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是世界上最早出現國歌的國家。1569年,荷蘭人民為抵抗西班牙統治者的統治與壓迫,高唱《威廉頌》衝向敵人,並戰勝了西班牙統治者。荷蘭人民對這首代表著國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十分地熱愛,將此定為國歌。
中國出現國歌的時間較晚,至今只有百年左右的歷史,從最初的為封建統治者歌功頌德,到成為今天激勵人民群眾居安思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的時代之音。百年來中國國歌的演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縮影。
中國的國歌是到了晚清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多而產生的。1896年,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洋訪問。歡迎儀式上要演奏中國國歌,李鴻章一聽懵了,他從來沒有聽說過國歌這個概念。事發突然,李鴻章的參議們臨時找了一首適合清政府的七絕詩加以改編,配以《茉莉花》曲譜,作為國歌臨時使用。該詩詞為唐朝詩人王建的絕句: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
此曲後來被稱為《李中堂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首國歌替代品。此後10來年清政府在對外交往和國內大典中一直沿用此歌。
△李鴻章赴西洋訪問
1906年,清政府成立了陸軍部,譜制一首陸軍軍歌《頌龍旗》,詞為:
於斯萬年,亞東大帝國!
山嶽縱橫獨立幟,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胄,地大物產博。
揭我黃龍帝國旗,唱我帝國歌!
這首歌成了代國歌,每當國際交往中需要演奏國歌時,便用此歌代替。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4日),清王朝終於有了名為《鞏金甌》的「國樂」。這首國歌的內容為:
鞏金甌,承天幬,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真熙嗥,帝國蒼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這首《鞏金甌》是中國第一首法定的國歌,由著名思想家嚴復作詞,禁衛軍軍官、皇室成員傅侗作曲。它還有個別名《大清國雄踞列強萬萬年》。但這首國歌頒布僅6天後就遭遇武昌起義,便壽終正寢,是世界上壽命最短的一首國歌。
綜觀清朝末年的這幾首國歌,都有一個特點,歌詞大多粉飾太平,為滿清政權歌功頌德,音樂大多採用舒緩的佛堂曲調,在中國音樂史上根本沒有什麼地位,也沒有後人傳唱。
國歌歌詞以文言文為主,彰顯古老帝國榮光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對制定國歌非常重視,指示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公開徵集國歌,一些國學大師、社會名流如梁啓超、章太炎、張謇、嚴復、蔡元培等都嘗試為國歌作詞。隨後,臨時政府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國歌《五旗共和歌》,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作曲,這首國歌是白話文:
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但這首歌曲還未正式頒布傳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被袁世凱篡奪,這首歌曲也就不了了之。
1913年北洋政府將《卿雲歌》作為國歌,這又將國歌恢復到了文言文。歌詞來自《尚書大傳·虞夏傳》:
1915年袁世凱的北京政府政事堂決定將由蔭昌作詞、王露作曲的《中國雄立宇宙間》為新的國歌:
中華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崑崙巔,江河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決定以趙元任作詞作曲的《盡力中華歌》為代國歌,歌詞為:
聽!我們同唱中華中華中華!聽!君不聞亞東四萬萬聲的中華中華中華!來!三呼萬歲中華中華!都用同氣同聲的同調同歌中華中華!
1921年3月31日,北洋政府國務院根據章太炎的建議,決定重新將《卿雲歌》作為國歌。
1926年,奉系軍閥張作霖主政北京時,曾仿日本堂歌式樣重製國歌,並親自作詞:
中華雄立宇宙間,萬萬年!保衛人民中不偏,諸業發達江山固,四海之內太平年,萬萬年!
在清末民初誕生的幾首國歌裡,以文言文作詞為主,在內容和思想上保持了一個古老帝國的榮光與尊嚴,除了自己,還有對世界大同的關懷,顯得大氣磅礴,而沒有特別強烈的危機感與急迫感。
國民黨黨歌為國歌,除了國歌還有國旗歌
此後,國民革命興起。1926年廣東省教育廳通過「推行國歌案」,決定廢棄《卿雲歌》,並在新國歌未頒發前,以《國民革命歌》代國歌,歌詞來自黃埔軍校政治部,曲調改編自我們現在熟知的《兩隻老虎》。歌詞為 :
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努力國民革命!努力國民革命!齊奮進!齊奮進!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
1928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北伐勝利結束,中華民國在形式上達成了統一。1928年10月,在國民黨的一次中常會上,中常委戴季陶提議以孫中山給黃埔軍校的訓詞作為中國國民黨的黨歌歌詞,被中常會接受。
1924年6月16日,黃埔軍校正式開學,孫中山以國民黨總理兼黃埔軍校總理的身份,在開學典禮上發表講話。講話中,有一段給黃埔軍校的訓詞,後作為軍校的辦學方針。訓詞為: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諮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久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歌詞確定後,國民黨選定了江西作曲家程懋筠的曲譜,其曲調風格頗似教堂之聖詠。1929年,國民黨正式決定將這首歌作為黨歌,定名為《三民主義歌》。
1937年6月,國民黨中常會決定將國民黨黨歌作為正式國歌。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仍以此歌作為所謂的「國歌」。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除了有國歌外,還有國旗歌,舉行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儀式時,先於升、降旗之前演唱國歌,再於升、降旗的同時演奏國旗歌。國旗歌歌詞為:
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炎黃世胄,東亞稱雄。
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
創業維艱,緬懷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務近功。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
這首曲子現在臺灣還在用,臺灣以中國臺北的名義參加國際體育比賽時,如得了獎牌需要升旗奏樂時,就奏這首曲子。
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代國歌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群眾為新國家制定國歌,最早始於20世紀30年代初。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決定以法國人歐仁·鮑狄埃作詞、比爾·狄蓋特作曲的《國際歌》作為國歌。
18年後,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開始考慮籌建新國家。1949年6月,在北平成立了以毛澤東為主任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負責政協會議的籌備工作。籌委會在報紙上刊登啟事,徵求國歌詞譜。全國各地來稿如同雪片紛至,共收到國歌徵稿632首,歌譜694首。但籌委會專家認為,來稿中雖有許多優秀之作,但要作為國歌還不夠理想。於是馬敘倫、徐悲鴻等人在政協會上提出,可用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電影《風雲兒女》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國歌。在9月下旬召開的全國政協會上通過決議,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代國歌。
△電影《風雲兒女》海報
粉碎「四人幫」後,有些人以「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為理由,提議重寫國歌歌詞。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新的國歌歌詞。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決定:恢復《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