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陽綱

2020-12-11 騰訊網

陽綱

【別名】  無。

【定位】  在背部,當第 10胸椎棘突下,旁開 3寸。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腸鳴,腹痛,洩瀉,黃疸,消渴。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陽,意指六腑。《靈樞·終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綱,有督統之義。《尚書·盤庚》:「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綱,張也,網之大繩,綱舉則目張。綱,又綱維與綱紀也。《詩·大雅·卷阿》:「四方為綱。」《棫樸》:「綱紀四方。」此處陽指少陽剛直之性。綱,伸張之意。意為膽氣宣明,則陽氣自然伸張也,統領為綱。

【釋義】  本穴屬膀胱經,與膽俞平。膽為中正之官,中正為陽道之綱紀,肝為將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本穴適當胃俞、三焦俞、大腸俞、小腸俞、膀胱俞之上,《素問·六節髒象論》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而為臟腑之統綱,故名陽綱。

【提要】  有疏清肝膽溼熱作用,治身熱消渴,食不下,小便澀,腸鳴,目黃等症。

相關焦點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攢竹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頭痛,口眼喎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瞼 動,眉稜骨痛,眼瞼下垂。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攢,有聚集之義。《文選·西京賦》:「攢珍寶之玩好。」薛綜註:「攢,聚也。」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委中
    【特點】  膀胱下合穴。【主治】  腰痛,下肢痿痺,腹痛,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隱疹,皮膚瘙癢,疔瘡。【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釋詞】  委,有曲義。中,不偏之為中。《素問·骨空論》王冰註:「膕謂膝解之後曲腳之中。」【釋義】  本穴在膝膕窩正中,取本穴時,須使患者膕膝彎曲。《靈樞經》謂:「委而取之。」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肓門
    【特點】  屬足太陽膀胱經。 【主治】  腹痛,痞塊,便秘,乳疾。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肓,《素問·腹中論》載「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此處指腹部之肓膜。門,指其有如諸肓門戶之意。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附分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甲乙經》。 【釋詞】  附,有靠近、依附之義。《淮南子·說林訓》:「附耳之言,聞於千裡也。」《史記·孔子世家》:「魯小弱,附於楚則晉怒,附於晉則楚來伐。」在此附指旁。分,有分別之義。《說文》:「分,別也,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膈俞
  • 經絡腧穴丨腧穴的8種功能
    其中有海(照海、小海、少海、氣海)、河(四瀆)、溪(太溪、後溪、解溪、俠溪、陽溪、天溪)、溝(支溝)、地(地倉)、井(天井)、泉(湧泉、陽陵泉、陰陵泉、曲泉、廉泉、天泉)、池(陽池、曲池、天池)、山(承山、崑崙)、丘(商丘、梁丘、丘墟)、陵(大陵、下陵、外陵)、谷(合谷、然谷、陷谷、通谷、陽穀、陰谷、前谷、漏谷)等。腧穴的發現與命名,不僅是表面解剖學的問題,而且還有深層內涵。
  • 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豐隆
    考足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為谷氣隆盛之脈。是穴屬足陽明絡穴,從此別走太陰,而穴正當肌肉豐滿之隆起處,與條口不同,因名豐隆。 【提要】  系胃經之絡穴,別走脾經,有祛痰降逆、疏經活絡之功。
  • 【古籍】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宋仁宗認為針艾之法,極宜慎重,腧穴稍差便危及生命。於是詔準王惟一主持鑄造針灸銅人,王氏又撰《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於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於石碑而頒行全國,是為首次國家級的經穴大整理,為針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王惟一,北宋著名針灸學家,為翰林醫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藥奉御騎都尉。
  • 陽 蹻 脈
    陽蹻脈交會腧穴有:申脈、僕參、跗陽(膀胱經)、居髎(膽經)、臑俞(小腸經)、肩髃,巨骨(大腸經)、天髎(三焦經)、地倉、巨髎、承泣(胃經)、睛明(膀胱經);共12穴。 點穴位名,了解穴位陽蹻脈循行路徑:陽蹺脈起跟中,上合三陽(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外踝行,從脅循肩、由頸至頄鼻旁,屬目內眥太陽經。
  •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足小趾之端也,為井金;溜於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滎;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過於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於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於委中,委中,膕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經也。《針灸大成》    此一經起於睛明,終於至陰,取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崑崙、委中,與井滎輸原經合也。
  • 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內庭
  • 王惟一與《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王惟一精於《內經》、《難經》中的針灸理論,廣泛收集各家對針灸醫學的見識,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於宋仁宗天聖四年(公元1026年),奉敕撰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附有《穴腧都數》一卷。《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又名《新鑄銅人針灸圖經》,簡稱《銅人經》或《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