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2020-12-23 六月說故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

可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卻總是被父母各種嫌棄、打罵和不理解,最終,在父母的逼迫下,孩子的精神崩潰了!

愛面子的父母會讓孩子感到窒息!

故事是在爺爺的生日會上開始,爺爺的生日會成了阿衍的伯伯和叔叔們的擺秀會,他們迫不及待的把自家孩子的優秀成績拿出來顯擺。

在這樣一個愛攀比的大家庭裡,國衍的爸爸自然也是個極愛面子的人,他覺得阿衍的成績關乎到自己的面子,阿衍考到好成績,他就能揚眉吐氣,相反考不到好成績,他就會很沒面子。

阿衍的爸爸他雖看重孩子的成績,卻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被阿衍媽媽質問知不知道兒子讀幾年級時,他是這樣回答的:

(知道)他幾年級有什麼意義你告訴我,他把成績交出來這才是重點,書讀得不好,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到五年級,關我什麼事?

換句話來說,就是「我只關心成績,其他的我都不在乎」!

有個動不動就把成績掛嘴邊,卻從不關心自己的爸爸,孩子有多傷心無助可想而知!

爸爸很少會陪伴國衍和媽媽,可難得陪母子倆吃一次飯也會因為阿衍的成績而不歡而散。阿衍被同學欺凌時出手反抗重傷了同學,爸爸選擇相信兒子,並維護了自己的兒子,可他說出的一席話卻讓人絕望:

這個世界就這樣,學歷是最基本的,想要贏,說話大聲後臺要夠硬,後臺我已經給你了,說話大聲要自己練習,最重要的是學歷……

鍾國衍下次的模擬考,我希望考得滿級分,否則我很沒面子!

聽了爸爸的話,阿衍不知所措。

阿衍的媽媽是個懦弱的女人,她習慣了聽從丈夫的「指令」,所以阿衍爸爸認為阿衍考不到滿級分會讓自己沒面子時,她自然而然的也認為兒子考不好成績就是丟自己的臉。

所以她也跟著一起逼迫、打罵兒子:我付出那麼多,可不可以請你加把勁,你拼個滿級分嘛,你明明可以的……

可憐的阿衍除了哭,就只能一遍遍地跟媽媽說:對不對、對不起……

家教老師發現阿衍有學習障礙後提醒阿衍媽媽,可阿衍媽媽卻十分激動,還一直反駁老師,以證明阿衍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家庭老師發現阿衍的心理出現問題,建議媽媽帶阿衍去看心理醫生,可媽媽卻憤怒地懟老師:念過書就可以說我們家阿衍有病?如果你不教他就不要去打擾他。

媽媽的這些衝動的行為無不顯示,她也極愛自己的面子,也怕孩子的「缺陷」和問題被「曝光」後讓自己丟臉!

好面子的父母真的會把孩子逼瘋!

在父母的打罵、逼迫下,阿衍每天的生活都如履薄冰,他每天都生活在悲傷、恐懼和懊悔中,他害怕爸爸媽媽的責罰打罵;他害怕因為自己的成績不好,爸爸會打媽媽,甚至跟媽媽離婚,他更害怕媽媽的抱怨:都怪你、都怪你……

可是他卻無法改變這一切,因為不管他怎樣努力,他都考不到好成績,達不到爸爸媽媽的要求。生活在這樣壓抑的環境下,阿衍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在父母的逼迫和同樣成績差心理出現問題的同學阿志的「提示」下,迫切希望自己能考到好成績的阿衍的精神出現了問題。他把家裡的貓一隻一隻的殺死,因為他認為他每殺死一隻貓,就能考到一次好成績。

直到這時,阿衍的媽媽哪怕看到了兒子的異常,可在「面子」的作崇下,她始終不願意相信也不願意面對兒子出現的心理問題,她假裝什麼都不知道。

終於,阿衍的病情越來越嚴重……

和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較,「面子」不值一提!

阿衍的的兩個家庭老師,一個說他不願意努力學習,一個說他有學習障礙,其實在我看來,阿衍是個非常勤奮努力的孩子,只是長期被責罰打罵,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下而越來越自卑和害怕,繼而對自己喪失了自信心。

如果,阿衍的爸媽一開始就不會因為所謂的面子而對孩子各種逼迫,或許阿衍的成長會是另一種結果。

從阿衍哭著質問媽媽愛不愛他,有沒有想過他的感受;用自殘來引起媽媽關注來看,阿衍是個缺愛的孩子,他渴望得到媽媽的關心和愛護,他渴望得到理解。

其實,這也是每一個孩子的正常需求!

