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無。
【定位】 在足背當第 2、第 3趾間縫紋端。
【特點】 為足陽明胃經滎穴。
【主治】 齒痛,咽喉腫病,口歪,鼻衄,胃病吐酸,腹脹,洩瀉,痢疾,便秘,熱病,足背腫痛。
【來源】 本穴最早見於《靈樞·本輸》。
【釋詞】 內,內裡,內方。《說文》:「內,入也。自外而入也。」有入、中之義,與外相對。《左傳·莊十四年》:「國內之民,其誰不為臣。」內,又同枘,同納。枘是卯眼,鑿是榫頭,卯限與榫頭的關係稱為鑿枘,蹠趾關節凹陷如枘,趾骨如鑿,穴形如鑿納於枘之處也。《說文》:「庭,宮中也。」《通訓定聲》:「今俗謂之廳。」《禮記·檀弓》:「孔子哭子路於中庭。」深處為內,居處為庭。門內曰庭,主屋正室亦曰庭,亦處所之意。
【釋義】 穴居第 2、第 3趾間之趾蹼部,地位隱蔽,猶如門內之庭堂也。本穴之下為「歷兌」。「兌」於《易經》為口,為門。本穴猶在門庭之內也。又其所治症,多不在穴位近處,而在頭腦腹心者居多,是其功用有關於內也。於體則庭,於用則內,故名「內庭」。
【提要】 有清胃腸溼熱、理氣鎮痛之功。