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內庭

2020-12-14 騰訊網

【別名】  無。

【定位】  在足背當第 2、第 3趾間縫紋端。

【特點】  為足陽明胃經滎穴。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

【釋詞】  內,內裡,內方。《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有入、中之義,與外相對。《左傳·莊十四年》:「國內之民,其誰不為臣。」內,又同枘,同納。枘是卯眼,鑿是榫頭,卯限與榫頭的關係稱為鑿枘,蹠趾關節凹陷如枘,趾骨如鑿,穴形如鑿納於枘之處也。《說文》:「庭,宮中也。」《通訓定聲》:「今俗謂之廳。」《禮記·檀弓》:「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深處為內,居處為庭。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亦處所之意。

【釋義】  穴居第 2、第 3趾間之趾蹼部,地位隱蔽,猶如門內之庭堂也。本穴之下為「歷兌」。「兌」於《易經》為口,為門。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提要】  有清胃腸溼熱、理氣鎮痛之功。

相關焦點

  • 針灸穴名解——胃經腧穴 豐隆
    【提要】  系胃經之絡穴,別走脾經,有祛痰降逆、疏經活絡之功。
  • 【招募】中山醫院《針灸胃經腧穴治療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減重降糖...
    歡迎您參加中山醫院的臨床研究項目《針灸胃經腧穴治療肥胖的2型糖尿病的減重降糖效應研究》。 肥胖是2型糖尿病獨立的高危因素,與糖尿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減重是治療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第一步。減重的基礎治療是控制飲食和加強運動,但糖尿病患者僅憑毅力常常難以達到目的。
  • 足陽明胃經與健身氣功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循行方向是從頭走腳,上接手陽明大腸經,下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聯繫的臟腑器官是脾、胃、鼻、上齒、口唇、喉嚨。主治食欲不振、胃痛、嘔吐、噎膈、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等胃腸病,眼、鼻、口、齒等五官病症,癲狂等神志病,熱病,下肢痿痺、轉筋等經脈循行部位病症。本經有45個穴位,健身氣功功法動作常刺激的穴位主要是承泣、地倉、天樞、水道、足三裡、豐隆、解溪、內庭、厲兌穴。
  • 千古醫家秘密:足陽明胃經循行路線,所主疾病,調理方向
    足陽明胃經胃的經脈叫做:足陽明經,起於鼻旁,由此上行,左右相交於鼻梁上端凹陷處,纏束旁側的足太陽(膀胱)經,至目下晴明穴,由此下行,沿鼻外側,人上齒齦,復出環繞口唇,相交於任脈的承漿穴,再沿腮部後方的下緣,出大迎穴,沿著耳下頰上行至耳前,過足少陽經的客主人穴,沿著髮際至額顱部。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攢竹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附分
  • 經絡腧穴丨腧穴的8種功能
    1.內通性與外通性腧穴通過經絡和臟腑相通,經氣在經絡中轉輸,腧穴為轉運站,也可反映臟腑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對腧穴施以針灸,可以把氣轉至臟腑,起到相應的調節作用。腧穴有引邪外出的作用,《難經·六十七難》:「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指出內臟或陰經有病,具有病氣常出行於陰分的腧穴,並從陰病行陽、陽病行陰的機轉。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陽綱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肓門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委中
  • 針灸穴名解——膀胱經腧穴 膈俞
  • 道醫穴解:足陽明胃經之足三裡穴
    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五腧穴之合穴,又為胃腑下合穴,《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第四》:「胃合於三裡」。什麼為合呢?」岐伯曰:此陽脈之別,入於內,屬於腑者也「。也就是六腑的下合穴入於內腑,為六腑臟器在經脈上的對應穴,可以全權代表六腑本身。比如三裡,可以直接代表胃腑本身。足三裡又名鬼邪,以其善治鬼邪之病。
  • 養胃你必須要了解的經絡——足陽明胃經
    那麼下面這篇文章就來探尋下足三陽經裡面的——足陽明胃經的相關知識。足陽明胃經的走向: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向上交會於鼻根部,進入目內眥,向下沿鼻子外側,經過牙齒中,環繞嘴唇,沿下頜骨上行過耳前,再向下穿過膈肌,聯絡脾經。直行的支線沿乳中線下行至腹股溝。再沿腹腔向下,至大腿前側,沿脛骨前緣向下到足背,過足大趾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