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羽毛球雜誌 2020-06-12 16:38:19
「天王」話「天王」
蓋德記得他第一次和林丹比賽,是在2003年的丹麥公開賽上。那時,他剛傷愈復出,碰上從預選賽衝上來的非常年輕的林丹,苦戰了三局才拿下勝利。一臉青澀的林丹讓他感受到了巨大衝擊,蓋德確信這個19歲的中國少年勢必成為羽壇炙手可熱的明星。當然,在之後的兩年,林丹的世界排名就飆升至了第一。
對蓋德而言,李宗偉和林丹一樣,是引領著世界男單的人,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著穩定的競技狀態,在各類比賽中很少會輸球,決賽場上總是能見到他的身影。速度快、實力強,李宗偉是同時代中最能夠與林丹抗衡的存在。
對於老友陶菲克,蓋德表示敬佩。他表示,陶菲克成功了很多年,羽毛球生涯拿到了所有能夠奪得的冠軍,他擁有著對羽毛球運動超人的悟性。
林丹將「天王」這個稱謂視作一種厚愛,在他的眼中,大自己2歲的陶菲克在球場上的表現自如大氣,作為第一個大滿貫獲得者,陶菲克有那份底氣,在賽場上放得很開。
大自己7歲的蓋德,一直是林丹非常尊重的對手。蓋德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競技,在球場上馳騁17年,對於超級丹來說既是啟發,也是他不斷超越和堅持的信念之源。
自從李宗偉退役後,林丹曾說自己失去了心中的那個目標。因為,李宗偉是一直逼迫他努力變得更為強大的動力。「沒有李宗偉的出現,我可能很難去實現很多的夢想。」
同樣,李宗偉也記得19歲時與蓋德第一次的交鋒,那時基本沒得打。而後,他們的第二次相遇是在馬來西亞公開賽,李宗偉終於獲勝,那一次的勝利他一直無法忘記,因為那是他第一次拿到公開賽冠軍。對於蓋德,李宗偉最敬佩的是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
李宗偉和陶菲克的私交很好,在李宗偉看來,這位印尼天才是實至名歸的天王級人才,因為什麼冠軍都拿過一遍了。
李宗偉認為,林丹的雙圈大滿貫紀錄沒有人能破,作為自己在羽毛球世界中最強大的對手,林丹也讓他悟透「敗者為王」同樣是球場上的真諦。
陶菲克認為,天王的標準,除了突出的表現,還需要名副其實的成績來加持。他欽佩於蓋德能夠堅持17年間馳騁於頂級賽場,那無疑是相當大的自律挑戰,是非常厲害的成就。
陶菲克讚嘆林丹的絕對成績,那是空前也是絕後的優秀;他坦言李宗偉作為常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選手,無疑是地表最強的羽毛球選手。
他們眼中的「天王」
以前什麼人才被叫天王?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西遊記》中的託塔李天王。對,是作家筆下的神仙。而在體育賽場上,那些成績無敵且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的人,才能被記住,被稱為「天王」。上世紀80年代的四位天王幾乎是公認的,因為那些年的比賽四強幾乎就是他們四個人,他們是被時代證明了,讓歷史見證了的。
上一個十年,提到羽毛球,大家就會想到林丹。說起林丹,腦海裡就會自動聯想到李宗偉。以成績來說,林丹的確是前無古人,暫時沒有來者,而且現在他還在堅持,的確難能可貴。李宗偉雖然被稱為「無冕之王」,但他能長時間位列頂尖,且拿過很多比賽的冠軍,大賽成績雖不能和林丹媲美,但沒有李宗偉就沒有林丹的傳奇。
在我所處的90年代,有太多優秀的球員了,葉誠萬、拉爾森、魏仁芳、西德克,還有已經開始被大家發掘的陶菲克、蓋德等,這樣你就很難非得揪出個天王了。當時,國內有一個叫「天王挑戰賽」的比賽,我連續三年得了冠軍,那麼從名字來說,我也算是沾了這個光。哈哈,開個玩笑。
當年,我們這一批球員極仰慕四大天王。當時的電視會轉播羽毛球比賽,但不多,每次有比賽,我們就像朝聖一般興奮。他們給我們的印象非常深刻,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現在回看,90年代的百花齊放不無80年代四大天王的功勞。
我覺得,回溯歷史、了解過去的故事是很好的事情。作為運動員和教練員,我們更應該多去了解體育運動尤其是自己項目的文化和歷史,去了解當年的故事,學習那些成功球員的精神。如果一個運動員連自己單項上的世界冠軍、奧運冠軍都不甚了解,那該如何去理解這個項目?學史以明志,歷史教育亦是吃透項目的一條大路。
