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綱
【別名】 無。
【定位】 在背部,當第 10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腸鳴,腹痛,洩瀉,黃疸,消渴。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陽,意指六腑。《靈樞·終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綱,有督統之義。《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綱,張也,網之大繩,綱舉則目張。綱,又綱維與綱紀也。《詩·大雅·卷阿》:「四方為綱。」《棫樸》:「綱紀四方。」此處陽指少陽剛直之性。綱,伸張之意。意為膽氣宣明,則陽氣自然伸張也,統領為綱。
【釋義】 本穴屬膀胱經,與膽俞平。膽為中正之官,中正為陽道之綱紀,肝為將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本穴適當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之上,《素問·六節髒象論》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而為臟腑之統綱,故名陽綱。
【提要】 有疏清肝膽溼熱作用,治身熱消渴,食不下,小便澀,腸鳴,目黃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