150呎,高14呎。當時客人在露臺一邊休息,一邊飲下午茶,既可以品嚐佳餚,亦可以享受海上的微風,可以說是最賞心的樂事。
文人雅士聚集之處
除此之外,因淺水灣海灘呈彎月形,所以柔柔的海浪,就像撫摸著沙灘似的,這種寧靜的美、加上殖民地文風,因此也曾聚集來自五湖四海的文人雅士,當中包括一代才女張愛玲、被魯迅稱為「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蕭紅、大文豪蕭伯納 (George Bernard Shaw) 、英國劇作家卡活爾 (Noel Coward)以及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的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歐洲皇室成員亦特別鍾情淺水灣酒店,西班牙皇儲卡洛斯一世 (Juan Carlos) 與皇妃索菲婭 (Sofia) 選擇在這裡度蜜月,丹麥王子阿克塞爾和希臘王子彼得皆是賓客名冊上的顯赫名字。而荷李活天皇巨星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 、彼得謝勒 (Peter Sellers) 與威廉荷頓 (William Holden) ,甚至是愛因斯坦等也曾入住。
張愛玲筆下添韻味
《傾城之戀》令淺水灣酒店聞名全港。圖為1920年酒店內部。
不過,淺水灣酒店露臺之所以聞名,大部份得助於張愛玲的小說《傾城之戀》。她筆下主角白流蘇及範柳原就在酒店露臺第一次邂逅,然後譜出戀曲。《傾城之戀》轟動社會,令淺水灣酒店聞名全港。而她的作品中《第一爐香》、《色•戒》和《小團圓》裡都有當時的生活點滴,因張愛玲由上海來港讀大學時,她的母親路經香港時亦曾入住淺水灣酒店。
1930年淺水灣酒店的露臺風景。
電影取境成經典
另外,不少經典文學著作之中都會找到淺水灣的風景,除了張愛玲和蕭紅,陳冠中於七十年代亦寫了香港三部曲第一部《太陽膏的夢》,呈現很多淺水灣的摩登事物及當時人的衣著,所以淺水灣在香港文學中永遠有種異國風情,帶點距離,又帶虛榮。
1930年淺水灣酒店的花園。
這幢魅力非凡酒店亦是多部荷李活經典電影的背景,1955年的荷李活經典作品《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以及榮獲多項奧斯卡獎項的大製作《榮歸》(Coming Home),均在酒店的閱讀室拍攝。還有由許鞍華執導、周潤發主演的電影《傾城之戀》,以及近年的《色•戒》也是在酒店取景拍攝。
80年代的露臺餐廳。
現時的露臺餐廳。
到六、七十年代,政府開始發展康樂設施,政策推展至淺水灣,香港拯溺總會於六十年代末進駐(即現在的鎮海公園),搬來觀音、天后等,淺水灣漸趨平民化。1982年淺水灣酒店宣告結業, 1989年重建後易名為現時的影灣園,發展商保留了一部份淺水灣酒店的露臺,改為露臺餐廳,成為今日馳名中外的高級下午茶去處。
1980年的淺水灣。
現時的淺水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