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更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被很多父母奉為圭臬,也在很努力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力爭做好孩子的榜樣,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成長。
可是,現實卻並沒有如我們所願,比如明明是很喜歡和父母一起規律作息的孩子,在同伴家住了一周後就開始晚睡晚起,還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我們這個榜樣做得不夠好嗎?
請記住,不要太自責,也不要太焦慮,這真的不是你做得不夠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和他一起的小夥伴惹的禍。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在她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就指出:「家庭的規範始終只適合家庭,到了家庭以外,不論是學校還是工作單位,一切規範以外面的規範為主,孩子的性格在這個過程形成。
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輿論一片譁然,作者也被描繪成一個瘋狂的激進分子和極端分子,這個觀點甚至一度地被認為是異端邪說。但同時,這本書也成為十多年來有關兒童發展與人格的最為暢銷的心裡著作,就連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都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1997年的朱迪斯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喬治·米勒獎,編寫過很多本關於「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基因或教養》以及這本《教育的迷思》,同時她在演化、社會和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有獨到的見解。
其實,作者在這本書中論證的觀點,也並不是「父母無用論」。因為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人生啟蒙者」。那作者要反駁的觀點是什麼呢?很簡單,她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直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
就好像醫生,,他的責任是給病人看病,但醫生只是判斷病因及開藥方的決斷者,是間接影響病人病情的人,真正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是藥物,但你不能說醫生不重要。
比如父母都是學霸,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督促和教育下也大多會是學霸。美國前總統夫人希拉蕊·柯林頓總結了一些發展心理學家精心設計的研究,強調如果父母對孩子充滿愛心和關注,他們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安全感和親近感,就會成長為自信、友善的孩子。反之,孩子就會變得具有攻擊性、焦慮,或者兩者都有。
但作者並不這樣認為,她指出這樣的教養假設不是公認的真理,它只是我們文化的一個產物,是一個被大家喜愛的文化神話。於是,她就從教養假設的鼻祖弗洛伊德開始講述,並用兩個例子,分別從語言和行為上作為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例子是,當她還在讀研究生時,她的房東是一對俄羅斯人,他們有三個孩子,都在美國打拼。這對夫妻的英語很爛,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他們在家裡也只用俄語和孩子交流。但三個孩子卻能夠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英語,並且和鄰居家的孩子一樣,都帶著明顯的美國本土口音;在行為習慣和肢體動作上,這三個孩子也處處顯露出「美國範兒」。
這樣的經歷,讓作者第一次產生了困惑:如果這三個孩子已經成年,或者年齡已經比較大了,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環境對人的改變是不可抗拒的。但關鍵在於,這三個孩子中最大的才不過9歲,最小的只有5歲。
從出生到現在,陪伴他們最多的是父母,但他們的口音卻沒有像父母一樣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這個發現讓哈裡斯第一次看到了大環境並不是孩子們語言習慣的「改寫者」而是源頭。
不過,用語言習慣做例子,顯然說服力並不夠,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我們的語言習慣都很容易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況且語言習慣和性格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互通性。
如果說孩子性格跟身邊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那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會更具說服力。
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獨自撫養,貪玩的孟子很愛模仿別人,最初他家住在墳場附近,他就和同伴一起玩修墳墓或者學比爾哭拜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結果孟子又和小夥伴一起模仿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認為這樣也不行。於是,又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這樣孟子就跟著學堂裡的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呆的地方,不再搬家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孟子成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第二個例子說的是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的富人階級他們在對子女的教育工作上能夠花費的時間非常的少,就連最基本的日常陪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在富人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由保姆和管家陪伴。
有意思的是這些孩子長大之後,身上並沒有絲毫保姆、管家的習性,反而和他們的父輩們一樣,從頭到腳充斥著紳士和貴族氣息。
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姆和管家「取代」了父母,成為他們實質性意義上的監護人和陪伴著,但孩子們傳承的卻是他們生長的貴族環境的特質。就好像我們的古代宮廷一樣,皇帝有那麼多的孩子,日理萬機,加上「君臣高於父子」的理念,在皇子們的眼中,皇帝就是皇帝,而不是老爸。和他們相處的也都是宮女、太監和貼身侍衛,但在任何史書或人物傳記中,都不可能找到性格卑微得像太監或者宮女的皇子。他們全都無一例外地繼承了皇族的氣質,雍容華貴、至高無上。
作者用這兩個例子來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塑造比父母或者監護人更深刻,更穩定,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也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後,並不一定都有一對教導有方的父母,更多的可能是他們身邊的小夥伴都很乖巧懂事。
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究竟誰才能真正能夠影響和塑造孩子人格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