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是每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身後都有一對教導有方的父母

2020-12-16 花落怦然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更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被很多父母奉為圭臬,也在很努力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力爭做好孩子的榜樣,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希望的那樣成長。

可是,現實卻並沒有如我們所願,比如明明是很喜歡和父母一起規律作息的孩子,在同伴家住了一周後就開始晚睡晚起,還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改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我們這個榜樣做得不夠好嗎?

請記住,不要太自責,也不要太焦慮,這真的不是你做得不夠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和他一起的小夥伴惹的禍。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朱迪斯·哈裡斯在她的《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就指出:「家庭的規範始終只適合家庭,到了家庭以外不論是學校還是工作單位,一切規範以外面的規範為主,孩子的性格在這個過程形成。

這本書一出版,就引起了輿論一片譁然,作者也被描繪成一個瘋狂的激進分子和極端分子,這個觀點甚至一度地被認為是異端邪說。但同時,這本書也成為十多年來有關兒童發展與人格的最為暢銷的心裡著作,就連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都說這本書徹底改變了他對童年和兒童的看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1997年的朱迪斯獲得美國心理學會授予的喬治·米勒獎,編寫過很多本關於「兒童發展」的大學教科書、暢銷科普書籍,包括《基因或教養》以及這本《教育的迷思》,同時她在演化、社會和發展心理學等領域深耕多年,有獨到的見解。

其實,作者在這本書中論證的觀點,也並不是「父母無用論」。因為每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人生啟蒙者」。那作者要反駁的觀點是什麼呢?很簡單,她認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直接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

就好像醫生,,他的責任是給病人看病,但醫生只是判斷病因及開藥方的決斷者,是間接影響病人病情的人,真正為病人解除病痛的是藥物,但你不能說醫生不重要。

比如父母都是學霸,他們的孩子在父母的督促和教育下也大多會是學霸。美國前總統夫人希拉蕊·柯林頓總結了一些發展心理學家精心設計的研究,強調如果父母對孩子充滿愛心和關注,他們的孩子就會對家長產生安全感和親近感,就會成長為自信、友善的孩子。反之,孩子就會變得具有攻擊性、焦慮,或者兩者都有。

但作者並不這樣認為,她指出這樣的教養假設不是公認的真理,它只是我們文化的一個產物,是一個被大家喜愛的文化神話。於是她就從教養假設的鼻祖弗洛伊德開始講述,並用兩個例子,分別從語言和行為上作為論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第一個例子是,當她還在讀研究生時,她的房東是一對俄羅斯人,他們有三個孩子,都在美國打拼。這對夫妻的英語很爛,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他們在家裡也只用俄語和孩子交流。但三個孩子卻能夠說一口流利而標準的英語,並且和鄰居家的孩子一樣,都帶著明顯的美國本土口音;在行為習慣和肢體動作上,這三個孩子也處處顯露出「美國範兒」。

這樣的經歷,讓作者第一次產生了困惑:如果這三個孩子已經成年,或者年齡已經比較大了,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大環境對人的改變是不可抗拒的。但關鍵在於,這三個孩子中最大的才不過9歲,最小的只有5歲。

從出生到現在,陪伴他們最多的是父母,但他們的口音卻沒有像父母一樣帶著濃重的俄羅斯口音。這個發現讓哈裡斯第一次看到了大環境並不是孩子們語言習慣的「改寫者」而是源頭。

不過,用語言習慣做例子,顯然說服力並不夠,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我們的語言習慣都很容易受到大環境的影響,況且語言習慣和性格之間,並沒有什麼明顯的互通性。

如果說孩子性格跟身邊的環境有很大關係,那孟母三遷的故事其實會更具說服力。

孟子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獨自撫養,貪玩的孟子很愛模仿別人,最初他家住在墳場附近,他就和同伴一起玩修墳墓或者學比爾哭拜的遊戲。孟母覺得這樣很不好,就把家搬到了集市附近,結果孟子又和小夥伴一起模仿做生意和殺豬,孟母認為這樣也不行。於是,又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這樣孟子就跟著學堂裡的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呆的地方,不再搬家了。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孟子成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第二個例子說的是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的富人階級他們在對子女的教育工作上能夠花費的時間非常的少,就連最基本的日常陪伴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此,在富人家庭成長的孩子大多由保姆和管家陪伴。

有意思的是這些孩子長大之後,身上並沒有絲毫保姆、管家的習性,反而和他們的父輩們一樣,從頭到腳充斥著紳士和貴族氣息。

在這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保姆和管家「取代」了父母,成為他們實質性意義上的監護人和陪伴著,但孩子們傳承的卻是他們生長的貴族環境的特質。就好像我們的古代宮廷一樣,皇帝有那麼多的孩子,日理萬機,加上「君臣高於父子」的理念,在皇子們的眼中,皇帝就是皇帝,而不是老爸。和他們相處的也都是宮女、太監和貼身侍衛,但在任何史書或人物傳記中,都不可能找到性格卑微得像太監或者宮女的皇子。他們全都無一例外地繼承了皇族的氣質,雍容華貴、至高無上。

