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繼續補完之前拉下的瑞士輕武器坑,和大家介紹一下二戰乃至戰前瑞軍裝備的主力輕機槍,富雷爾M25。
先開始名詞解釋,富雷爾得名於其設計師阿道夫·富雷爾,他當年是瑞士伯尼爾兵工廠的首席武器設計師。這把機槍的正式名稱叫LMG25,LMG是德語(Leichte Maschinengewehr)的縮寫,意為輕機槍(恰好和英文的Light Machinegun對上了...),25則是定型年份-1925年。
話說瑞士也沒捲入一戰,但作為觀察國看著法國本土打的熱火朝天,自然也看到了新的戰爭模式。尤其是一戰中防守方的重機槍往往佔據絕對優勢,而進攻方卻缺乏足夠的自動火力去反向壓制對手。雖然一戰中也有BAR、紹沙、劉易斯等單兵可以挾持的自動武器出現,但輕機槍這個概念的完善還是得等到戰後。
20年代算是第一代輕機槍湧現的時期,咱們熟知的毛子DP大盤雞,捷克ZB,日本歪把子,法國FM24都出現在這個年代,瑞士也不例外。只是LMG25的結構和被人有點不一樣。
當年大多輕機槍都是長活塞導氣+槍機偏移/卡鐵偏移/楔閂閉鎖,但瑞士人非常有創意的使用了槍管長後坐+肘節式閉鎖...
首先這個肘節式閉鎖大家不陌生,魯格P08手槍就是這個套路。但魯格的自動原理是槍管短後坐,也就是說它的自動循環過程是,槍管和槍機先一起後坐,然後通過一個機括讓肘節翹起、閉鎖解除後,槍管就停止後坐了,再之後就是槍機單獨後坐。
然而LMG25的槍管和槍機是一體的,他們一起後坐到底,而肘節閉鎖裝置在機框內完成開閉鎖。這樣的好處在於整個後坐衝量非常大(畢竟加上了槍管的重量),讓他運行的可靠性非常高。但缺點在於,整根槍管+槍機來回往復運動,導致了其射速很不理想,只有500發/分鐘。
咱們也知道瑞士人對於精度的苛求,所以他們一方面是不想讓彈匣上置,二方面也不希望把肘節運動擺在機匣上方,畢竟這樣會擋住照門和準心。因此他們的肘節運動在機匣左側,而相應的,彈匣就擺在了右側...雖然這個鬼樣子看起來非常醜。
它還有個有趣的細節是多用途的單腳架。
當時不少機槍都有後腳架設計(其實現在不少狙擊槍也有),它旨在不需要調整高低射界時,讓槍有更好的穩定性。
而LMG25的後腳架還能拆下來裝在前面當前握把使,方便士兵站姿射擊,這個設計非常有一戰時的「行進射擊」的那種味道。
另外它還可以裝在三腳架上客串「重機槍」,頗有通用機槍的概念。而且他們還在三腳架上按了量角器一樣的水平射界表尺...這操作很瑞士
LMG25從1925年到1946年總共產了2.3萬支,直到70年代才完全退役。然而並沒什麼卵用,因為瑞士那會就沒打過仗...
鑑於很多人吐槽我的文章裡總是不放參數..... 好吧,這次我放
總長度——1163mm
槍管長——585mm
口徑——7.5x55mm
彈匣容量——30發
初速——760m/s
膛線——4條
纏距——270mm
有效射程——800米
表尺射程——100-2000米
最大射程——3500米
射速——500發/分
空重——8.6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