這整個故事讓人感到很壓抑難受,可故事的結局讓人舒了一口氣:阿衍媽媽終於想通了,她接受了兒子有學習障礙的事實,她不再為了面子而逼迫兒子。

和孩子的身心健康相比較,「面子」真的不值一提

真的希望所有的爸媽都能夠理解尊重自己的孩子,也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而不是被父母所謂的面子束縛得喘不過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孩子不能太聽話?看完這些,你還會讓孩子乖乖「聽話」嗎?
    周末在公園看到一對正在發生爭執的母女,從裝扮看得出來是騎行的,當時路過聽到媽媽不斷的訓斥著女兒不聽話,不懂事兒,貌似女兒剛闖了什麼大禍一樣。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想要做個乖孩子就得聽父母的話,因為這樣才會被人喜歡,孩子乖巧聽話,還會成為父母炫耀的資本。
  • 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多半過得很辛苦,家長還傻傻不知
    我就問她:是太酸了吧,下次遇到不想吃的東西,可以直接說,姑姑跟你換一個。她就只笑笑,不說話。在家的幾天,還發生了一件事。她和鄰居家的一個小女孩一直玩,玩的途中,小女孩去屋裡拿一瓶飲料喝。喝了一半不喝了,就給了她奶奶。她奶奶說:這丫頭,不喜歡甜的。隨手就把剩下的半瓶給了小侄女,小侄女接過來就喝,我還以為她很喜歡。事後,我問她喜不喜歡喝那個飲料,多買一些給她。
  • 「不聽話」標籤不要隨便貼!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你沒有說對話
    我正準備制止,沒想到她竟然很快就撿起那個沾滿灰塵、又印有鞋印的紙團往頭上蹭。一向愛乾淨的母親更看不下去了,一怒之下就抓起影子手上的紙團,高高揚起往電視機那邊扔了過去,然後轉過身對影子大聲吼道:「看看你幹的好事,我都快要被你氣死了!」說完,母親怒氣衝衝地離開了。
  • 孩子乖巧聽話,是父母教導有方?網友;只不過是他們一廂情願
    很多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成為了熊孩子,被他人所厭惡,所以平日裡就嚴格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甚至還希望他能按部就班地照著自己的想法走完一生。那麼效果怎麼樣呢?果不其然,很多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真的變得很乖了,然而,這一切都是真的?
  • 千萬別和孩子「鬥智鬥勇」!孩子從來不是我們的「對手」
    孩子如果不這麼做,就不給他零花錢;怎樣讓孩子提高成績?他不用功學習,就不允許他周末出去玩;怎樣讓孩子聽家長的話?如果他們不聽話,就不讓他出去見朋友……總之,類似的方法很多,有懲戒式的,當然也有激勵式的。而所有這些方法都附帶著「先決條件」——孩子,你得聽我的,你得乖乖聽話!
  •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這是怎麼了?
    前幾天同學聚會,無意間聽到了這麼一個消息:小時候那個兼優的班長,居然得了抑鬱症,每天都在鬧自殺,生活一團亂,不但一無所成,而且整天抑鬱寡歡,這讓她的父母無比苦惱。我們聽了之後,也無比震驚:她小時候可是我們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她可是非常優秀的。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小麗家的孩子今年已經快2歲了,因為平常爸爸工作忙,孩子基本都是小麗自己帶。每天,小麗跟孩子之間都要上演這一幕:「寶寶,別玩了,來吃飯了」,十分鐘後,「快點過來吃飯!」又過去幾分鐘,「怎麼叫你半天了還沒動靜,非得逼我發火是嗎?快點過來吃飯!!!」
  • 孩子太懂事也不是好事,父母要懂得正確溝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文字/心媽編輯/心媽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會有很大的期望,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乖巧聽話。也正因如此,在平時串親戚的時候,父母在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懂事會感覺到非常開心。但是如果父母的情緒經常處於不穩定狀態,比如過於激動或者暴躁,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並且變得越來越懂事。雖然父母的情緒不是由於孩子造成的,但是孩子也會盡力克制自己內心的欲望和任性,做一個乖巧懂事的小孩子。
  • 父母「以暴制暴「的行為,把孩子逼上絕路
    更不能責怪孩子的媽媽,她是愛孩子的,當她在生命最後時刻看到衝動無情的兒子,對她做出的傷害行為,她的內心是多麼的悲傷和痛苦人,想想讓人忍不住一聲嘆息。每個家庭都有孩子,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懂事乖巧,特別讓父母省心。有的孩子性格暴躁,讓父母頭疼不已。
  •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父母的恐嚇,正在侵蝕孩子的安全感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你再不乖乖吃飯,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上課,我就打電話讓警察把你抓走。」「你再……,我就…」你有說過類似恐嚇孩子的話嗎?很多家長把這些話當作讓孩子聽話的必殺技,並且屢試不爽。甚至會感嘆「小孩子就是好騙」,但就是這樣不經意的話,可能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 孩子不聽話別光打,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很多父母學習