作者用這兩個例子來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塑造比父母或者監護人更深刻,更穩定,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也沒有能力塑造孩子的人格。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背後,並不一定都有一對教導有方的父母,更多的可能是他們身邊的小夥伴都很乖巧懂事。

作為父母,到底應該怎麼來看待這個問題,究竟誰才能真正能夠影響和塑造孩子人格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小時候有這三種行為,看著是懂事乖巧,長大卻很難成大器
    孩子小時候有這三種行為,看著是懂事乖巧,長大卻很難成大器為人父母之後,看到別人家乖巧懂事的孩子會格外羨慕,覺得這樣的孩子很省心。但其實孩子太過乖巧懂事並不好,尤其是當孩子有以下三種看著很懂事的行為時,長大後往往很難成大器。
  • 孩子太懂事也不是好事,父母要懂得正確溝通,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文字/心媽編輯/心媽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會有很大的期望,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乖巧聽話。也正因如此,在平時串親戚的時候,父母在聽到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懂事會感覺到非常開心。所以孩子之所以非常懂事,和這三大因素有關:父母不經常在孩子身邊有些孩子的長大都是一瞬間的,他們是因為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被迫成長起來的。現在社會有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長期不在孩子身邊。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個乖巧聽話的孩子終於被父母逼瘋!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為了面子堅持錯誤是最沒有面子的事情!可是有的父母為了自己所謂的面子不斷的逼迫孩子,並且一錯再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的鐘國衍原本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他從不會跟父母頂嘴,他很愛自己的媽媽,為了達到父母的目標,他一直都很認真努力。
  • 有些孩子的懂事,從來都不是自願的
    其實,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對於身份地位這些東西都是沒有概念的。是因為後天的學校和社會生活,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的教導,他們才有了這個意識。一個自卑的人,一定不是一開始就卑微的。而是因為總有人在提醒他。可往往那些話反而成了潛移默化中傷害他們、形成性格的主要原因。
  • 《教導有方》本周六教你如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本周六中午11點檔,東方衛視大型家庭教育類節目《教導有方》第十期,主持人方亭將與《中華家教》雜誌社社長陳光、心理諮詢師朱嫘,探討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到底美味佳餚裡蘊含了哪些知識點?心理技巧「次感元」對陪伴又有著怎樣的作用?美食也能轉化為知識?陳光即將傳授家長興趣陪伴法「這個手機,究竟是什麼妖怪?它又不漂亮,又不能變棒棒糖,可為什麼粑粑麻麻都愛它?」
  • 不管孩子也很懂事?父母首先不要急於要開心,孩子可能並不開心
    要討媽媽歡心,要讓媽媽表現乖巧。蔣方舟捨不得花媽媽上學時給的錢買早飯,就把地上同學剩下的點心都撿起來吃了,實在太餓的時候就用尺子或橡皮在嘴裡舔一下。即使後來她包裡有200元的零用錢,她還是捨不得花,繼續在地上撿東西吃,直到五年級。
  • 趙文卓13歲女兒寫小作文感謝父母,讀瑞士貴族學校,乖巧懂事
    ,既然有條件養,所以趙文卓夫妻也絲毫不介意孩子更多如今張丹露帶著三個孩子在家,趙文卓依然在拼命的工作,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條件,趙文卓很拼,當然張丹露這位賢內助做的也很到位在她的教育下,孩子們很優秀,就拿大女兒玫瑰姐姐來說,她雖然才13歲,卻特別的乖巧懂事,13歲的她就讀於瑞士的一個貴族學校,王菲的女兒李嫣也在這裡上學
  • 孩子的某些「懂事」行為,可能是低情商的表現,當父母的別亂管
    一.我的孩子從來不惹禍 常聽到有的家長很自豪地說,我的孩子從來不惹禍,可老實了。的確,我們不否認這類孩子那是相當好管理的,養這樣的孩子三個五個都沒問題,因為她們可不會給父母或者老師招惹什麼麻煩。
  • 讓人心疼的三個孩子,反而懂事乖巧
    最近剛開播的青春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太火爆了,目前豆瓣評分達到8.2分,而且這部劇真的是讓觀眾看得又哭又笑,笑的原因是我們在這部劇裡看到了被原生家庭拋棄的三個孩子,並沒有因為殘缺的愛而放棄了愛他人的心,也讓我們看到了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愛。而讓人心痛的地方就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在劇中這三個孩子的原生家庭都讓人揪心。
  • 心理學:小時候越是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就越可能一事無成