我的教練孫俊就是我的一個偶像,他不但有突出的打法特點,還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氣場。
在我接觸過的外國運動員中,我覺得韓國的李炫一亦頗有風採。他在場上有著不慌不亂、淡定從容的大將風度,亦有漂亮而出色的動作技術,令人崇敬。
除了丹哥、龍哥,我覺得李宗偉和陶菲克配得上這一美譽。首先,他們都是水平頂尖的選手;其次,他們的知名度極高,家喻戶曉。
在我看來,這些「天王」前輩們全部具備一流的水平,在賽場上都擁有自信的氣質。我雖不太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但我認為每個運動員都會遭遇挫折,雖不能說戰勝挫折就可以成為「天王」,但「天王」一定是能勇於、敢於、善於迎難而上的選手。
在我眼裡,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天王,除了有成績、打球有魅力、有創造力以外,還因為他們的品德和精神。球品加人品,不放棄加敢拼搏,不畏懼加有霸氣,使他們可以成為大家心中的天王,讓人記住他們的經典和價值。
現在這個時代,我覺得桃田賢鬥具有這個潛質。一是他在復出後有很好的自律性,自我要求高;二是他能在這幾年裡保持非常好的競技狀態,拿了一個冠軍後不會驕傲,會以更高的要求來完成訓練,在場上不管對手是誰,都會嚴謹比賽;三是他復出後心態很穩定,絕大多數時候能頂住壓力,保持信心。
曾經,香港歌壇有「四大天王」,而放眼世界羽壇,被冠以「四大天王」美譽的則有兩代共8位頂尖男單選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楊陽和趙劍華、印尼的蘇吉亞託和丹麥的弗羅斯特並稱為男單「四大天王」;本世紀至今,中國的林丹、馬來西亞的李宗偉、印尼的陶菲克和丹麥的蓋德又被尊稱為「四大天王」。時光荏苒,各領風騷十數載的兩代天王都已老去。第一代「天王」早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便紛紛封拍而去,而第二代「天王」時至今日也只餘林丹一人仍在羽壇搏殺,但亦沒有了當年的霸主氣勢。
其實,羽壇數十載,數風流人物遠不止這八位有「天王」之稱的人。而每個喜愛羽毛球的人心中也都有自己心儀的選手,不一定有「天王」之稱,但亦曾觸動心弦,難以忘懷。之於我本人,第一個被吸引的羽毛球選手是林水鏡。
對於今天的年輕後浪們來說,「林水鏡」這個名字早已古老似傳說中的傳說,但在上世紀80年初,他卻是羽壇神一般的存在,恰如今天的林丹。當年,信息的傳遞沒有現如今的高科技手段,關於林水鏡的種種只能從雜誌、電臺以及稀少的比賽直播中獲取。1982年的湯尤杯賽,我第一次在電視裡看到林水鏡的比賽。那時的自己對於羽毛球的技術、打法等專業知識知之甚少,喜歡林水鏡的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動作瀟灑,尤其雙腳起跳殺球接殺上網,如猛虎撲食一般迅猛。當然,最關鍵的是他人長得帥。為了得到林水鏡的更多信息,我經常流連於書報亭。只要見到有林水鏡內容的雜誌或報紙,哪怕只是隻言片語,亦或是一張照片,甚至只是在某一篇文章中簡單提了他幾句,我都會買回家細細翻看。就是靠著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我知道了當年的林水鏡在印尼被稱為「天王巨星」,因為人長得帥,還演過電影。
因為林水鏡,我開始關注羽毛球,也開始認識了更多那個年代的羽毛球選手,比如韓健、欒勁等等。機緣巧合,1987年的世界羽毛球錦標賽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當時的我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體育部實習,電臺的羽毛球專項記者帶著我採訪了這屆世錦賽。那是我第一次在現場看羽毛球比賽,至今還依稀記得自己當年興奮、激動的感覺。當然,那時林水鏡已經退役,沒能在現場看過一次他的比賽,也算是人生一個小小的遺憾。
多年以後,當林水鏡這個名字早已淹沒在楊陽、趙劍華、陶菲克、李宗偉、林丹等「天王」的耀眼光芒之中時,我卻在有一天看到一則報導,聽到了這個熟悉的名字。林水鏡當時好像是參與了一項活動,從照片看,我記憶中的那個翩翩少年,已經變成一個有些富態的中年人。雖然他不再是我熟悉的模樣,但他的名字依然喚起了我年輕時關於他的那些美好記憶,這或許就是偶像的魅力吧。
本文節選於-2020年6月刊《羽毛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