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下冊古詩文(閱讀鑑賞)專項試卷:
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和寶貴傳承,學習古詩文,有時的確艱澀難懂,但是,那是未掌握嫻熟造成的。當你對古詩文有了語感,有了興趣愛好,你就會發現現代文和古詩文真的是一脈相承,它們是共通的。這樣學習起來,不但會變得輕鬆,而且你還會被古詩文的魅力所吸引!
學習古詩文要學會總結,勤於歸納整理,比如,建立虛詞庫,在學習和考試中,只要遇到含有某個虛詞的句子就把它整理到虛詞庫裡,這樣日積月累,你就會把這個虛詞掌握牢固,再也不怕出關於這個虛詞的題型了。
以此類推,你還可以建立通假字庫、特殊句式庫等等之類的庫。
學習古詩文需要多閱讀古詩文,大多數同學都是局限於書本裡的文章範圍,很少有同學主動閱讀課外的古詩文書籍,這就導致了學習古詩文總是仿佛被束縛住了手腳,不能快馬加鞭縱馬馳騁。
古詩文言簡意賅寓意深遠,讀之韻味十足琅琅上口,學好古詩文對寫作有很大助益。文章裡引用古詩文名句用的好,很能提高文章質量。
而且古詩文中的諸多寫作方法是很值得借鑑的,比如比興、對仗、排比、反覆等等,這樣的妙文佳句,在古詩文裡取之不盡!
本來是古詩文專題卷子,怎麼出現了一個現代文閱讀呢?或許是出題老師看大家做題累了,調劑一下大家的情緒吧,不管了,小說挺有看頭,走著。
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每個人因每個人的經歷而感悟不同,讀者欲讀懂作家的作品,就要首先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寫作背景。
魯迅他的作品中寫到:「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
怎麼去理解魯迅這樣寫的用意?只有和魯迅有同樣心境的人才能夠體會。
坊間有這樣的揣測:當年魯迅下筆的時候,喝多了。印象裡有兩棵樹,於是寫到:"我家前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寫到這裡,魯迅突然記不起另一棵樹是什麼樹,於是穿上拖鞋,到門口一看,臥去,兩棵棗樹!家裡稿紙就3張了,撕了重寫影響靈感,一咬牙:「另一棵也是棗樹」!
這種揣測並非沒有根據,至少符合一個喝了酒且家徒四壁之人的實際想法。
當然這種揣測只是戲說而已。
本人覺得,魯迅這段話下,暗藏有一句潛臺詞,就是:雖然都是棗樹,但是,這一棵棗樹是這一棵棗樹,那一棵棗樹是那一棵棗樹,正如魯迅本人,孤傲而立於眾生之中,卻異於眾生!
古詩文中,最難的是解釋,逐字逐句地解釋,但當你對古文有所了解之後,就會發現,那也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了。
試卷發布到此,接下來是答案解析,同學們一定要細讀,咀嚼捉摸。
凡選擇題,不要只看對的,錯的也要看錯在哪裡,它對你的分析很有幫助。
學習靠積累,這句話真的是一針見血,尤其是古詩文學習,更要善於積累,厚積薄發。
古詩文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個「精」字,東漢的《說文解字》僅收字9353個,而當代的《漢語大字典》則收字60370個,是不是就說明現代語言較之古代更複雜了呢?
最後一道題是古詩,隨著中央電視臺《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熱播,讓人們真正認識到了詩詞的魅力,教育部也決定增加古詩詞在中學教科書的佔比含量,不知道大家都有什麼想法和感受呢?
最後,大家已經對照答案和解析判完了自己的卷子,不知道收穫幾何?
因為古詩文在語文教學中本就是一個難點,大家也不要太計較本次考試得失,因為,測試本就是自查自糾的過程,發現不足及時彌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最後還是那句話:同學們,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