    懂事的孩子讓人欣慰?別天真了,他們只不過是父母教出來的「傀儡」罷了鄰居小張今年30歲,在大家眼裡是個不錯的小夥,不僅孝順爹媽,對街坊都挺客氣的,大家有什麼事找他幫忙,小張絕不推脫,而且他也從不跟人吵架,那是出了名的好脾氣。可是,誰曾想到這樣一個「好好先生」,卻突然把自己的家給砸了,父母和鄰居們都看傻了,以為小張發神經了。
  • 請不要誇「孩子真懂事」,沒有自我的孩子,活得很累
    文|福林媽咪現在很多父母都以自己孩子的懂事和順從感到自豪,甚至成了炫耀的資本。可是你知道嗎?他們並不是真正的「懂事」,並且正在逐漸喪失表達真實情感的能力。我大學室友生活費從來不會主動跟父母要,都是父母給他打。有一次,他爸媽忘了給他打生活費,她就啃了一星期的饅頭。最後,在我們的勸說下,他給家裡打了電話。電話裡,他父母還罵他是不是上學上傻了,沒錢了都不知道跟家裡說。
  • 孩子懂事,父母四處炫耀,背後的真實原因讓人心疼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出身貧窮的孩子更加懂事,另外還有一種現象是父母離異的孩子,會更加聽話和懂事。因為原生家庭,她(他)們相對於同齡人更早明白生活道理以及是非。當看到身邊有特別懂事孩子的時候,心裡其實更多的感受是心疼。
  • 孩子從不敢與父母「頂嘴」,不一定是懂事,還可能事與願違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能夠正確的教育孩子其中包含著眾多規則。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千言萬語,孩子一有調皮搗蛋的時候,免不了被家長一頓教訓。但是有的孩子對於家長的訓斥,會選擇頂嘴,懂得反嗆回去,告訴家長自己這樣做的原因和理由。
  • 都是親生的孩子,為什麼生完二胎父母會偏心?心理學家給出解釋
    人們都習慣性憐愛「弱小」,父母也一樣人心理上都會有保護欲,更習慣性的憐愛,弱小父母也是一樣。所以在很多二胎家庭裡,父母總是習慣性的偏愛老二,總是想著讓大孩子讓著小的孩子,明明大寶年紀也不大,父母再這樣的話就會給大寶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大寶就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
  • 父母最喜歡的總不是最孝順的孩子?過來人說出原因,太扎心了!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有時候父母最喜歡的孩子,其實並不是家裡最孝順的孩子。而最乖巧和孝順的孩子,得到父母的疼愛也並不是最多的,反而是比較沒心沒肺的孩子,父母會更加的疼愛。很多人都覺得這不公平,但是事實就是如此,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扎心的理由。
  • 孩子敢跟父母發脾氣該慶幸,隱忍的孩子很可憐,原因值得父母思考
    老鄭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較嚴厲,尤其是看到孩子哭鬧,衝著自己發脾氣,無理取鬧的時候,老鄭就會大聲吼叫,讓孩子趕緊停止哭鬧,停止無理取鬧。當孩子不聽話,繼續哭鬧,發脾氣時,老鄭就會動手打孩子。沒幾次,老鄭家的孩子變得很乖巧懂事了,街坊鄰居都誇老鄭家的孩子很懂事,從來不哭鬧,不亂發脾氣。
  • 《城南舊事》懂事的王泰:貧窮的父母,虧欠孩子嗎
    出生在這樣貧苦的家庭裡王泰,和英子從前的生活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孩子,因為遇見了不同的父母,身世和經歷大不相同。讀到王泰,總讓我想起初中時的一個同學,一個男同學,他也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王泰的母親是個很溫和的女人的,沒有將生活的不滿發洩在他身上,有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她很滿足,我猜測她望著王泰空著肚子跑走的背影,心裡也有一絲愧疚,就如我那位同學的父母一般。幼時讀過許多童話,比如好人一定有好報,壞人一定遭天譴,善良的人總是有貴人相助,無論貧窮還是富有,只要努力總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
  • 小時候聽話、乖巧的孩子,長大多半過得很辛苦,家長還傻傻不知
    這就是所謂的懂事、聽話吧,可我絲毫都不覺得這很好。如果為了當乖孩子,就隱藏起真實的自己,那我寧願她是一個壞孩子,只為自己而活。小時候聽話的孩子,長大後會過得很苦我就是一個很聽話、懂事的孩子。我媽媽常說,小時候別的孩子都出去玩,她也出去了。
  • 與爸爸去哪了那個懂事乖巧的小詩齡...
    當時參加爸爸去哪了,小詩齡僅有4歲,記得在節目裡她十分的懂事乖巧,不哭不鬧,自己穿衣服,還給爸爸盛飯,下地幹活,哄其他小朋友,給弟弟拿話筒,出門買東西還主動背竹筐等等,節目播出後
  • 孩子可能成才的三個生肖女,她們教導有方,兒女前途光明
    孩子可能成才的三個生肖女,她們教導有方,兒女前途光明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他們會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漸漸地成為習慣,如果父母是很優秀的人,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也跟著養成好的習慣。當他們到了一定年紀,又教導有方的話,孩子成才只是時間問題,以下這三個生肖女就是如此。屬虎女屬虎的女人一般都是女強人,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她們在努力賺錢的時候,也不忘教育好孩子,並且會花很多錢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再加上她們本身足夠優秀,能給孩子形成榜樣,所以她們的孩子大多都很優秀,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