    相比於許多國家的父母們明確懂得,打孩子已不是家務事,而是犯法的行為。我們國內許多父母還是奉行「棍棒之下出英才」的教育理念。殊不知,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是具有了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也是擁有尊嚴與權利的。當孩子不聽話或者吵鬧時,採取簡單粗暴的打罵壓制,不僅沒有達到教育孩子的效果,還會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
  • 聽話的孩子真的就是好孩子嗎?背後的苦又有誰知道
    因為聽話的孩子真的太省心了:學習上不用你管,也能取得好成績;生活中不用你幹涉太多,孩子也能把自己照顧好;孩子基本沒有「忤逆」家長的時候,父母說什麼,孩子怎麼就做麼做;……光聽著就覺得能擁有一個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一種福氣。而且很多人都把「聽話」當成了評價孩子的標準,聽話的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就是壞孩子。
  • 並不是每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對教導有方的父母
    請記住,不要太自責,也不要太焦慮,這真的不是你做得不夠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和他一起的小夥伴惹的禍。其實,作者在這本書中論證的觀點,也並不是「父母無用論」。因為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人生啟蒙者」。那作者要反駁的觀點是什麼呢?很簡單,她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直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
  •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不聽話?別吼了!家長學會這3招,讓孩子對你心服口服 孩子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之間的關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孩子初入人世時,父母是他的全世界;後來,父母就成了孩子的老師,教他如何為人處世;等到孩子大了,我們跟他的關係卻「亦敵亦友」,越發微妙。
  • 孩子經常不聽話,父母可使用「邊門效應」,比嚇唬孩子有用多了
    孩子就會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慢慢地孩子就會開始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但這些理解往往會讓父母感覺到困擾,跟父母的一貫思維存在偏差。所以慢慢地孩子就會讓父母感覺到不聽話,但其實只是孩子的思想與父母存在差異。
  • 「好孩子」不該只有一個標準,沒準哪天就變成「壞孩子」了,咋辦
    由古至今,孩子好像可以簡單歸類為兩種,好孩子OR壞孩子,好孩子乖巧懂事,學習成績好,聽父母話,俗稱別人家的孩子。而壞孩子則與之相反,成績不好,專注力不夠,活潑好動,難以管教。可是好和壞的標準是誰定義的?好壞的標準。在我們的認知裡,好孩子都具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乖巧聽話。
  • 文墨軒練字: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有時孩子「不聽話」,往往不是成心的,是直覺的、情緒化的,甚至是無理由的。②右後腦優勢型。有的孩子要求父母一起做遊戲、聊天、陪他玩,否則孩子就鬧。這樣的孩子右後腦優勢較好。這些孩子渴望被認同,是屬於感情細膩的孩子。家長對這樣的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感情,要拿出時間傾聽孩子講話,參與孩子的活動。
  • 不管孩子也很懂事?父母首先不要急於要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開心
    自童年開始,人們就教導我們要聽話,懂事。家長常常以理智作為判斷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好壞。但是太懂事的孩子是讓人心疼的,孩子一旦被貼上懂事的標籤,懂事這件事似乎變得理所當然了。幼年時期,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太懂事,就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壓力,產生消極影響。
  • 孩子不聽話,是因為你不想讓他/她聽話
    周末閨蜜來做客,寶媽們一起難免會討論到孩子。閨蜜開始吐槽兒子的各種不聽話。聽完之後,我對她說了一句:「XX不聽話,是因為你也沒想讓他聽話吧?」閨蜜懵了:「什麼啊?我怎麼可能不想讓他聽話,他不聽話我都愁死了,你還這樣說我?」
  • 男孩求父母:再生一個吧放棄我!你都沒成功,為何逼孩子出類拔萃
    父母對小陶有著很高的期盼,父母對小陶管教非常的嚴厲,而且會經常用到威脅恐嚇的方式讓兒子聽話照做。但是小陶的內心是非常抗拒的,他覺得父母對他沒有愛,只有嚴厲和管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涉世未深,想法簡單,但是作為父母不應全盤否定,在考慮後果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而不是限制在我們成人的條條框框中。大人想理解孩子,其實很簡單,把孩子現在遇到問題就好比發生在我們工作上,假如你的老闆,天天在關注你的情況下,讓你無休無止地加班,你會有怎樣的感覺,你會是什麼狀態,你會不會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